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56)
- 2023(16740)
- 2022(14318)
- 2021(13222)
- 2020(11144)
- 2019(25034)
- 2018(24984)
- 2017(47187)
- 2016(25630)
- 2015(28664)
- 2014(28223)
- 2013(27583)
- 2012(25583)
- 2011(23257)
- 2010(23521)
- 2009(21730)
- 2008(20972)
- 2007(18479)
- 2006(16575)
- 2005(14652)
- 学科
- 济(114730)
- 经济(114618)
- 管理(77937)
- 业(69628)
- 企(59510)
- 企业(59510)
- 方法(43260)
- 数学(36691)
- 数学方法(36284)
- 中国(28440)
- 地方(27952)
- 农(27181)
- 学(26323)
- 业经(24767)
- 财(24599)
- 制(20619)
- 技术(20427)
- 环境(19281)
- 理论(18344)
- 农业(17976)
- 和(17390)
- 银(16313)
- 银行(16261)
- 地方经济(16224)
- 贸(16154)
- 贸易(16140)
- 融(16045)
- 金融(16037)
- 体(15994)
- 划(15912)
- 机构
- 大学(359462)
- 学院(358933)
- 济(145807)
- 经济(142626)
- 管理(140975)
- 研究(125772)
- 理学(121416)
- 理学院(119991)
- 管理学(117969)
- 管理学院(117302)
- 中国(93268)
- 科学(77926)
- 京(77517)
- 财(65773)
- 所(63254)
- 江(57914)
- 研究所(57667)
- 农(57109)
- 中心(56351)
- 业大(53036)
- 财经(51996)
- 北京(48506)
- 范(48285)
- 师范(47802)
- 经(47098)
- 院(46443)
- 农业(44303)
- 州(43768)
- 经济学(43395)
- 经济学院(38637)
- 基金
- 项目(245855)
- 科学(193300)
- 研究(181089)
- 基金(176629)
- 家(154233)
- 国家(152939)
- 科学基金(131002)
- 社会(114232)
- 社会科(108035)
- 社会科学(108002)
- 省(97960)
- 基金项目(93730)
- 自然(84250)
- 教育(82389)
- 自然科(82171)
- 自然科学(82148)
- 划(81435)
- 自然科学基金(80635)
- 编号(73173)
- 资助(71414)
- 成果(59644)
- 重点(55273)
- 创(53816)
- 发(53313)
- 部(53250)
- 课题(51701)
- 创新(49676)
- 国家社会(46535)
- 科研(46208)
- 教育部(45483)
- 期刊
- 济(169576)
- 经济(169576)
- 研究(108617)
- 中国(74292)
- 学报(57553)
- 管理(54730)
- 科学(52969)
- 农(51635)
- 财(49516)
- 大学(43246)
- 教育(42933)
- 学学(40723)
- 农业(35458)
- 技术(32485)
- 融(31132)
- 金融(31132)
- 经济研究(27018)
- 业经(26830)
- 财经(25697)
- 经(22059)
- 问题(21018)
- 科技(19000)
- 技术经济(18689)
- 图书(18540)
- 业(18437)
- 理论(16695)
- 版(16427)
- 现代(16404)
- 资源(16291)
- 商业(15555)
共检索到5416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颖 尹少华
长江经济带地域辽阔,流域沿线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生态环境污染跨区扩散现象严重,行政区碎化且综合治理难度较大,生态治理体系呈相对“结构化割裂”特征。基于多层级治理视角,从高位统筹、机构机制、组织结构、人员安排、经费投入等方面入手,纵向构建四个治理层级,强调层级间的交互关系;横向建立“市场—政府—社会”治理主体结构,并强调层级内的协作关系,形成了多层级、多主体的网格化协同治理组织框架。新的协同治理体系采取“正金字塔与倒金字塔叠加”方式构建的整体治理体系,由统分结合的生态治理府际竞合权力配置结构、“四层级+三主体”的网格化协同组织结构、生态治理过程中跨层级执行协同系统等构成,采取公司化运作的多维生态治理机构,以治理问题库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型多层级协同治理模式,全面融合“治理目标、治理方案、利益协调、利益主体”,有效协调多方利益诉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颖 尹少华
长江经济带地域辽阔,流域沿线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生态环境污染跨区扩散现象严重,行政区碎化且综合治理难度较大,生态治理体系呈相对“结构化割裂”特征。基于多层级治理视角,从高位统筹、机构机制、组织结构、人员安排、经费投入等方面入手,纵向构建四个治理层级,强调层级间的交互关系;横向建立“市场—政府—社会”治理主体结构,并强调层级内的协作关系,形成了多层级、多主体的网格化协同治理组织框架。新的协同治理体系采取“正金字塔与倒金字塔叠加”方式构建的整体治理体系,由统分结合的生态治理府际竞合权力配置结构、“四层级+三主体”的网格化协同组织结构、生态治理过程中跨层级执行协同系统等构成,采取公司化运作的多维生态治理机构,以治理问题库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型多层级协同治理模式,全面融合“治理目标、治理方案、利益协调、利益主体”,有效协调多方利益诉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郁鸿胜
长江全长6 397千米,是世界第三大长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九省二市。2015年,其土地面积为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1.3%;人口为5.9亿,占全国的43.7%;国内生产总值为30.53万亿元,占全国的45.12%,是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不同类型区的巨型经济带,放眼全球,受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寰 王若楠 肖义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离不开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基于城市群视域,采用熵权法、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Tobit模型等方法,从多维度视角探讨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85个城市科技创新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生态效率水平呈降-升-降-升的“W”型变动趋势。科技创新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波动上升趋势,且三大城市群空间差异性明显,呈现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2)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且多数城市表现为低低集聚,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呈显著的“东高西低”型空间集聚特征,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空间集聚特征不显著;(3)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产业结构对整体耦合协调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视区域发展异质性、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以及积极开展对外开放交流等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靳强 郑庆昌
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创新协同度。结果表明,2006—2015年生态环境有序度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历程,而科技创新则保持持续上升趋势; 2007—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创新协同度呈波动上升态势,2015年已达良好协同水平,2009年后生态环境有序度开始低于科技创新有序度,是制约生态创新协同度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子系统。采用加权灰色关联模型计算显示,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高技术产业投资额、技术市场成交额、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等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创新协同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叶松 孙林
协同创新是区域科技的发展方向,科技资源是协同创新的支撑。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密集,并具有高度的协同创新优势,但亟需将两种优势协同配置,形成更加高端的竞争力。为了使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本文对长江经济带的科技资源集聚和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模型,并从政府、企业、高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促进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协同创新 资源集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新智 刘娜
为评判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间的协同程度,明晰主要影响因子,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本文采取复合系统协同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分省际、分区域测度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同性,结果表明:在2010年至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性均日益改善,其中下游实现中度协同,中游与上游为基本协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市协同性整体优化,上海、湖南则波动恶化。并采取灰色关联法,对系统内影响协同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叶松 孙林
协同创新是区域科技的发展方向,科技资源是协同创新的支撑。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密集,并具有高度的协同创新优势,但亟需将两种优势协同配置,形成更加高端的竞争力。为了使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本文对长江经济带的科技资源集聚和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模型,并从政府、企业、高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促进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协同创新 资源集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林 曾立 张帆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建设长江经济带、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三大战略交汇了区域协同发展构想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理念。通过分析推进长江经济带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现实基础、主要问题及内在机理,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总体框架,并提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钟业喜 李峥荣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6个地级市间的铁路及公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UCINET及ArcGis软件从网络密度、城市地位及网络层级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客运网络下的省域间密度呈现出距离衰减性特征,公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东中部、西部两大板块相关联的格局;度数中心度高值集聚区分别显示出轴带指向性及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铁路中介中心度的高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均衡;多层级网络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关联格局及其组织结构拓展、客运真空地带等细节。在"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钟业喜 李峥荣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6个地级市间的铁路及公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UCINET及ArcGis软件从网络密度、城市地位及网络层级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客运网络下的省域间密度呈现出距离衰减性特征,公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东中部、西部两大板块相关联的格局;度数中心度高值集聚区分别显示出轴带指向性及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铁路中介中心度的高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均衡;多层级网络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关联格局及其组织结构拓展、客运真空地带等细节。在"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应加大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投资,确立西部纵向关联轴带,加强省际边缘山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升贫困山区中心城市的对外联系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芳 郝婧
传统的“政府单核”思维和单一的属地治理模式已无法有效回应跨界污染问题,以“多元共治、区域合作、协调对话”为主要方式的协同治理更加符合当下的治理需求。立足于长江经济带,通过对跨界污染事件报道的扎根分析,构建了协同治理动力机制模型,提炼出外源驱动、内生驱动、多元共治、赋能建设、思想引导和流程优化六个主导要素,进一步归纳为驱动力、能动力和执行力三维动力,分别作用于协同意愿、协同结构和协同过程三个阶段。利用模型对跨界污染事件进行回溯分析后发现,当前长江经济带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总体上存在驱动力失衡、能动力不足和执行力有限的问题,应结合具体实际有的放矢地予以强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芳 郝婧
传统的“政府单核”思维和单一的属地治理模式已无法有效回应跨界污染问题,以“多元共治、区域合作、协调对话”为主要方式的协同治理更加符合当下的治理需求。立足于长江经济带,通过对跨界污染事件报道的扎根分析,构建了协同治理动力机制模型,提炼出外源驱动、内生驱动、多元共治、赋能建设、思想引导和流程优化六个主导要素,进一步归纳为驱动力、能动力和执行力三维动力,分别作用于协同意愿、协同结构和协同过程三个阶段。利用模型对跨界污染事件进行回溯分析后发现,当前长江经济带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总体上存在驱动力失衡、能动力不足和执行力有限的问题,应结合具体实际有的放矢地予以强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锡荣 张嗣成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框架,通过对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文献的编码分析,构建出由产学研主体异质性障碍、产学研交互过程障碍和外部环境障碍所构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障碍因素层级体系。其中,产学研主体异质性障碍作为内生结构性障碍,是产学研交互过程障碍的前因变量;外部环境障碍对产学研主体异质性障碍和产学研交互过程障碍具有强化作用。
关键词:
产学研 协同创新 障碍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学海 王崇举
协同创新是扩散创新成果、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路径,政府的"有为治理"与市场的"有效配置运行"缺一不可。长江经济带肩负打造东中西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带、引领带的空间布局功能。文章选取2000-2016年11省市面板数据,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单元、行政区域的非一致性和创新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各省市创新过程中存在强烈的地方利益驱动,省际创新能力与绩效差异明显,沪、苏、浙创新绩效明显超过其他省市,鄂、川、渝和湘、皖等地域单元创新绩效处于第二梯队,而赣、云、贵创新绩效排名靠后,综合评价结果较差,阻碍了区域协同创新。基于此,文章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区域协作治理体系,强化引致协同创新合作的动力形成、传导扩散、利益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实现省际创新绩效的跨行政边界溢出。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绩效评价 协同创新 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