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14)
2023(15179)
2022(12520)
2021(11388)
2020(9598)
2019(21516)
2018(21141)
2017(40114)
2016(21428)
2015(23463)
2014(22930)
2013(23286)
2012(21747)
2011(19745)
2010(20380)
2009(19338)
2008(19244)
2007(17548)
2006(16126)
2005(14535)
作者
(65523)
(55301)
(55001)
(51746)
(35196)
(26489)
(24593)
(21529)
(20947)
(19839)
(19238)
(18422)
(17972)
(17817)
(17281)
(16610)
(16096)
(16044)
(15985)
(15958)
(13854)
(13799)
(13455)
(12922)
(12508)
(12397)
(12116)
(12036)
(11176)
(10914)
学科
(116234)
经济(116110)
(90495)
(72797)
企业(72797)
管理(72227)
(46998)
方法(41359)
数学(32880)
业经(32850)
数学方法(32664)
农业(31286)
(28737)
中国(25662)
地方(25103)
(20918)
贸易(20910)
(20375)
(20120)
(19997)
(19017)
财务(19004)
财务管理(18981)
技术(18907)
企业财务(17958)
(17811)
(17242)
(16068)
(16042)
环境(15954)
机构
学院(326611)
大学(319572)
(149727)
经济(147299)
管理(127703)
研究(112858)
理学(109931)
理学院(108800)
管理学(107299)
管理学院(106724)
中国(88608)
(72510)
科学(69422)
(66397)
(64512)
(58582)
农业(56076)
(54889)
业大(53716)
研究所(53265)
财经(51492)
中心(51035)
(46699)
经济学(46166)
经济学院(41605)
北京(40482)
(39662)
(39206)
(38209)
(38082)
基金
项目(215117)
科学(170140)
基金(158077)
研究(153292)
(139125)
国家(137816)
科学基金(118038)
社会(102899)
社会科(97411)
社会科学(97381)
(86113)
基金项目(84179)
自然(75409)
自然科(73549)
自然科学(73523)
自然科学基金(72260)
(69769)
教育(65735)
资助(63156)
编号(59403)
(48947)
重点(48078)
(47295)
(47241)
(46255)
成果(45874)
创新(43614)
国家社会(43515)
科研(40569)
课题(39853)
期刊
(179722)
经济(179722)
研究(92843)
(71803)
中国(63346)
学报(53642)
(50652)
科学(50516)
管理(49524)
农业(48060)
大学(40029)
学学(38688)
业经(33467)
(31650)
金融(31650)
经济研究(27680)
技术(26862)
财经(26482)
(25458)
问题(24004)
(22951)
技术经济(20054)
世界(18895)
教育(18404)
(18097)
资源(17054)
(16535)
商业(16282)
科技(16270)
现代(15783)
共检索到498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传喜  丁璐扬  张俊飚  
根据资源错配理论,构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2005—2016年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的相对错配指数以及农业科技产出缺口,比较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对农业科技产出的拉动作用。研究显示,(1)不同区域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系数不同,即农业科技资源相对错配程度不同;(2)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导致超过50%的农业科技产出缺口,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错配是农业科技产出缺口的主要原因;(3)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错配对农业科技产出的拉动作用大于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的拉动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传喜  丁璐扬  
本文基于资源错配理论,构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模型及农业科技产出缺口模型,测算不同行业、不同地区2006—2015年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的错配指数及农业科技产出缺口,比较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对农业科技产出的拉动作用。研究表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农业科技资源投入对农业科技产出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指数不同,即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程度不同;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导致近20%的农业科技产出缺口,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导致的农业科技产出缺口大于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导致的产出缺口;农业科技财力资源的错配对农业科技产出的贡献率大于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错配的贡献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秦宇  邓鑫  周慧  
按照科技资源"四元说"的标准将科技资源划分为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以及科技信息资源,利用微观数据,衡量四类科技资源在中国企业间的错配现象。研究认为:(1)不同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TFP)差距明显,东部地区TFP高于西部地区,但差距正逐步缩小,外资及港澳台企业TFP高于内资企业,私营企业TFP高于公有制企业。(2)中国科技信息资源配置严重不足,资金投入过度现象普遍,东部地区科技财力资源投入相对过剩,人力、物力资源相对不足,中西部地区则恰好相反。公有制企业偏向于科技资金投入,私营企业偏向于人力资源的投入。外企较本土企业更不易于获取科技资源。(3)中国由于科技资源错配导致的产出缺口逐年收窄,但仍接近20%,工业增长潜力巨大。(4)中国科技产出的增加主要依靠科技资源的投入,TFP的总变动(TFPG)贡献十分有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叶文忠  刘俞希  
文章针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及协调发展问题,首先运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经济带内11个省市2006-2015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长江上游除四川外其余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十年间未有明显提升;然后以农业生产效率值为被解释变量,分别选取4个解释变量和3个控制变量,通过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自然资源禀赋、工业化水平和流通服务业发展均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基于农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及优化角度,从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常甜甜  邢宇  张明如  赵政慧  
农业生产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生产和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投入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农业生产的面板数据进行效率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整体有效,其农业生产效率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需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2)农村人均GDP、受教育水平、机械化水平、交通便利性等显著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应立足各地区发展实际,着力实施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完善外部机制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耿亮   彭灵通   魏玻   安彧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使用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面板数据,多维度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影响机制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主导类型呈现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趋势。(2)农业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等级演变明显,唯安徽省和上海市一直处于最高级和最低级。(3)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四个重要维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教育经费、万元GDP能耗等7项指标是极重要因素。(4)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耦合关系呈增长态势,耦合度从磨合转向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说明二者共振性良好,趋于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耿亮   彭灵通   魏玻   安彧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使用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面板数据,多维度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影响机制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主导类型呈现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趋势。(2)农业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等级演变明显,唯安徽省和上海市一直处于最高级和最低级。(3)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四个重要维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教育经费、万元GDP能耗等7项指标是极重要因素。(4)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耦合关系呈增长态势,耦合度从磨合转向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说明二者共振性良好,趋于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静  何蒲明  
基于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每一年各个省份的农业环境效率并进行分析,然后构建Tobit模型分析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农业环境效率差异较大,表现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环境效率偏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的加深以及种植业结构的升级,使农业环境效率值增加;人力资本水平和科技投入强度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超  丁晨辉  郑垂勇  李峰  
本文通过DEA-Malmquist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9年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及成因进行测度和分析,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Moran指数及Markov链评估该地区数字经济产出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变趋势。研究发现,长江上中下游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及增长率呈现不同特点,技术创新、扩散及引进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的发展。长江经济带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所致,且地区间不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长江中游地区数字经济效率相较于上游和下游地区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弱,存在高水平效率向下转移的趋势。据此,提出推动技术进步、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及构建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化协同发展机制等建议。研究结果与结论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塑造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俊文  曾康  
从低碳视角下引入农业碳汇作为期望产出指标,运用以农业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然后通过Tobit回归模型考察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所有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均未能长期达到有效值,各省份及上、中、下游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农业经济水平、农业公共投资、农业劳动力教育程度、农业机械化、政府规制和技术进步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正效应,农业化学化则具有负效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虞孝感  王合生  朱英明  
农业对长江经济带支撑能力削弱的趋势有所减缓,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取得一定进展,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农业在向市场经济转变中缺少适应发展的准备,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资源和环境保障基础受到削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剑锋  佟金萍  王慧敏  王圣  
基于全局DEA方法测算了1997~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农业用水全局技术效率,并运用Moran’s I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农业用水效率的空间关联度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全局技术效率表现出整体稳定上升但地区间不平衡的特征,且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2)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地区之间农业用水全局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农业用水效率不仅受到邻接地区的影响,还会受到非邻接地区的影响;除了地理因素之外,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相近也有利于地区间农业用水主体相互学习高效率的用水模式,从而引发农业用水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整体农业用水效率的提升;(3)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量所占的比例高,会使得农业用水效率显著降低;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都会对农业用水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小飞  王秀慧  吴爽  
应用碳足迹方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11省市物流业2006—2016年的碳排放量,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剖析了不同省市碳排放的主要驱动要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符,江西、贵州、重庆、安徽、云南5省市的碳排放量较低,四川、湖南、浙江、湖北4省的碳排放量居中,江苏、上海2省市的碳排放量较高,中下游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与增速大于上游地区;主要驱动要素的影响力总体为:碳排放效率>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人口规模>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物流规模,但6大因素在不同省市物流业碳排放量中的贡献不一致;物流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多数年份处于弱脱钩状态。建议完善物流碳减排政策制度、建立长江经济带物流信息平台、调整能源结构等低碳路径,达到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柯新利  杨银玲  刘姿媚  朱梦珂  唐兰萍  周威龙  
[目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水量,往往忽视了农业污染问题,因此本研究兼顾水质和水量,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揭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缓解农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优化水土资源配置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考虑灰水足迹与农业用水,构建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并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法揭示水土资源匹配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将农业污染纳入水土匹配测度不仅对整体水土资源匹配类型影响较大,对水土资源匹配类型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影响也较大,具体的:(1)在时序上,2000—2019年长江经济带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在小幅下降后处于稳定状态;匹配系数平均值为1.04,保持相对均衡的状态。(2)在空间上,四川、重庆、湖南等地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并且四川等地呈持续向好的趋势,然而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却恰恰相反。(3)水土资源匹配较差的地区多表现为双重型缺水,主要分布于云南、湖南等地,并且该类型在下游减少、上游增多;水量主导型缺水区主要分布于贵州、江苏等地,而水质主导型缺水区主要分布于湖北、安徽等地。[结论]有必要将水质与水量同时纳入水土资源匹配评估体系中,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提高,总体上空间格局较稳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双重型缺水”;明确各地区的缺水类型为提出针对性的调控策略提供了依据,例如可以通过合理调控生产要素投入、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降低农业水土资源不匹配的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