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78)
- 2023(19315)
- 2022(16417)
- 2021(14900)
- 2020(12739)
- 2019(28833)
- 2018(28588)
- 2017(55216)
- 2016(29640)
- 2015(33023)
- 2014(32750)
- 2013(32805)
- 2012(30191)
- 2011(27377)
- 2010(27623)
- 2009(26027)
- 2008(25697)
- 2007(22959)
- 2006(20639)
- 2005(18840)
- 学科
- 济(139842)
- 经济(139671)
- 业(103758)
- 管理(100251)
- 企(91437)
- 企业(91437)
- 方法(55404)
- 数学(45081)
- 数学方法(44646)
- 财(38431)
- 农(36860)
- 业经(36409)
- 中国(32276)
- 地方(29274)
- 制(28601)
- 学(26961)
- 务(25817)
- 财务(25746)
- 农业(25719)
- 财务管理(25710)
- 企业财务(24445)
- 技术(22271)
- 和(22083)
- 理论(21800)
- 贸(21337)
- 贸易(21323)
- 体(20963)
- 易(20611)
- 划(20147)
- 环境(19960)
- 机构
- 学院(433658)
- 大学(432762)
- 济(183997)
- 经济(180186)
- 管理(171525)
- 理学(147135)
- 研究(147052)
- 理学院(145493)
- 管理学(143301)
- 管理学院(142480)
- 中国(112114)
- 京(92268)
- 科学(88965)
- 财(86958)
- 所(74334)
- 农(71473)
- 江(69167)
- 财经(68504)
- 研究所(67089)
- 中心(65913)
- 业大(62845)
- 经(62096)
- 北京(57684)
- 经济学(56013)
- 农业(55768)
- 范(54107)
- 师范(53589)
- 院(53220)
- 州(52512)
- 财经大学(50595)
- 基金
- 项目(286782)
- 科学(226937)
- 基金(210052)
- 研究(209485)
- 家(182630)
- 国家(181103)
- 科学基金(156652)
- 社会(135042)
- 社会科(128049)
- 社会科学(128013)
- 省(111594)
- 基金项目(111239)
- 自然(101114)
- 自然科(98743)
- 自然科学(98721)
- 自然科学基金(96999)
- 教育(93954)
- 划(92402)
- 资助(85837)
- 编号(83901)
- 成果(68016)
- 重点(63817)
- 部(63282)
- 发(61019)
- 创(60710)
- 课题(57327)
- 创新(56257)
- 国家社会(56058)
- 制(54527)
- 教育部(54328)
- 期刊
- 济(214126)
- 经济(214126)
- 研究(132177)
- 中国(83575)
- 财(69688)
- 管理(68209)
- 学报(65993)
- 农(65703)
- 科学(61735)
- 大学(50427)
- 学学(47734)
- 农业(44997)
- 融(40280)
- 金融(40280)
- 教育(39899)
- 技术(37860)
- 财经(35158)
- 业经(34054)
- 经济研究(33886)
- 经(30237)
- 问题(27234)
- 业(25211)
- 技术经济(23830)
- 图书(21563)
- 现代(21168)
- 理论(20268)
- 贸(19953)
- 世界(19696)
- 科技(19658)
- 商业(19508)
共检索到656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宏伟 殷李松 刘咏梅
本文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处于制造业拉动而农业与市场化抑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阶段;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效应的接收与发射显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合作广度大(伙伴林立),但合作深度小,内部制造业拉动强劲;接收的正向溢出表现为下游来自上游、中游来自本区、上游来自下游;发散的正向溢出表现为下游发向上游、中游发向本区、上游发向中游。因此,建议加强区域省际之间合作,协同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寿华 刘程军 陈国亮
研究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长江经济带地级市数据,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高度区域表现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为核心逐渐向长江中游过渡,且中游隆起的空间特征;整体表现出"东北高,中部隆起,西南低"的空间趋势;协同集聚发展呈现了持续的空间集聚态势,且集聚的强度呈现出波动上升"W"的变化趋势。协同集聚存在显著的高值聚集热点区和低值聚集冷点区,协同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行为、城镇化、市场驱动、创新能力、互联网技术与基础设施均对协同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政府行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但是互联网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作用强度还比较微弱。
关键词:
制造业 协同集聚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邱志萍 幸怡
基于2003—2019年108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普通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及其异质性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具有显著正向的技术创新效应,这在替换关键变量、剔除特殊样本、面板分位数估计和克服内生性问题等稳健性检验中始终成立;产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促进效应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变小,同时在东部和大型城市中最强,而西部和中小型城市则最弱且不显著;产业协同集聚和技术创新存在愈加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特征,协同集聚显著促进本地技术创新,但对邻近城市则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这在不同权重矩阵下仍成立。因此,应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发展,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积极发挥产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促进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宾厚 姚秋茹 李娇 王欢芳
随着我国环境规制力度的进一步加强,从环境规制视角探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亟待深入。为此,基于环境规制视角,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0—2020年面板数据,分别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区域碳排放效率及传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水平,并采用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两业融合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1个省市的平均碳排放效率由2000年的0.811下降至2020年的0.511,整体下降幅度较大,其中上海市的碳排放效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两业融合水平增长速度较快,其中东部地区的融合水平较高,与中西部地区有明显分化;两业融合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同时是有效的调节变量,负向调节两业融合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基于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推动两业融合,打造高端绿色化产业园,并合理制定环境规制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欢 卢泓宇
文章利用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加快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但会妨碍邻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2)现阶段的政府干预无法达到预期的正向效果,无论是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还是总效应都显著为负,表明政府行为难以为本地区或邻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3)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尽管不利于提高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但对邻近地区而言仍可以发挥正向作用,并且总效应为正,总体来说,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利大于弊;(4)对外开放以及城镇化仍然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表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还可以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而城镇化进程也会改善人均生存环境,提高生态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伏虎
本文通过对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范围内11个省级行政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和区际市场依存度对于制造业结构变迁作用效果的梳理,考察了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由于区级市场交易影响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水平变动对于区域制造业升级的相对效率及其作用强度,以长江经济带沿线为例验证了创新能力空间溢出的关联性。本研究强调空间层面区际市场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效果的关键变量,据此提出了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的跨界融合、互动融合、集成融合的实施思路与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沛余 葛幼松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但过度集聚会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在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西部的本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在中部地区存在负面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人力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也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云岭 吴传清 周西一敏
基于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区位商指数测度制造业集聚水平,从大气环境、水环境、能源消耗3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环境污染指数;在厘清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效应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基准回归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2)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下游地区城市环境污染改善速度高于中上游地区。(3)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中下游地区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表现出先促增、后抑制、再加剧的“N”型曲线关系,而上游地区制造业集聚仍处于加剧污染的阶段。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发展,应统筹兼顾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因地制宜推动制造业差异化发展,实施更严格的环境规制标准,提升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玲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利用非竞争性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表测度长江经济带11省份制造业服务化率以及细分制造业国内服务化率、进口服务化率,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与中上游区域相比不仅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反而表现出比较劣势。其具体特征表现为: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化比较优势突出;中游区域制造业批发零售服务化比较优势突出;上游区域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化,金融服务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化比较优势突出。制造业进口服务化率总体较低,主要仍以制造业国内服务化为主。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成征宇 徐承红
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和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呈现“四周高于中心、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特征;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两业融合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和城市存在异质性;从机制检验来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政府治理能效两条路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在不同分位数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这一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融合 赋能意向 赋能行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成征宇 徐承红
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和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呈现“四周高于中心、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特征;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两业融合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和城市存在异质性;从机制检验来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政府治理能效两条路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在不同分位数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这一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融合 赋能意向 赋能行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勇辉 沈波澜 胡舜 林森
采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测度模型,绘制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及城市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化趋势图,检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创新的空间关联性,采用空间杜宾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得到如下结果:(1)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程度以及技术创新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与非均衡性,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通过空间关联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多样化集聚不利于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发展,也对其邻近城市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3)从地理区位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内陆城市技术创新进步,而多样化集聚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产生了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经济发达城市创新发展,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发达城市创新产生了明显抑制作用。文章对于城市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推动城市群跨地域创新活动开展,进而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梁红艳 王健
基于Venables(1996)的理论模型,本文建立了由生产成本、贸易成本及消费支出决定的产业区位模型,并采用中国大陆274个地级以上城市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动力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在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而制造业主要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周边集聚,二者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具有挤出效应。接近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解释制造业的区位,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并不以接近制造业为动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各自的集聚。制造业贸易成本的降低增强了周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吸引力,生产性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宣烨
本文利用2003—2009年247个城市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边地区制造业效率,空间外溢系数达到了0.864。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会通过竞争效应、专业化效应以及外部性等途径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制造业效率。鉴于此,政府应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突破影响空间外溢效应区域边界的自然条件和制度约束,加大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积累和投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希 李锦飞
文章以《2002年江苏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不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互动不足。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关联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