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01)
- 2023(12892)
- 2022(10539)
- 2021(9442)
- 2020(8094)
- 2019(18401)
- 2018(18014)
- 2017(34542)
- 2016(18660)
- 2015(21351)
- 2014(21459)
- 2013(21345)
- 2012(20233)
- 2011(18428)
- 2010(18836)
- 2009(17782)
- 2008(17658)
- 2007(16385)
- 2006(14703)
- 2005(13470)
- 学科
- 济(102316)
- 经济(102219)
- 管理(50912)
- 业(49776)
- 方法(37069)
- 企(36554)
- 企业(36554)
- 数学(32648)
- 数学方法(32332)
- 农(28071)
- 中国(25249)
- 地方(25130)
- 学(20512)
- 财(20169)
- 业经(19976)
- 农业(19386)
- 制(16357)
- 贸(15146)
- 贸易(15139)
- 地方经济(14891)
- 易(14584)
- 环境(13864)
- 融(13177)
- 金融(13175)
- 银(12837)
- 银行(12805)
- 和(12754)
- 发(12408)
- 行(12221)
- 体(11940)
- 机构
- 大学(283504)
- 学院(283124)
- 济(126565)
- 经济(124007)
- 研究(102627)
- 管理(102268)
- 理学(87086)
- 理学院(86020)
- 管理学(84415)
- 管理学院(83883)
- 中国(77090)
- 科学(62579)
- 京(60371)
- 财(56220)
- 所(53447)
- 农(51573)
- 江(48956)
- 研究所(48371)
- 中心(46699)
- 财经(44439)
- 业大(42139)
- 经济学(40760)
- 农业(40334)
- 经(40073)
- 范(37950)
- 师范(37535)
- 北京(37516)
- 经济学院(36584)
- 院(36240)
- 州(35232)
- 基金
- 项目(181482)
- 科学(141872)
- 研究(131295)
- 基金(131017)
- 家(114635)
- 国家(113689)
- 科学基金(96074)
- 社会(85264)
- 社会科(80653)
- 社会科学(80628)
- 省(71474)
- 基金项目(68743)
- 自然(60051)
- 教育(59124)
- 划(59038)
- 自然科(58623)
- 自然科学(58604)
- 自然科学基金(57546)
- 资助(53764)
- 编号(52611)
- 成果(43186)
- 重点(41472)
- 发(41219)
- 部(40091)
- 课题(36927)
- 创(36514)
- 国家社会(35854)
- 科研(34454)
- 创新(34419)
- 教育部(33940)
共检索到437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耀彬 卓冲
消除贫困是长江经济带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城镇化是否有助于减贫关系到政策走向.该文利用长江经济带2000年~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GS2SLS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贫困问题具有空间外溢性,长江下游地区表现为正空间外溢性,而中上游地区表现为负空间外溢性;城镇化与贫困问题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而分区域检验后这一关系更为显著;长江经济带现阶段仅有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跨越了"倒U"型曲线拐点值,表明贫困问题的解决并非城镇化的必然结果而是其阶段性表现;基础设施效应是城镇化影响贫困问题的主要途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迪云 刘畅 宋一凡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推进、提质增效阶段,亟待研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及其时空演化问题。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和相关原则,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由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环境保护四个维度共计20个指标构成。文章运用熵值法并构建空间数据库,对2008—2013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严翔 成长春 易高峰 柏建成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空间与人口三层面梳理、构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融合传导机制,并基于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利用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流域城镇化与能源消费间非线性发展关系。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与生活能耗模式,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门槛效应。经济落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对传统能耗依赖较小,而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区域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进一步指出,虽然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抑制作用明显,但在人口压力及资源约束加剧的新城镇化背景下,更应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促进量的转移,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关注居民消费引导与空间紧凑布局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继续发挥规模经济的削减作用,努力实现共享经济的集约效能;各省市间则应建立互动协调机制,根据自身城镇化对能耗的影响路径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策略,这也是全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伟 贾敬全 殷李松
文章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就业格局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是城镇化与抚养负担抑制-工业规模拉动的复杂型就业格局;城镇化对就业格局的空间效应的接收与发射显示进入了城镇化本地陷阱与竞争陷阱,后者效应为前者的2倍;接收与发射区位上均源自或发向本区,下中上游依次为60%、84%、100%和61%、71%、100%,交互方面上游与中游或下游间为空白路径,中游、下游间陷入竞争陷阱。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 就业格局 空间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宾 杨琛
本文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城镇化的约束尾效模型,选取2005年至2016年的相关数据,阐述了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尾效为0.005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抑制,水资源短缺将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面临的瓶颈;②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城镇化进程的尾效为0.00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由于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水资源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还未显现出来。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水资源 城镇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伟 贾敬全 殷李松
文章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就业格局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是城镇化与抚养负担抑制-工业规模拉动的复杂型就业格局;城镇化对就业格局的空间效应的接收与发射显示进入了城镇化本地陷阱与竞争陷阱,后者效应为前者的2倍;接收与发射区位上均源自或发向本区,下中上游依次为60%、84%、100%和61%、71%、100%,交互方面上游与中游或下游间为空白路径,中游、下游间陷入竞争陷阱。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 就业格局 空间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玲
本文基于我国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域经验数据,在测算省域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与我国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动态发展关系。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上海最高;浙江和江苏次之;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处于第三梯队;而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相对较低。新型城镇化与不同类别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新型城镇化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耦合协同发展关系更强,而与生活性服务业之间的耦合协同发展关系相对较小。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双向赋能效应,但相比较而言,新型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正向赋能效应更强,服务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反哺作用稍弱。进一步地,生产性服务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更大赋能作用,而反过来新型城镇化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也更为强劲。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腾飞 邓宏兵
文章立足于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创新能力水平视角,构建了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分,将其得分引入Argis分析软件,结合ESDA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差异性,并从时间、空间层面分析其发展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个别城市出现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空间差异较大,出现较为显著的空间两极分化现象。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质量 空间差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小帆 邓宏兵 马静
近10年来,城镇化进程中暴露的很多问题可以归结为城镇化的协调性问题,本文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从城乡、产城、城镇化区域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个方面来衡量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并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spatial Durbin panel data model,SDPDM)从经验上考察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俱乐部与条件趋同现象,发现制约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因素并不一致:东部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同资源环境的协调,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中部城市应改变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模式,着重发展服务业和增强城市间的合作;西部城市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开放进程,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城市建设中的攀比,发展服务业和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同时,限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政策对于新型城镇化协调性不存在显著影响,而放开户籍管制,则会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无论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产城融合或是城乡协调发展,均会对新型城镇化协调性起到正向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小帆 邓宏兵
从城乡、产城、区域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衡量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及以上市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并运用泰尔系数和探索性空间分析考察协调性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反地势分布和"城市圈俱乐部"特征;东、中、西部城镇化协调性差异随时间越来越明显,东部城市主要体现在非省会城市之间的差异,中部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的组间差异,西部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之间以及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之间的组间差异;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表现出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协调性高的区域开始集聚在一起,这种趋势随时间不断增强并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小帆; 邓宏兵;
从城乡、产城、区域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衡量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及以上市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并运用泰尔系数和探索性空间分析考察协调性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反地势分布和"城市圈俱乐部"特征;东、中、西部城镇化协调性差异随时间越来越明显,东部城市主要体现在非省会城市之间的差异,中部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的组间差异,西部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之间以及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之间的组间差异;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表现出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协调性高的区域开始集聚在一起,这种趋势随时间不断增强并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戴一鑫 卢泓宇
利用2001—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空间正相关性;(2)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有效推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3)现阶段,基础设施投资和政府过度干预都会制约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而对外开放有助于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汪倩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模式对中国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自下而上"法测算旅游业碳排放量,并以新型城镇化水平为门槛依赖变量,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不同门槛区间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呈显著的"N"型曲线关系。(2)在新型城镇化的引导下,人均旅游消费、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企业固定资本存量对旅游业碳排放起显著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成为推动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因素;环境规制有益于区域旅游业碳减排。(3)当新型城镇化水平低于0.319时,旅游业碳排放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加;当新型城镇化水平介于0.319与0.568之间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旅游业碳排放抑制作用较大;当新型城镇化水平超过0.568后,旅游业碳排放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不断增加。因此,地区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还应从人均旅游消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等多个层面促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旅游业碳减排效应发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一鑫 吕有金 卢泓宇
基于人口城镇化等6个维度共27个指标,利用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直辖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进一步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视角分析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特征。(2)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并且产生较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服务业集聚在提高本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带动邻近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3)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本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则能够推动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此,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将服务业集聚区域作为产生城市功能溢出效应的核心区域,完善核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通过溢出效应不断带动邻近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一鑫 吕有金 卢泓宇
基于人口城镇化等6个维度共27个指标,利用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直辖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进一步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视角分析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特征。(2)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并且产生较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服务业集聚在提高本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带动邻近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3)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本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则能够推动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此,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将服务业集聚区域作为产生城市功能溢出效应的核心区域,完善核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通过溢出效应不断带动邻近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