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19)
- 2023(8927)
- 2022(7455)
- 2021(6766)
- 2020(5698)
- 2019(12895)
- 2018(12190)
- 2017(22887)
- 2016(11975)
- 2015(13198)
- 2014(13134)
- 2013(13115)
- 2012(12889)
- 2011(12096)
- 2010(12462)
- 2009(11685)
- 2008(11394)
- 2007(10285)
- 2006(9500)
- 2005(8861)
- 学科
- 济(78127)
- 经济(78035)
- 管理(30057)
- 业(26391)
- 地方(24265)
- 方法(22253)
- 数学(19787)
- 数学方法(19595)
- 农(18829)
- 企(16871)
- 企业(16871)
- 中国(16567)
- 学(16375)
- 地方经济(15141)
- 农业(13986)
- 业经(13353)
- 环境(11973)
- 制(11452)
- 财(10705)
- 融(9945)
- 金融(9943)
- 经济学(9147)
- 体(8811)
- 发(8774)
- 和(8567)
- 银(8210)
- 资源(8203)
- 银行(8193)
- 贸(8152)
- 贸易(8148)
- 机构
- 大学(186900)
- 学院(185813)
- 济(86769)
- 经济(85211)
- 研究(74517)
- 管理(65068)
- 理学(55361)
- 中国(55006)
- 理学院(54487)
- 管理学(53451)
- 管理学院(53074)
- 科学(45413)
- 京(40889)
- 所(38530)
- 财(37771)
- 研究所(35105)
- 江(34278)
- 中心(32981)
- 农(31791)
- 财经(29569)
- 经济学(28353)
- 范(27422)
- 师范(27163)
- 院(27052)
- 经(26626)
- 业大(26328)
- 北京(25260)
- 经济学院(25138)
- 农业(24601)
- 州(23458)
- 基金
- 项目(123561)
- 科学(98160)
- 基金(90742)
- 研究(89054)
- 家(80010)
- 国家(79405)
- 科学基金(67108)
- 社会(60084)
- 社会科(56856)
- 社会科学(56841)
- 基金项目(47722)
- 省(47722)
- 自然(41408)
- 划(40531)
- 自然科(40315)
- 自然科学(40303)
- 自然科学基金(39562)
- 教育(38561)
- 资助(36150)
- 编号(33702)
- 发(29571)
- 重点(29159)
- 成果(27827)
- 部(27208)
- 国家社会(25765)
- 课题(25025)
- 创(24498)
- 发展(24048)
- 展(23689)
- 创新(23302)
共检索到294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金贵 胡毅航 陈碧园
减贫成效评估是近年来国际减贫战略研究中的热点议题,也是中国未来扩展减贫深度、提高减贫质量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论文基于"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构建涵盖经济、人口、社会和绿色4个维度12项指标的减贫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与模糊集方法揭示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域减贫成效状况,引入空间自相关理论解析长江经济带减贫成效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1—2017年间长江经济带整体减贫成效显著,区域间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上游地区市域减贫提升潜力较大;②研究期内市域Moran’s I均大于0且逐年上升,市域减贫成效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集聚特征逐年增强;③研究期内减贫成效指数的LISA值存在区域差异,上、中游地区局域空间自相关较为显著,尤其在集中连片贫困区呈现"连块集聚"的关联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减贫,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孝君 王小艳
以推动经济综合实力提升为核心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形成新时代区域协调格局的关键,以此为出发点构建区域经济综合水平测度体系,从多尺度和多机制视角解析了2001~2020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综合水平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区域经济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尺度差异表现为省级>地级>区级的格局,即省级尺度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明显,地级内部发展相对均衡。(2)区域经济发展呈正向集聚特征,地级尺度效应明显,空间关联格局稳定性强,由下游到上游呈圈层式热冷点集聚分布;空间分类以中低水平区为主体,由低水平到高水平呈面状集聚+点状镶嵌的分布格局;路径依赖型为空间演化主体。(3)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集聚化特征,沿海及沿江城市发展水平较高;集群化特征,城市群城市发展相对较优;等级化特征,城市行政等级越高发展相对越好;职能化特征,综合型城市优于资源型城市;阶梯化特征,东部城市优于中西部。(4)区位、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及因子共同作用于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化。(5)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围绕系统性提升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围绕经济带战略推动区域空间协调、围绕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政策落实。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喜 卢新海 陈讲飞
研究目的:从时空二维视角刻画和识别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时序动态演进规律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土地资源尾效模型、空间变系数模型、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总体呈上升态势,低尾效城市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区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2)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差异经历了扩大—缩小演进特征,并伴随着轻微多极分化现象。三大流域核密度曲线在位置、峰度、峰数和拖尾上具有各自形态和变化轨迹。(3)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存在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出强弱交替变化特征。局域空间格局特征呈现为高值集聚型、低值塌陷型、低值集聚型和高值凸起型4种集聚类型,数量上呈现出LL>HH>LH>HL特征。地理上存在空间邻近同伴效应和空间邻近溢出效应,形成了"城以群聚群分"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论:根据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空间集聚类型实施差异化的土地配置和产业布局政策,发挥各城市在降低土地资源尾效上的合作联动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庆 陈翥 汪媛 冯兵
基于全球大气PM_(2.5)年均浓度栅格数据集,采用重力模型、变异系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从区域、省域、市域、县域和栅格等多个尺度,对长江经济带PM_(2.5)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1)1998~2016年,长江经济带PM_(2.5)年均浓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大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2005年是长江经济带PM_(2.5)年均浓度变化的重要拐点;(2)长江经济带PM_(2.5)的时空演化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尺度效应,在不同空间尺度上,PM_(2.5)年均浓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具有明显差别,但其空间差异均呈扩大态势;(3)长江经济带PM_(2.5)年均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主要表现为高值集聚特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园园 冯娟 谢双玉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年~2017年的旅游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综合效率在时间上呈现螺旋式上升;在空间上呈"凹"型结构,长江中游各省市旅游业综合效率明显低于上下游;在关联性上,邻近省市之间明显缺乏旅游业资源配置和新技术开发上的联系性;在发展速度上,旅游业起步晚的省市,生产率水平提高程度较为明显.以此为基础,提出有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效率的建议,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间旅游业的联合发展,以增强整个经济带的旅游竞争力.
关键词:
DEA模型 旅游业效率 长江经济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雨婧 唐健雄
从旅游产品服务、经济活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及共享发展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旅游业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8—2019年旅游业发展质量进行重新测度,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其内部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时序方面,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各维度指数波动性上升,水平及增长速度差异显著。(2)空间方面,下、中、上游地区呈“下游地区最高,中上游地区不相上下”,且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主力,其他省市齐头并进的旅游业发展格局。(3)分维度指数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旅游产品服务、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呈下游、中游、上游递减,而旅游经济活力、共享发展呈下游、上游、中游递减,旅游绿色发展呈中游、上游、下游递减的分布特征。(4)旅游服务、创新产出、收入福利、产业结构及环境治理是主要内部影响因素,作用程度依次递减,地域约束类型可分为五大类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李琴
长江经济带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发展轴线,其旅游业的提质增效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2002~2019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DEA模型对各城市旅游产业效率进行测定,在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关联检验基础上,使用传统和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上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波动中缓慢下降的趋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大的技术进步和资源节约空间;总体上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效率空间格局呈现“周高中低”特征,东部和西部地区旅游产业效率高于中部地区。(2)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效率具有维持原有状态的稳定性,整体上向低水平转移的概率大于向高水平转移的概率,且发生跨越式转移的概率极低。(3)地理背景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效率动态演变影响显著,旅游产业效率较高的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向上转移的概率增大,而旅游产业效率较低的城市会抑制周围城市向上转移,从而逐渐形成“高高集聚、高带动低”的“俱乐部收敛”现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洪波 李文静 张俊飚
[目的] 测度长江经济带多维减贫效率,揭示减贫效率差异和时空演化趋势,以期为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扶贫资源调整与瞄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结合多维贫困理论,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多维减贫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多维减贫效率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1)经三阶段DEA调整后,长江经济带平均多维减贫综合效率从0.666转变为0.889,各省份减贫效率差距较大,且多维减贫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完全对应;(2)从环境变量影响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有利于多维减贫效率的提升,而财政公共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则抑制了多维减贫效率的提高;(3)从地理区位来看,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多维减贫综合效率基本保持较高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小,上游地区的多维减贫效率波动幅度最大;(4)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可以划分为四种减贫效率类型,其中“低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型”为扶贫工作重心。[结论] 为提高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精准扶贫工作效率,一方面要保证地区生产总值持续稳步增长,注重保护第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精准扶贫的瞄准度,根据地区的多维减贫效率类型调整精准扶贫工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浩 余瑞祥 左桠菲 丁镭
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再缩小的发展趋势。长江经济带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高值和低值集聚现象显著,"高高"集聚较稳定在长三角地区,"低低"集聚有向分散的趋势发展;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两个阶段市域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得出财政收入和人口密度在两阶段由第一阶段的负效应作用转变成了第二阶段的正效应作用,财政支出在第一阶段的正效应作用转变成了第二阶段的负效应作用,经济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两阶段都起着正效应作用,两阶段中固定资产投资的正效应都为最大,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正效应作用上升明显。
关键词:
市域经济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羽 蔡茜 焦柳丹 唐颖
为缓解城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高效发展的关键保障。论文以2014—2018年长江经济带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衡量绿色技术创新的效率,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且各城市的发展极为不均。(2)从空间分布来看,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较好且发展水平也较稳定,而中上游城市的改进空间较大。(3)从动态变化来看,在整个研究期间,样本城市整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13.1%,技术创新效率指数提高了4.5%,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提高了12.1%。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维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08和2013年长江经济带131地市的城市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定量分析,然后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城乡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对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进行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城乡协调发展耦合度先下降后上升,协调度先缓慢上升后加速上升。城乡协调发展高值集聚区和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下游地区,逐渐向中游地区扩展;低值集聚区和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中上游地区,逐渐向上游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维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08和2013年长江经济带131地市的城市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定量分析,然后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城乡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对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进行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城乡协调发展耦合度先下降后上升,协调度先缓慢上升后加速上升。城乡协调发展高值集聚区和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下游地区,逐渐向中游地区扩展;低值集聚区和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中上游地区,逐渐向上游地区收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羽 蔡茜 焦柳丹 唐颖
为缓解城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高效发展的关键保障。论文以2014—2018年长江经济带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衡量绿色技术创新的效率,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且各城市的发展极为不均。(2)从空间分布来看,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较好且发展水平也较稳定,而中上游城市的改进空间较大。(3)从动态变化来看,在整个研究期间,样本城市整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13.1%,技术创新效率指数提高了4.5%,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提高了12.1%。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军 黄茹 吕拉昌
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其发展的关键。基于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区位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的定量研究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在城市群级、省级和市级多尺度上的区域创新差异及原因。研究表明:各尺度区域创新差异均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并且区域创新差异随着区域尺度的增加而增加。影响长江经济带创新差异的各个区域尺度的主要原因各不相同,影响城市群创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省域创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城市创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因素。创新集聚随着区域尺度的增大而减小。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正处于创新活动向中心城市集聚阶段,而长江三...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创新差异 区域尺度 创新集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素 胡守庚
[目的]研究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辅助跨区域耕地保护与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合作博弈赋权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利用耕地规模、投入和产出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近10年多空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1)2005~2015年期间长江经济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产出能力均呈现增长态势,增长比例分别为8.98%、124.27%、18.81%。(2)长江经济带不同尺度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上游耕地规模指数增长20.26%,中游地区耕地投入强度增长明显,下游地区耕地规模指数下降3.86%,但耕地产出能力提升显著。从省域尺度上来看,"云南—贵州—湖南—湖北"一带耕地规模指数增加明显,云南、安徽、贵州和四川4省耕地投入强度的涨幅超20%,四川、安徽、江西、江苏省耕地产出能力增长明显。地级及以上城市尺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和产出能力呈"大范围增长,局部小幅降低"格局。(3)地级及以上尺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和产出能力变动关系错位明显。[结论]大区域多尺度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区域耕地利用变化的深层次动力机制,是有效推进跨区域耕地利用与保护、统筹安排农业发展布局和助力流域乡村振兴的重要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