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77)
- 2023(8696)
- 2022(6745)
- 2021(5653)
- 2020(4529)
- 2019(10313)
- 2018(9819)
- 2017(18415)
- 2016(9493)
- 2015(10383)
- 2014(10101)
- 2013(10238)
- 2012(9972)
- 2011(9275)
- 2010(9415)
- 2009(8805)
- 2008(8191)
- 2007(7287)
- 2006(6859)
- 2005(6389)
- 学科
- 济(75416)
- 经济(75381)
- 管理(24983)
- 方法(22652)
- 业(22034)
- 地方(21419)
- 数学(20859)
- 数学方法(20753)
- 企(15958)
- 企业(15958)
- 业经(15020)
- 中国(14762)
- 地方经济(14071)
- 贸(13911)
- 贸易(13907)
- 农(13599)
- 易(13500)
- 出(11594)
- 学(11585)
- 财(10928)
- 产业(10680)
- 农业(9788)
- 环境(9586)
- 信息(8992)
- 总论(8947)
- 融(8723)
- 金融(8722)
- 信息产业(8467)
- 口(8223)
- 出口(8215)
- 机构
- 大学(148645)
- 学院(148369)
- 济(80154)
- 经济(79029)
- 研究(56919)
- 管理(54715)
- 理学(47055)
- 理学院(46478)
- 管理学(45895)
- 管理学院(45613)
- 中国(41998)
- 财(32449)
- 科学(31789)
- 京(30903)
- 所(28187)
- 经济学(27613)
- 江(27592)
- 财经(26126)
- 研究所(25648)
- 中心(25098)
- 经济学院(24777)
- 经(23635)
- 农(22012)
- 院(20515)
- 业大(19439)
- 财经大学(19279)
- 范(19099)
- 师范(18923)
- 北京(18317)
- 科学院(17866)
- 基金
- 项目(100544)
- 科学(80700)
- 基金(75602)
- 研究(73274)
- 家(65753)
- 国家(65327)
- 科学基金(56181)
- 社会(52328)
- 社会科(49975)
- 社会科学(49960)
- 基金项目(39603)
- 省(38771)
- 自然(33194)
- 自然科(32414)
- 自然科学(32409)
- 自然科学基金(31794)
- 划(31042)
- 教育(30835)
- 资助(30248)
- 编号(27123)
- 发(24165)
- 国家社会(23494)
- 重点(22910)
- 部(22530)
- 成果(20779)
- 发展(20324)
- 创(20313)
- 展(20048)
- 教育部(19568)
- 人文(19540)
共检索到231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超 丁晨辉 郑垂勇 李峰
本文通过DEA-Malmquist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9年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及成因进行测度和分析,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Moran指数及Markov链评估该地区数字经济产出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变趋势。研究发现,长江上中下游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及增长率呈现不同特点,技术创新、扩散及引进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的发展。长江经济带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所致,且地区间不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长江中游地区数字经济效率相较于上游和下游地区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弱,存在高水平效率向下转移的趋势。据此,提出推动技术进步、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及构建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化协同发展机制等建议。研究结果与结论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塑造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出效率 地区差异 演变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文洁 许宁 洪名勇
碳排放绩效是衔接“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选用EBM模型对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采用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考察了碳排放绩效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总体及其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地区碳排放绩效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高水平的碳排放绩效由上游地区逐步转变为中下游地区。(2)中游、上游地区碳排放绩效的内部绝对差异逐年缩小,与下游地区和总体地区状况相反;各等级的碳排放绩效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呈现“俱乐部趋同”特征。(3)碳排放绩效上游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上游—中游地区间差异最大,地区间交叉重叠问题是导致碳排放绩效总体差距出现的主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璐 董捷 张俊峰
认识和探讨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地区差异及其形成机理,对于引导城市土地高效利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超效率DEA模型、重心模型、泰尔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系统研究了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105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格局、地区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明显上升态势,其地理重心总体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在空间上,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均出现"中心-外围"空间分异格局;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泰尔指数表明地区差异显著,且东、中、西部地区出现"组内趋同而组间趋异"特点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受控于多种复杂因素,从长江经济带整体来看,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的决定力最高;不同区域的主导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从东部、中部到西部,主导因素呈现出由区域自身条件及内在动力向外部要素转变的特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炳南 王宇 张浩
数字经济是新时代推动质量变革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文章采用熵值法对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基于核密度估计法、自然间断点分类法和Dagum基尼系数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趋势。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强,上中下游地区间具有显著的梯级效应;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的差异;长江经济带整体和上中下游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不同地区收敛速度有所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迪云 张旋 刘帅
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使用2008—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沿下中上游依次递减;中上游省份基本处在规模效率递增阶段,而下游省份则已经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迹象;生态经济发展表现出了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论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长江下游地区应注重改善经济结构,中游地区着力提高管理水平,上游地区则应更加注重扩大生态经济规模;加强上中下游的经济交流,实现整体规模效益。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经济 三阶段DEA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李琴
长江经济带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发展轴线,其旅游业的提质增效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2002~2019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DEA模型对各城市旅游产业效率进行测定,在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关联检验基础上,使用传统和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上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波动中缓慢下降的趋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大的技术进步和资源节约空间;总体上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效率空间格局呈现“周高中低”特征,东部和西部地区旅游产业效率高于中部地区。(2)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效率具有维持原有状态的稳定性,整体上向低水平转移的概率大于向高水平转移的概率,且发生跨越式转移的概率极低。(3)地理背景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效率动态演变影响显著,旅游产业效率较高的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向上转移的概率增大,而旅游产业效率较低的城市会抑制周围城市向上转移,从而逐渐形成“高高集聚、高带动低”的“俱乐部收敛”现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成定平 淦苏美
提高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有利于协调该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运用三阶段DEA方法,从企业类型、环境因素等视角对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政府R&D支出的增长对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均有正向作用,但作用效应尚未达到显著状态;研发机构数量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内资及港澳台企业的技术效率,而外资企业与中国技术市场的互动效应尚不显著;行业内企业数量增加所引致的市场竞争有利于外资企业提高技术效率,却显著降低了内资及港澳台企业的技术效率;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技术效率存在较大差距,外资企业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最高,内资企业的规模效率最高。文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邃 万秉烛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关系为研究对象,使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确认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再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创新系统投入与产出效率。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人员全时当量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长江经济带总体产业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的过程是有效的,按效率评价值将其地区分为三个类型:相对高产业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地区、中等产业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地区、相对低产业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地区,按类别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系统 投入与产出 超效率DEA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夏丛 胡守庚 吴思 余德
文章将DEA窗口分析法与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结合,测度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用地效率,并运用核密度估计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多维刻画。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城市用地效率整体提升,且经历了稳定提升、阶段下降、加速提升的"N"型发展过程。(2)城市用地效率高值区呈"分散分布—组团分布—片状分布"发展,低值区逐渐收缩至云南、贵州和湖南、湖北中部。(3)省际城市用地效率发展协调性不佳,成渝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上海及浙江沿海地区提升最迅速。(4)不同城市体系、不同规模和不同职能的城市用地效率演进规律存在差异,非城市群和小城市变动不强,区域性城市群和资源型城市存在低效演进现象。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绪民 王志帅
提高建筑业效率对于实现长江经济带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2009-2018年间各省份的相对效率及其变化规律,并基于回归模型探讨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4年间长江经济带建筑业生产效率逐步下滑,2014~2018年间效率逐年提升;影响建筑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产业优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最后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长江经济带建筑业高效且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数据包络法 全要素生产效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魏建飞 高威 李强 蒲雨池 李彤辉
研究目的:明晰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的空间差异及驱动机理,协同推进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空间分类、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进行差异格局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驱动机理。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系统兼顾城镇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保育等重要功能,各子系统共同影响着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进程,国土空间效率由城镇空间效率、农业空间效率和生态空间效率构成,旨在强调以最小的要素投入析出最大的综合效益。(2)高效率区以上海、重庆、武汉、长沙等为核心,呈现由内向外密度递减的多核心圈层结构,低效率区呈基底状连绵分布在上游云南、贵州等地。空间关联特征具有较强的正向相关作用,各空间的关联主导类型存在差异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局部LISA形态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关联效应。(3)国土空间效率差异演进受外部社会经济和区域本底因子的双重影响,外部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财政支撑、工业化进程、土地城镇化进程能够显著推动效率提升,行政面积和地形地势等内部因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率的变化。研究结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且集聚效应显著,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社会经济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对国土空间效率的共同驱动作用,推动区域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毛良虎 姜莹
文章基于DEA和ESDA方法,实证分析了2008-2014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总体呈现"哑铃"状分布格局;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创新效率水平相似的区域在空间上显著集聚;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上下游地区形成了较稳定的HH集聚区域,而中游地区则形成了较稳定的LL集聚区域。据此为缩小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空间差异、构建协同创新发展的空间格局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金娥 关高峰 杜厚维
文章运用DEA-BCC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物流业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各效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全带技术效率值还有较大上升空间,规模效率上升空间非常有限,江苏、贵州的效率值最高,湖北和云南的效率值最低;收敛性检验表明全带技术效率收敛趋势不明显,规模效率有明显发散趋势,说明带内各地区间存在体制障碍和技术壁垒,且重复建设、规模分散现象严重。
关键词:
碳排放 长江经济带 物流业 效率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殷旅江 曾浪浪
基于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对长江经济带省域的物流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趋势实证分析,并利用Tobit模型从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应用两个方面研究了数字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物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的物流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物流规模效益呈现出从下游到上游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下游地区物流规模效益均值最高,表明下游地区整体物流效益显著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物流综合效率呈现出从下游到上游逐渐递减的波动趋势,下游地区表现最优,上游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效率相对滞后;数字技术对物流业综合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光缆线路长度和软件业务收入的增加有助于提升物流效率。反常的是,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的增加对物流效率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长江经济带应加大通信基础设施投入,推动数字技术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关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促进物流业综合效率提升。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殷旅江 曾浪浪
基于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对长江经济带省域的物流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趋势实证分析,并利用Tobit模型从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应用两个方面研究了数字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物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的物流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物流规模效益呈现出从下游到上游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下游地区物流规模效益均值最高,表明下游地区整体物流效益显著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物流综合效率呈现出从下游到上游逐渐递减的波动趋势,下游地区表现最优,上游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效率相对滞后;数字技术对物流业综合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光缆线路长度和软件业务收入的增加有助于提升物流效率。反常的是,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的增加对物流效率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长江经济带应加大通信基础设施投入,推动数字技术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关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促进物流业综合效率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