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05)
- 2023(12944)
- 2022(11261)
- 2021(10372)
- 2020(8583)
- 2019(19909)
- 2018(19815)
- 2017(38400)
- 2016(20458)
- 2015(22887)
- 2014(22706)
- 2013(22700)
- 2012(20947)
- 2011(19228)
- 2010(19198)
- 2009(17700)
- 2008(16813)
- 2007(14503)
- 2006(13011)
- 2005(11341)
- 学科
- 济(105452)
- 经济(105358)
- 管理(58043)
- 业(51295)
- 企(42112)
- 企业(42112)
- 方法(40640)
- 数学(35547)
- 数学方法(35228)
- 地方(25880)
- 中国(25098)
- 学(21748)
- 农(21597)
- 业经(19839)
- 财(19038)
- 环境(16184)
- 地方经济(15150)
- 农业(14858)
- 和(14172)
- 贸(14135)
- 贸易(14128)
- 制(13902)
- 理论(13728)
- 易(13536)
- 划(12361)
- 技术(12255)
- 融(12069)
- 金融(12068)
- 发(11450)
- 银(11405)
- 机构
- 大学(298301)
- 学院(296204)
- 济(127213)
- 经济(124545)
- 管理(118520)
- 研究(103362)
- 理学(103137)
- 理学院(101946)
- 管理学(100296)
- 管理学院(99766)
- 中国(73871)
- 科学(63854)
- 京(63674)
- 财(53848)
- 所(51536)
- 研究所(47259)
- 江(46191)
- 中心(45259)
- 农(44415)
- 财经(44064)
- 业大(43185)
- 经(40019)
- 北京(39464)
- 经济学(39150)
- 范(39091)
- 师范(38749)
- 院(37909)
- 经济学院(35048)
- 农业(34634)
- 州(34276)
- 基金
- 项目(206367)
- 科学(162904)
- 基金(150913)
- 研究(149577)
- 家(131069)
- 国家(130056)
- 科学基金(112395)
- 社会(96227)
- 社会科(91272)
- 社会科学(91245)
- 基金项目(81021)
- 省(80236)
- 自然(73097)
- 自然科(71354)
- 自然科学(71342)
- 自然科学基金(70019)
- 教育(66813)
- 划(66763)
- 资助(61783)
- 编号(59713)
- 成果(47141)
- 重点(45860)
- 部(45220)
- 发(44659)
- 创(42086)
- 课题(40888)
- 国家社会(39632)
- 创新(39351)
- 科研(38903)
- 教育部(38797)
- 期刊
- 济(142827)
- 经济(142827)
- 研究(90896)
- 中国(50814)
- 学报(45337)
- 管理(43414)
- 科学(42731)
- 农(39121)
- 财(38553)
- 大学(33941)
- 学学(32211)
- 农业(27333)
- 教育(26946)
- 技术(25204)
- 经济研究(23480)
- 融(22900)
- 金融(22900)
- 财经(21771)
- 业经(21268)
- 问题(19608)
- 经(18633)
- 技术经济(15876)
- 图书(14613)
- 理论(14504)
- 资源(14409)
- 现代(14261)
- 科技(13843)
- 业(13300)
- 商业(13154)
- 实践(13045)
共检索到4305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宏兵 蹇雪莹
以长江经济带12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PM_(2.5)浓度数据,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周末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除了2016年表现为负周末效应外,2015年、2017年、2018年均呈现较为明显的周末均值高于工作日均值的正周末效应。同时,区域内部“周末效应”差异性较大。长江上游地区雾霾浓度较低,表现为负周末效应。长江中下游地区雾霾浓度高,表现为正周末效应,且雾霾污染的季节性明显,春、冬两季浓度高,具有明显的正周末效应;同时,长江经济带具有高于全年平均浓度的“春节假日效应”与低于全年平均浓度的“国庆假日效应”。分析结果还表明,距离长江经济带主要发达城市越近,雾霾浓度越高。针对长江经济带雾霾污染周末效应,基于生态文明治理视角,提出加快区域协同治理、打造长效治理机制以及在统筹治理下重点防治、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的治理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雪
文章通过构建非线性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在不同要素影响下,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对雾霾污染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门槛变量影响下,经济增长对雾霾污染具有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人均GDP和工业增加值作为门槛变量时,经济对雾霾污染倒"U"型假说初步呈现,经济增长在门槛变量跨越门槛值后对环境负效应有所放缓,而在不同人口聚集和对外开放程度下,经济增长对雾霾污染程度出现明显的加剧。从各个省市门槛跨越情况上,跨越门槛值先后不尽相同。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彭迪云 刘畅 周依仿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肩负实现绿色发展的历史重任。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多种指标以量化雾霾污染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门槛面板回归模型,以居民消费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2001~2013年期间该地区城镇化发展对雾霾污染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当居民消费水平低于第一道门槛时,城镇化发展会加速雾霾污染;跨越第一道门槛时,城镇化发展对雾霾污染影响有所减弱,但仍为正向促进关系;跨越第二道门槛时,城镇化发展对雾霾污染的作用则转变为负向关系。文章最后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邓世成 郭凌寒
城市及周边区域是雾霾污染的重灾区。基于人口、土地和产业城市化的三维视角,以长江经济带城市化进程与雾霾污染的现状为基础,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长江经济带雾霾污染的作用机制与现实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雾霾污染与城市化进程的地理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不同口径城市化指标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呈现异质性,户籍人口和土地城市化均与雾霾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户籍人口城市化已进入曲线拐点的右侧,土地城市化仍处于曲线拐点的左侧。人口和产业城市化存在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土地城市化对雾霾污染的空间虹吸效应主要发生在本地区内部。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性。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浩 丁镭
运用全局Geary指数C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_(2.5)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_(2.5)表现为较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集聚态势并不断增强.热点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分布为主,数量和范围呈现出缩小态势,次热点区显著减少但仅围绕在热点区周围,次冷点区由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向中游和下游地区移动趋势明显,冷点区范围呈现出显著扩张的趋势,长江经济带上游仅甘孜州外其他地区都转变为冷点区.此外,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_(2.5)保持空间相关性的空间距离为867 km,在此范围内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状态.在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影响因素分析中得出,产业结构是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最大影响因素,其次为经济发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市雾霾污染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人口密度产生的影响由长江经济带下游和中游逐渐向部分上游地区扩展,交通运输状况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较大.结合各区域雾霾污染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长江经济带更应注重联防联控基础上,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治理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东童童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该区域全要素工业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区域雾霾污染现状。在此基础上,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对全要素工业能源效率与雾霾污染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全要素工业能源效率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全要素工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雾霾污染水平,雾霾污染增加则会导致全要素工业能源效率降低;二者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因素作用能够降低二者之间产生的负效应;整个长江经济带均表现出明显的雾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东童童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该区域全要素工业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区域雾霾污染现状。在此基础上,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对全要素工业能源效率与雾霾污染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全要素工业能源效率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全要素工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雾霾污染水平,雾霾污染增加则会导致全要素工业能源效率降低;二者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因素作用能够降低二者之间产生的负效应;整个长江经济带均表现出明显的雾霾污染问题,其中上游地区表现出“低效率”与“高污染”并存的发展现状。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东童童 邓世成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下,坚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基于Kaya恒等式与现有能源消费理论,对能源消费结构与雾霾污染的作用机制和路径进行理论推导与阐述。在此基础之上,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选取多重指标对能源消费结构和雾霾污染现状进行测度,采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能源消费结构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认为: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取决于能源消费规模与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的共同作用,当经济增长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时,能源消费模式将彻底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终实现污染气体排放的有效降低。实证结果发现:整体上,长江经济带现有能源消费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雾霾污染,且长江经济带现有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虽占比最高,但其单位消费提高所带来的雾霾污染程度低于汽油和电力消费的作用程度;具体而言,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多样化,对煤炭能源的依赖性更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云岭 吴传清 周西一敏
基于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区位商指数测度制造业集聚水平,从大气环境、水环境、能源消耗3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环境污染指数;在厘清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效应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基准回归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2)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下游地区城市环境污染改善速度高于中上游地区。(3)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中下游地区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表现出先促增、后抑制、再加剧的“N”型曲线关系,而上游地区制造业集聚仍处于加剧污染的阶段。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发展,应统筹兼顾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因地制宜推动制造业差异化发展,实施更严格的环境规制标准,提升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寰 杨梅 王珏
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步从追求数量、粗放式扩张模式向追求质量和环境效益的模式转化,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其实质是实现二者绝对脱钩.本文运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6年~2017年面板数据,通过Tapio脱钩弹性指数首先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效应,对其进行时空分异研究;其次运用Stata 15.1采用GMM估计方法研究经济集聚、人口集聚、环境规制等驱动因素对脱钩的影响大小和方向,并进一步探讨环境规制影响脱钩状态的作用路径.结果显示:1)从时间分异来看,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从2006年~2017年整体呈现为绝对脱钩-扩张负脱钩-绝对脱钩的周期性特征.多数省市在2017年脱钩程度都最高.2)从空间分异来看,脱钩指数平均值都处于绝对脱钩状态的省市包括湖南、四川、浙江和重庆,所有省市最近两年的平均水平都处于绝对脱钩状态,预示良好的绝对脱钩发展趋势.3)从脱钩的驱动因素来看,经济集聚与脱钩为"倒U"型曲线关系;人口集聚与脱钩为"U"型曲线关系;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脱钩发展,适当的环境规制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开展技术创新进而助推其脱钩,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对脱钩的影响力度远大于技术创新;此外,"倒U"型曲线关系显著存在于脱钩指数和人均GDP之间.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适当提高经济集聚水平,保持适当的人口集聚度,制定适当环境规制政策,积极促进产业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脱钩效应 驱动因素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雯静 李翔
从长江经济带末端物流效应的视角入手,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末端物流效应的概念、表象以及对长江经济带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云贵川渝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末端,从物流视角展开纵横向的末端分析。通过比较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货运能力和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情况,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末端物流能力和物流通道布局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云贵川渝物流一体化规划与建设等方面对长江经济带末端物流优化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春锋 缪启龙 马利 王勇
基于1996~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4个省会城市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研究了气温指标(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周循环特征,并分析了春节、五一节、十一节长假期间与假日前后各7d气温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末效应现象,其中气温日较差和日最高气温最为显著;气温变化的周末效应存在季节差异,夏季周末气温指标值比工作日大,其他季节周末气温指标值比工作日小,其中春季周末效应最为显著。春节、五一节、十一节三大长假存在明显的假日效应,其中春节和十一节假日期间气温指标值相比假日前后7d小,五一节假日期间气温指标值相比前后7d大。由于三大节假日的时间更长,气温变化的假日效...
关键词:
周末效应 假日效应 气温变化 长江三角洲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马丽梅 张晓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中国31个省份本地与异地之间雾霾污染的交互影响问题以及经济变动、能源结构影响。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污染的高聚集区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以及与这两大经济增长极相连接的中部地区,本文认为产业转移是其重要原因,产业转移加深了地区间经济与污染的空间联动性,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显现。建立空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回归模型,发现污染水平与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变动息息相关。此外,雾霾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倒"U"型关系并不存在或还未出现,即随人均GDP的持续增长,污染水平不断上升。综合实证分析得到,邻近地区的产业转移所换取的环境质量改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浩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之间的特征基础之上,文章提出了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治污技术授权机制与污染治理协同合作三种治理策略,并具体分析了三种合作治理策略的具体特征与措施,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了三种合作策略的具体实施情况。沿线省市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于经济与环境双重绩效的合作治理模式,达到帕累托改进的效果,本文对长江经济带跨域污染合作治理机制与运行模式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跨界污染 合作策略 环境绩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磊 吴传清
污染治理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难点与痛点,而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正是造成长江环境问题的重要诱因。从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理出发,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识别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格局并探究其绿色经济效应。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深度弱于全国水平,产业结构朝绿色低碳化转型;长江经济带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地区分异显著,中上游地区污染产能集聚能力较强;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能力在短期内具有抑制作用,但存在长期绿色转型机制,上中下游地区绿色转折速率梯度提升。研究结果可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集聚发展提供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