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90)
- 2023(9107)
- 2022(6988)
- 2021(5846)
- 2020(4822)
- 2019(10545)
- 2018(10436)
- 2017(20149)
- 2016(10290)
- 2015(11537)
- 2014(11530)
- 2013(11420)
- 2012(10575)
- 2011(9784)
- 2010(9929)
- 2009(9330)
- 2008(8598)
- 2007(7873)
- 2006(7449)
- 2005(6951)
- 学科
- 济(74686)
- 经济(74630)
- 管理(28304)
- 业(24680)
- 方法(21283)
- 地方(20891)
- 数学(19151)
- 数学方法(19085)
- 中国(17438)
- 企(17370)
- 企业(17370)
- 农(16021)
- 业经(14036)
- 地方经济(13404)
- 学(11893)
- 农业(11281)
- 环境(9944)
- 财(9915)
- 发(9701)
- 产业(9153)
- 制(8961)
- 融(8555)
- 金融(8554)
- 贸(8512)
- 贸易(8507)
- 易(8079)
- 体(7751)
- 经济学(7744)
- 银(7529)
- 银行(7522)
- 机构
- 学院(160168)
- 大学(157866)
- 济(83189)
- 经济(81940)
- 研究(59976)
- 管理(58158)
- 理学(49859)
- 理学院(49306)
- 管理学(48590)
- 管理学院(48298)
- 中国(44678)
- 财(34454)
- 科学(33400)
- 京(32549)
- 江(29917)
- 所(29873)
- 经济学(28041)
- 财经(27761)
- 研究所(27018)
- 中心(26066)
- 经(25127)
- 经济学院(25017)
- 农(24021)
- 院(21538)
- 业大(20499)
- 范(20478)
- 财经大学(20402)
- 师范(20280)
- 北京(19554)
- 州(19229)
- 基金
- 项目(104294)
- 科学(83669)
- 基金(77569)
- 研究(76527)
- 家(66984)
- 国家(66465)
- 科学基金(57619)
- 社会(54219)
- 社会科(51547)
- 社会科学(51534)
- 省(40901)
- 基金项目(40444)
- 自然(34207)
- 自然科(33428)
- 自然科学(33421)
- 教育(32971)
- 自然科学基金(32812)
- 划(32400)
- 资助(30830)
- 编号(29113)
- 发(24984)
- 国家社会(23717)
- 重点(23717)
- 部(23069)
- 成果(22082)
- 发展(21084)
- 创(20793)
- 展(20781)
- 课题(20528)
- 教育部(20062)
共检索到249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严翔 成长春 易高峰 柏建成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空间与人口三层面梳理、构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融合传导机制,并基于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利用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流域城镇化与能源消费间非线性发展关系。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与生活能耗模式,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门槛效应。经济落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对传统能耗依赖较小,而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区域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进一步指出,虽然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抑制作用明显,但在人口压力及资源约束加剧的新城镇化背景下,更应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促进量的转移,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关注居民消费引导与空间紧凑布局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继续发挥规模经济的削减作用,努力实现共享经济的集约效能;各省市间则应建立互动协调机制,根据自身城镇化对能耗的影响路径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策略,这也是全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彭迪云 刘畅 周依仿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肩负实现绿色发展的历史重任。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多种指标以量化雾霾污染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门槛面板回归模型,以居民消费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2001~2013年期间该地区城镇化发展对雾霾污染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当居民消费水平低于第一道门槛时,城镇化发展会加速雾霾污染;跨越第一道门槛时,城镇化发展对雾霾污染影响有所减弱,但仍为正向促进关系;跨越第二道门槛时,城镇化发展对雾霾污染的作用则转变为负向关系。文章最后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开宇 汪发元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并选择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城镇化水平的部分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和城镇化对消费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传递到周边地区。在数字经济对消费水平产生作用的过程中,城镇化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应正确认识数字经济的作用,充分激发消费潜力,逐步完善县域城镇的布局,努力促进城乡协调,综合促进生产要素的协调,克服经济发展瓶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伟 贾敬全 殷李松
文章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就业格局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是城镇化与抚养负担抑制-工业规模拉动的复杂型就业格局;城镇化对就业格局的空间效应的接收与发射显示进入了城镇化本地陷阱与竞争陷阱,后者效应为前者的2倍;接收与发射区位上均源自或发向本区,下中上游依次为60%、84%、100%和61%、71%、100%,交互方面上游与中游或下游间为空白路径,中游、下游间陷入竞争陷阱。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 就业格局 空间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宾 杨琛
本文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城镇化的约束尾效模型,选取2005年至2016年的相关数据,阐述了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尾效为0.005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抑制,水资源短缺将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面临的瓶颈;②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对城镇化进程的尾效为0.00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由于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水资源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还未显现出来。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水资源 城镇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伟 贾敬全 殷李松
文章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就业格局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是城镇化与抚养负担抑制-工业规模拉动的复杂型就业格局;城镇化对就业格局的空间效应的接收与发射显示进入了城镇化本地陷阱与竞争陷阱,后者效应为前者的2倍;接收与发射区位上均源自或发向本区,下中上游依次为60%、84%、100%和61%、71%、100%,交互方面上游与中游或下游间为空白路径,中游、下游间陷入竞争陷阱。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 就业格局 空间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汪倩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模式对中国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自下而上"法测算旅游业碳排放量,并以新型城镇化水平为门槛依赖变量,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不同门槛区间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呈显著的"N"型曲线关系。(2)在新型城镇化的引导下,人均旅游消费、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企业固定资本存量对旅游业碳排放起显著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成为推动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因素;环境规制有益于区域旅游业碳减排。(3)当新型城镇化水平低于0.319时,旅游业碳排放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加;当新型城镇化水平介于0.319与0.568之间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旅游业碳排放抑制作用较大;当新型城镇化水平超过0.568后,旅游业碳排放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不断增加。因此,地区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还应从人均旅游消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等多个层面促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旅游业碳减排效应发挥。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耀彬 卓冲
消除贫困是长江经济带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城镇化是否有助于减贫关系到政策走向.该文利用长江经济带2000年~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GS2SLS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贫困问题具有空间外溢性,长江下游地区表现为正空间外溢性,而中上游地区表现为负空间外溢性;城镇化与贫困问题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而分区域检验后这一关系更为显著;长江经济带现阶段仅有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跨越了"倒U"型曲线拐点值,表明贫困问题的解决并非城镇化的必然结果而是其阶段性表现;基础设施效应是城镇化影响贫困问题的主要途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肖金成 黄征学
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城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大重点任务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挥城市群的集聚力和辐射力;通过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辐射带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三大经济区;促进城市群之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支持建制镇发挥农村地区服务中心的作用。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翟金德
长江经济带覆盖了我国11个省市,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本文通过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数据,并采用熵值法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数,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消费结构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城镇化通过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不足,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中介作用不明显;对外开放程度、固定资产投资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负作用,金融发展程度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腾飞 邓宏兵
文章立足于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创新能力水平视角,构建了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分,将其得分引入Argis分析软件,结合ESDA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差异性,并从时间、空间层面分析其发展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个别城市出现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空间差异较大,出现较为显著的空间两极分化现象。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质量 空间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凯 冯献 郭静利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0-2013年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项指标,构建了城镇化协调度和差异性测度模型。采用VAR模型和脉冲分析揭示了经济带城镇化协调水平和各项指标上、中、下游区域差异性间的关系,构建了相互间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城镇化协调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长江上中下游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组内差异两项差异指标对于经济带整体协调度的影响最为明显,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协调度的重点在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政策的制定要有选择、有重点地缩小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 协调度 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迪云 刘畅 宋一凡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推进、提质增效阶段,亟待研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及其时空演化问题。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和相关原则,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由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环境保护四个维度共计20个指标构成。文章运用熵值法并构建空间数据库,对2008—2013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殷李松 伯娜 贾敬全 田伟
文章基于SDM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城镇化是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原因,平均意义上的弹性系数在省内为0.80,省际为0.27。各省城镇化导致了本省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范围为0.77~0.84。城镇化还会影响近邻省际的居民收入差距,长江经济带下游省际的范围为0.09~0.12,中游省际的范围为-0.05~0.12,上游省际的范围为-0.06~0.14。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殷李松 伯娜 贾敬全 田伟
文章基于SDM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城镇化是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原因,平均意义上的弹性系数在省内为0.80,省际为0.27。各省城镇化导致了本省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范围为0.770.84。城镇化还会影响近邻省际的居民收入差距,长江经济带下游省际的范围为0.090.12,中游省际的范围为-0.050.12,上游省际的范围为-0.060.1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