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56)
2023(14665)
2022(12304)
2021(11133)
2020(9058)
2019(20478)
2018(20518)
2017(37607)
2016(20705)
2015(23433)
2014(23972)
2013(23298)
2012(22223)
2011(20367)
2010(21072)
2009(19761)
2008(19515)
2007(18189)
2006(16562)
2005(15504)
作者
(61346)
(51168)
(50802)
(48542)
(32891)
(24301)
(23177)
(19749)
(19647)
(18961)
(17686)
(17355)
(17076)
(16525)
(16390)
(15804)
(15116)
(15114)
(14786)
(14762)
(13504)
(12669)
(12530)
(12060)
(11696)
(11534)
(11501)
(11478)
(10485)
(10301)
学科
(99536)
经济(99413)
管理(60053)
(51612)
(41368)
企业(41368)
中国(30418)
地方(29945)
方法(26440)
(25751)
业经(23241)
(21884)
(21865)
数学(21515)
数学方法(21297)
(20407)
(17221)
银行(17195)
农业(17164)
(17152)
金融(17145)
地方经济(16823)
(16663)
(15828)
环境(15563)
理论(15275)
(14805)
(14235)
贸易(14219)
(13772)
机构
学院(298967)
大学(294974)
(124941)
经济(121964)
研究(110906)
管理(103513)
中国(86158)
理学(84864)
理学院(83792)
管理学(82339)
管理学院(81772)
(65700)
科学(65161)
(61926)
(57276)
(55223)
研究所(50644)
中心(50212)
(48841)
财经(45984)
(42460)
师范(41971)
北京(41761)
(41069)
(41015)
(40469)
业大(40025)
经济学(38471)
(38229)
农业(37446)
基金
项目(181794)
科学(141131)
研究(140405)
基金(125514)
(108207)
国家(107169)
科学基金(90367)
社会(87492)
社会科(82581)
社会科学(82566)
(75125)
基金项目(64970)
教育(64805)
(60802)
编号(59222)
自然(53858)
自然科(52436)
自然科学(52423)
自然科学基金(51446)
资助(51166)
成果(50746)
(45136)
课题(44352)
重点(42144)
(39244)
(37447)
(37218)
发展(36758)
(36245)
(36164)
期刊
(165344)
经济(165344)
研究(100583)
中国(78269)
(49898)
(46980)
教育(44574)
学报(44075)
管理(43571)
科学(39865)
(34050)
金融(34050)
大学(33845)
农业(31283)
学学(31050)
技术(29957)
业经(26722)
经济研究(25707)
财经(23944)
(20820)
问题(20455)
图书(17420)
(15869)
(15589)
(15083)
论坛(15083)
技术经济(14990)
世界(14666)
职业(14426)
国际(14169)
共检索到5042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学军  邹辉  王磊  
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全的体制机制是这一地域广阔、内部差异巨大的大河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按照"国外经验—国内实践—存在问题—政策建议"的思路,本文从流域综合研究和规划、区域协调机制、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探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问题。从国外经验来看,大河流域经济带的建设管理强调深入的系统综合研究,建立多层次的协调机制,设置综合性的政府管理机构,建设流域开发综合法律法规体系。国内在长江开发与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实践探索,也建立了一些长江流域开发管理机构,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跨江发展、飞地经济、港口整合、通关一体化等区域合作机制方面有所突破,总体上仍存在缺乏综合性的国家管理机构与系统性的政策支撑、区域与部门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区域市场一体化受到行政壁垒制约、流域开发管理缺乏综合性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为有效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应尽快理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管理的体制机制,包括成立长江经济带开发管理委员会,建立多层次协调平台与机构,促进市场一体化发展,实行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模式以及制定和出台《长江法》等。
[期刊] 改革  [作者] 彭劲松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流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区域互惠互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可有效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可持续发展贯通,形成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一、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存在的障碍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的流域经济形态,虽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文举  文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的保护与发展,先后印发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系列纲领性文件。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印州  
珠江—西江经济带作为横跨东西部,以流域经济合作为主题的区域合作,跨越两省(区),直接挑战多个行政区划的经济利益,其中还涉及西江涵养水源地的生态保护以及产业转移、城镇化建设等问题。珠江—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需要破解制度障碍和体制壁垒,统筹解决经济带协同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构建覆盖全经济带的创新机制健和粤桂合作的系统格局,形成经济带增长极带动的互补发展机制,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协调各城市之间的职能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志萌  何雄伟  马回  王露瑶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机制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内在逻辑是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和"增量"转化为"金山银山"。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有利于将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共同体,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平。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核算体系、政府考核评估机制等,是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内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耿清格  王小艳  刘鉴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需求,通过构建EES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ESDA和面板数据模型,测度分析了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地级以上行政单元EES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EES系统协调发展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度失调型占据发展类型主体,空间上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发展格局,高协调区位于长三角及中西部省会等核心城市;(2)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等级化"特征,协调度由高到低呈"金字塔"型分布,呈"集群化"特征,城市群内城市协调度整体较高;协调度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下游优于中上游,沿江城市优于非沿江城市;(3)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现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H-H型集中,冷点区域L-L型较多,局域关联与冷热点空间格局总体表现出沿海优于内陆、下游优于中上游的分异特征;(4)EES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是EES子系统发展、自然区位、战略与政策、空间邻近效应等因素综合驱动形成的结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秀  
智慧物流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新模式,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日益显现。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智慧物流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勤  林鑫  
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具有多元复杂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经济密集性、交通支撑性、对外开放性、创新驱动性和发展持续性的综合评价和五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协调性的评价表明:长江经济带11省(市)区域发展悬殊,"三个梯队"、"四大类型"空间分布与上、中、下游"三大流段"基本一致,但不完全重叠,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并非按上中下游依次递增。推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既要顺应流域的自然规律,又要根据空间分异特征实施差异化策略,特别是要加强对"第三梯队"的政策扶持。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想  乌日娜  郭志起  张慧斌  
长江经济带自2014年提出以来受到多方关注,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重中之重。文章分析了当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已有林业政策对长江经济带环境的改善作用,重点讨论了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林业发展的关系: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利于林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综合布局,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林业发展也会提高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含金量,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上述良性互动,提出了细化政策、完善机制、下游林区补偿上游等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牛雄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城市和城市群来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沿海主要城市逐步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城市群渐次形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从珠三角起步,长三角、京津冀三大核心城市群先后形成,成渝城市群快速崛起,实际上构成了目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四个核心区和增长极。20世纪90年代后期,省会城市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起的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如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翁异静  周祥祥  陈思静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剖析其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和作用机制异质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整体上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效应为4.8%,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分区域来看,其对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中游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下游地区,而对于上游地区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分区域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出口开放程度、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教育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科技创新对各区域均起到促进作用,但出口开放程度、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教育投入对各区域产生了差异化影响,从而导致战略的作用机制具有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鹏飞   韩晓琳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分析数字技术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与产出、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交易发展四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1)数字技术发展会显著抑制碳排放水平,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碳减排。(3)相较于经济规模较小和教育规模较小的省份而言,经济规模较大和教育规模较大的省份,数字技术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高。(4)数字技术会通过空间虹吸效应负向作用于邻近区域的碳排放。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技术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减排提供了思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鹏飞   韩晓琳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分析数字技术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与产出、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交易发展四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1)数字技术发展会显著抑制碳排放水平,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碳减排。(3)相较于经济规模较小和教育规模较小的省份而言,经济规模较大和教育规模较大的省份,数字技术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高。(4)数字技术会通过空间虹吸效应负向作用于邻近区域的碳排放。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技术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减排提供了思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驰  刘雨  曾庆均  王宁  
本文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从区域市场开放度、市场联系度、产业促进度、产业规模差异度四个不同维度及其综合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协调水平进行全方位的水平测度,并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协调机制框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白柠瑞  闫强明  郝超鹏  曲扶摇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新时代优化我国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部,辐射面积广阔,而各区域所处发展阶段、产业布局,乃至交通基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其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首先明确各区域自身禀赋,依托中心城市的构建,以点带面,打造各区域创新引领的产业分工梯度。同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全面覆盖、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形成,实现资源在长江经济带内部的有效利用,形成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合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