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90)
2023(16543)
2022(13801)
2021(12444)
2020(10565)
2019(23943)
2018(23902)
2017(45933)
2016(24821)
2015(27872)
2014(27864)
2013(27613)
2012(25257)
2011(22877)
2010(23100)
2009(21327)
2008(20521)
2007(18059)
2006(16457)
2005(14637)
作者
(72942)
(60661)
(60415)
(57696)
(38760)
(29037)
(27321)
(23856)
(23271)
(21771)
(20836)
(20654)
(19696)
(19374)
(18730)
(18631)
(18120)
(17570)
(17499)
(17444)
(15183)
(15065)
(14738)
(13923)
(13741)
(13623)
(13395)
(13194)
(12285)
(11878)
学科
(122246)
经济(122133)
管理(71149)
(64668)
(53032)
企业(53032)
方法(46064)
数学(38907)
数学方法(38546)
地方(29882)
中国(29027)
(28950)
业经(26582)
(26273)
(22632)
环境(21915)
农业(19779)
(17591)
(17511)
理论(17453)
(17205)
贸易(17195)
地方经济(17158)
(16501)
产业(16437)
(16351)
技术(15809)
(15366)
(14717)
金融(14715)
机构
学院(360446)
大学(360309)
(150630)
经济(147538)
管理(140821)
研究(126477)
理学(121684)
理学院(120229)
管理学(118132)
管理学院(117487)
中国(91805)
科学(78836)
(77765)
(64939)
(63700)
研究所(58247)
(56692)
(56449)
中心(55508)
业大(52520)
财经(52385)
(49536)
师范(49096)
北京(48893)
(47370)
(46273)
经济学(45679)
农业(43717)
(43438)
经济学院(40806)
基金
项目(246232)
科学(194052)
研究(179572)
基金(178561)
(155488)
国家(154233)
科学基金(132510)
社会(115231)
社会科(109175)
社会科学(109145)
(96756)
基金项目(95395)
自然(85233)
自然科(83090)
自然科学(83071)
自然科学基金(81570)
(80332)
教育(80042)
资助(72897)
编号(72052)
成果(57412)
重点(55243)
(54681)
(53205)
(50475)
课题(50006)
国家社会(47388)
创新(47114)
科研(46438)
教育部(45293)
期刊
(174821)
经济(174821)
研究(107031)
中国(67349)
学报(55916)
科学(53264)
管理(52477)
(51363)
(46965)
大学(41953)
学学(39660)
农业(35587)
教育(35248)
技术(30558)
(28236)
金融(28236)
业经(27986)
经济研究(27923)
财经(25702)
问题(22818)
(22144)
技术经济(18661)
资源(18434)
(18056)
图书(18053)
科技(17226)
现代(16924)
商业(16477)
理论(16393)
(15692)
共检索到533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向丽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样本,构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在考察期内的整体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明显优于旅游产业和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偏低,包括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等3种协调发展类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向丽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样本,构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在考察期内的整体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明显优于旅游产业和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偏低,包括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等3种协调发展类型,在时间特征上呈现平稳上升的良性发展态势,并表现出明显的"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宾  于法稳  
文章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耦合协调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且协调性差,整体处在初级耦合协调区间;在空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由东至西逐渐衰减,且省际差距有增加趋势,东部省(市)为良好耦合协调,中部多数省(市)为初级或中级耦合协调,部分西部地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区间;2005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2016年除上海、江苏、浙江属于生态环境滞后型外,其余省(市)均为城镇化滞后型。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温彦平  李纪鹏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并计算综合得分指数,评价长江经济带内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城镇化状态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利用耦合度模型与协调度模型,对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内各省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由东到西存在一定程度的渐变规律,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化情况则较为复杂多样;与其他省份相比,云贵川三省城镇化水平依然偏低,其较好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开发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重庆五省城镇化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陈青青  
探究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对破解长江经济带旅游业转型升级瓶颈制约和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至关重要。在构建系统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交互胁迫模型验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的交互胁迫关系,进而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引力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998年以来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及空间联系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评价值均呈现出增长趋势,区域间非均衡性逐渐减弱;(2)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交互胁迫关系,演变轨迹符合多个"S"型曲线组合的节律性发展特征;(3)长江经济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阶段大致经历了轻度失调(1998~2006年)—濒临失调(2007~2015年)—勉强协调(2016~2017年)的演变历程,耦合协调类型由旅游经济滞后型逐渐转变为系统均衡发展型;(4)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联系格局渐趋紧密,联系势能稳步提升,整体呈"东部突出-中部隆起-西部塌陷"的阶梯式递减格局,三大分区内部也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正柱  王俊龙  
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关联度模型,对2010-2017年我国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和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协调发展等级类型主要为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两类,多数城市呈现为城镇化滞后型,表明制约沿线城市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城镇化发展程度较低;同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呈现由下游城市沿中上游城市下降的空间差异特征,空间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因子对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压力和状态因子对城镇化发展指数的影响较为显著。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彦平  王雪峰  
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区域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不确定性.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年~2015年区域内的28个地级市在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升不明显,部分地区濒临失调;2)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地市之间差异较大,明显存在区域不协调的状况;3)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襄阳、宜昌、黄石、株洲、衡阳市近年来发展较好,耦合协调度增高,这表明在城镇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但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区域来说,还需要重视整体的统筹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邵海琴  吴卫  王兆峰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案例,分别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绿色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马尔科夫链揭示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2005—2017年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绿色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呈波动上升的态势,但发展水平仍较低,2017年分别为0.885和0.493,提升空间较大。不同区域两者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面临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2)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绿色利用效率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其中,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且变化态势相对平缓,年均增长率仅为1.28%,中、上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29%和4.48%。(3)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区位差异明显,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梯度递减的规律,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中、上游省区耦合协调类型空间演变较大,下游省区较稳定。(4)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绿色利用效率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具有维持原有状态的稳定性,且其动态演进是一个相对持续、渐进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曾芳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具有支撑作用,研究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响应强度时空演变特征,有利于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压迫-响应机理,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响应模型,运用标准椭圆差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环境响应系数整体呈"M"字型变化,三个地区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整体呈西部>东部>中部的排列格局,西部地区内部省(市)差距基本处于扩大状态,东部地区差距最小,各省(市)的城镇化推进对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负向影响且各省(市)之间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差异波动减小。2)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呈"东北-西南"走向,其重心主要位于111.78°E~112.695°E,29.288°N~29.673°N之间,重心转移路径为:西北-东南-西南。3)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最开始主要受到生态环境压力及状态的影响,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城镇化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迫作用凸显后,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仍约束城镇化发展,需从三个尺度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积极响应强度,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支撑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曾芳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具有支撑作用,研究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响应强度时空演变特征,有利于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压迫-响应机理,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响应模型,运用标准椭圆差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环境响应系数整体呈"M"字型变化,三个地区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整体呈西部>东部>中部的排列格局,西部地区内部省(市)差距基本处于扩大状态,东部地区差距最小,各省(市)的城镇化推进对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负向影响且各省(市)之间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差异波动减小。2)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呈"东北-西南"走向,其重心主要位于111.78°E~112.695°E,29.288°N~29.673°N之间,重心转移路径为:西北-东南-西南。3)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最开始主要受到生态环境压力及状态的影响,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城镇化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迫作用凸显后,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仍约束城镇化发展,需从三个尺度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积极响应强度,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支撑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坤杰  胡强盛  许春晓  贺小荣  
作为我国大河流域综合治理发展的关键一环,探究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关系对实现两系统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08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耦合协调指标体系,从地理时空二维角度评价其耦合协调演化趋势,并结合PVAR模型探究两系统之间的互动响应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两系统的评价指数空间非均衡现象显著,高评价指数地区呈集聚态势分布,且集中于各区域核心城市,低评价指数地区呈分散态势分布,广泛分布于中西部地区。(2)耦合协调度呈逐步上升态势,总体耦合协调类型为低度耦合协调过渡到中度耦合协调,三大地区差异逐渐缩小,长江经济带总体呈均衡化、健康化发展态势。(3)两系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互为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对自身和对方都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相互之间形成正向累进效应,并且城市人居环境对旅游产业的促进程度要比旅游产业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作用更大。据此提出治理建议,以期为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成  冯学钢  唐睿  
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看成一个内涵广泛、结构复杂且具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为例,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各省市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关系给予分析;最后,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该区三大系统的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系统具较高关联性,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并不具有显著冲突;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保持稳定和波动上升为主,空间上大致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且耦合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东中西部各有不同;未来几年内该区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除个别省份外,总体呈小幅上升发展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宗树伟  苏聪文  陈钲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分别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①从综合水平看,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②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东部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中部和西部处于勉强协调阶段。③从相对发展度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和中部为低水平的同步发展型,东部为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型,西部为新型城镇化滞后型。④从动力因素来看,动力开发不充分问题突出,且地区间的主要动力差异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凯  冯献  郭静利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0-2013年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项指标,构建了城镇化协调度和差异性测度模型。采用VAR模型和脉冲分析揭示了经济带城镇化协调水平和各项指标上、中、下游区域差异性间的关系,构建了相互间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城镇化协调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长江上中下游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组内差异两项差异指标对于经济带整体协调度的影响最为明显,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协调度的重点在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政策的制定要有选择、有重点地缩小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乔花芳  高茜茜  谢双玉  冯娟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