- 年份
- 2024(10612)
- 2023(14948)
- 2022(12842)
- 2021(11800)
- 2020(9964)
- 2019(22830)
- 2018(22512)
- 2017(43097)
- 2016(23512)
- 2015(26056)
- 2014(25733)
- 2013(25687)
- 2012(23661)
- 2011(21612)
- 2010(21499)
- 2009(19835)
- 2008(18988)
- 2007(16528)
- 2006(14703)
- 2005(12794)
- 学科
- 济(112938)
- 经济(112832)
- 管理(64907)
- 业(59476)
- 企(48605)
- 企业(48605)
- 方法(44678)
- 数学(38879)
- 数学方法(38536)
- 中国(27190)
- 地方(26778)
- 农(25034)
- 学(24762)
- 业经(22230)
- 财(21242)
- 贸(17469)
- 贸易(17459)
- 农业(17217)
- 易(16830)
- 环境(16812)
- 制(15798)
- 和(15657)
- 地方经济(15413)
- 理论(15076)
- 技术(14107)
- 划(13421)
- 融(13045)
- 金融(13044)
- 银(12897)
- 银行(12831)
- 机构
- 大学(339820)
- 学院(337966)
- 济(140785)
- 经济(137891)
- 管理(132446)
- 研究(119538)
- 理学(115480)
- 理学院(114113)
- 管理学(112120)
- 管理学院(111537)
- 中国(85109)
- 科学(76789)
- 京(72701)
- 所(61097)
- 农(60415)
- 财(58745)
- 研究所(56394)
- 业大(55105)
- 中心(52218)
- 江(52194)
- 财经(48100)
- 农业(47800)
- 北京(45026)
- 范(43985)
- 经(43720)
- 师范(43446)
- 院(43364)
- 经济学(42638)
- 州(39183)
- 经济学院(38206)
- 基金
- 项目(237840)
- 科学(185601)
- 基金(172480)
- 研究(166762)
- 家(152853)
- 国家(151641)
- 科学基金(129035)
- 社会(106348)
- 社会科(100766)
- 社会科学(100734)
- 省(93327)
- 基金项目(92661)
- 自然(85957)
- 自然科(83892)
- 自然科学(83869)
- 自然科学基金(82323)
- 划(78493)
- 教育(74766)
- 资助(70390)
- 编号(66015)
- 重点(53464)
- 成果(51688)
- 发(51435)
- 部(51195)
- 创(48826)
- 创新(45651)
- 课题(45595)
- 科研(45510)
- 计划(44466)
- 国家社会(43620)
- 期刊
- 济(155854)
- 经济(155854)
- 研究(98953)
- 学报(59827)
- 中国(59375)
- 农(53416)
- 科学(53197)
- 管理(47800)
- 大学(43747)
- 财(42168)
- 学学(41820)
- 农业(36725)
- 教育(30159)
- 技术(27536)
- 经济研究(25762)
- 融(25426)
- 金融(25426)
- 业经(24151)
- 财经(23640)
- 问题(21459)
- 经(20280)
- 业(18721)
- 技术经济(17548)
- 科技(17208)
- 资源(16359)
- 版(15773)
- 现代(15579)
- 图书(15505)
- 理论(15501)
- 业大(15483)
共检索到487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大春 孙明月
以长江经济带"协调会"成员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长江经济带内城市能级,确定上海、重庆、武汉和南京为核心城市;利用断裂点模型和经济辐射场强模型,测算核心城市影响力。测算得出:上海市影响力范围要远远大于其他中心城市,而南京、武汉和重庆的辐射影响主要集中于周围城市;产生辐射效果大小与距离、交通网络完善程度和自身城市质量大小有关。加快长江经济带内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有利于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强度和辐射效果;统筹配置资源,引导人口迁移,有利于发挥长江经济带最大效益;加大对地处多重断裂点城市扶持力度,有利于接受核心城市辐射和传递辐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郭炳南 卜亚
采用基于松弛变量的SBM超效率模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并利用Tobit模型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处于DEA无效状态,长江经济带东部区域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发展水平比较均衡,而中部与西部区域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差距较大;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开放水平的提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会降低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绿化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改革监管体制、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以及提升利用外资质量等途径来改善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福利绩效 城市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玉
本文利用2005年、2010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均碳排放数据、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Landscan人口数据以及统计资料,在计算研究区地级市城市蔓延指数的基础上,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市蔓延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整体呈现蔓延式发展;研究期间,该区城市蔓延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城市蔓延对邻近城市的碳排放没有显著影响;其余各控制变量对该区碳排放的影响方向及大小各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尚勇敏 王振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衡量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框架,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处于超载状态,呈现"东高西低"格局;②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与国家"十三五"战略目标所要求的承载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承载力是其主要短板,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城镇化、政府规制是其主要影响因素;③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科技进步、绿色消费等,并优化产业、人口空间布局。本文提出制定污染型产业退出机制和激励型绿色发展政策,构建多方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市场体系,加大长三角地区对中上游地区的对口援助和技术转移,制定产业、人口空间优化布局方案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建荣 许二肖
文章基于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物流仓储用地面积数据,利用用地蔓延指数模型测度城市物流蔓延程度,结合变异系数、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城市物流蔓延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城市物流蔓延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大多数城市处于中低速物流蔓延状态,蔓延态势呈现“低—高—低”的演化过程;城市物流蔓延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整体呈现“西热东冷”的分布,省会城市相较于非省会城市物流蔓延态势更加严峻;政府和土地利用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城市物流蔓延影响最大,应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减少物流仓储用地的分散使用,降低城市物流蔓延带来的不利影响。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梅琳 严静 周唯 敖荣军
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城市创新水平是决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和2015年专利授权数为衡量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局部冷热点分析及相对发展率指数等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变化,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水平区域差异化特征明显,呈现"东部强,中西部弱"的空间格局;且创新水平空间相关性强,呈空间集聚的态势.同时,从区域创新水平的相对发展速度来看,中上游地区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迅猛.最后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影响城市创新水平的因素具有多元化和动态化特征,其中,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发展水平为最典型的影响因素,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逐渐成为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创新水平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宁波 徐长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进行测评。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纺织服装产业在中国地位突出,但各省市间产业竞争力水平呈现下中上游递减的梯级分布格局,进而提出缩小下中上游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差距,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焕 黄贤金 金雨泽 张鑫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通过设计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人口承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虽然总体上比较丰富,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巨大。在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水平、等级等方面,总体上都显示东部低,西部高。与人口的变化相比,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需要降低东部地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压力,应该适当促进人口向西部地区转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焕 黄贤金 金雨泽 张鑫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通过设计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人口承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虽然总体上比较丰富,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巨大。在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水平、等级等方面,总体上都显示东部低,西部高。与人口的变化相比,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需要降低东部地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压力,应该适当促进人口向西部地区转移。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宁波 徐长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进行测评。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纺织服装产业在中国地位突出,但各省市间产业竞争力水平呈现下中上游递减的梯级分布格局,进而提出缩小下中上游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差距,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刚 杨舒婷 王丰龙
协同发展是目前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点,但是,目前对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的研究较少。依据增长极和复合生态系统等理论,遵循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构建了由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交流服务、生态保护4大领域18个核心指标组成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自然断裂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规模-位序分析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上海、南京、武汉在协同发展能力上表现卓越。从空间分布看,长江经济地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突出,长江下游地区在总协同指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但在生态保护领域表现一般;长江中游地区除武汉、长沙和南昌等省会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较高外,在总指数以及4个分领域处于中等水平;长江上游地区在总协同指数以及4个分领域协同能力非常低,仅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突出。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和科技创新水平对生态绿色发展的协同能力影响不大,说明长江经济带目前尚未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黄金水道建设的共赢。因此,未来长江经济带应以"绿色、创新、稳健"为核心思想,推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以重要节点城市为核心的分层协同发展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的创新协调发展,强化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风险的联合防控,提升经济带的协同发展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芳林 蒋昊
为开展长江经济带城市环境风险评价,在明确环境风险评价的涵义及内容基础上,结合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生态、经济、社会特点,依据环境风险理论,提出了城市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长江经济带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展现环境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集聚特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风险源危险性和受体敏感性的分布存在空间集聚,受体恢复性不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长三角为城市环境风险热点区域,冷点主要分布在重庆、湖南一带。因此,长江经济带城市需深入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强化区域环境协作、建立和完善专项的环境风险动态评价平台和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廖元和
长江上游经济带是一个国土综合开发区,是从攀枝花到宜昌的长江干支流所流经的沙丘、平坝地区所在的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础的空间地域体。长江上游经济带由成渝经济区、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江南地区三部分区域构成,其中成渝经济区是其核心区。成渝经济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是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是中国的战略后方基地和21世纪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国家实施"五个统筹"方针的关键地区之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石林 侯景新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之一,在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城市、促进东中西地区互动合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长江经济带"协调会"成员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引力模型测算出"协调会"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根据各产业的外向服务业功能量及城市总外向功能量的大小,选取上海、南京、武汉、宁波、重庆、合肥六个城市,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城市总外向功能量对城市空间联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的铁路客运次数与城市间的距离负相关,城市间的距离越远,铁路客运次数越少;具有较强外部功能量的城市对空间联系的影响显著;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人口规模与铁路客运次数呈正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果,该文提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邝嫦娥 李文意
基于2008—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全面考察经济结构调整的多维因素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及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性,呈现“一荣俱荣”的空间特征。(2)产业结构调整、要素结构调整以及消费结构调整对本地城市经济韧性产生“结构红利”,即对本地经济韧性具有显著增促作用;人口结构调整与本地城市经济韧性呈“倒U”型关系。(3)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调整对空间关联地区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归咎于竞争效应,要素结构调整对相邻地区经济韧性产生消极影响;人口结构调整与空间关联地区经济韧性呈“U”型关系。最后,在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挖掘经济转型发展“结构红利”、构建“中心—周边”联系网络等方面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