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06)
- 2023(13293)
- 2022(11278)
- 2021(10348)
- 2020(8714)
- 2019(19958)
- 2018(19481)
- 2017(37263)
- 2016(20172)
- 2015(22410)
- 2014(22434)
- 2013(22648)
- 2012(21553)
- 2011(19760)
- 2010(20134)
- 2009(18844)
- 2008(18748)
- 2007(17308)
- 2006(15439)
- 2005(13975)
- 学科
- 济(110111)
- 经济(110031)
- 业(57389)
- 农(50819)
- 管理(49046)
- 方法(38720)
- 企(35221)
- 企业(35221)
- 数学(34578)
- 数学方法(34283)
- 农业(33693)
- 地方(27001)
- 业经(24767)
- 中国(24288)
- 学(21566)
- 财(20120)
- 制(17881)
- 贸(15867)
- 贸易(15863)
- 易(15327)
- 发(15158)
- 地方经济(14484)
- 融(14049)
- 金融(14047)
- 银(13891)
- 银行(13855)
- 环境(13842)
- 行(13283)
- 体(13072)
- 策(12796)
- 机构
- 学院(302887)
- 大学(298204)
- 济(135937)
- 经济(133281)
- 管理(111209)
- 研究(110197)
- 理学(95493)
- 理学院(94375)
- 管理学(92792)
- 管理学院(92240)
- 中国(83531)
- 农(72312)
- 科学(68291)
- 京(62438)
- 财(58008)
- 所(57852)
- 农业(55889)
- 研究所(52567)
- 业大(51655)
- 中心(50944)
- 江(50881)
- 财经(45891)
- 经济学(42127)
- 经(41535)
- 范(39651)
- 师范(39254)
- 北京(38323)
- 院(37990)
- 经济学院(37846)
- 省(37144)
- 基金
- 项目(198621)
- 科学(155742)
- 基金(144008)
- 研究(143420)
- 家(126852)
- 国家(125770)
- 科学基金(106025)
- 社会(93251)
- 社会科(88079)
- 社会科学(88053)
- 省(79581)
- 基金项目(76670)
- 自然(67090)
- 自然科(65444)
- 自然科学(65418)
- 划(65312)
- 自然科学基金(64242)
- 教育(63218)
- 资助(57973)
- 编号(57307)
- 成果(46051)
- 发(45708)
- 重点(45334)
- 部(44183)
- 创(40514)
- 课题(39778)
- 农(39167)
- 国家社会(38997)
- 创新(38066)
- 科研(37837)
- 期刊
- 济(162144)
- 经济(162144)
- 研究(88730)
- 农(74240)
- 中国(60297)
- 学报(51491)
- 农业(50175)
- 科学(47107)
- 财(43906)
- 大学(38587)
- 学学(37185)
- 管理(36613)
- 融(31246)
- 金融(31246)
- 业经(29859)
- 技术(24855)
- 经济研究(24511)
- 业(24328)
- 教育(24281)
- 财经(23128)
- 问题(22150)
- 经(19987)
- 版(17221)
- 世界(17041)
- 技术经济(16828)
- 资源(15508)
- 农村(15503)
- 村(15503)
- 统计(15409)
- 农业经济(15346)
共检索到460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昕 王艳伟 郑善枫 黄宜
长江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韧性对区域内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生态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探析农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进特征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破解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农村基础设施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农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分析区域差异的变化,并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及未来转移趋势。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逐年提升,且三个地区韧性水平呈现“上游<中游<下游”的空间分布格局;(2)农村基础设施韧性在研究期内总体差异变小,三个地区的地区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研究期间,农村基础设施韧性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各个省份之间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且邻接高水平省份有利于促进低水平省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淑淑 姜霞 张龙 张志超 蔡一通
城市经济韧性对推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5座城市为研究对象,提出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重心法对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整体呈阶段化上升,各城市演变趋势不同、差异较大,但呈均衡化发展趋势;分布上具有地域差异性、圈层性和轴带性的特点。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益 赵柄鉴 张联君 文传浩
【目的/意义】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与推进的背景下,从时空分异视角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从不同维度把握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对长江经济带下一步优化“新基建”空间布局、精准施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设计/方法】通过数据比较和空间统计方法来考察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时空分异特征。【结论/发现】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向上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且不同类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所不同,应契合自身区位特点,进行权衡取舍,找准优势方向。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时空分异 长江经济带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治栋 李发莹
基于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基础设施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中,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总体而言,通信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大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从空间效应分解视角看,交通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高于通信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对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间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程度不一的促进作用,但是劳动力和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不明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中国创新驱动正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提升创新质量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城市创新质量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宽带中国”示范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质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强人才集聚、提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强化政府战略引领等途径促进了城市创新质量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一般城市和上游、中游地区的创新质量提升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忠民 夏德水 姚宇
采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sit指数法,以交通基础设施投入量和与之对应的生产要素运输量分别作为模型的投入、产出变量,利用2000—201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数据,对长江经济带的交通基础设施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交通基础设施效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改善外部环境可提高其效率。提出:要提高经济带的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的贡献,不应只关注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更应关注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要提高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率,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不应搞平均主义、进行广泛撒网,在区域结构上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交通基础设施 效率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莉 黄兰稀 严月岑 文传浩
[目的]测度和评价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为维持全流域乡村地域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0-2019年的乡村生态韧性进行测度和评价,运用PCSE、FGLS方法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时序演变上,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有所下降,乡村生态韧性均值从2010年的0.215下降到2019年的0.200;在区域分异特征上,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并未出现明显极化现象,但各地区乡村生态韧性总体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且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流域段之间的差距是导致全流域各地区乡村生态韧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空间格局上,全流域呈现出上游、中游、下游梯度下降态势,且空间演进呈现“东北—西南”格局,总体上空间布局的演变较小;影响因素发现,农村信息化、财政支农与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呈正相关关系,而农村经济增长、农村人力资本、城镇化发展与乡村生态韧性呈负相关。[结论]建议以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生态化发展,构建合理的留才引才机制,深化数字乡村建设,推进绿色城镇化,构建城乡环境共同体,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以提高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志建 申世敬 程玉浩 张庆娟
在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为提升区域碳生产率提供了“新基遇”及切实可行的路径。为此,研究选择可获取的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最新面板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探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碳生产率空间演化态势,并进一步分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水平均呈现空间分异特征,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空间错位的演化态势。(2)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显著提高了碳生产率,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3)绿色技术创新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碳生产率的正向关系中具有中介传导作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碳生产率的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4)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非资源型城市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对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较强,成渝城市群受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为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腾飞 邓宏兵
文章立足于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创新能力水平视角,构建了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分,将其得分引入Argis分析软件,结合ESDA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差异性,并从时间、空间层面分析其发展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个别城市出现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空间差异较大,出现较为显著的空间两极分化现象。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质量 空间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鑫 黄菲
本文通过对2016-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物流发展韧性进行测度,采用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综合测算得出绿色物流发展韧性及其子系统韧性水平,同时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绿色物流三系统韧性耦合协调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物流发展韧性现状以及三子系统韧性系统耦合协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绿色物流发展韧性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下游地区韧性水平高于中上游地区;绿色物流三韧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失调阶段,但各省市具体耦合协调度不同,上下游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促进绿色物流发展韧性的提升以及子系统相互之间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根据地方特色制定绿色物流发展战略,通过构建上中下游绿色物流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经济和物流的绿色健康发展。
关键词:
绿色物流 发展韧性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蔡绍洪 谷城 张再杰
文章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借助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计量模型,测算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变化趋势呈现出稳定上升—平稳过渡—稳定上升三个阶段,具体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产业能级沿长江流向呈递增趋势,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地区间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着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各地区呈现出"大连片、小散落"的集聚类型,但是这种空间相关性正在逐渐减弱;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高作用力影响因子,驱动要素实现了双因子增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黎巧 陈立泰 张先怡
文章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耦合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耦合研究法对该区域两系统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水平总体滞后于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东部省市相对于西部省市处于更高级别耦合阶段,且更为稳定;沪、浙、苏三地耦合协调度最高,黔最低;此外,长江经济带所有省市的"工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系统整体功效为系统均带来负协同效应,耦合关系亟待优化。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耦合协调度 耦合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洪波 李文静 张俊飚
[目的] 测度长江经济带多维减贫效率,揭示减贫效率差异和时空演化趋势,以期为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扶贫资源调整与瞄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结合多维贫困理论,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多维减贫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多维减贫效率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1)经三阶段DEA调整后,长江经济带平均多维减贫综合效率从0.666转变为0.889,各省份减贫效率差距较大,且多维减贫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完全对应;(2)从环境变量影响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有利于多维减贫效率的提升,而财政公共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则抑制了多维减贫效率的提高;(3)从地理区位来看,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多维减贫综合效率基本保持较高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小,上游地区的多维减贫效率波动幅度最大;(4)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可以划分为四种减贫效率类型,其中“低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型”为扶贫工作重心。[结论] 为提高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精准扶贫工作效率,一方面要保证地区生产总值持续稳步增长,注重保护第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精准扶贫的瞄准度,根据地区的多维减贫效率类型调整精准扶贫工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绿色创新是推动城市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宽带中国”示范政策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宽带中国”示范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经过异质性处理效应等一系列检验后结果仍然稳健,且这一提升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重点城市、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中表现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人才集聚效应、互联网水平提升效应和数字金融助推效应提高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政策效应同时受到经济相似、地理邻近城市的影响。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津瑞 施国庆
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将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效应分析研究方法,利用长江经济带2003~2016年统计数据,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在不同时期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特征,2008年之后空间依赖程度及其显著度逐渐下降。(2)不同类型的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存在明显区别。能源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显著地促进了全域经济增长,总效应为0.515;交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显著拉动本地经济增长,直接效应为0.067 8,间接效应不明显;水利环境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抑制本地经济增长,拉动邻接地区经济增长,直接效应为-0.047 3,间接效应为0.165。(3)在不同时期,随着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不断累积,其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发生了明显变化。在2003~2008年时间段和2009~2016年时间段,能源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由正转负,表明其存量已经越过了最佳投资规模,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现象;交通和水利环境类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在两个时间段的对比表明其对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随着投资量的增加逐渐加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