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68)
2023(13721)
2022(11701)
2021(10556)
2020(8915)
2019(20619)
2018(20237)
2017(38226)
2016(20893)
2015(23531)
2014(23695)
2013(23696)
2012(22976)
2011(21243)
2010(21810)
2009(20283)
2008(20346)
2007(18466)
2006(16582)
2005(15367)
作者
(64239)
(53986)
(53949)
(51315)
(34796)
(26038)
(24472)
(20813)
(20635)
(19556)
(18691)
(18270)
(17695)
(17388)
(17126)
(16872)
(16033)
(15972)
(15875)
(15599)
(13863)
(13545)
(13196)
(12595)
(12312)
(12301)
(12026)
(11875)
(11155)
(10839)
学科
(111201)
经济(111101)
管理(53266)
(51172)
方法(39163)
(38398)
企业(38398)
数学(34324)
数学方法(33989)
地方(30290)
中国(29767)
(27659)
(23084)
业经(21818)
(20305)
农业(18953)
(17880)
贸易(17867)
地方经济(17348)
(17311)
(17129)
(16346)
金融(16343)
(15831)
银行(15794)
环境(15725)
(15318)
(14781)
(14572)
理论(13047)
机构
大学(314006)
学院(313780)
(137737)
经济(134873)
研究(119275)
管理(112310)
理学(94923)
理学院(93604)
管理学(91914)
管理学院(91293)
中国(89459)
科学(73734)
(68856)
(63060)
(61098)
(57334)
研究所(57145)
(53586)
中心(52764)
财经(47785)
业大(46473)
农业(44951)
(44534)
师范(44090)
北京(43511)
经济学(43287)
(42997)
(42484)
(39657)
经济学院(38749)
基金
项目(200590)
科学(157121)
研究(145028)
基金(144130)
(126400)
国家(125366)
科学基金(105430)
社会(92879)
社会科(88035)
社会科学(88009)
(79691)
基金项目(75941)
(66881)
自然(66652)
教育(65493)
自然科(65036)
自然科学(65012)
自然科学基金(63822)
资助(59290)
编号(57802)
(49376)
成果(48119)
重点(46412)
(44050)
课题(41908)
(40663)
发展(39663)
(39020)
国家社会(38466)
创新(38308)
期刊
(165350)
经济(165350)
研究(99138)
中国(67702)
(52738)
学报(50596)
科学(47123)
(45904)
管理(41467)
大学(37227)
农业(35730)
学学(35049)
教育(32867)
(31554)
金融(31554)
技术(27403)
经济研究(26946)
业经(25710)
财经(24066)
问题(21832)
(20864)
(19226)
(17436)
技术经济(17426)
统计(16352)
世界(15975)
资源(15686)
国际(15615)
商业(15192)
(14795)
共检索到494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成长春  徐长乐  叶磊  孟越男  
“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是当下我国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具综合优势与发展潜力的资源带、产业带、城市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试图揭示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现状,主要结论如下:(1)协调性均衡发展是我国在区域发展实践中的理论创新,旨在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融合性,进而提高区域要素的配置效率;(2)在省际层面上,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整体状况并不理想,发展过程中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3)在地市级层面上,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差异巨大,各个分指数总体呈现出下游向上游逐渐递减的趋势;(4)为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未来本地区需要更加注重跨区域协同合作,将共同富裕作为根本落脚点,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构建跨流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持续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成长春   孟越男   王桂玲   叶磊  
党的二十大提出我国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在未来工作中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是我国“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实现我国共同富裕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调整后的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2019及2020年统计数据,利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试图揭示与对比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现状,主要结论如下:(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相较于2019年,除部分城市外,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调性均衡指数呈现出缓速上升的趋势,且2020年极差较上年有所减小,但区域间依然存在较大差异;(2)从二、三级指标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协调、市场统一以及经济协调分项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3)基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的空间集聚特征,利用K-cluster聚类法将110个城市划分为5种类型区,并针对上述类型区分别提出了差异化的调控策略和优化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海央  许雨辰  柴正猛  
文章以长江流域67个城市为样本,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经济现代化、城市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科学治理现代化四个子系统,包括26个基础指标。首先应用熵值法测度2005年—2020年各子系统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并测度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然后通过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分析演化动态及区域间差异;最后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来解析长江流域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收敛特征。研究发现:长江流域整体及各城市群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且差异越来越小,长江流域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整体差异呈下降态势,长江流域整体及各城市群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均具有收敛特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高红贵  赵路  
以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为研究视角,从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4个方面构建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7—2016年长江经带11省(市)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根据所得数据从空间尺度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指数在-0.4~0.37之间。其中,上海最优,四川最差,产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从下游地区到中游地区再到上游地区呈逐渐递减趋势。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Moran’s指数显著为正并呈现空间正相关特征。因此,提升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必须发挥下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下游地区和中、上游地区间的交流合作,构建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绿色承接产业转型模式,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一仁  罗菁菁  李悦  
文章从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的维度出发,建立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长江经济带2003—2012年的数据,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得到各省市综合得分,根据该得分通过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和演变路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瑶   陈辉民   曾志文  
数字经济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1)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多种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总结其时空特征,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索各因素对数字经济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样本期内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的同时差异逐年缩小;(2)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整体具有“下游恒高上中游略低”的特征,局部以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为主;(3)产业结构升级、开放水平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教育水平与城市化建设强度提升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鉴于此,提出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坚持一体化与差异化战略相结合、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等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凌   邹建辉   高心仪  
文章基于逻辑框架法构建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水平测度分析,结合Theil指数、Moran’sⅠ等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协同创新水平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总体协同创新水平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各省份发展不平衡,呈现“上游—中游—下游”递增的格局;长江经济带整体协同创新区域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且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下游地区同时存在H-H型和L-H型两类集聚区,两极化明显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建华  何宇  陈珍珍  
从收入协同和技术协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存在显著的技术协同发展关系,收入上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在收入协同和技术协同上均表现出很强的协同性,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的技术协同而收入协同不足,西部地区虽然具有收入协同性和技术协同性,但其程度不如东部地区;分时间段看,在两个时间段内,技术都存在显著的协同性,且技术的协同性在2010-2016年时间段更高,而收入仅在2003-2009年时间段存在显著的协同性,这意味着经济动能在两个时间段发生了转换,技术创新协同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不断增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丁浩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年和2019年的数据,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利用聚类分析法研究其协调性。研究发现:第一,201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文化产业均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但11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加大。第二,长江经济带西部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呈上升趋势,东部和中部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呈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缩小。第三,各省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度有所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快于旅游产业。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可因地制宜采取“文化+旅游”或“旅游+文化”的策略,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灵慧   徐紫腾   袁丰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探究创新发展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从创新发展的内涵出发,构建涵盖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评估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方法探究城市群创新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性、演化梯度性特征。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绩效逐年优化,但创新环境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2)总体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阶梯式递增特征;(3)总体创新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城市群间的差异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仁杰  董会忠  
文章选取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相关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生态建设、制度供给四个维度构建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考察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空间特征。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持续存在。(2)绿色发展关联主轴线等级悬殊,除长三角城市群内部达到一、二级轴线外,其他城市均以三级轴线为主,且均呈现以某个城市为核心的“点轴式”垂直关联结构,并未形成完整、高效的主轴线关联体系。(3)绿色发展关联网络密度有所提升,城市节点连接偏好表现为异配性,但网络层级性特征显著,导致网络脆弱性较强,且呈现“核心-边缘”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邵姝遥   彭棋   苏伟忠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构建共享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定量评估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共享发展水平时空变化机制。结果表明:目前长江经济带共享发展水平与城市规模等级具有一致性,形成下游以沪宁杭为核心的高等集聚区且辐射带动强,中上游分别形成武汉与成都两个极值中心但辐射带动弱;2010~2020年共享发展水平总体略有提升但地域差异大,其中一类中心城市稳中有升,二类中心城市与地区中心城市提升明显,且后者内部升降差异大,一般城市降幅突出;空间上长三角地区及中游部分地区提升显著,而中游及上游一般城市降幅明显,上游与下游差距扩大;文化资源、社会保障与就业水平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不同地市共享发展优势与短板,为制定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差异化举措提供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驰  刘雨  曾庆均  王宁  
本文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从区域市场开放度、市场联系度、产业促进度、产业规模差异度四个不同维度及其综合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协调水平进行全方位的水平测度,并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协调机制框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叶长华  陈立泰  田园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77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2006-2015年劳动力市场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估计方法,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动态演进过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小幅波动且呈下降趋势,长三角、长中游、成渝城市群均呈现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倒N型趋势,而黔中滇中城市群则呈现了"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型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而五大城市群区域内差距的贡献率基本维持50%左右的水平;进一步通过Markov链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状态相对稳定,各类型地区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分布均匀,尤其在低水平地区与高水平地区表现更为显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晓燕   王倩   张桐  
采用2013—2021年中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基于新发展理念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对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与空间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中游地区和上游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持续减小,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之间农业高质量发展差异最为明显,地区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各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空间依赖性。基于研究结论,今后需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农业产业联动,畅通要素流通渠道,以此而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