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54)
- 2023(19216)
- 2022(16624)
- 2021(15490)
- 2020(13121)
- 2019(30445)
- 2018(30425)
- 2017(58375)
- 2016(31945)
- 2015(36222)
- 2014(36517)
- 2013(36159)
- 2012(33947)
- 2011(30780)
- 2010(31392)
- 2009(29004)
- 2008(28685)
- 2007(25883)
- 2006(22957)
- 2005(20784)
- 学科
- 济(144137)
- 经济(143998)
- 管理(87835)
- 业(83800)
- 企(67587)
- 企业(67587)
- 方法(58830)
- 数学(50705)
- 数学方法(50096)
- 中国(37894)
- 农(37015)
- 地方(33848)
- 学(32159)
- 财(31651)
- 业经(30331)
- 农业(25122)
- 贸(24658)
- 贸易(24644)
- 制(24363)
- 易(23741)
- 理论(22062)
- 和(21283)
- 银(21094)
- 银行(21026)
- 环境(20733)
- 融(20493)
- 金融(20488)
- 行(20106)
- 技术(19515)
- 务(18993)
- 机构
- 大学(461755)
- 学院(461245)
- 济(187142)
- 经济(182885)
- 管理(175344)
- 研究(163003)
- 理学(150012)
- 理学院(148145)
- 管理学(145346)
- 管理学院(144514)
- 中国(121874)
- 科学(102971)
- 京(100799)
- 财(85186)
- 所(84853)
- 农(79893)
- 研究所(77081)
- 中心(73253)
- 江(72971)
- 业大(69837)
- 财经(66969)
- 北京(64143)
- 范(63189)
- 师范(62561)
- 农业(62472)
- 经(60452)
- 院(58984)
- 州(57251)
- 经济学(55913)
- 师范大学(50283)
- 基金
- 项目(304134)
- 科学(236939)
- 研究(220420)
- 基金(217288)
- 家(190194)
- 国家(188580)
- 科学基金(160062)
- 社会(136351)
- 社会科(129024)
- 社会科学(128989)
- 省(120406)
- 基金项目(115439)
- 自然(104675)
- 自然科(102154)
- 自然科学(102126)
- 教育(101501)
- 划(100950)
- 自然科学基金(100254)
- 编号(90852)
- 资助(90437)
- 成果(74730)
- 重点(68589)
- 发(67585)
- 部(66272)
- 课题(63654)
- 创(61962)
- 科研(58038)
- 创新(57850)
- 教育部(55962)
- 大学(55951)
- 期刊
- 济(216249)
- 经济(216249)
- 研究(138369)
- 中国(95149)
- 学报(75578)
- 农(72353)
- 科学(68378)
- 财(65630)
- 管理(64854)
- 大学(55735)
- 教育(53635)
- 学学(52281)
- 农业(49477)
- 技术(42018)
- 融(41540)
- 金融(41540)
- 业经(34672)
- 经济研究(34518)
- 财经(32586)
- 经(27904)
- 问题(27822)
- 图书(26133)
- 业(26095)
- 技术经济(24043)
- 理论(21790)
- 统计(21573)
- 科技(21514)
- 版(21416)
- 资源(21152)
- 商业(21146)
共检索到701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覃成林 唐雅岚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极化与空间经济网络发育共进,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有机结合和共生形成多极网络空间组织。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把构建和优化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作为一个重点。基于“经济网络—多增长极—共生关系”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总部—分支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空间经济网络,通过节点度、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网络连通度等分析其发育水平,并根据城市综合指数(标准化后的节点度与规模加权经济增长率之和)判定增长极范围及其核心城市,进而运用共生度模型检验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的共生关系,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经济网络发育水平稳步上升并趋于成熟,同时已形成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增长极;三大增长极之间的经济联系持续增强,其中,长三角增长极与长江中游增长极的联系强度最大,长三角增长极与成渝增长极次之,而长江中游增长极与成渝增长极的联系强度较小;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存在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大于空间经济网络对增长极的促进,空间经济网络对增长极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而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可见,多极网络空间组织在长江经济带已初步形成,应在进一步推动三大增长极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增长极之间的互动,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更加紧密的空间经济联系,提升空间经济网络的现代化水平,促进长江经济带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的持续优化。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覃成林 唐雅岚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极化与空间经济网络发育共进,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有机结合和共生形成多极网络空间组织。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把构建和优化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作为一个重点。基于“经济网络—多增长极—共生关系”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总部—分支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空间经济网络,通过节点度、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网络连通度等分析其发育水平,并根据城市综合指数(标准化后的节点度与规模加权经济增长率之和)判定增长极范围及其核心城市,进而运用共生度模型检验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的共生关系,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经济网络发育水平稳步上升并趋于成熟,同时已形成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增长极;三大增长极之间的经济联系持续增强,其中,长三角增长极与长江中游增长极的联系强度最大,长三角增长极与成渝增长极次之,而长江中游增长极与成渝增长极的联系强度较小;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存在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大于空间经济网络对增长极的促进,空间经济网络对增长极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而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可见,多极网络空间组织在长江经济带已初步形成,应在进一步推动三大增长极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增长极之间的互动,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更加紧密的空间经济联系,提升空间经济网络的现代化水平,促进长江经济带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的持续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陈思雨
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型基础上,将社会网络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法结合,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心节点、网络密度及网络子群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呈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弱的梯度发展态势;经济带包括4个区域性子群,小团体特征显著,子群间的互动较弱。因此,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优化方向,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区域性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经济联系 网络分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庄德林 杨羊 陈信康
基于816家上市公司的跨区域布局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整体层面、城市个体层面和子群体层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发展,且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化格局;长江经济带的各城市在全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均体现出了压倒性的资源集聚与要素辐射优势,但是在中介能力方面的优势尚不明显;行政中心城市表现出了高水平的中介能力以及在服务业领域的高水平的对外辐射引领能力,但是在制造业领域还未体现出领先的资源集聚与要素辐射能力;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凝聚子群与该区域的规划城市群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耦合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梅 赵曦
合理有序的网络空间结构是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城市群空间网络水平的提升对其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普遍存在,但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明显差异。其中,网络化水平越高的城市群,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越明显,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因此,强化城市间网络联系,形成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群 网络空间结构 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涂建军 朱月 李琪 刘莉 向文
以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城市综合实力指数模型测度其综合实力并划分实力等级,通过经济辐射场强模型和线性平均方向模型分别测度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揭示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特征,最后采用加权Voronoi图模型划分城市影响区。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实力等级数量上呈"2+5+13+109"金字塔型,空间上核心、次核心、节点城市呈带状和点状集聚在长江干流沿线及干支流交汇处,边缘城市呈块状集聚在上中游,形成以上海为"火车头",以重庆、成都、武汉、苏州等为"动力车厢"的动车组式城市网络空间格局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志高 杨继瑞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主体众多、利益复杂,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较大的难度。传统的科层型治理、市场型治理、自治型治理机制都无法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在综合三种治理机制基础上,提出建立网络化治理机制,以整合多元主体力量,推进协作共治。为此,要完善多层治理的责权利分配机制,着力矫正地方政府行为偏差;强化区际伙伴治理,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多元主体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多元主体间伙伴治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虞虎 陈田 陆林 王开泳 朱冬芳
以旅游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重力模型与社会网络,构建江淮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应用Ucinet 6软件分析城市旅游地功能特征,探讨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呈南紧北疏的空间不平衡态势,城市旅游地之间网络密度、联结边数、联系紧密度正在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介能力和核心作用有降低趋势,多数城市呈路径依赖的循环累计,网络空间均衡性增强,据此将11个城市旅游地划分为5种类型。结合区域交通布局、旅游资源分布、城市经济实力等要素,对11城市进行旅游地层次划分,提出了"三条一级旅游轴线、两条二级旅游轴线、一条潜在旅游轴线"的空间结构及与周边重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博 陆玉麒 潘颖 舒迪
基于微观企业视角,选取10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和长江经济带100个空间单元作为研究样本,借鉴城市网络研究方法以及复杂网络理论,探索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网络的等级体系、空间格局、网络联系以及网络复杂性特征。研究表明:节点城市的网络组织能力差距明显,已形成区域性、次区域性、地方性以及次地方性4个层级所构成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装备制造业网络组织能力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形成三大核心区,联系网络总体呈现出从长三角地区向长江中、上游地区逐渐拓展的趋势;同时整体网络结构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连通性,且复杂网络特征与城市网络地位具有显著关系。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装备制造业 网络特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种照辉 覃成林 叶信岳
借助大数据时代下获得的海量数据,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网络特征,重点研究了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增长效应。首先,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流动网络、企业组织网络与电子商务网络,对其各自的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其次,将网络分析方法与空间计量模型结合起来,使用扩展的J检验方法对不同网络结构下的模型设定方法进行了识别,考察了经济网络带来的溢出效应对于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经济网络下长三角城市群均呈现出了"中心-外围"的网络结构,其中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及无锡市位于城市群经济网络的核心圈层。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丰龙 曾刚 叶琴 陈弘挺
现有城市地理研究主要基于重力模型、客货流网络和连锁模型等方法刻画城市网络。这些方法或是仅仅基于假设而可能与事实不符,或是数据难以获取,或是过于强调城市间的等级关系。通过引入合作专利数据,探索更加真实、平等的城市网络衡量方法。基于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创新联系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城市间的创新联系以公司间(尤其是总部-分支机构间)合作为主;城市间创新联系存在非对称性和空间差异;实际创新联系与重力模型估算的创新联系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不高;城市间创新联系的规模-位序符合Zipf定律,且存在两个无标度区;城市间创新联系受空间距离、行政级别、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等影响,反映了距离衰减定律、行政区经济和产业链分工等规律对城市创新联系的解释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建平 胡文海 傅妍芳
基于长江经济带的高速铁路流数据,结合客流组织系数、社区挖掘和网络可视化等方法分析城市网络结构与空间格局,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结构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异质性,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显著,空间层级特征和廊道效应明显,强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缺乏强中心的支撑;(2)通过社区挖掘识别出7个城市集聚区,与城市群和行政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耦合,不同地域系统内城市网络自成体系;(3)综合地理网络和拓扑网络,将各集聚区内部城市关联形态划分为单中心、双中心、多中心和低水平均衡4种格局,以多中心格局为主,7个城市集聚区网络化程度的不均衡性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骆康 郭庆宾 刘耀彬
随着科技创新资源由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线性模式转向合作的空间网络模式,探究其空间格局及网络结构特征,剖析空间格局及网络结构形成的原因,对区域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rcGIS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格局及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由东向西梯次变弱,且具有明显"领导型—追赶型—跟随型"的特征;(2)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空间网络联系愈来愈密集,网络密度呈现下降趋势,网络等级、网络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3)中心度排名前十位城市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与其他城市空间网络联系较多,并在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和扮演支配者角色;(4)包含上海、苏州等33个城市的板块一属于"净溢出"板块,包含重庆、成都等26个城市的板块二属于"双向溢出"板块,包含武汉、长沙等41个城市的板块三属于"经纪人"板块,包含贵阳、昆明等29个城市的板块四属于"净受益"板块。鉴于此,从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核心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和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平台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黄丹
基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特征,从空间经济网络发育、多个增长极共存、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的共生关系等方面,构建了多极网络空间组织识别方法。除借鉴已有的空间经济网络、增长极分析方法之外,建立了能综合反映增长极经济属性和关系属性的测度指标,并根据位序-规模法则筛选出备选增长极,从而构建了多增长极共存识别方法;通过引入生态学的共生思想和理论,首次分析了多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的共生关系。运用这套方法,揭示了广东的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现象。其一,广东空间经济网络的规模和连通度在持续增大,网络密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且空间上偏集于珠三角。其二,已经形成了深圳、广州两个增长极共存的格局,而且,佛山和东莞有发展成为增长极的潜质。其三,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形成了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这说明所建立的多极网络空间组织识别方法是有效的,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高洋鸽 詹长根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绿色发展之路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对研究区130个城市在2010—2019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全局Moran’ I指数,测算研究区2010年、2015年、2019年三个时间点的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关联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研究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全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从时间分布来看,研究区绿色发展的趋势为“N”型波动增长;二是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研究区绿色发展水平下游>中游>上游,省市内部呈现东部发展趋势强于西部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呈现圈层结构;三是从空间差异性分析来看,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总体差异呈“Λ”型波动;四是从空间自相关分析来看,莫兰点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三象限(高—高聚集、低—低聚集),区域间的聚集效应逐渐增强且聚集效应向外扩散;五是空间杜宾模型结果显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产生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产生负向影响,而教育投入和对外开放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基于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关注绿色发展全局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技术投入、加强政府规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