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25)
- 2023(17068)
- 2022(14443)
- 2021(13126)
- 2020(11225)
- 2019(25296)
- 2018(25260)
- 2017(48936)
- 2016(26145)
- 2015(29312)
- 2014(28926)
- 2013(29132)
- 2012(26853)
- 2011(24132)
- 2010(24435)
- 2009(23038)
- 2008(22503)
- 2007(20274)
- 2006(18435)
- 2005(16426)
- 学科
- 济(130381)
- 经济(130243)
- 业(99769)
- 管理(83709)
- 企(81492)
- 企业(81492)
- 方法(49802)
- 农(48688)
- 数学(40169)
- 数学方法(39818)
- 业经(35471)
- 农业(32558)
- 财(31730)
- 中国(29643)
- 地方(27932)
- 学(24441)
- 制(22340)
- 务(21622)
- 财务(21560)
- 财务管理(21536)
- 技术(20402)
- 企业财务(20395)
- 和(20263)
- 贸(19312)
- 贸易(19301)
- 理论(19185)
- 易(18655)
- 策(18430)
- 划(17879)
- 体(17654)
- 机构
- 学院(385187)
- 大学(380050)
- 济(167273)
- 经济(164106)
- 管理(156141)
- 理学(134510)
- 理学院(133136)
- 管理学(131222)
- 管理学院(130541)
- 研究(129471)
- 中国(99512)
- 京(80297)
- 科学(78365)
- 财(73148)
- 农(72330)
- 所(65256)
- 江(61637)
- 研究所(59180)
- 业大(59131)
- 中心(58681)
- 财经(58512)
- 农业(55416)
- 经(53081)
- 经济学(49954)
- 北京(49890)
- 范(47829)
- 师范(47437)
- 院(46408)
- 州(46249)
- 经济学院(44789)
- 基金
- 项目(256723)
- 科学(203484)
- 研究(189514)
- 基金(187649)
- 家(162301)
- 国家(160843)
- 科学基金(139514)
- 社会(122325)
- 社会科(115652)
- 社会科学(115619)
- 省(101117)
- 基金项目(100292)
- 自然(89406)
- 自然科(87299)
- 自然科学(87282)
- 自然科学基金(85738)
- 教育(83652)
- 划(82664)
- 编号(77394)
- 资助(75901)
- 成果(61233)
- 重点(56800)
- 部(56488)
- 发(56453)
- 创(54490)
- 课题(51645)
- 创新(50353)
- 国家社会(50310)
- 科研(48361)
- 教育部(48228)
- 期刊
- 济(198126)
- 经济(198126)
- 研究(114393)
- 中国(72368)
- 农(70892)
- 管理(59752)
- 学报(57082)
- 财(56572)
- 科学(55593)
- 农业(47884)
- 大学(44084)
- 学学(42267)
- 业经(35624)
- 融(34650)
- 金融(34650)
- 技术(33953)
- 教育(32510)
- 经济研究(29980)
- 财经(29350)
- 问题(25691)
- 经(25224)
- 业(24580)
- 技术经济(22164)
- 世界(19186)
- 现代(19154)
- 资源(18140)
- 商业(18055)
- 科技(17873)
- 版(17871)
- 理论(17640)
共检索到5777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英明,姚士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社会经济累积发展过程,其特征既是农业动力转移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协调与否的反映,又是农业劳动力顺利转移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依据。本文就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地域、规模和速度、效益、时差、结构变动等特征进行了研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宝树
根据1985年在上海农村工作的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抽样调查,可以看出以下特征; (一)分性别转出率与离农转移劳力的性别构成。①男性农业劳动力转出率高于女性,但近年来转出率的提高幅度以女性为较大真,转出率的性别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勇
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中国深化改革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劳动力转移主要受国家制度、政策、教育水平、地区收入差距和资本密度的影响。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仍然是地区保护和户籍限制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同时,对劳动力转移的传统偏见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阻力。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是中国很多地区贫困的根源之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实证分析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不是城市居民收入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的原因,而是城市经济增长、社会繁荣和就业率提高的一个重要源泉。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 收入差距 地区保护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梅建明
文章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仍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性。从国际经验来看,二元经济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而我国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由于诸多障碍的影响其规模还相当有限。因此,如何促进农业部门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的一元经济转换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二元经济 转换 劳动力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桂文 王青 张荣
文章基于逻辑推演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农民的收入挣得能力,以及降低农业人口占比提高农民的政策影响力4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对农村减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转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国家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轻农村贫困也有重要影响。文章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 减贫 人力资本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慧京,吴敏一,朱家良,吴国兰
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转移,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就大部分观点来看,仍主张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劳动力要不要从速度型转向适度型,这需要放到中国特殊的背景中去考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就无从谈起。 一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严峻现实 1979年的农村经济改革,使长年积沉的农业剩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祥江 杨锦秀
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并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问题。当转移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转移会减少农村总产出。通过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整体产出的影响,从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应有合理规模的视角,对四川省这一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大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川农业产出随转移数量变化呈现出分阶段特点,分析认为2004年是转折点,转移规模达到了合理水平,此后增加的转移量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建议四川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应得到合理控制,以确保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牛亮云
劳动力转移刺激了农业化石能源的投入,同时又受化石能源投入的反作用。笔者测算了1993年~2010年中国农业生产中化石能源的投入量,并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农业化石能源投入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1%,农业化石能源投入增加0.52%;当期能源投入增加1%,劳动力转移0.14%,滞后一期能源投入增加1%,当期劳动力转移0.24%。因此,要想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就需要提高农业化石能源的投入。与此同时,又要提高生产资料利用效率,防止化石能源的过量投入。
关键词:
农业化石能源 劳动力转移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牟子平 吴文良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而低效率的劳动生产率是由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部门存在着工作分摊现象造成的。作者就此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劳动力转移 人口控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康就升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在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去,我国目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小苏
改革十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虽然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此问题的研究还不能说已很充分。有鉴于此,笔者拟就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转移中城乡就业的统筹等问题进一步谈些看法。 一、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国内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专家和学者几乎人人暗含的立论基础,在国外发展经济学中也并不鲜为人知。这样立论显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有失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纪一,郭申阳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以及人口地理分布等一系列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9%、农业劳动力占74%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加 黄祖辉
技术、资金、劳动力,都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作为一个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一方面要受制于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状况;另一方面,也会对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农村80年代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以揭示它们间的相互影响机理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金彦平
本文分析了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即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产业、地区之间的经济势差,人口基数、人口增长速度及人的素质。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因素,经济势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