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96)
2023(11462)
2022(9573)
2021(8516)
2020(6717)
2019(15523)
2018(15248)
2017(28096)
2016(14476)
2015(15698)
2014(15529)
2013(15574)
2012(15126)
2011(13959)
2010(14541)
2009(13466)
2008(12996)
2007(11722)
2006(10911)
2005(10149)
作者
(43015)
(36164)
(35863)
(33886)
(23503)
(17205)
(16121)
(14002)
(13810)
(12940)
(12576)
(12165)
(11917)
(11584)
(11272)
(11227)
(10714)
(10467)
(10460)
(9985)
(9297)
(8798)
(8709)
(8561)
(8231)
(8149)
(7919)
(7840)
(7342)
(7160)
学科
(87418)
经济(87357)
管理(43303)
(41112)
(32330)
企业(32330)
地方(28498)
中国(26892)
方法(21946)
(19063)
数学(18594)
数学方法(18492)
技术(18378)
业经(18335)
地方经济(16587)
(15492)
环境(13981)
农业(13666)
(13371)
技术管理(13024)
(12784)
金融(12784)
(12105)
银行(12093)
(11985)
(11882)
(11269)
(10819)
贸易(10805)
产业(10631)
机构
学院(215449)
大学(211585)
(100575)
经济(98553)
研究(83174)
管理(79939)
理学(67093)
理学院(66223)
管理学(65346)
管理学院(64909)
中国(62158)
科学(48411)
(46575)
(42010)
(41720)
(39272)
研究所(37482)
中心(36412)
(32451)
财经(32421)
经济学(31263)
(30459)
(30138)
师范(29849)
北京(29349)
(29111)
(28334)
业大(28013)
经济学院(27598)
(25747)
基金
项目(137979)
科学(110502)
研究(103617)
基金(98356)
(84938)
国家(84189)
科学基金(72981)
社会(69083)
社会科(65644)
社会科学(65630)
(57239)
基金项目(52335)
(46235)
教育(45440)
自然(44080)
自然科(43065)
自然科学(43058)
自然科学基金(42276)
编号(39827)
资助(38059)
(37361)
(34177)
重点(31703)
成果(31648)
创新(31075)
发展(30892)
(30404)
课题(30162)
(29180)
国家社会(28628)
期刊
(128550)
经济(128550)
研究(73827)
中国(51364)
管理(34445)
(30400)
(29775)
科学(29124)
学报(27245)
教育(24227)
(23272)
金融(23272)
技术(21217)
大学(21077)
经济研究(20770)
农业(20731)
业经(20512)
学学(19839)
问题(17193)
财经(16553)
(14551)
技术经济(13684)
科技(12287)
(11411)
(11362)
现代(11339)
世界(11294)
商业(11158)
(11060)
资源(10772)
共检索到353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涂永红   任屹颖   郭彪  
本文定量分析2017—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的现状、成就及影响机制,运用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以城市为对象,从八个维度评估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水平,并实证检验绿色创新投入对产出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绿色创新发展水平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不同维度的绿色创新投入具有显著不同的绿色创新产出效应,其中创新制度的促进作用最大;地方财政增加创新制度宣传、科研投入支出,可有效强化创新制度和研发投入对绿色创新产出的促进效应;保持创新制度和研发投入的稳定性是取得产出促进效应的关键。本文丰富了绿色创新发展的应用研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司飞  孙逸昕  
为探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绿色经济效应,基于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数据,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方法研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试点城市实施创新型城市政策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绿色技术进步是主要原因;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政府干预增强是潜在影响渠道,政策效果在长江经济带不同区位和不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上存在异质性;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长江经济带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市间对这一政策的学习借鉴能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颖  
城市绿色发展转型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城市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研投入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物质保障,因此在分析企业科研投入、技术创新和城市绿色发展之间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企业科研投入、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过程和内在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科研投入、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均存在显著性影响,但在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其影响效果差异较大;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效果差异较大,企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影响效果显著,外观设计专利的驱动作用效果不显著;技术创新在企业科研投入和城市绿色发展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间接影响效果占总效应的65.5%。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爽  周天凯  樊琳梓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10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SBM模型对各城市绿色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利用面板Tobit模型探索了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较好,呈现"V"型变化趋势;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差距显著,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绿色水平依次降低,其中武汉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三大增长极;绿色发展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U"型关系,大部分城市位于"U"型曲线的上升一方,对外开放、科技投入、经济集聚和环境规制有助于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而产业结构则阻碍了城市绿色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黄明  陈诗一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是我国经济的重心和活力所在。当前,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要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定位与新目标,需要绿色金融全面、深度的赋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问题一是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源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匹配。经济发达的长江下游地区生态治理的金融资源供给充足,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较多。而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治理资金供给不足,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顺顺  
在梳理绿色发展理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基础上,构建包含绿色增长度、绿色承载力和绿色保障力3项一级指标,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开放协调、水资源利用、水生态治理、绿色投入和绿色生活7项二级指标,36项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GRAP联合评价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结果表明:2011-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总指数由49.39逐步增长至56.35;长江经济带中部和西部区域未来分别应在绿色承载力和绿色增长度方面进行重点提升;创新驱动和绿色投入指数提升较慢是当前长江经济带各区域板块面临的共同问题;11省(市)按总指数可分为三个梯队,且各省(市)特色鲜明。
[期刊] 改革  [作者] 任胜钢  袁宝龙  
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方式要向质量效率型转型,发展模式要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型,发展目标要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以转型升级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应从调整长江经济带能源供应结构、推动长江经济带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传统工业高端化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现代服务业智能化发展五方面着手。以协调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应从着力构建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绿色承接产业转移模式、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着力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着力构建跨区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三方面着手。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明亮  
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团队著的《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与绿色转型发展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二十六章,共计45.7万字。全书分为两个板块,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问题研究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八章,重点关注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问题;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发展"问题研究部分包括第九章至第二十六章,主要研究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发展"问题。该书是吴传清教授团队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著作,也是一部专门研究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发展"问题的学术著作。该书是吴传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陆菊春  王新怡  
为实现我国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变,以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评价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及其时序动态演变规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不同区域效率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上升,下游、上游和中游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区域差距悬殊;中游地区技术进步优于上游地区,但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上邻近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高会对本城市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但中游地区的溢出效应为负;整体上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城市开放均促进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环境规制与效率呈"U"型曲线关系,但在不同区域各因素的表现具有显著差异。并为长江经济带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以及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从建设协调发展带、改进地方政策实施理念和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浩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区域重大战略。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赋予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使命。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杰文  蒋正云  李凤  
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绿色经济效率。文章基于熵权法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测算得到绿色GDP指数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水平,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运用面板模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整体绿色经济效率水平稳定在0.826左右,上、中、下游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水平呈依次递增态势,且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强度在逐渐减弱,对外开放、城市化、能源强度和环境规制等因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异,上、中、下游地区及各省(市)之间发展情况存在显著地区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灵慧   徐紫腾   袁丰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探究创新发展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从创新发展的内涵出发,构建涵盖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评估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方法探究城市群创新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性、演化梯度性特征。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绩效逐年优化,但创新环境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2)总体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阶梯式递增特征;(3)总体创新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城市群间的差异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凌   邹建辉   高心仪  
文章基于逻辑框架法构建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水平测度分析,结合Theil指数、Moran’sⅠ等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协同创新水平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总体协同创新水平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各省份发展不平衡,呈现“上游—中游—下游”递增的格局;长江经济带整体协同创新区域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且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下游地区同时存在H-H型和L-H型两类集聚区,两极化明显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虞孝感  王磊  杨清可  叶士琳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是中央政府首次系统提出的覆盖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不仅是沿岸省市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指导文件,更是站在国家高度,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历史转折的形势而提出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本文首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的历史和经济地理背景,解读了国务院指导意见中有关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认为该战略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国家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国际性。文章回顾了以往地理学界在长江资源开发和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中作出的重要贡献,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对长江经济带资源潜力和环境容量、空间结构调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科学问题的研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卓  
城市绿色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以协同发展为研究视角,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究了城市绿色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结果发现,城市绿色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在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其影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中游驱动效果最强,下游次之,上游驱动效果不显著;上游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模式未能真正促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加大民生保障投入是上游地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中游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对区域协同发展的驱动效果最佳,着重推动生产绿色化、生活绿色化和生态绿色化转型,进一步贯彻绿色发展战略是中游地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关键;下游地区的主导驱动因素为政府投资和城市绿色发展双重驱动模式,因此下游地区应重视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业投资,利用政府绿色投资和城市绿色发展转型的双重驱动机制,来促进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