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81)
- 2023(19863)
- 2022(16762)
- 2021(15249)
- 2020(12863)
- 2019(28869)
- 2018(28470)
- 2017(54439)
- 2016(29541)
- 2015(32424)
- 2014(31759)
- 2013(31833)
- 2012(29371)
- 2011(26546)
- 2010(26520)
- 2009(24497)
- 2008(23994)
- 2007(21329)
- 2006(18968)
- 2005(16860)
- 学科
- 济(139337)
- 经济(139201)
- 业(100774)
- 管理(95782)
- 企(88458)
- 企业(88458)
- 方法(55337)
- 数学(45220)
- 数学方法(44814)
- 农(36515)
- 业经(35898)
- 财(34055)
- 中国(32150)
- 地方(30434)
- 学(28024)
- 农业(25865)
- 技术(23553)
- 务(23368)
- 财务(23301)
- 财务管理(23278)
- 制(22990)
- 环境(22412)
- 和(22254)
- 企业财务(22084)
- 理论(21553)
- 贸(21499)
- 贸易(21484)
- 易(20750)
- 划(20385)
- 策(18268)
- 机构
- 学院(426062)
- 大学(422972)
- 济(179592)
- 经济(176130)
- 管理(168510)
- 理学(145618)
- 研究(145541)
- 理学院(143980)
- 管理学(141676)
- 管理学院(140919)
- 中国(108866)
- 科学(91521)
- 京(90048)
- 财(78977)
- 农(76003)
- 所(73983)
- 研究所(67635)
- 业大(66560)
- 江(66560)
- 中心(64753)
- 财经(63542)
- 农业(59892)
- 经(57804)
- 北京(55879)
- 经济学(54380)
- 范(52992)
- 院(52988)
- 师范(52376)
- 州(50505)
- 经济学院(48900)
- 基金
- 项目(291026)
- 科学(229286)
- 基金(211860)
- 研究(207960)
- 家(186807)
- 国家(185240)
- 科学基金(158993)
- 社会(133568)
- 社会科(126710)
- 社会科学(126676)
- 省(115045)
- 基金项目(112949)
- 自然(104493)
- 自然科(102064)
- 自然科学(102036)
- 自然科学基金(100233)
- 划(95878)
- 教育(93144)
- 资助(85864)
- 编号(82268)
- 重点(65502)
- 成果(64406)
- 发(63543)
- 创(63438)
- 部(62995)
- 创新(58757)
- 课题(56792)
- 科研(55396)
- 国家社会(55264)
- 业(53750)
- 期刊
- 济(203259)
- 经济(203259)
- 研究(124011)
- 中国(79213)
- 学报(70102)
- 农(68718)
- 管理(66292)
- 科学(64498)
- 财(61468)
- 大学(52220)
- 学学(49961)
- 农业(47150)
- 教育(38887)
- 技术(37051)
- 融(35618)
- 金融(35618)
- 业经(33525)
- 经济研究(32513)
- 财经(32026)
- 经(27651)
- 业(26821)
- 问题(26141)
- 技术经济(23804)
- 科技(21770)
- 现代(20490)
- 商业(19974)
- 资源(19802)
- 版(19618)
- 贸(18789)
- 理论(18567)
共检索到6278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容至 曹高航 项松林 高惺惟 苏立平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创新创业能力也影响着地区绿色发展水平。选取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地区区域创新创业能力对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分地区、分市场化程度检验了空间效应的异质性,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集聚在碳减排中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而创业要素集聚虽增加了地区碳排放,但同时降低了碳排放强度。此外,创新要素集聚的溢出效应可以降低相邻地区的碳排放与碳强度,而创业要素集聚则会导致相邻地区的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上升。并且,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对碳减排的作用受市场化程度、地理位置影响。根据实证结论,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灿 刘文丽 林声甜 颜佳娜 王雅棋
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是贯彻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撑,但学界尚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的深入探讨。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展开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衡性,绿色技术创新空间极化现象显著,由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主导,中西部省会城市协同推进的创新格局日益突出,高碳区域在下游地区连片分布,中上游地区零星分布;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演化呈现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2)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型相反的关系,反映出技术创新的“回弹效应”与“极化-涓滴”效应。(3)异质性分析显示,相比于资源型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碳减排效应更强,碳增排效应偏弱;上游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短期,直接效应为“U”型,间接效应为倒“U”型,中游城市主要体现在长期,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呈现倒“U”型,下游城市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影响都不显著。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何雄浪 陈贤青
人口流动改变了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则导致人口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空间效应。采用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人口流入会促进本地创新,而人口流出会抑制本地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人口净流入均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净流入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会抑制人口净流出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人口流入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老年人口流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不显著,但老年人口流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距离中心城市较近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较强,不同的城市群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采取差别化的人口流动引导政策,充分挖掘各年龄段流动人口的潜力,有效促进各地区的创新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毛良虎 姜莹
文章基于DEA和ESDA方法,实证分析了2008-2014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总体呈现"哑铃"状分布格局;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创新效率水平相似的区域在空间上显著集聚;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上下游地区形成了较稳定的HH集聚区域,而中游地区则形成了较稳定的LL集聚区域。据此为缩小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空间差异、构建协同创新发展的空间格局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毛良虎 姜莹
基于2009—2014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整个空间呈现不均衡的阶梯状分布格局;(2)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并非完全线性相关,结构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而认知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效应;(3)R&D人力投入、R&D资金投入和教育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呈现显著正效应,其中教育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最突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敏 杜鹏程
文章构建较为全面的区域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技术,测算2005-2015年各省市的区域绿色持续创新能力,全面展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聚集情况与差异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群组,大部分地区的绿色持续创新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上、中、下游的区域绿色持续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区域绿色持续创新投入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效益实现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四个维度均能显著促进区域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而发展能力则显著负向影响区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绿色持续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关锐 胡鸣镝
为厘清旅游创新能力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基于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和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别测算旅游创新能力水平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探析旅游创新能力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创新能力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序列上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2)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旅游创新能力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3)回归结果表明,旅游创新能力的碳减排效应在低效率省份更为显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关锐 胡鸣镝
为厘清旅游创新能力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基于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和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别测算旅游创新能力水平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探析旅游创新能力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创新能力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序列上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2)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旅游创新能力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3)回归结果表明,旅游创新能力的碳减排效应在低效率省份更为显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关锐 胡鸣镝
为厘清旅游创新能力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基于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和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别测算旅游创新能力水平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探析旅游创新能力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创新能力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序列上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2)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旅游创新能力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3)回归结果表明,旅游创新能力的碳减排效应在低效率省份更为显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关锐 胡鸣镝
为厘清旅游创新能力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基于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和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别测算旅游创新能力水平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探析旅游创新能力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创新能力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序列上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2)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旅游创新能力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3)回归结果表明,旅游创新能力的碳减排效应在低效率省份更为显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辉 邱晨光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8—2018年面板数据,测度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本省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均有促进作用,而在部分矩阵下对省际创新发展有负向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科研经费投入、人才投入与外商投资均对区域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建议加强区域技术联系与资源共享,打破数字经济在区域间创新发展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创新资源精准投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应用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洪 姜娇阳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1—2021年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科技创新水平和碳排放量的基础上,探讨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驱动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碳排放量稳中有降,基本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第二,科技创新能够驱动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是其重要路径;第三,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规制强度下,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以及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促进效果更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洪 姜娇阳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1—2021年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科技创新水平和碳排放量的基础上,探讨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驱动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碳排放量稳中有降,基本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第二,科技创新能够驱动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是其重要路径;第三,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规制强度下,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以及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促进效果更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鹏飞 韩晓琳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分析数字技术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与产出、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交易发展四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1)数字技术发展会显著抑制碳排放水平,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碳减排。(3)相较于经济规模较小和教育规模较小的省份而言,经济规模较大和教育规模较大的省份,数字技术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高。(4)数字技术会通过空间虹吸效应负向作用于邻近区域的碳排放。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技术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减排提供了思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鹏飞 韩晓琳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分析数字技术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与产出、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交易发展四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1)数字技术发展会显著抑制碳排放水平,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碳减排。(3)相较于经济规模较小和教育规模较小的省份而言,经济规模较大和教育规模较大的省份,数字技术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高。(4)数字技术会通过空间虹吸效应负向作用于邻近区域的碳排放。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技术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减排提供了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