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22)
2023(9114)
2022(7640)
2021(6524)
2020(5474)
2019(12257)
2018(11750)
2017(22954)
2016(11693)
2015(12712)
2014(12540)
2013(12724)
2012(12115)
2011(11361)
2010(11588)
2009(10863)
2008(10350)
2007(9096)
2006(8638)
2005(7724)
作者
(34730)
(29451)
(29247)
(27941)
(18932)
(13999)
(13061)
(11211)
(11152)
(10505)
(10094)
(9889)
(9724)
(9325)
(9139)
(8977)
(8737)
(8702)
(8583)
(8105)
(7387)
(7068)
(7008)
(6905)
(6733)
(6670)
(6211)
(6058)
(5908)
(5749)
学科
(84835)
经济(84787)
管理(32606)
(26659)
方法(25209)
地方(25195)
数学(21287)
数学方法(21193)
(20266)
企业(20266)
中国(18434)
地方经济(15758)
业经(15661)
环境(15623)
(15068)
(13766)
产业(12622)
农业(10728)
(9935)
(9525)
(9310)
(9219)
贸易(9216)
经济学(8870)
(8739)
(8609)
(8465)
资源(8348)
(8212)
金融(8211)
机构
学院(183315)
大学(179208)
(91153)
经济(89557)
管理(69102)
研究(67522)
理学(59397)
理学院(58655)
管理学(57919)
管理学院(57556)
中国(48144)
科学(39295)
(37819)
(36093)
(32957)
(32190)
经济学(29973)
研究所(29961)
财经(29545)
中心(29130)
经济学院(26772)
(26588)
(24833)
(24794)
师范(24634)
(24011)
北京(22880)
业大(22742)
(22135)
财经大学(21610)
基金
项目(122760)
科学(99126)
基金(91348)
研究(88992)
(78781)
国家(78237)
科学基金(68518)
社会(62861)
社会科(59980)
社会科学(59965)
基金项目(49320)
(49209)
自然(41926)
自然科(40862)
自然科学(40855)
自然科学基金(40104)
(39279)
教育(37140)
资助(36723)
编号(32408)
(30848)
重点(27782)
国家社会(27089)
(26286)
发展(25821)
(25466)
(25182)
创新(23770)
成果(23763)
课题(23352)
期刊
(109855)
经济(109855)
研究(56920)
中国(31096)
管理(25617)
(24888)
科学(24790)
学报(22323)
(21152)
经济研究(18612)
大学(17173)
学学(16809)
业经(16763)
问题(15969)
财经(15249)
技术(14820)
农业(14520)
(13879)
金融(13879)
(13562)
技术经济(11047)
资源(10674)
(10196)
商业(10011)
统计(9757)
现代(9389)
经济问题(9135)
世界(9133)
(9109)
(8779)
共检索到275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坤杰  胡强盛  许春晓  贺小荣  
作为我国大河流域综合治理发展的关键一环,探究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关系对实现两系统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08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耦合协调指标体系,从地理时空二维角度评价其耦合协调演化趋势,并结合PVAR模型探究两系统之间的互动响应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两系统的评价指数空间非均衡现象显著,高评价指数地区呈集聚态势分布,且集中于各区域核心城市,低评价指数地区呈分散态势分布,广泛分布于中西部地区。(2)耦合协调度呈逐步上升态势,总体耦合协调类型为低度耦合协调过渡到中度耦合协调,三大地区差异逐渐缩小,长江经济带总体呈均衡化、健康化发展态势。(3)两系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互为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对自身和对方都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相互之间形成正向累进效应,并且城市人居环境对旅游产业的促进程度要比旅游产业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作用更大。据此提出治理建议,以期为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陈青青  
探究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对破解长江经济带旅游业转型升级瓶颈制约和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至关重要。在构建系统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交互胁迫模型验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的交互胁迫关系,进而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引力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998年以来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及空间联系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评价值均呈现出增长趋势,区域间非均衡性逐渐减弱;(2)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交互胁迫关系,演变轨迹符合多个"S"型曲线组合的节律性发展特征;(3)长江经济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阶段大致经历了轻度失调(1998~2006年)—濒临失调(2007~2015年)—勉强协调(2016~2017年)的演变历程,耦合协调类型由旅游经济滞后型逐渐转变为系统均衡发展型;(4)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联系格局渐趋紧密,联系势能稳步提升,整体呈"东部突出-中部隆起-西部塌陷"的阶梯式递减格局,三大分区内部也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向丽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样本,构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在考察期内的整体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明显优于旅游产业和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偏低,包括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等3种协调发展类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向丽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样本,构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在考察期内的整体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明显优于旅游产业和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偏低,包括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等3种协调发展类型,在时间特征上呈现平稳上升的良性发展态势,并表现出明显的"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颖洁  王爽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养老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耦合度状况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两产业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差异极化等导致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养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指数均值分别仅为0.33、0.36。(2)两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各省市耦合协调度等级存在明显差异。(3)江西、湖南两省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水平,重庆、云南、贵州处于轻度失调水平,其余省市均处于不同等级的协调阶段。(4)养老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能够有效刺激和推动经济的增长。因此,为提高两产业发展水平和实现两产业耦合协调发展,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两产业协同发展;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延长产业价值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成  冯学钢  唐睿  
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看成一个内涵广泛、结构复杂且具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为例,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各省市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关系给予分析;最后,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该区三大系统的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系统具较高关联性,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并不具有显著冲突;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保持稳定和波动上升为主,空间上大致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且耦合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东中西部各有不同;未来几年内该区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除个别省份外,总体呈小幅上升发展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兆峰  刘庆芳  
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效率,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等方法勾勒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轨迹,借助VAR模型探讨旅游生态效率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间的互动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效率阶段,呈动态上升趋势,且表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生态效率形成"低低集聚、高高集聚"式的"俱乐部收敛"型"双峰"格局,向西北方向移动趋势明显;东部和中部旅游生态效率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脉冲响应最终趋于平稳,西部地区响应程度偏弱;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生态效率的贡献率随时间发展趋于升高,旅游生态效率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随时间发展逐步降低。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丁浩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年和2019年的数据,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利用聚类分析法研究其协调性。研究发现:第一,201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文化产业均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但11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加大。第二,长江经济带西部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呈上升趋势,东部和中部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呈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缩小。第三,各省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度有所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快于旅游产业。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可因地制宜采取“文化+旅游”或“旅游+文化”的策略,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正柱  王俊龙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和响应子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探讨,并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协调发展度各因素影响的显著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从各省市看,耦合度除上海出现下降外,其余省市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耦合类型主要处于磨合阶段和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发展度除上海和云南出现下降外,其余省市也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主要集中在中度协调类;(2)从各区域看,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中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大于西部区域的空间特征;(3)从区域整体看,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都波动上升,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生态环境响应和压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雪松  龙湘雪  齐晓旭  
为探究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研究系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建设,适宜大区域、多城市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从时空两个纬度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09个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5年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环境总体耦合协调性较好,在15年间由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转变,但是其耦合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优于西部,省会城市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还指出,在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起最重要作用,而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基石。由此,提出要提升人力资本、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间共同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登娟  吕一清  
2003~2014年成渝城市群环境质量和经济质量双提升,成渝城市群因环保滞后于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与经济失调程度不断降低并趋近于初级协调。四川省和重庆市环境经济评价结论不同,2003~2009年四川环境质量、经济质量、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均优于重庆,2010年以来重庆不断改善并逐步优于四川。四川和重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轨迹不同,重庆实现了从经济滞后型向环境滞后型的转变,四川经历了从经济滞后型向环境滞后型再向经济滞后型的转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登娟  吕一清  
20032014年成渝城市群环境质量和经济质量双提升,成渝城市群因环保滞后于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与经济失调程度不断降低并趋近于初级协调。四川省和重庆市环境经济评价结论不同,20032009年四川环境质量、经济质量、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均优于重庆,2010年以来重庆不断改善并逐步优于四川。四川和重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轨迹不同,重庆实现了从经济滞后型向环境滞后型的转变,四川经历了从经济滞后型向环境滞后型再向经济滞后型的转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慧   方美兰  
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熵权法测算相应省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分为四大类型,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子系统与旅游经济子系统整体均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特征;2)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上升至初级协调,总体呈现趋于协调的平稳增长态势;3)重庆为勉强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湖北、江西、安徽、湖南为初级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贵州、上海、云南为初级协调-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型,浙江、四川、江苏为较高协调等级(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4)旅游经济系统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约束作用更大,入境旅游收入、互联网域名数、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国内旅游收入是主要障碍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设性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慧   方美兰  
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熵权法测算相应省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分为四大类型,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子系统与旅游经济子系统整体均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特征;2)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上升至初级协调,总体呈现趋于协调的平稳增长态势;3)重庆为勉强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湖北、江西、安徽、湖南为初级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贵州、上海、云南为初级协调-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型,浙江、四川、江苏为较高协调等级(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4)旅游经济系统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约束作用更大,入境旅游收入、互联网域名数、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国内旅游收入是主要障碍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设性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杜宾  郑光辉  刘玉凤  
文章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及协调度发展模型,对2004-2013年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及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综合协调发展度呈"U"型特征,先下降,后上升;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度整体呈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东部的上海、浙江、江苏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的云南、贵州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低,且各城市之间的空间差异性逐渐缩小。此外,还从宏观政策调控、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等进行时空分析,指出了在上述因素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