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98)
2023(12581)
2022(10675)
2021(9431)
2020(8035)
2019(18385)
2018(17685)
2017(33550)
2016(18605)
2015(20657)
2014(20726)
2013(20703)
2012(19603)
2011(18038)
2010(18263)
2009(16999)
2008(16687)
2007(15108)
2006(13441)
2005(11902)
作者
(59434)
(49828)
(49760)
(47284)
(31724)
(24133)
(22558)
(19576)
(18878)
(17691)
(17232)
(16640)
(16100)
(15697)
(15578)
(15563)
(15313)
(14760)
(14498)
(14418)
(12592)
(12242)
(12178)
(11522)
(11429)
(11066)
(10935)
(10801)
(10146)
(9898)
学科
(99204)
经济(99117)
管理(50245)
(46151)
方法(38099)
(35445)
企业(35445)
数学(34206)
数学方法(33957)
中国(24781)
地方(24409)
(22023)
(21188)
(18954)
业经(17825)
(15562)
贸易(15559)
农业(15206)
(14977)
地方经济(14585)
环境(14384)
(14090)
(12196)
(11776)
金融(11774)
(11433)
银行(11372)
(10952)
财务(10937)
财务管理(10908)
机构
大学(283433)
学院(281930)
(124853)
经济(122392)
研究(103953)
管理(103403)
理学(89556)
理学院(88388)
管理学(86886)
管理学院(86361)
中国(74749)
科学(66335)
(60068)
(57110)
(55085)
(52081)
研究所(50573)
业大(47663)
(46783)
中心(46266)
农业(45583)
财经(42408)
经济学(39763)
(38380)
北京(36573)
(36423)
(36125)
经济学院(35817)
师范(35620)
(33316)
基金
项目(191114)
科学(149213)
基金(139501)
研究(130038)
(124900)
国家(123909)
科学基金(104450)
社会(85275)
社会科(80844)
社会科学(80813)
(75478)
基金项目(74772)
自然(69291)
自然科(67686)
自然科学(67659)
自然科学基金(66454)
(63723)
教育(58338)
资助(56198)
编号(49708)
重点(43918)
(42615)
(41553)
(39064)
成果(39042)
计划(37375)
科研(37181)
创新(36779)
国家社会(35848)
课题(34885)
期刊
(138907)
经济(138907)
研究(82462)
学报(52524)
中国(50637)
(50142)
科学(46194)
(39668)
大学(37754)
学学(36388)
管理(35304)
农业(33395)
经济研究(23517)
(22901)
金融(22901)
技术(22087)
财经(21774)
业经(20731)
问题(19781)
教育(19630)
(18835)
(17803)
技术经济(15640)
(14365)
统计(14208)
(14075)
商业(13739)
资源(13664)
业大(13271)
(12895)
共检索到413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洁  汪甜甜  陈浩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增速当前呈现出整体性放缓、中心城市集聚效应突显以及人口“局部收缩”的社会现象。文章采用熵值法计算了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指数,并以人口指数的变动识别人口收缩城市,最后使用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城市人口收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大部分城市处于人口指数缓慢增长阶段;按照收缩程度和收缩尺度进行划分发现,53个城市经历了暂时收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具有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并展现向下游地区扩张的趋势;3个城市表现为持续收缩,以中游南部最为集中;35个城市出现了间歇性收缩;长江经济带的人口收缩城市抱团和零星发展皆有,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地区且具有向周边溢出的趋势,人口收缩城市日趋泛化;进一步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收缩城市主要受到地区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和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花磊  彭宏杰  杨秀锋  刘秀芸  袁绪英  吴宜进  
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口在城市间高速流动,区域内城市的空间联系逐渐加强.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具有动态性、时效性.目前基于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人口流动的分析具有迟滞性,因此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运用Gephi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的12个一线城市人口流动数据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联系度强度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弱,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流动量存在帕累托分布的"长尾分布"特征.长三角城市圈城市人口联系度高于武汉市城市圈和成渝城市圈,约为后面两个城市圈的2倍,区域地位优势明显.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中心度分析,发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内存在不同的中心,长江上游主要以成都与重庆为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双核心的空间结构;中游地区主要以武汉为中心,呈现一点多极的空间发展布局并有典型的"小世界"空间网络特点;下游主要呈现多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烈佳  杨鹏  
[目的]为了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明确区域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发展状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的目的。[方法]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及空间计量模型,对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空间上,非农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条块状分布特征,从东向西逐步递减,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非农化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分布在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协调度高值集聚区,极化效应明显:成都市、资阳市、眉山市、内江市为成渝城市群的极化中心,武汉市、咸宁市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极化中心,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上海市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极化中心。下游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联动协调趋势不断增强,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中游地区人口非农化相对滞后是影响非农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上游地区人口非农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和产业非农化,是导致上游非农化协调度过低的直接原因。[结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地理区位条件、产业结构、政府决策行为是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素,但不同因素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的城乡要素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志峰  王斌  马颖忆  郑钢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流域经济带,把握新时期人口与经济耦合的区域差异有助于清晰认知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域内城市群及沿江城市构成了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的高地,下游的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能力及一体化程度上均较高,上游的滇黔川3省是发展凹地,安徽、浙南、成渝和云南是需要进行人口与经济统筹协调的重点地区。以区域一体化建设为基本导向,发挥城市群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对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爽  周天凯  樊琳梓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10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SBM模型对各城市绿色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利用面板Tobit模型探索了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较好,呈现"V"型变化趋势;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差距显著,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绿色水平依次降低,其中武汉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三大增长极;绿色发展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U"型关系,大部分城市位于"U"型曲线的上升一方,对外开放、科技投入、经济集聚和环境规制有助于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而产业结构则阻碍了城市绿色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玺渊  
本文分别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现状、市场效率等内容做了分析,阐述了这些指标和因素对其商贸流通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并不平衡,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特点。通过具体分析之后发现,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货运周转量都对商贸流通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巍  张铭阳  沙勇  周建芳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口老龄化对服务业的影响已成为高质量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结构优化和产业效率两个视角探究了人口老龄化对服务业优化升级的影响,并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老龄化速度下的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高端服务业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下游地区,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和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对下游地区服务业效率的影响则显现正相关;(3)人口老龄化增速缓慢会对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的增加产生更加显著的抑制作用,快速老龄化则会促进高端服务业比重的增加,并对生产效率产生一定影响。为此,亟需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重视人口老龄化对长江经济带服务业结构与效率的影响,因地制宜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贵文  谢芳芸  洪竞科  陈春江  
城市收缩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解我国城市收缩的现状,加深对我国城市收缩问题的理解,文章选取329个城市研究其人口变化表现,并从中筛选出64个收缩城市,进一步利用人口和经济两个特征对已识别的收缩城市的本质进行界定。其次分别从绝对收缩和相对收缩两个性质分析收缩城市形成的关键原因,发现绝对收缩城市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经济结构的瓦解,相对收缩城市的形成原因在于城市劳动力的大量外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晓晔  黄贤金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长江经济带实施大保护战略的科学依据。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以碳排放峰值作为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切入点,构建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模型和碳排放峰值预测模型,根据现状、预测年以及碳峰值年份碳排放控制目标测算长江经济带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研究结果反映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由传统的以煤碳为主的结构不断向多元消费和利用结构转型,经济发展对传统能源结构的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郭炳南  卜亚  
采用基于松弛变量的SBM超效率模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并利用Tobit模型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处于DEA无效状态,长江经济带东部区域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发展水平比较均衡,而中部与西部区域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差距较大;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开放水平的提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会降低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绿化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改革监管体制、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以及提升利用外资质量等途径来改善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蕊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城市整体增长和局部收缩问题已经显现,为了加深对城市收缩问题的理解,文章将我国615个建制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空间三个维度选择相对应的指标,从单一维度和综合维度出发,对2009—2019年各类收缩型城市进行识别,分析其收缩程度、空间分布等特征,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从人口、经济和城市建设三个方面探究收缩型城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收缩型城市在类型上以人口收缩为主,在规模上以中小型城市为主,在空间上则是东北地区的收缩程度较为严重;人口和经济因素对城市收缩的影响最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蕊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城市整体增长和局部收缩问题已经显现,为了加深对城市收缩问题的理解,文章将我国615个建制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空间三个维度选择相对应的指标,从单一维度和综合维度出发,对2009—2019年各类收缩型城市进行识别,分析其收缩程度、空间分布等特征,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从人口、经济和城市建设三个方面探究收缩型城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收缩型城市在类型上以人口收缩为主,在规模上以中小型城市为主,在空间上则是东北地区的收缩程度较为严重;人口和经济因素对城市收缩的影响最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康  龙瀛  杨宇  
文章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短表和长表数据,分别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就业人口等指标构建了测度指数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城市群区域的收缩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结合国内外经验和研究区实际,识别分析了影响收缩的五个方面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和长三角分别有1/5和近1/2的市县区呈现局部收缩,且这种收缩还在加剧:(2)京津翼的收缩区集中在承德和张家口并遍布翼中南平原,长三角的收缩区呈现空间集聚和连绵状,集中于苏北、浙西南和除合肥、芜湖以外的安徽大部:(3)收缩类型大致可分为:欠发达外围收缩、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收缩、工矿业收缩、行政区划调整收缩及县域、乡村、小城镇收缩五类;(4)区域经济...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静芬  李丁  刘笑杰  肖人荣  戚禹林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新常态下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情况,对保障长江流域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变异系数、Theil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水平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地带内差异是造成区域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度达98.09%。2)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集聚特征,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减弱―增强"的变化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江淮平原附近,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川、滇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浙江省内的大部分城市。3)粮食产量重心在111.77°E~112.68°E,29.81°N~30.15°N之间变动,重心轨迹在东北、西南方向交替变化。4)化肥施用量、人口总量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基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经济两方面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提升测土配方技术入户率,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进粮食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等措施,提高长江经济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高洋鸽   詹长根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绿色发展之路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对研究区130个城市在2010—2019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全局Moran’ I指数,测算研究区2010年、2015年、2019年三个时间点的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关联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研究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全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从时间分布来看,研究区绿色发展的趋势为“N”型波动增长;二是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研究区绿色发展水平下游>中游>上游,省市内部呈现东部发展趋势强于西部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呈现圈层结构;三是从空间差异性分析来看,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总体差异呈“Λ”型波动;四是从空间自相关分析来看,莫兰点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三象限(高—高聚集、低—低聚集),区域间的聚集效应逐渐增强且聚集效应向外扩散;五是空间杜宾模型结果显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产生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产生负向影响,而教育投入和对外开放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基于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关注绿色发展全局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技术投入、加强政府规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