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87)
2023(13589)
2022(11550)
2021(10553)
2020(9110)
2019(21334)
2018(20855)
2017(40531)
2016(21218)
2015(24186)
2014(24037)
2013(23851)
2012(22059)
2011(19928)
2010(19815)
2009(18425)
2008(17855)
2007(15733)
2006(13691)
2005(12099)
作者
(61133)
(51424)
(51119)
(48813)
(32917)
(24700)
(23588)
(20168)
(19547)
(18148)
(17442)
(17385)
(16265)
(16095)
(15992)
(15750)
(15421)
(15290)
(14978)
(14889)
(12655)
(12499)
(12472)
(12001)
(11706)
(11513)
(11190)
(10966)
(10383)
(10103)
学科
(110879)
经济(110784)
管理(60869)
(55335)
方法(45350)
(45338)
企业(45338)
数学(40445)
数学方法(39972)
地方(25705)
中国(25669)
(23657)
(22352)
(20487)
业经(20394)
(16640)
贸易(16631)
(16032)
(16022)
农业(15859)
地方经济(15001)
环境(14918)
(14393)
理论(13921)
(13796)
财务(13749)
财务管理(13716)
企业财务(12936)
(12827)
金融(12824)
机构
学院(309754)
大学(309379)
(136580)
经济(133818)
管理(122025)
理学(105640)
理学院(104449)
研究(103258)
管理学(102683)
管理学院(102082)
中国(76915)
(64084)
科学(62311)
(58590)
(50829)
(49802)
中心(48922)
财经(47691)
(47007)
研究所(46396)
业大(44031)
(43213)
经济学(42886)
(39974)
师范(39576)
北京(39043)
经济学院(38448)
(37246)
农业(36804)
(36497)
基金
项目(210433)
科学(167257)
基金(154905)
研究(151803)
(134227)
国家(133186)
科学基金(115973)
社会(99238)
社会科(94124)
社会科学(94094)
基金项目(82672)
(82286)
自然(75194)
自然科(73487)
自然科学(73466)
自然科学基金(72106)
教育(69544)
(68529)
资助(63084)
编号(60463)
成果(47568)
重点(47268)
(46889)
(45788)
(43493)
国家社会(41454)
课题(41044)
创新(40753)
科研(40599)
教育部(40531)
期刊
(150170)
经济(150170)
研究(88441)
中国(53747)
(46156)
学报(44730)
管理(43665)
科学(42394)
(40856)
大学(34144)
学学(32499)
技术(28512)
农业(27417)
(25833)
金融(25833)
教育(25295)
经济研究(24868)
财经(23941)
业经(23155)
问题(20839)
(20674)
技术经济(17088)
统计(16901)
(15338)
商业(14835)
(14588)
资源(14558)
(14377)
理论(14318)
现代(14079)
共检索到449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钟业喜  李峥荣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6个地级市间的铁路及公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UCINET及ArcGis软件从网络密度、城市地位及网络层级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客运网络下的省域间密度呈现出距离衰减性特征,公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东中部、西部两大板块相关联的格局;度数中心度高值集聚区分别显示出轴带指向性及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铁路中介中心度的高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均衡;多层级网络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关联格局及其组织结构拓展、客运真空地带等细节。在"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应加大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投资,确立西部纵向关联轴带,加强省际边缘山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升贫困山区中心城市的对外联系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钟业喜  李峥荣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6个地级市间的铁路及公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UCINET及ArcGis软件从网络密度、城市地位及网络层级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客运网络下的省域间密度呈现出距离衰减性特征,公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东中部、西部两大板块相关联的格局;度数中心度高值集聚区分别显示出轴带指向性及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铁路中介中心度的高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均衡;多层级网络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关联格局及其组织结构拓展、客运真空地带等细节。在"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建平  胡文海  傅妍芳  
基于长江经济带的高速铁路流数据,结合客流组织系数、社区挖掘和网络可视化等方法分析城市网络结构与空间格局,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结构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异质性,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显著,空间层级特征和廊道效应明显,强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缺乏强中心的支撑;(2)通过社区挖掘识别出7个城市集聚区,与城市群和行政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耦合,不同地域系统内城市网络自成体系;(3)综合地理网络和拓扑网络,将各集聚区内部城市关联形态划分为单中心、双中心、多中心和低水平均衡4种格局,以多中心格局为主,7个城市集聚区网络化程度的不均衡性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丰龙  曾刚  叶琴  陈弘挺  
现有城市地理研究主要基于重力模型、客货流网络和连锁模型等方法刻画城市网络。这些方法或是仅仅基于假设而可能与事实不符,或是数据难以获取,或是过于强调城市间的等级关系。通过引入合作专利数据,探索更加真实、平等的城市网络衡量方法。基于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创新联系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城市间的创新联系以公司间(尤其是总部-分支机构间)合作为主;城市间创新联系存在非对称性和空间差异;实际创新联系与重力模型估算的创新联系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不高;城市间创新联系的规模-位序符合Zipf定律,且存在两个无标度区;城市间创新联系受空间距离、行政级别、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等影响,反映了距离衰减定律、行政区经济和产业链分工等规律对城市创新联系的解释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庄德林  杨羊  陈信康  
基于816家上市公司的跨区域布局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整体层面、城市个体层面和子群体层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发展,且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化格局;长江经济带的各城市在全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均体现出了压倒性的资源集聚与要素辐射优势,但是在中介能力方面的优势尚不明显;行政中心城市表现出了高水平的中介能力以及在服务业领域的高水平的对外辐射引领能力,但是在制造业领域还未体现出领先的资源集聚与要素辐射能力;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凝聚子群与该区域的规划城市群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耦合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双波   郭佳颖   江凯乐  
高水平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长江经济带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以来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数据,借助城市网络等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双向联动开放发展的演化特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双向联动开放格局在加速形成,但西向开放还需要加强,上中下游的总体开放程度差异明显;长江经济带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开放牵引作用不断强化,下游地区总体双向开放联系强度始终最高,上游地区内外双向开放联系增速最快;长江经济带内部下游与上游地区的总体开放联系最高,沪苏浙东向开放门户地位突出,中游与上游地区的开放联系始终最弱,副省级以上及省会城市在经济带双向联动开放发展中作用突出。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创新和商务服务能力提升、高能级平台建设、综合交通条件改善等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双向联动开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涂建军  朱月  李琪  刘莉  向文  
以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城市综合实力指数模型测度其综合实力并划分实力等级,通过经济辐射场强模型和线性平均方向模型分别测度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揭示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特征,最后采用加权Voronoi图模型划分城市影响区。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实力等级数量上呈"2+5+13+109"金字塔型,空间上核心、次核心、节点城市呈带状和点状集聚在长江干流沿线及干支流交汇处,边缘城市呈块状集聚在上中游,形成以上海为"火车头",以重庆、成都、武汉、苏州等为"动力车厢"的动车组式城市网络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陈思雨  
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型基础上,将社会网络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法结合,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心节点、网络密度及网络子群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呈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弱的梯度发展态势;经济带包括4个区域性子群,小团体特征显著,子群间的互动较弱。因此,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优化方向,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区域性的优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圣云  宋雅宁  温湖炜  李晶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间的双向经济联系格局与城市网络得出: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际经济联系强度存在明显的方向性差异,上海、苏州、重庆、武汉等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他城市对其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明显。②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总量较大,而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总量较小。长江经济带5个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格局很不平衡,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约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的77%。③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网络密集程度整体不高,城市网络空间结构"西疏东密"。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间以直接联系为主,但城市网络仍依赖一些关键城市作为联系"媒介",重庆、武汉和成都的中介功能尤为突出。④聚类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84个城市可分为8个三级子群、4个二级子群,组成滇中黔中、成渝以及长江中下游3个城市小团体。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梅  赵曦  
合理有序的网络空间结构是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城市群空间网络水平的提升对其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普遍存在,但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明显差异。其中,网络化水平越高的城市群,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越明显,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因此,强化城市间网络联系,形成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檀菲菲  王飞跃  占华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评估,运用耦合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结构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整体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上海、苏州等城市长期处于网络核心,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深,出现了武汉、长沙、重庆等次级网络中心;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可分为四大板块,各板块间差异明显;城市开放程度、环境规制等差异因素对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呈显著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地理距离等差异因素则呈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颖  尹少华  
长江经济带地域辽阔,流域沿线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生态环境污染跨区扩散现象严重,行政区碎化且综合治理难度较大,生态治理体系呈相对“结构化割裂”特征。基于多层级治理视角,从高位统筹、机构机制、组织结构、人员安排、经费投入等方面入手,纵向构建四个治理层级,强调层级间的交互关系;横向建立“市场—政府—社会”治理主体结构,并强调层级内的协作关系,形成了多层级、多主体的网格化协同治理组织框架。新的协同治理体系采取“正金字塔与倒金字塔叠加”方式构建的整体治理体系,由统分结合的生态治理府际竞合权力配置结构、“四层级+三主体”的网格化协同组织结构、生态治理过程中跨层级执行协同系统等构成,采取公司化运作的多维生态治理机构,以治理问题库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型多层级协同治理模式,全面融合“治理目标、治理方案、利益协调、利益主体”,有效协调多方利益诉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颖  尹少华  
长江经济带地域辽阔,流域沿线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生态环境污染跨区扩散现象严重,行政区碎化且综合治理难度较大,生态治理体系呈相对“结构化割裂”特征。基于多层级治理视角,从高位统筹、机构机制、组织结构、人员安排、经费投入等方面入手,纵向构建四个治理层级,强调层级间的交互关系;横向建立“市场—政府—社会”治理主体结构,并强调层级内的协作关系,形成了多层级、多主体的网格化协同治理组织框架。新的协同治理体系采取“正金字塔与倒金字塔叠加”方式构建的整体治理体系,由统分结合的生态治理府际竞合权力配置结构、“四层级+三主体”的网格化协同组织结构、生态治理过程中跨层级执行协同系统等构成,采取公司化运作的多维生态治理机构,以治理问题库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型多层级协同治理模式,全面融合“治理目标、治理方案、利益协调、利益主体”,有效协调多方利益诉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倩倩  张志斌  师晶  陈龙  张亚丽  
以西北地区4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4个时间节点的城市间铁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ArcGIS可视化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域面、轴线、节点三个层面对西北地区城市网络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的城市网络密度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整体结构仍较松散,铁路客运联系网络仍处于弱连接状态,且区域差异明显;城市联系轴线不断发育,稠密化发展趋势明显,城市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初步形成了"一横三纵"的网络结构模式;节点城市的中心度服从帕累托分布,两极分化明显,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少数城市在网络体系中具有绝对主导性与控制力,中心度演变呈现出由非均衡向相对均衡的发展趋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利国  冷浪平  曾永明  
基于流动人力资本视角和长江经济带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时空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经济关联性,即沿海城市强于内陆城市、省会城市强于非省会城市、长江"下游—中游—上游"梯度衰减;城市间创新能力正相关性不断增强,表现为沿海城市"高高集聚"和内陆城市"低低集聚";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时空滞后性,即存在溢出效应和马太效应;总流动人力资本、省内流动人力资本和省外流动人力资本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力;科技投入、外商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是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