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72)
- 2023(10507)
- 2022(9046)
- 2021(8136)
- 2020(7112)
- 2019(16705)
- 2018(16385)
- 2017(31614)
- 2016(16799)
- 2015(19225)
- 2014(19199)
- 2013(19571)
- 2012(18912)
- 2011(17394)
- 2010(17627)
- 2009(16597)
- 2008(16544)
- 2007(14874)
- 2006(13158)
- 2005(12000)
- 学科
- 济(102135)
- 经济(102056)
- 管理(46155)
- 业(43559)
- 方法(41140)
- 数学(37287)
- 数学方法(37073)
- 企(33913)
- 企业(33913)
- 地方(24937)
- 农(21299)
- 中国(21113)
- 财(19481)
- 学(18358)
- 业经(16909)
- 贸(15098)
- 贸易(15092)
- 地方经济(14945)
- 易(14484)
- 农业(14479)
- 制(14108)
- 环境(12718)
- 融(12648)
- 金融(12646)
- 和(11869)
- 务(11464)
- 财务(11449)
- 财务管理(11414)
- 银(11407)
- 银行(11382)
- 机构
- 大学(259771)
- 学院(257255)
- 济(121373)
- 经济(119202)
- 管理(97142)
- 研究(92819)
- 理学(83302)
- 理学院(82267)
- 管理学(81095)
- 管理学院(80581)
- 中国(69609)
- 京(54796)
- 科学(54327)
- 财(53046)
- 所(47279)
- 江(43542)
- 研究所(42752)
- 中心(42605)
- 财经(42551)
- 农(42439)
- 经济学(39372)
- 经(38533)
- 业大(36283)
- 经济学院(35509)
- 北京(34118)
- 范(33552)
- 师范(33237)
- 农业(33217)
- 院(32962)
- 财经大学(31409)
- 基金
- 项目(166965)
- 科学(132151)
- 基金(123238)
- 研究(120598)
- 家(106876)
- 国家(106039)
- 科学基金(90854)
- 社会(79361)
- 社会科(75417)
- 社会科学(75393)
- 基金项目(65468)
- 省(64088)
- 自然(57745)
- 自然科(56376)
- 自然科学(56358)
- 自然科学基金(55378)
- 教育(54719)
- 划(54012)
- 资助(51071)
- 编号(47035)
- 部(38351)
- 重点(38146)
- 成果(38012)
- 发(37368)
- 创(33794)
- 国家社会(33366)
- 课题(32999)
- 教育部(32977)
- 科研(32121)
- 人文(31905)
- 期刊
- 济(138821)
- 经济(138821)
- 研究(79651)
- 中国(48149)
- 财(41052)
- 学报(38213)
- 农(36767)
- 科学(35838)
- 管理(34394)
- 大学(28559)
- 学学(27155)
- 融(25877)
- 金融(25877)
- 农业(24325)
- 经济研究(23159)
- 财经(22602)
- 技术(21693)
- 教育(20104)
- 业经(19643)
- 经(19480)
- 问题(18725)
- 贸(15531)
- 技术经济(15074)
- 统计(14337)
- 国际(13315)
- 业(13260)
- 世界(12941)
- 资源(12808)
- 策(12535)
- 商业(12314)
共检索到392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马飒 杨万露 黄建锋
高水平开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开放规模与质量、开放基础设施和开放潜力三个维度构建对外开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等多种方法对2004—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对外开放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且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开放格局,上游地区的开放主要受制于开放规模与质量、开放潜力,中游地区则受制于开放基础设施,中游和上游地区三个维度的发展均落后于下游地区且开放潜力差距进一步扩大;(2)对外开放总体存在较大差异但呈缩小态势,超变密度替代区域间差异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游和下游之间及上游区域内的开放差距最为明显;(3)对外开放的空间分散性持续增强,整体及上、下游区域均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下游城市已形成高水平开放的空间高度集聚,大多数中游和上游城市则开放水平低且难以实现向上跃迁,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有所弱化。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区域差异 时空演变 长江经济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红宇 关洪浪
[目的]研究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双碳”目标下为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找准减碳动能和路径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粮食种植统计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从化肥、农药使用等6个碳排放源测度碳排放水平,基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视角考察其减碳机理。[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粮食生产中的碳排放水平,数字经济每提高1%,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7.8%,经过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可信;(2)数字经济在粮食生产中的碳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一是在中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其减碳作用更大也更显著,二是在地形平坦的平原的减碳效应明显大于土地禀赋稍差的山地、丘陵地区,三是2015年实施的化肥“零增长”政策显著强化了减碳效果;(3)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粮食种植规模化、专业化的“结构效应”,是数字经济削减粮食生产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结论]作为新兴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快速延伸和渗透到粮食生产环节,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粮食生产低碳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促进城市生态效率提升,且这一提升效应存在结构异质性、城市区位和资源禀赋异质性;绿色创新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和资本配置效应是其重要的作用路径;数字金融赋能城市生态效率提升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符合梅特卡夫法则;本地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促进邻地生态效率提升。研究结论为深化数字金融改革、助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治栋 孟东涛
产业集聚通过促进人口集聚、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竞争力等方式对城镇化产生影响。文章运用系统GMM方法并借助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目前制造业集聚仍然是长江经济带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动力,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不明显,其推动城镇化的"后续动力"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中上游地区将长期处于以产业集聚主导城镇化的阶段,下游地区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呈"倒U型"关系,产业集聚助推城镇化的潜力有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尝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镇化 长江经济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绿色创新是推动城市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宽带中国”示范政策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宽带中国”示范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经过异质性处理效应等一系列检验后结果仍然稳健,且这一提升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重点城市、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中表现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人才集聚效应、互联网水平提升效应和数字金融助推效应提高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政策效应同时受到经济相似、地理邻近城市的影响。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中国创新驱动正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提升创新质量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城市创新质量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宽带中国”示范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质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强人才集聚、提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强化政府战略引领等途径促进了城市创新质量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一般城市和上游、中游地区的创新质量提升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苑韶峰 唐奕钰 申屠楚宁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从三生空间角度出发,利用转移矩阵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进行研究,并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生态贡献率对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在区域转型发展过程中生产用地及生态用地面积分别减少9 729.04 km2和648.87 km2,占比为1.52%和0.05%;生活用地面积增加10 737.11 km2,占24.37%。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是工矿生产用地,变化最小的是林地生态用地。②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产用地重心向南偏西64.89°方向迁移12.67 km,生活用地重心向南偏东62.69°方向迁移37.33 km,生态用地重心向北偏西70.38°方向迁移1.87 km。③对比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亳州最小,丽水最大。从空间上看,西部及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北方指数低南方指数高。从时间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地区有小幅度下降。④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质量同时存在着生态改善和生态恶化的两种趋势,且生态环境改善的趋势略小于环境恶化的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玮辰 陆玉麒 文玉钊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测算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对外服务能力,进而采用改良锡尔系数、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对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长江经济带各市城市流强度都有显著提升,但区域间的非均衡现象明显,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的梯度递减;省内差异对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差异贡献率最高,是空间尺度差异的主要来源;对外服务能力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自相关性,对外服务能力相似的区域聚集分布,东、中、西部分别形成长三角、武汉-长沙、成渝等对外服务区域中心;时空演变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经历由极化向均衡的转变。最后指出多中心发展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博 周睿
正确认识和研判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基于2002—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GS-SBM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效率,分别使用Malmquist指数、Dagum基尼系数以及Sigma收敛、Beta绝对(条件)收敛考察了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的演变、空间差距和收敛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及其上、中、下游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整体上而言保持提升趋势,且存在较大空间差距,超变密度对总体差距的贡献最大;长江经济带及其上、中、下游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几乎不存在Sigma收敛和Beta绝对(条件)收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之后,科技创新效率提高得更加明显,并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驱动转变为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效率的扩散状态更强。基于此,研究认为要科学辩证地看待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差距,发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在提升和平衡科技创新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治栋 李发莹
基于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基础设施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中,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总体而言,通信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大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从空间效应分解视角看,交通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高于通信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对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间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程度不一的促进作用,但是劳动力和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不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璐 张斌 夏秋月 董捷
【目的】碳排放效率问题对于“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揭示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作用路径,为从土地资源配置视角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在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影响碳排放效率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20年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1)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土地的偏向性配置对邻地城市负外部性危害更大;(2)不同区位和城市规模,土地资源错配及其空间项的作用系数差别较大;(3)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可通过抑制创新能力、延缓产业结构升级和阻碍新型城镇化等中介路径降低区域碳排放效率。【结论】因此,应加快推进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强化区域合作共赢观念和协同治理能力以提高区域碳排放效率;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未来提升碳排放效率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喜 卢新海 陈讲飞
研究目的:从时空二维视角刻画和识别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时序动态演进规律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土地资源尾效模型、空间变系数模型、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总体呈上升态势,低尾效城市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区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2)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差异经历了扩大—缩小演进特征,并伴随着轻微多极分化现象。三大流域核密度曲线在位置、峰度、峰数和拖尾上具有各自形态和变化轨迹。(3)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存在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出强弱交替变化特征。局域空间格局特征呈现为高值集聚型、低值塌陷型、低值集聚型和高值凸起型4种集聚类型,数量上呈现出LL>HH>LH>HL特征。地理上存在空间邻近同伴效应和空间邻近溢出效应,形成了"城以群聚群分"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论:根据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空间集聚类型实施差异化的土地配置和产业布局政策,发挥各城市在降低土地资源尾效上的合作联动作用。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威 杜巧艳 李永贺 赵威 鲁丰先 周雨石 申智锋
从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2003年、2009年和2014年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差异大于中部大于东部;2)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东西方向上看,东部发展水平较稳定,中西部发展水平波动明显;3)新型城镇化中高、中等、中低和低水平区都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状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武晓静 杜德斌 肖刚 管明明
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作为空间观测单元,以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各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对长江经济带各城市2000~2014年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空总体演变来看,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区域差异,且呈现出由渐进式集聚向缓慢扩散的发展趋势。(2)从空间聚类分布来看,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长三角地区和中西部的省会城市地区。(3)从空间分布演变来看,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分布集聚态势增强,但在地理空间的差异上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且不同集聚区在不同空间范围上都表现出一定的扩展与收缩态势。(4)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及创新基础设施的差异性,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呈现出不均衡的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城市 创新能力差异 时空格局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庆华 时培豪 胡江峰
以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模型考察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兼顾了环境保护,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技术进步是产业集聚提升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而产业集聚在促进技术效率提升方面并不显著,说明沿线地区通过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发挥经济"外部性",并通过"竞争激励效应"促进沿线地区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长江上游地区,产业集聚能够发挥双重作用,既能促进技术进步,又能促进技术效率提升。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加强沿线各地区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