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77)
- 2023(9790)
- 2022(8455)
- 2021(7451)
- 2020(6540)
- 2019(15336)
- 2018(14962)
- 2017(29138)
- 2016(15803)
- 2015(17784)
- 2014(17847)
- 2013(18038)
- 2012(17288)
- 2011(15828)
- 2010(16170)
- 2009(15162)
- 2008(14794)
- 2007(13581)
- 2006(12140)
- 2005(10998)
- 学科
- 济(92143)
- 经济(92085)
- 管理(39413)
- 业(38038)
- 方法(34124)
- 数学(30788)
- 数学方法(30559)
- 企(27926)
- 企业(27926)
- 地方(24033)
- 农(21237)
- 中国(18987)
- 学(17876)
- 业经(16041)
- 财(16017)
- 地方经济(15012)
- 农业(14859)
- 贸(13551)
- 贸易(13546)
- 易(13008)
- 制(12230)
- 环境(12024)
- 和(10951)
- 融(10626)
- 金融(10623)
- 银(9943)
- 银行(9902)
- 行(9461)
- 发(9406)
- 理论(9189)
- 机构
- 学院(238133)
- 大学(237843)
- 济(109966)
- 经济(107924)
- 研究(87667)
- 管理(86693)
- 理学(74332)
- 理学院(73354)
- 管理学(72142)
- 管理学院(71675)
- 中国(64471)
- 科学(53987)
- 京(50384)
- 财(46478)
- 所(46187)
- 农(44691)
- 研究所(42112)
- 江(41399)
- 中心(39384)
- 财经(37160)
- 业大(36976)
- 农业(35265)
- 经济学(35259)
- 经(33421)
- 经济学院(31708)
- 范(31410)
- 师范(31084)
- 北京(30893)
- 院(30576)
- 州(29005)
- 基金
- 项目(155316)
- 科学(121045)
- 基金(112031)
- 研究(111130)
- 家(98483)
- 国家(97715)
- 科学基金(82072)
- 社会(71734)
- 社会科(68007)
- 社会科学(67982)
- 省(61512)
- 基金项目(59701)
- 自然(52020)
- 划(51023)
- 自然科(50740)
- 自然科学(50722)
- 教育(50015)
- 自然科学基金(49840)
- 资助(45942)
- 编号(44247)
- 成果(36115)
- 发(36002)
- 重点(35744)
- 部(34457)
- 创(31525)
- 课题(30937)
- 国家社会(30029)
- 科研(29757)
- 创新(29674)
- 教育部(28993)
- 期刊
- 济(127459)
- 经济(127459)
- 研究(72147)
- 中国(44711)
- 农(39936)
- 学报(39358)
- 财(36289)
- 科学(35282)
- 管理(30266)
- 大学(28800)
- 学学(27493)
- 农业(26644)
- 经济研究(21369)
- 融(20848)
- 金融(20848)
- 技术(20492)
- 教育(19469)
- 财经(19230)
- 业经(18663)
- 问题(16890)
- 经(16726)
- 业(14258)
- 技术经济(14102)
- 贸(13162)
- 统计(12853)
- 资源(11983)
- 世界(11647)
- 商业(11509)
- 策(11198)
- 国际(11153)
共检索到3608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娟 李毅 苑小娟 陈荆松
本文构建了黄金水道区位因素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贡献度测度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33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结果发现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水路优势仍待挖掘。近几年来,临江区位因素优势对长江经济带的作用有逐步加强的态势,而且在核心城市武汉、上海、合肥、重庆的作用较为明显。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长江经济带 区位因素 地区差异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寰 杨梅 王珏
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步从追求数量、粗放式扩张模式向追求质量和环境效益的模式转化,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其实质是实现二者绝对脱钩.本文运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6年~2017年面板数据,通过Tapio脱钩弹性指数首先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效应,对其进行时空分异研究;其次运用Stata 15.1采用GMM估计方法研究经济集聚、人口集聚、环境规制等驱动因素对脱钩的影响大小和方向,并进一步探讨环境规制影响脱钩状态的作用路径.结果显示:1)从时间分异来看,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从2006年~2017年整体呈现为绝对脱钩-扩张负脱钩-绝对脱钩的周期性特征.多数省市在2017年脱钩程度都最高.2)从空间分异来看,脱钩指数平均值都处于绝对脱钩状态的省市包括湖南、四川、浙江和重庆,所有省市最近两年的平均水平都处于绝对脱钩状态,预示良好的绝对脱钩发展趋势.3)从脱钩的驱动因素来看,经济集聚与脱钩为"倒U"型曲线关系;人口集聚与脱钩为"U"型曲线关系;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脱钩发展,适当的环境规制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开展技术创新进而助推其脱钩,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对脱钩的影响力度远大于技术创新;此外,"倒U"型曲线关系显著存在于脱钩指数和人均GDP之间.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适当提高经济集聚水平,保持适当的人口集聚度,制定适当环境规制政策,积极促进产业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脱钩效应 驱动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朱学星 朱云鹃 于阳
根据2000—2009年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情况,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经济具有明显的内需主导型特征及发展趋势,驱动其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消费和投资,而政府消费和净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最后提出政府应大力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构建完善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合理控制进出口,以确保安徽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驱动因素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礼连 张利国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分析了2001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从时间上来看,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驱动因子由技术进步型向技术效率型转换;从空间上来看,长江经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在区域上呈"阶梯"分布,下游、中游、上游地区依次下降;种粮人口比重、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税减免政策与滞后一期粮食价格指数对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粮食受灾率对长江经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负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礼连 张利国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分析了2001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从时间上来看,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驱动因子由技术进步型向技术效率型转换;从空间上来看,长江经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在区域上呈"阶梯"分布,下游、中游、上游地区依次下降;种粮人口比重、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税减免政策与滞后一期粮食价格指数对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粮食受灾率对长江经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袁丰 熊雪蕾 徐紫腾 于灵慧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考察危机后区域经济恢复过程的不平衡性和差异化机制,有利于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论文基于多维韧性测度框架,全面考察国际金融危机后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动态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抵抗力、恢复力的时序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异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重点考察经济结构特征对不同阶段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总体层面来看,长江经济带遭受冲击后的抵抗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体表现为高水平抵抗力,而恢复力呈明显的波动特征;出口韧性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的波动远大于GDP、工业、消费、就业维度的波动;回归模型表明,多样化和相关多样化、区域创新能力等因素,虽然在危机初期抵御风险的过程中作用有限,但有利于区域在危机过后尽快实现恢复增长。研究有助于探索建立适应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韧性测度框架,可以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思迪 贾彬彬 钟永德 任腾
生态经济效率评价对区域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生态优先视域下,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反馈因素纳入生态经济效率分析框架,构建考虑反馈特性的全局BLP-DEA模型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展开测算,借助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Tobit模型探究生态经济效率时空差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趋势,省域之间效率差异明显且存在微弱的两极分化现象;(2)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空间上形成上游、下游、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发展格局,此外,地区间的效率差异成为导致总体空间差异存在扩大趋势的主要因素;(3)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则抑制其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小兰 朱颖
研究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对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完成物流业“双碳”目标具有政策理论指导意义。基于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持续改善过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非均衡性,超变密度是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是物流运输强度、运输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等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缩小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超变密度贡献率,利用各驱动因子间的协同驱动效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政策,实现从资源优先到效率优先的转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小兰 朱颖
研究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对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完成物流业“双碳”目标具有政策理论指导意义。基于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持续改善过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非均衡性,超变密度是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是物流运输强度、运输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等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缩小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超变密度贡献率,利用各驱动因子间的协同驱动效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政策,实现从资源优先到效率优先的转变。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利国 冷浪平 曾永明
基于流动人力资本视角和长江经济带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时空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经济关联性,即沿海城市强于内陆城市、省会城市强于非省会城市、长江"下游—中游—上游"梯度衰减;城市间创新能力正相关性不断增强,表现为沿海城市"高高集聚"和内陆城市"低低集聚";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时空滞后性,即存在溢出效应和马太效应;总流动人力资本、省内流动人力资本和省外流动人力资本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力;科技投入、外商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是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恒全 王贺 陈洁 张陈俊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与耕地、人口的分布也不相适应,农业发展因此受阻,研究农业用水量驱动因素对农业节水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农业经济占全国总量40%以上的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以水-能源-粮食-土地纽带关系为视角选取农业用水量的影响因素,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的方法将其时空演变驱动效应解析为人口规模效应、用水定额效应、土地利用效应、机械利用效应、人均机械动力效应以及农业就业结构效应,分析了影响农业用水量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人均机械动力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农业用水增量的主要因素;(2)农业就业结构效应和机械利用效应是其减量的主要因素;(3)驱动效应在不同省市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具有异质性;(4)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量驱动效应存在时间和空间可相互转化的关联关系。因此,建议通过正反双向调节各驱动效应、分省市差异化制定节水政策以降低农业用水量,相邻省份优势互通,合作发展以缩小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农业用水量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云 蔡艳蓉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各省市2005~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对各省市2023~2030年农业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合理预测。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碳排放量均具有明显增减变化。样本考察期内,5省处于增长态势且以云南增幅最大,6省市处于下降态势且以上海降幅最大;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中部高,东西低”特征。(2)EKC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均存在EKC关系但整体趋势并非完全一致,基于EKC曲线差异可将11个省市划分为倒“N”型、倒“U”型和正“U”型等3种类型。(3)STIRPAT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和农林牧渔总产值对农业碳排放量起促进作用且为主导因素,而农业技术水平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但作用力度较小。(4)GM(1,1)预测结果表明,2023~203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碳排放量均呈现出明显的起伏变化且减排成效不一,基于预测结果可将11个省市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持续增长型”和“先升后降型”等3种类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明德 米文宝
文章以农牧交错典型过渡地带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对象,在VAR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技术,对盐池县农业经济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第一产业与农业劳动人口、畜牧业产值、化肥施用量、农业产值、耕地面积及财政支农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业劳动人口与第一产业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且农业劳动人口增加对第一产业的贡献度较小;畜牧业、农业与第一产业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且两者对农业经济的贡献度也相对较高,但相比较而言,畜牧业更符合未来盐池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化肥与耕地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投入要素,但单纯依靠要素增加的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炳汝 邓莉娟
首先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全面测度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物流行业增长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物流业效率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物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后缓慢下降态势,其中下游地区物流效率高于中、上游地区;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和效率变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技术变动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核心因素。②影响物流效率增长的因素存在区域差距。市场一体化指数、产业集聚、政府干预以及对外开放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物流效率及变动产生重要影响。在上游地区,影响物流效率增长的因素主要为产业集聚、经济密度和交通密度;中游地区的市场一体化指数、产业集聚、政府干预、经济密度、对外开放以及交通密度均是影响物流效率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对于下游地区,市场一体化指数、政府干预、经济密度和交通密度与物流效率增长关系密切。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给出提高物流效率的政策建议,包括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及打造立体式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纪新 吕晴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也备受关注。为探究该地区水足迹与省市规模15年的时空关联格局,基于脱钩模型和不均衡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06~2020年水足迹与省市规模时空关系进行研究,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探究影响区域水资源消耗的因素,并从时空异质性角度展开讨论。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水足迹增长率逐年降低,且各省市水足迹强度与人均水足迹空间分布格局相似。(2)2006~2020年间各省市水足迹与经济规模呈现弱脱钩,但已有6/11省市于“十三五”期间达到理想的强脱钩状态,水资源丰富的省市水足迹与人口规模协调度较好,水足迹与空间规模的发展均衡性与各省市地形地貌有关。(3)省市规模、节水技术、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管理等因素对水足迹高低产生显著影响,水足迹的驱动因素存在时空异质性,影响力随发展阶段和地区变换而改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