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13)
- 2023(14290)
- 2022(11847)
- 2021(10593)
- 2020(8970)
- 2019(20180)
- 2018(19848)
- 2017(38559)
- 2016(20462)
- 2015(22640)
- 2014(22727)
- 2013(22600)
- 2012(21224)
- 2011(19146)
- 2010(20010)
- 2009(19131)
- 2008(19110)
- 2007(17596)
- 2006(16268)
- 2005(15271)
- 学科
- 济(110551)
- 经济(110417)
- 业(87595)
- 管理(79943)
- 企(78982)
- 企业(78982)
- 方法(35634)
- 业经(32237)
- 财(31988)
- 农(30684)
- 数学(27094)
- 数学方法(26852)
- 地方(25677)
- 中国(25281)
- 制(24389)
- 农业(21693)
- 务(21466)
- 财务(21432)
- 财务管理(21404)
- 企业财务(20272)
- 策(19970)
- 技术(18553)
- 体(18328)
- 划(17306)
- 和(17022)
- 学(16082)
- 贸(15720)
- 贸易(15706)
- 理论(15695)
- 银(15298)
- 机构
- 学院(305725)
- 大学(299107)
- 济(143118)
- 经济(140478)
- 管理(120992)
- 研究(104951)
- 理学(102096)
- 理学院(101089)
- 管理学(99867)
- 管理学院(99260)
- 中国(84331)
- 财(70227)
- 京(62525)
- 科学(56810)
- 江(53922)
- 财经(53328)
- 所(52030)
- 经(48002)
- 中心(46932)
- 研究所(45892)
- 农(45277)
- 经济学(43640)
- 北京(39090)
- 经济学院(38786)
- 财经大学(38765)
- 州(38527)
- 院(38020)
- 业大(37758)
- 范(36000)
- 师范(35718)
- 基金
- 项目(186128)
- 科学(149682)
- 研究(142194)
- 基金(136578)
- 家(115652)
- 国家(114572)
- 科学基金(100782)
- 社会(94552)
- 社会科(89731)
- 社会科学(89710)
- 省(73460)
- 基金项目(70898)
- 教育(63218)
- 自然(61805)
- 自然科(60310)
- 自然科学(60296)
- 自然科学基金(59286)
- 划(58903)
- 编号(56624)
- 资助(55757)
- 成果(46485)
- 发(41980)
- 部(41958)
- 重点(41778)
- 创(41222)
- 制(40707)
- 课题(40007)
- 国家社会(39026)
- 业(38108)
- 创新(37754)
- 期刊
- 济(180453)
- 经济(180453)
- 研究(100696)
- 中国(64852)
- 财(58212)
- 管理(53862)
- 农(43361)
- 科学(37684)
- 学报(35018)
- 融(34976)
- 金融(34976)
- 业经(29114)
- 农业(29071)
- 大学(28675)
- 技术(28661)
- 经济研究(28539)
- 财经(28182)
- 学学(27340)
- 教育(26540)
- 经(24393)
- 问题(22413)
- 技术经济(18811)
- 贸(18036)
- 世界(17120)
- 业(16824)
- 现代(16529)
- 国际(16250)
- 经济管理(15547)
- 商业(14956)
- 经济问题(14413)
共检索到4948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薛漫天
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的推进,沿线省市制造业布局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目前,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梯度发展特征明显。为更好地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分工协作,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布局应明确四个重点方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为进一步优化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布局,应注重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区域交通体系;利用资本手段推动制造业布局优化调整。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制造业布局 顶层设计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杨超 贺俊 黄群慧 程宝栋
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巨额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给中国制造业出口带来了的巨大阻力,这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历十分相似。深入研究日本制造业转型历程,可以发现日本通过在本土设立母工厂、在发展中国家设立量产基地、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的策略将产业链合理分段,既充分利用海外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又将核心生产技术保留在本土,从而维持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从日本当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中汲取经验,有助于明晰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关键词:
制造业 对外投资 海外布局 日本经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薛漫天
文章运用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行业数据,检验了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外向型制造业的转入、转出情况。计量研究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上游地区基本没有承接外向型制造业的转入;相反,在若干行业出现了向外转移。中游地区承接了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制造业的持续的、较大规模的转入。下游地区在2011年前经历了外向型制造业的普遍转入;近年来,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制造业出现了转出,且该趋势具有持续性。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外向型制造业 产业转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波 周江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型随机前沿模型,使用2006年到2016年的投入一产出数据,对长江经济带中的10个省市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展开分解分析。研究表明,技术效率变化对专用设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阻碍作用,对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起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变化对三类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规模变化作用停滞。长江下游区域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有小幅下降,长江中上游区域则小幅增加。多数区域产业出现技术进步偏向劳动转变。产业增长正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云岭 吴传清 周西一敏
基于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区位商指数测度制造业集聚水平,从大气环境、水环境、能源消耗3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环境污染指数;在厘清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效应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基准回归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2)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下游地区城市环境污染改善速度高于中上游地区。(3)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中下游地区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表现出先促增、后抑制、再加剧的“N”型曲线关系,而上游地区制造业集聚仍处于加剧污染的阶段。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发展,应统筹兼顾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因地制宜推动制造业差异化发展,实施更严格的环境规制标准,提升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德春 沈雪梅 竺运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制造业碳排放效率,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采用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制造业以及高碳制造行业相关数据,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计算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碳排放效率,分析其时间、空间变化特征,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2006~2019年制造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呈“下中上游”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2)高碳制造行业碳排放效率差异显著,不同高碳制造行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差异大。(3)行业成长能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行业规模、人均GDP水平、城镇化率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碳排放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行业FDI、工业化水平对其产生负向影响;因素对上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性。因此,需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绿色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和完善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效率与结构,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导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玲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利用非竞争性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表测度长江经济带11省份制造业服务化率以及细分制造业国内服务化率、进口服务化率,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与中上游区域相比不仅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反而表现出比较劣势。其具体特征表现为: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化比较优势突出;中游区域制造业批发零售服务化比较优势突出;上游区域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化,金融服务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化比较优势突出。制造业进口服务化率总体较低,主要仍以制造业国内服务化为主。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传清 申雨琦 陈文艳
利用长江经济带20042014年数据,在测算出制造业集聚水平和环境效率的基础上,检验了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水平与环境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制造业集聚的正外部性大于负外部性,对环境效率的提高具有正向的驱动效应。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推进优势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环境规制力度。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制造业集聚 环境效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江露薇 冯艳飞
共生是区域产业由无序向有序、由竞争向合作、由数量向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生态共生理论,寻找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共生要素,以此构建城市间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互惠共生模型和偏利共生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均衡点,探究不同模式下城市间装备制造业共生的稳态条件,进一步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推演最优共生模式。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具有共生性,共生模式取决于共生系数,其中,互惠共生模式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成长性。根据研究结果,结合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的地域分布和产业特征,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产业共生发展的策略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贺正楚 蔡湘杰 潘红玉 刘亚威
产业协同集聚是否成为优化制造业创新资源配置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此,基于2013~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称之为“两产业协同集聚”)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不同创新效率指数影响结果不一,两产业协同集聚与技术进步指数呈现正相关关系,与技术效率指数呈现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解技术效率指数得出,两产业协同集聚能有效促进制造业纯技术效率的提升,但不利于规模效率的提升。进一步得出的启示是:应该积极引导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发挥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积极作用,提高金融业服务制造业能力,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吕林 刘芸 朱瑞博
制造业服务化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已成为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目前正处于由低端要素比较优势向高端要素比较优势转换的关键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长江经济带破解发展难题、形成高端要素的比较优势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需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广泛渗透的核心本质,大力推动"两化融合",注重制造与服务的相互渗透,努力培育和创造有利于企业实施制造业服务化的环境,制定并实施本土企业全球高端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整合战略,构建面向新工业革命以制造业服务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顾佳玮 张晖 虞祎
[目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背景下,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将是发展重点,需要对其生产布局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新的讨论。[方法]运用Arcgis10.7、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呈现了2006—2022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猪生产的布局变动及发展趋势,并构建面板模型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经济条件、比较优势和政府政策五个方面探讨“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生猪生产格局变动的影响因素变化。最终根据污染预警分析对产业布局提出优化建议。[结果]生猪生产的地域格局基本稳定,且中游地区产能提升;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的生产重心大致由东北向西南迁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规模异质性、屠宰加工能力、劳动力机会成本、财政投入是长江经济带生猪生产布局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建议因地制宜地进行生猪生产布局规划,遵循地理距离优先和供需总量平衡原则明确生产区和消费区主体功能,配套相应物流基础设施,平衡供需;加大科技投入,实现清洁生产;组织化、适度规模养殖,加快良种育种;构建长效支持政策以应对转型、防疫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雪梅 闫海龙 王伯礼
在回顾古丝绸之路发展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初步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涵义、通道的空间布局,以及新疆三条通道的空间布局,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通道空间布局的理由或依据,提出了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对策建议,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供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楠 史贝贝 白东北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对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进行了测算,并实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经济集聚对地区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且在经济集聚程度高的地区提升效果更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集聚带来的促进效应并不理想,而在长江下游地区和上游沿江中心城市则提升效果显著。同时,经济集聚有助于提高一般贸易和混合贸易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且存在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高附加值一般贸易企业转变的可能。机制检验表明经济集聚是通过促进地区信息化发展和国内中间品投入比例的提高实现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增加。此外,地区经济集聚有助于推动国内中间品市场的扩大和深化企业国际化参与度。就外部性影响来看,要素市场的成熟和市场服务的完善也有助于强化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出口升级的促进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传清 高坤
选取2011~2019年全国30省份高技术制造业面板数据,根据“波特假说”,采用产出导向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双向固定效应的β收敛面板模型测度30省份高技术制造业环境效率,研判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环境效率收敛。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强度存在“倒U型”变化趋势,上中下游地区环境效率逐级递增;环境效率存在较为显著的β收敛,环境规制经过短期累积对环境效率增长和收敛具有驱动作用;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存在“环境规制—创新投资增加—经济效益降低—创新效益显现—环境效率提升”的良性循环。为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环境效率,应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环境规制强度和适当的环境规制政策,循序渐进提升环境规制强度,强化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创新补偿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