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93)
- 2023(14559)
- 2022(11946)
- 2021(10918)
- 2020(8620)
- 2019(19503)
- 2018(18850)
- 2017(34577)
- 2016(18487)
- 2015(20346)
- 2014(20011)
- 2013(19868)
- 2012(18845)
- 2011(17397)
- 2010(17884)
- 2009(16418)
- 2008(15991)
- 2007(14277)
- 2006(13206)
- 2005(12297)
- 学科
- 济(97622)
- 经济(97558)
- 管理(49863)
- 业(42813)
- 企(32263)
- 企业(32263)
- 地方(30728)
- 中国(28066)
- 方法(27514)
- 农(23969)
- 数学(23218)
- 数学方法(22966)
- 业经(21118)
- 学(20846)
- 环境(19196)
- 地方经济(17721)
- 农业(16983)
- 发(15493)
- 财(15146)
- 制(14803)
- 贸(14338)
- 贸易(14321)
- 和(14237)
- 融(13870)
- 金融(13866)
- 易(13684)
- 银(13233)
- 银行(13214)
- 行(12948)
- 资源(12916)
- 机构
- 学院(269776)
- 大学(265720)
- 济(115847)
- 经济(113319)
- 研究(104838)
- 管理(95680)
- 理学(80519)
- 理学院(79402)
- 中国(78881)
- 管理学(77992)
- 管理学院(77480)
- 科学(65123)
- 京(59266)
- 所(54237)
- 财(50397)
- 研究所(49210)
- 江(47224)
- 中心(46702)
- 农(45322)
- 范(39918)
- 师范(39517)
- 财经(39062)
- 院(39023)
- 业大(37938)
- 北京(37537)
- 经济学(35587)
- 经(35192)
- 州(35151)
- 农业(35000)
- 省(33627)
- 基金
- 项目(178462)
- 科学(140825)
- 研究(131765)
- 基金(126604)
- 家(111823)
- 国家(110885)
- 科学基金(93683)
- 社会(84467)
- 社会科(80168)
- 社会科学(80146)
- 省(72390)
- 基金项目(66767)
- 划(60190)
- 教育(58418)
- 自然(58358)
- 自然科(56751)
- 自然科学(56737)
- 自然科学基金(55653)
- 编号(53237)
- 资助(50241)
- 发(45998)
- 成果(42851)
- 重点(42069)
- 课题(38874)
- 部(37748)
- 发展(36765)
- 创(36469)
- 展(36177)
- 国家社会(35347)
- 创新(34168)
- 期刊
- 济(145515)
- 经济(145515)
- 研究(85517)
- 中国(63151)
- 农(41889)
- 学报(41701)
- 科学(39967)
- 管理(37403)
- 财(36424)
- 教育(32016)
- 大学(30828)
- 农业(28983)
- 学学(28901)
- 融(25755)
- 金融(25755)
- 技术(24588)
- 业经(23463)
- 经济研究(23273)
- 财经(19475)
- 问题(18471)
- 资源(17635)
- 经(17000)
- 业(15763)
- 技术经济(14069)
- 图书(14020)
- 贸(13864)
- 世界(12923)
- 国际(12916)
- 科技(12672)
- 现代(12655)
共检索到433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志远 段学军 王磊 王雅竹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问题的战略举措和基本路径。重构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析框架,运用CRITIC—熵权法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了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同步发展情况、耦合协调特征及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别以共享性、资源环境治理能力为主要驱动力;两者的空间匹配度较高,下游“双同步”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滞后”类型居多,中上游分别以“区域发展滞后”和“双滞后”类型为主。(2)耦合协调度呈低水平上升态势,空间上下游和中上游分别为空间扩散、集中特征;等级演进表现出稳定性特征,较难实现跨越式转移,下中游城市等级转变活跃,上游城市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3)基于分析框架,从动力因素、相对和绝对发展水平将长江经济带城市划分为20种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建议未来以有效性、创新性、资源环境利用效率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地采取调控手段和政策助推高质量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喜峰 李富强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我国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产业安全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发展背后都有水资源的支撑,都有水资源的纽带关系,保障这些安全都要符合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要求。本文以东北地区作为典型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方法分析国家经济安全、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下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是突破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三个省份制造业结构总体上都不利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增加。采掘业,电力热力、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建筑业、服务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将有利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增加。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都有利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升。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是农业用水减少的最主要驱动力。对于制造业来说,节水型技术进步是主要的驱动因素。也就是说,通过节水型技术进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增加。能源投入的技术进步是次要的驱动因素。黑龙江、吉林、辽宁需要转变制造业的发展方式,调整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以及制造业朝着价值链更高端的方向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谢群 卢泽花 贠晓哲
[目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合理利用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水资源承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方法]本研究基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理论,研究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各地市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市水资源承载力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整体由濒临失调衰退和勉强协调发展向初级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特征;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是多因素及其交互共同驱动的结果,产业因素是影响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结论]未来,黄河流域应持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和人口数量的耦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亚丽 徐帅帅 沈镭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8年131个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并用GIS可视化揭示和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时空特征。研究发现:(1)胡焕庸线假说在长江经济带区域成立;(2)长江经济带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状况在胡焕庸线以西区域最好,胡焕庸线与胡焕庸亚线之间次之,胡焕庸亚线以东最差;(3)长江经济带胡焕庸线以西区域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均值、水资源承载力均值在三个区域中最大;(4)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历年万元GDP生态足迹呈减小趋势,水资源利用率逐年提高;(5)长江经济带历年平均水资源负载指数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压力逐年上升。研究结果有助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综合管理,为水资源的调控及使用提供量化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丹丹 沈菊琴
通过对DMSP/OLS和NPP/VIIRS两种夜间灯光影像数据进行提取校正,测度长时间序列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时空变化规律、区域差异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998~2019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稳步提升,由中度失调阶段升级到拮抗阶段。在区域差异上,耦合协调水平总体空间差异处于“趋同-分异-趋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总体空间差异主要源自于区域间差异,而区域间差异主要来自上下游之间差异;在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各省市呈现出多极分化趋势。通过分析耦合协调水平的溢出效应发现,富裕程度、创新投入、外商投资、环境规制有利于提升本地耦合协调水平,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对本地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外商投资和人口规模通过正向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耦合协调水平产生推动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楠 陈久梅 但斌 张蔚霜
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物流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时空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由下游至上游地区呈现“高-较低-较高-低-较高”的空间分异格局,但随时间演变,空间差异逐渐缩小;城镇化水平对本地区两者耦合协调度存在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本对本地区具有抑制作用;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对邻近地区两者耦合协调度存在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金融发展水平对邻近地区具有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焕 黄贤金 金雨泽 张鑫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通过设计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人口承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虽然总体上比较丰富,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巨大。在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水平、等级等方面,总体上都显示东部低,西部高。与人口的变化相比,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需要降低东部地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压力,应该适当促进人口向西部地区转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焕 黄贤金 金雨泽 张鑫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通过设计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人口承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虽然总体上比较丰富,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巨大。在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水平、等级等方面,总体上都显示东部低,西部高。与人口的变化相比,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需要降低东部地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压力,应该适当促进人口向西部地区转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尚勇敏 王振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衡量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框架,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处于超载状态,呈现"东高西低"格局;②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与国家"十三五"战略目标所要求的承载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承载力是其主要短板,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城镇化、政府规制是其主要影响因素;③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科技进步、绿色消费等,并优化产业、人口空间布局。本文提出制定污染型产业退出机制和激励型绿色发展政策,构建多方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市场体系,加大长三角地区对中上游地区的对口援助和技术转移,制定产业、人口空间优化布局方案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辉 徐辉
文章通过构建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相对发展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面板VAR模型对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及交互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保护水平,二者交互促进机制不明显,甚至存在胁迫。因此,长江经济带应通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提高内外经济联动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省际合作机制缩小区域内差距、整合生态资源促进生态产业化等途径更好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金辉 徐维祥 陈希琳 刘程军
探索多维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长江经济带2003~2019年108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熵值法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支撑力3方面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多维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保持上升态势,存在下游>总体>中游>上游的特征,区域差异则存在下游>上游>总体>中游的空间异质性,且差异的主要来源于上、中、下游的地区内部差异。(2)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级递增的空间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3)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影响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服务化均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则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不显著。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是在工业集聚、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政府干预诸多因素交互叠加、循环累积作用下形成。为实现长江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应重视城市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区域协同互动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空间适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燕 徐建华 曾刚 胡青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2000年和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皆整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的阶梯递减的趋势;②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均表现出全局性显著的相似省区间"趋同"的集聚特征,即发展潜力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发展潜力较低地区则集聚于西部;东北、东部沿海,中部和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提高且趋于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省区集聚于西北;③结合迭代聚类结果与空间聚类结果将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5种类型区域,划分结果发现各个区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守红 吴社丽
文章选取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研究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都不高,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江经济带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经历了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的转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下游地区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中游和上游地区长江经济带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上海和贵州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超前于新型城镇化水平,其余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俊 张曦予 代薪宇 杨忻语
文章基于2013—2022年长江上游经济带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碳减排-高质量发展双系统的指标体系;测算长江上游经济带碳减排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详细分析了双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经济带整体碳减排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城市碳减排发展水平普遍高于高质量发展水平;(2)长江上游经济带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呈现“W”型增长的良好态势,整体耦合协调等级得到了跃迁式提升,逐渐形成以重庆市、昆明市为核心城市,以成都市、贵阳市、绵阳市、宜宾市和德阳市为次核心城市的碳减排-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3)影响碳减排-高质量发展双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科技竞争力、社会促进力、可持续发展力、外部竞争力和政府调控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义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