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90)
2023(14344)
2022(12322)
2021(11188)
2020(9742)
2019(22915)
2018(22602)
2017(43134)
2016(22828)
2015(25927)
2014(25844)
2013(25647)
2012(23760)
2011(21573)
2010(21281)
2009(19952)
2008(19414)
2007(17010)
2006(14593)
2005(13053)
作者
(65396)
(55202)
(54939)
(52297)
(35203)
(26612)
(25329)
(21620)
(20966)
(19515)
(18755)
(18714)
(17466)
(17373)
(17163)
(16966)
(16515)
(16381)
(16104)
(15919)
(13829)
(13391)
(13371)
(12834)
(12632)
(12386)
(12089)
(11863)
(11187)
(10843)
学科
(115981)
经济(115886)
管理(63611)
(59404)
方法(49324)
(48896)
企业(48896)
数学(43685)
数学方法(43161)
地方(25605)
(25040)
中国(24871)
(23870)
业经(21902)
(21211)
(20172)
贸易(20165)
(19540)
农业(16829)
(16753)
(15924)
金融(15921)
(15726)
理论(15472)
环境(15377)
地方经济(15187)
(14595)
财务(14545)
财务管理(14507)
(14486)
机构
大学(332776)
学院(331820)
(147547)
经济(144746)
管理(130126)
理学(112433)
研究(112311)
理学院(111206)
管理学(109357)
管理学院(108741)
中国(84997)
(68659)
科学(67007)
(64181)
(55938)
中心(52540)
(52308)
财经(51951)
研究所(51006)
(50584)
(47069)
业大(46778)
经济学(46145)
(42733)
师范(42302)
北京(42224)
经济学院(41466)
(40133)
农业(39704)
(38765)
基金
项目(223228)
科学(176992)
基金(163848)
研究(161909)
(142099)
国家(141014)
科学基金(122064)
社会(104983)
社会科(99708)
社会科学(99677)
(87237)
基金项目(86823)
自然(78732)
自然科(76930)
自然科学(76911)
自然科学基金(75516)
教育(74456)
(73054)
资助(67525)
编号(64622)
成果(51657)
重点(50575)
(50158)
(48573)
(46285)
课题(44337)
国家社会(43822)
创新(43364)
教育部(43274)
科研(43235)
期刊
(160555)
经济(160555)
研究(95476)
中国(59130)
(49949)
学报(48039)
管理(46556)
科学(45046)
(43677)
大学(36456)
学学(34499)
(31151)
金融(31151)
技术(30656)
农业(29711)
教育(29056)
经济研究(26762)
财经(25903)
业经(24164)
(22366)
问题(20872)
统计(18787)
技术经济(18340)
(18123)
(16950)
国际(16806)
(16123)
商业(15732)
理论(15538)
资源(15523)
共检索到487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双波   郭佳颖   江凯乐  
高水平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长江经济带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以来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数据,借助城市网络等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双向联动开放发展的演化特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双向联动开放格局在加速形成,但西向开放还需要加强,上中下游的总体开放程度差异明显;长江经济带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开放牵引作用不断强化,下游地区总体双向开放联系强度始终最高,上游地区内外双向开放联系增速最快;长江经济带内部下游与上游地区的总体开放联系最高,沪苏浙东向开放门户地位突出,中游与上游地区的开放联系始终最弱,副省级以上及省会城市在经济带双向联动开放发展中作用突出。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创新和商务服务能力提升、高能级平台建设、综合交通条件改善等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双向联动开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迪云  张旋  刘帅  
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使用2008—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沿下中上游依次递减;中上游省份基本处在规模效率递增阶段,而下游省份则已经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迹象;生态经济发展表现出了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论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长江下游地区应注重改善经济结构,中游地区着力提高管理水平,上游地区则应更加注重扩大生态经济规模;加强上中下游的经济交流,实现整体规模效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昕  王艳伟  郑善枫  黄宜  
长江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韧性对区域内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生态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探析农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进特征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破解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农村基础设施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农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分析区域差异的变化,并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及未来转移趋势。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逐年提升,且三个地区韧性水平呈现“上游<中游<下游”的空间分布格局;(2)农村基础设施韧性在研究期内总体差异变小,三个地区的地区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研究期间,农村基础设施韧性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各个省份之间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且邻接高水平省份有利于促进低水平省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钟业喜  李峥荣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6个地级市间的铁路及公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UCINET及ArcGis软件从网络密度、城市地位及网络层级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客运网络下的省域间密度呈现出距离衰减性特征,公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东中部、西部两大板块相关联的格局;度数中心度高值集聚区分别显示出轴带指向性及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铁路中介中心度的高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均衡;多层级网络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关联格局及其组织结构拓展、客运真空地带等细节。在"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应加大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投资,确立西部纵向关联轴带,加强省际边缘山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升贫困山区中心城市的对外联系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钟业喜  李峥荣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6个地级市间的铁路及公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UCINET及ArcGis软件从网络密度、城市地位及网络层级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客运网络下的省域间密度呈现出距离衰减性特征,公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东中部、西部两大板块相关联的格局;度数中心度高值集聚区分别显示出轴带指向性及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铁路中介中心度的高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均衡;多层级网络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关联格局及其组织结构拓展、客运真空地带等细节。在"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腾飞  邓宏兵  
文章立足于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创新能力水平视角,构建了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分,将其得分引入Argis分析软件,结合ESDA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差异性,并从时间、空间层面分析其发展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个别城市出现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空间差异较大,出现较为显著的空间两极分化现象。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淑淑  姜霞  张龙  张志超  蔡一通  
城市经济韧性对推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5座城市为研究对象,提出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重心法对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整体呈阶段化上升,各城市演变趋势不同、差异较大,但呈均衡化发展趋势;分布上具有地域差异性、圈层性和轴带性的特点。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钟学思  朱琳琳  
旅游业的提质增效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关键举措之一。基于DEA-Malmquist模型,测度2011—2018年珠江-西江经济带11市旅游效率,并进一步分析其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综合效率值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且西江流域旅游综合效率值整体高于珠江流域;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纯技术效率呈不稳定波动状态;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呈西高东低的态势,即西江流域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模式优化方面较珠江流域更具优势。因此,围绕旅游业帮扶体制建立、旅游业专业人才培养、以局部旅游资源优势带动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全面提升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效率和水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蔡绍洪  谷城  张再杰  
文章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借助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计量模型,测算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变化趋势呈现出稳定上升—平稳过渡—稳定上升三个阶段,具体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产业能级沿长江流向呈递增趋势,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地区间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着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各地区呈现出"大连片、小散落"的集聚类型,但是这种空间相关性正在逐渐减弱;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高作用力影响因子,驱动要素实现了双因子增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圣云  宋雅宁  温湖炜  李晶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间的双向经济联系格局与城市网络得出: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际经济联系强度存在明显的方向性差异,上海、苏州、重庆、武汉等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他城市对其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明显。②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总量较大,而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总量较小。长江经济带5个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格局很不平衡,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约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的77%。③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网络密集程度整体不高,城市网络空间结构"西疏东密"。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间以直接联系为主,但城市网络仍依赖一些关键城市作为联系"媒介",重庆、武汉和成都的中介功能尤为突出。④聚类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84个城市可分为8个三级子群、4个二级子群,组成滇中黔中、成渝以及长江中下游3个城市小团体。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鄢志武  王艺卓  刘玲  郑汉妮  
运用重心理论、泰尔系数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对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的整体演化、地区差异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收入持续增长,绝对差异增速放缓,相对差异逐年缩小,入境旅游更易受到特殊事件的影响;旅游经济重心持续向西南方向移动;西部内差异和东部内差异分别是造成现阶段长江经济带国内和入境旅游差异的主要原因;国内旅游呈现南部优于北部,东西部优于中部的局面,入境旅游则表现为东部主导地位无法撼动,中西部均出现阶梯式差距;经济基础、交通可达性和旅游资源禀赋是长江经济带国内旅游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交通可达性、接待设施水平和经济基础深刻影响着入境旅游。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庄德林  杨羊  陈信康  
基于816家上市公司的跨区域布局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整体层面、城市个体层面和子群体层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发展,且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化格局;长江经济带的各城市在全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均体现出了压倒性的资源集聚与要素辐射优势,但是在中介能力方面的优势尚不明显;行政中心城市表现出了高水平的中介能力以及在服务业领域的高水平的对外辐射引领能力,但是在制造业领域还未体现出领先的资源集聚与要素辐射能力;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凝聚子群与该区域的规划城市群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耦合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丰龙  曾刚  叶琴  陈弘挺  
现有城市地理研究主要基于重力模型、客货流网络和连锁模型等方法刻画城市网络。这些方法或是仅仅基于假设而可能与事实不符,或是数据难以获取,或是过于强调城市间的等级关系。通过引入合作专利数据,探索更加真实、平等的城市网络衡量方法。基于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创新联系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城市间的创新联系以公司间(尤其是总部-分支机构间)合作为主;城市间创新联系存在非对称性和空间差异;实际创新联系与重力模型估算的创新联系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不高;城市间创新联系的规模-位序符合Zipf定律,且存在两个无标度区;城市间创新联系受空间距离、行政级别、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等影响,反映了距离衰减定律、行政区经济和产业链分工等规律对城市创新联系的解释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洪波  李文静  张俊飚  
[目的] 测度长江经济带多维减贫效率,揭示减贫效率差异和时空演化趋势,以期为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扶贫资源调整与瞄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结合多维贫困理论,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多维减贫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多维减贫效率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1)经三阶段DEA调整后,长江经济带平均多维减贫综合效率从0.666转变为0.889,各省份减贫效率差距较大,且多维减贫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完全对应;(2)从环境变量影响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有利于多维减贫效率的提升,而财政公共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则抑制了多维减贫效率的提高;(3)从地理区位来看,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多维减贫综合效率基本保持较高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小,上游地区的多维减贫效率波动幅度最大;(4)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可以划分为四种减贫效率类型,其中“低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型”为扶贫工作重心。[结论] 为提高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精准扶贫工作效率,一方面要保证地区生产总值持续稳步增长,注重保护第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精准扶贫的瞄准度,根据地区的多维减贫效率类型调整精准扶贫工作。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仁发  杨超  
基于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7年~2016年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处于上升的趋势,下游城市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中上游城市,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大多数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其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匹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中高质量城市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中低质量城市集聚于长江中游地区,低质量城市集中于长江上游,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圈层扩散分布格局,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驱动因素,经济基础、民生福利及环境治理同样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各驱动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作用存在异质性.因此,应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各城市分工合作,强化城市群的区域带动作用,着力破解跨行政区域协同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促进上中下游聚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