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99)
- 2023(10091)
- 2022(8422)
- 2021(7391)
- 2020(6198)
- 2019(13783)
- 2018(13145)
- 2017(24868)
- 2016(13279)
- 2015(14306)
- 2014(13739)
- 2013(13689)
- 2012(12826)
- 2011(11798)
- 2010(11830)
- 2009(10908)
- 2008(10353)
- 2007(9292)
- 2006(8552)
- 2005(7293)
- 学科
- 济(79272)
- 经济(79110)
- 管理(34989)
- 业(31646)
- 方法(27594)
- 企(24954)
- 企业(24954)
- 数学(23278)
- 数学方法(23156)
- 地方(19907)
- 农(16729)
- 中国(16622)
- 学(16004)
- 业经(15615)
- 地方经济(13320)
- 财(12576)
- 农业(11541)
- 环境(11248)
- 贸(10704)
- 贸易(10701)
- 易(10314)
- 和(10180)
- 制(9492)
- 理论(8836)
- 产业(8551)
- 关系(8309)
- 融(8265)
- 金融(8264)
- 发(8253)
- 经济学(7865)
- 机构
- 大学(197082)
- 学院(196989)
- 济(92013)
- 经济(90589)
- 研究(73760)
- 管理(71930)
- 理学(63132)
- 理学院(62318)
- 管理学(61262)
- 管理学院(60907)
- 中国(52279)
- 科学(46650)
- 京(40500)
- 农(40391)
- 所(38291)
- 财(37182)
- 研究所(35374)
- 江(34258)
- 业大(33557)
- 中心(32150)
- 农业(32048)
- 财经(30555)
- 经济学(29668)
- 经(27735)
- 经济学院(26589)
- 院(25981)
- 范(25094)
- 师范(24707)
- 北京(23863)
- 科学院(23518)
- 基金
- 项目(138148)
- 科学(109147)
- 基金(102590)
- 研究(93363)
- 家(92453)
- 国家(91712)
- 科学基金(77648)
- 社会(65686)
- 社会科(61342)
- 社会科学(61318)
- 基金项目(55014)
- 省(54871)
- 自然(50696)
- 自然科(49528)
- 自然科学(49512)
- 自然科学基金(48660)
- 划(45423)
- 教育(41325)
- 资助(40475)
- 编号(34000)
- 重点(31978)
- 发(31020)
- 部(30095)
- 创(28406)
- 国家社会(27786)
- 科研(26882)
- 创新(26738)
- 计划(26546)
- 成果(25585)
- 教育部(25355)
共检索到2887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柴泽阳 申伟宁
推动建设无废社会是降低固体废物污染、缓解资源约束、提升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0年的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据,从固体废物减量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固体废物无害化、保障能力建设、群众生态意识5个维度构建了无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以及QAP回归分析等方法,测算并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无废社会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无废社会水平呈稳定增长态势,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总体上长江经济带无废社会水平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格局;(2)从子系统来看,固体废物减量化水平最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较高且增长趋势明显,保障能力建设水平在2016年有显著增长且随后保持稳定,群众生态意识水平整体较为稳定;(3)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无废社会的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下游地区与中、上游地区的空间差异明显,且存在一定的扩张趋势;(4)地区间的对外开放差异、城镇化率差异、人口密度差异、经济增长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技术创新差异等因素是导致长江经济带无废社会空间非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余洋 王晖 吴宜进 陈云 田小波 朱翔
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它对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公平、进步以及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作用重大。本文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12—2018年长江经济带社会保险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社会保险水平整体快速增长,省际间的相对差异在逐渐缩小,社会保险水平东部>西部>中部;(2)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大多数省份社会保险水平相对偏低,整体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表现出较稳定的空间演变特征;(3)长江经济带社会保险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人均GDP是其主导因素。未来长江经济带应统筹发展社会保险制度,逐渐缩小东中西部社会保险水平的差距。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婷 黄丽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24个城市为例,结合空间自相关和区域差异测度方法,选取2011年、2013年和2016年为研究时间节点,对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时空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景区分布的热点区和冷点区具有明显的时空继承性,且热点、冷点区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地理邻近效应突出;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呈现不同结构模式,分别为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旅游景区的整体时空分布均衡程度不断增加,但区域内部差异显著:中游地区的旅游景区时空分布趋于均衡,下游和上游地区则呈现集中态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稟赋、品牌塑造、创新意识等内在驱动力以及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交通建设等外在驱动力。最后,提出了景区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关键词:
旅游景区 时空分布 差异化 长江经济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平智毅 吴学兵 吴雪莲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采用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首先测算了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碳排放效率,然后分析了其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的核密度估计分布曲线,最后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碳排放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负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环境规制强度、产业结构升级、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能力和能源消费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产生负影响或在统计学上不显著。因此,对于提高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强环境规制强度、调整各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分配科研经费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上。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凡 许佩
城市是碳排放最集中的地区,同时由于城市部门众多、管辖力强,也是深度参与和有力执行国家减排目标和减排政策最合适的尺度。选取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相关数据,测算了各城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采用核密度分析、STIRPAT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平均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基本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1.87 t/万元降至2020年的0.51 t/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34%。(2)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呈现出从由化石能源相对稀缺的下游地区向相对丰裕的中上游地区不断增强的趋势,从城市规模来看呈现“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等级规模特征。(3)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政府干预和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抑制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能源强度是使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增大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正向促进作用在能源强度低的城市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俞佳立 钱芝网
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变化,同时构建了Tobit模型分析影响物流产业技术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整体技术效率水平为0.760,效率不高,时间上呈"U"字型走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阶梯状"分布格局;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30,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3%,1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出现波动,时间上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空间上暂不存在"阶梯状"分布格局。Tobit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对外开放程度、行业因素、信息化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增速虽然也产生正向影响,但未通过统计性检验。因此,未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投入力度,提升行业规模;加快提升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共同推动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烈佳 杨鹏
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目标,系统分析该地带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是关键。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DPSIR模型,对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渐改善;空间上,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从东向西逐渐递减,但其空间差异正逐步缩小;区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增长热点区,并向城市群外围逐步扩散。(2)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土地生态安全高值(H-H)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低值(L-L)集聚区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二省的部分地区。(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保护力度、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化水平为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的主导影响因素,但不同区域的主导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改善土地生态安全,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思迪 贾彬彬 钟永德 任腾
生态经济效率评价对区域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生态优先视域下,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反馈因素纳入生态经济效率分析框架,构建考虑反馈特性的全局BLP-DEA模型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展开测算,借助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Tobit模型探究生态经济效率时空差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趋势,省域之间效率差异明显且存在微弱的两极分化现象;(2)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空间上形成上游、下游、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发展格局,此外,地区间的效率差异成为导致总体空间差异存在扩大趋势的主要因素;(3)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则抑制其发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卢雯 于洁 程绍文 李亚娟 胡静
湖北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中段,对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长江经济带湖北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尼系数、锡尔指数等方法,对1998年~2016年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和演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湖北段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虽有小幅减小,但差异仍较大,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2)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均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东部城市群内部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旅游吸引物、交通可达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因素影响着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业还处于以极化为主的发展阶段,政府应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规划,充分利用武汉的发展优势,将宜昌、咸宁、荆州和恩施培育成增长极,发挥"黄金水道"联动东西两大城市群的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乔花芳 高茜茜 谢双玉 冯娟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旅游经济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付华健 蒋兵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而提高其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GTFEE)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GML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区、市)2004—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评价,并结合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ESDA)和Tobit回归分析探究其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偏低,下、上、中游依次呈递减态势,各地区差异明显;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但是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空间集聚性,主要以H—H集聚和L—L集聚为主,且较为稳定;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会推动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以上发现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静芬 李丁 刘笑杰 肖人荣 戚禹林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新常态下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情况,对保障长江流域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变异系数、Theil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水平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地带内差异是造成区域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度达98.09%。2)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集聚特征,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减弱―增强"的变化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江淮平原附近,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川、滇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浙江省内的大部分城市。3)粮食产量重心在111.77°E~112.68°E,29.81°N~30.15°N之间变动,重心轨迹在东北、西南方向交替变化。4)化肥施用量、人口总量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基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经济两方面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提升测土配方技术入户率,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进粮食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等措施,提高长江经济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刘庆芳
旅游生态效率是一种以"最小资源投入和环境破坏,最大经济社会产出"为核心目标,衡量旅游永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索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高效率省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较低效率省区分布广泛,其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而低效率省区数量较少,其分布范围总体从长江经济带东部向西部迁移。(2)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性和集聚性均不断缩小,东部、中部和西部3地区内部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旅游经济规模、旅游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政府规制力度对各省区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康珈瑜 梁留科 张忠良 索志辉
文章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差异进行测度和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城乡收入比总体差异不断缩小;长江经济带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趋势,具有显著的全局正相关关系,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化进程对城乡收入比的影响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其余影响因素对城乡收入比的影响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树旺 吴婷 李梓博
在绿色生态理念下,如何有效提高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发挥其绿色经济支撑带作用,对推动中国经济提效增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绿色创新视角,选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评价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面板Tobi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驱动机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总体上不断提高,但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自2009年开始存在显著且不断加强的集聚趋势,局部空间集聚不断趋向高高集聚,且高高集聚主要集中于上、下游流域;从影响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因素来看,企业污染成本、技术市场成熟度与市场开放程度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利于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创新效率呈倒U型,具有明显的拐点效应,产业结构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据此,从加强流域绿色创新合作、改善技术市场环境、提高环境规制效率等方面提出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