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04)
2023(6861)
2022(5709)
2021(4856)
2020(4009)
2019(9250)
2018(8852)
2017(16796)
2016(8588)
2015(9449)
2014(9149)
2013(9351)
2012(9040)
2011(8499)
2010(8742)
2009(8097)
2008(7643)
2007(6661)
2006(6318)
2005(5782)
作者
(26599)
(22333)
(22234)
(21432)
(14657)
(10711)
(10101)
(8796)
(8662)
(8060)
(7891)
(7695)
(7412)
(7210)
(7159)
(7050)
(6668)
(6618)
(6541)
(5985)
(5770)
(5424)
(5417)
(5398)
(5098)
(5098)
(4792)
(4512)
(4403)
(4335)
学科
(67711)
经济(67672)
管理(20969)
地方(20802)
方法(18227)
数学(16709)
数学方法(16636)
(15791)
中国(15397)
地方经济(13342)
(12988)
(11203)
企业(11203)
(10137)
业经(10018)
环境(9607)
经济学(7980)
(7656)
(7572)
农业(7239)
城市(6959)
资源(6838)
(6813)
(6484)
金融(6484)
产业(6391)
(6212)
关系(6140)
(5922)
(5599)
机构
学院(132975)
大学(132667)
(68109)
经济(66811)
研究(54672)
管理(47147)
理学(40097)
中国(39640)
理学院(39478)
管理学(38882)
管理学院(38627)
科学(32580)
(28892)
(27502)
(27136)
(25864)
研究所(25171)
中心(23704)
经济学(22700)
财经(21881)
(20254)
经济学院(20049)
(19973)
(19758)
(18442)
师范(18281)
业大(17939)
科学院(17195)
北京(17182)
(16408)
基金
项目(89454)
科学(72038)
基金(67037)
研究(62701)
(58901)
国家(58527)
科学基金(50394)
社会(44009)
社会科(41919)
社会科学(41905)
基金项目(36184)
(34912)
自然(31800)
自然科(30991)
自然科学(30987)
自然科学基金(30399)
(28802)
资助(26234)
教育(26109)
编号(22532)
(21759)
重点(21082)
(19431)
国家社会(18980)
发展(17793)
(17564)
(17494)
成果(16789)
创新(16711)
课题(16662)
期刊
(83206)
经济(83206)
研究(45681)
中国(24304)
科学(19622)
(18878)
学报(18260)
管理(17449)
(16319)
经济研究(14350)
大学(13554)
学学(13272)
问题(12066)
财经(11649)
(11284)
金融(11284)
农业(10970)
技术(10676)
业经(10634)
(10242)
资源(9547)
技术经济(8286)
统计(7540)
城市(7445)
现代(7228)
(7120)
世界(6988)
(6944)
经济问题(6677)
(6625)
共检索到207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夏丛  胡守庚  吴思  余德  
文章将DEA窗口分析法与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结合,测度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用地效率,并运用核密度估计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多维刻画。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城市用地效率整体提升,且经历了稳定提升、阶段下降、加速提升的"N"型发展过程。(2)城市用地效率高值区呈"分散分布—组团分布—片状分布"发展,低值区逐渐收缩至云南、贵州和湖南、湖北中部。(3)省际城市用地效率发展协调性不佳,成渝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上海及浙江沿海地区提升最迅速。(4)不同城市体系、不同规模和不同职能的城市用地效率演进规律存在差异,非城市群和小城市变动不强,区域性城市群和资源型城市存在低效演进现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邓淇中  张玲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聚集区、水生态功能区,其水资源绿色效率问题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本文从高质量发展视角,构建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基极差熵权法、超效率EBM模型和GML生产率指数以及空间面板分位数回归等计量方法,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测度与识别。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变来看,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总体水平呈高低交错状的波动上升趋势,先后经历了“稳增期”“振落期”“提速期”等3个阶段。(2)从空间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水资源绿色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是经济发达的中心或副中心城市,数值较低的城市大多集聚在中、上游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出由高向低的扩散迹象,且在全局空间检验中发现存在正的自相关性,局部空间存在集聚现象和溢出效应。(3)从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科学技术水平、政府管制力度以及对外贸易程度对水资源绿色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在不同分位点下的水资源绿色效率,其驱动因素的影响方向与力度均有差异,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旧成立。最后,根据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时空演变趋势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郁玲  张佩  李佳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分析其耕地利用效率状况对于兼顾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从要素投入视角提出了未来耕地利用效率的改善方向。研究表明:1)研究期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效率呈波动下降态势,整体效率不高,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集聚特征,其中高效率区主要集中在江苏东部沿海地区,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贵州大部和湖南西部等区域。2)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与冗余率呈显著负相关,耕地生产投入要素均存在冗余情况,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员与化肥施用量的冗余情况较为严重。黔南、滇南地区在耕地面积及农业从业人员方面冗余情况均较为严重,安徽及江西北部在农业机械总动力要素投入方面冗余率上升较快,各省份在化肥施用量冗余率方面均处于高水平。研究认为,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要根据区域内耕地投入冗余情况,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耕地利用政策,提升耕地利用效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陆菊春  王新怡  
为实现我国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变,以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评价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及其时序动态演变规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不同区域效率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上升,下游、上游和中游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区域差距悬殊;中游地区技术进步优于上游地区,但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上邻近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高会对本城市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但中游地区的溢出效应为负;整体上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城市开放均促进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环境规制与效率呈"U"型曲线关系,但在不同区域各因素的表现具有显著差异。并为长江经济带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以及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从建设协调发展带、改进地方政策实施理念和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嘉译  匡鸿海  谭超  王佩佩  
量化识别城市扩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特征,有助于从宏观上认知城市扩张态势,理解城市化的生态响应。以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分析了近30a(1986~2016年)长江经济带3个省级城市和4个地级市的城市扩张,包括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和扩张模式,以及扩张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扩张量在过去30a呈线性递增过程,平均扩张速率在2006~2016年降低,表明建设用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开发转型,但地级市的转型滞后于省级城市;(2)蔓延式扩张比例下降而填充式扩张和飞地式扩张不断增加,说明城市扩张模式由粗放蔓延型向紧凑集约型转换;(3)建设用地从快速扩张到稳定扩张的过程与植被覆盖从退化到管控的过程一致,印证了建设用地扩张与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关联性。同时,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的生态系服务价值负值不断增加,较大幅度的降低了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面临城市扩张进程中出现的植被覆盖退化和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负值过大的问题,合理而有力的规划政策实施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尤为重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瞿诗进  胡守庚  童陆亿  李全峰  
多维度、多时序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刻画,是深刻揭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规律,高效管控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城镇建设用地转型内涵出发,构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识别框架,采用转型幅度、转型速度、洛伦兹曲线等对长江中游经济带1990-2015年间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时空特征进行系统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来源结构的时序变化显著,耕地占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比例持续减小,林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则逐渐增大;研究期间,出现将耕地转为其他用地再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变相式"侵占耕地现象;(2)城镇建设用地经历了高速但不均衡的转型过程,其中面积增幅为153.34%,转型幅度为0.62,基尼系数为0.53;受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及政策动态的影响,转型幅度、转型速度在时序上经历了"减-增-减"的变化过程;(3)转型幅度高值区呈"两横三纵"的分布格局,与区域内主要公路、铁路线路走向高度吻合;转型速度高值区呈左斜"H"型分布;(4)转型幅度与地形起伏度成反向变动关系,转型速度随地形起伏度的上升先增后减;城市群地区转型幅度高于非城市群地区,而转型速度则恰好相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瞿诗进  胡守庚  童陆亿  李全峰  
多维度、多时序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刻画,是深刻揭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规律,高效管控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城镇建设用地转型内涵出发,构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识别框架,采用转型幅度、转型速度、洛伦兹曲线等对长江中游经济带1990-2015年间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时空特征进行系统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来源结构的时序变化显著,耕地占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比例持续减小,林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则逐渐增大;研究期间,出现将耕地转为其他用地再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变相式"侵占耕地现象;(2)城镇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会忠  韩沅刚  
环境规制是约束企业污染行为的政策组合,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运用Undesirable-SBM模型、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趋势检验分析法和面板Tobit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2009~2018年环境规制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发展阶段不同导致环境规制效率呈现差异性,成渝城市群末端治理不协同造成环境规制效率差异显著,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差异小,但水平低于其他城市群;(2)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环境规制效率上升明显,成渝城市群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投入,环境规制效率稳定在中等水平,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低效率水平城市集聚地带,恶化型城市占比高达45.16%;(3)三大城市群在投入产出方面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需要在资金分配、政策投入以及污染物末端治理等方面加以完善;(4)市场化水平对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影响为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影响对不同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产生不同作用。本研究为三大城市群制定实施差异化的环境政策与措施,推动长江流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其它区域环境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迪云  张旋  刘帅  
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使用2008—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沿下中上游依次递减;中上游省份基本处在规模效率递增阶段,而下游省份则已经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迹象;生态经济发展表现出了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论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长江下游地区应注重改善经济结构,中游地区着力提高管理水平,上游地区则应更加注重扩大生态经济规模;加强上中下游的经济交流,实现整体规模效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思迪   贾彬彬   钟永德   任腾  
生态经济效率评价对区域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生态优先视域下,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反馈因素纳入生态经济效率分析框架,构建考虑反馈特性的全局BLP-DEA模型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展开测算,借助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Tobit模型探究生态经济效率时空差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趋势,省域之间效率差异明显且存在微弱的两极分化现象;(2)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空间上形成上游、下游、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发展格局,此外,地区间的效率差异成为导致总体空间差异存在扩大趋势的主要因素;(3)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则抑制其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旭  汪怡鑫  赵菲菲  
文章运用SBM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沿线核心城市2007—2018年的工业生态效率(IEE),分析其时空跃迁特征,并引入莫兰指数与SDM模型实证检验IEE的空间相关性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从时空特征来看,研究期内长江沿线核心城市IEE可分为工业快速起步、粗放同质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三大阶段,并出现由西向东、由上游向下游逐层递减的梯级分布特征;长江沿线核心城市IEE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低聚集、低高聚集的空间俱乐部现象;IEE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提升R&D投入能有效增强本地-邻地的IEE水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小双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主要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及各省市创新效率,结果发现:三阶段DEA模型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能够客观反映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创新效率水平,避免创新效率值被低估或高估;调整投入变量后各区域创新综合效率值变化显著,上游地区相较调整前有所下降,中游地区有所提升并超过上游地区,下游地区依然处于最高水平;各省市创新综合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受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各地区应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健全跨区协作创新体系,因地制定创新措施等。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园园  冯娟  谢双玉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年~2017年的旅游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综合效率在时间上呈现螺旋式上升;在空间上呈"凹"型结构,长江中游各省市旅游业综合效率明显低于上下游;在关联性上,邻近省市之间明显缺乏旅游业资源配置和新技术开发上的联系性;在发展速度上,旅游业起步晚的省市,生产率水平提高程度较为明显.以此为基础,提出有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效率的建议,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间旅游业的联合发展,以增强整个经济带的旅游竞争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烁然  杨丽莎  付丽娜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9-2015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科技金融结合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科技金融结合效率变化指数均值为1.005,处于DEA有效状态;从时间变化规律来看,科技金融结合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从效率分解情况来看,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对科技金融结合效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技术进步的影响最为显著;从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情况来看,"高-高"型省市主要包括云南、安徽,"高-低"型省市主要包括湖南、浙江,"低-高"型省市主要包括湖北、贵州、江苏、上海,"低-低"型省市主要包括四川、江西、重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娟  曹卫东  张宇  陶杰  
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将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依靠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是中国现有阶段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消费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利用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GWR模型来探索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上海始终是长江经济带唯一的带域消费中心城市,有着绝对的领先优势;而省域消费中心城市大多集中在长三角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以及省会城市;(2)长江经济带整体消费中心城市呈现“西南-东北”的空间分布格局,出现不断向东(偏北)方向集聚态势,上游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中下游则出现相反方向,呈现“东南-西北”分布格局;(3)2000、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消费中心城市出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并且集聚性逐渐加强;(4)三产产业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金融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支持均有利于促进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以及金融业的发展对带域消费中心城市以及省域消费中心城市的拉动作用明显,但城乡收入比对消费中心城市呈负向相关,对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有抑制作用。对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驱动因素进行研判,希冀能为长江经济带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