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69)
- 2023(18076)
- 2022(15100)
- 2021(13843)
- 2020(11349)
- 2019(25838)
- 2018(25828)
- 2017(48728)
- 2016(26601)
- 2015(29840)
- 2014(29980)
- 2013(29612)
- 2012(27444)
- 2011(24926)
- 2010(25199)
- 2009(23154)
- 2008(22464)
- 2007(19991)
- 2006(18182)
- 2005(16420)
- 学科
- 济(125913)
- 经济(125717)
- 管理(72159)
- 业(68517)
- 企(55213)
- 企业(55213)
- 方法(46223)
- 数学(38416)
- 数学方法(37997)
- 中国(36872)
- 农(32846)
- 地方(32594)
- 业经(29221)
- 学(26724)
- 财(24265)
- 农业(22254)
- 制(20867)
- 理论(19549)
- 和(19433)
- 贸(18832)
- 贸易(18816)
- 环境(18441)
- 易(18070)
- 银(17975)
- 地方经济(17938)
- 银行(17931)
- 融(17898)
- 金融(17894)
- 发(17628)
- 行(17300)
- 机构
- 大学(382454)
- 学院(380842)
- 济(157598)
- 经济(154129)
- 管理(145707)
- 研究(138162)
- 理学(124570)
- 理学院(123049)
- 管理学(120880)
- 管理学院(120174)
- 中国(102419)
- 科学(84729)
- 京(84027)
- 财(70521)
- 所(70475)
- 研究所(63807)
- 农(62190)
- 中心(61110)
- 江(61093)
- 财经(55505)
- 业大(55177)
- 范(53706)
- 北京(53390)
- 师范(53194)
- 经(50232)
- 院(50038)
- 农业(47984)
- 经济学(47490)
- 州(47094)
- 师范大学(43158)
- 基金
- 项目(254656)
- 科学(200231)
- 研究(187706)
- 基金(182974)
- 家(159327)
- 国家(157930)
- 科学基金(135175)
- 社会(119801)
- 社会科(112804)
- 社会科学(112770)
- 省(100230)
- 基金项目(96964)
- 自然(85993)
- 教育(85449)
- 自然科(83941)
- 自然科学(83924)
- 划(83783)
- 自然科学基金(82383)
- 编号(76613)
- 资助(74526)
- 成果(62895)
- 发(58120)
- 重点(57497)
- 部(55377)
- 课题(54057)
- 创(52021)
- 国家社会(48838)
- 创新(48557)
- 科研(47785)
- 教育部(47350)
- 期刊
- 济(187567)
- 经济(187567)
- 研究(120757)
- 中国(81546)
- 学报(59425)
- 农(58014)
- 科学(56362)
- 管理(56233)
- 财(51489)
- 教育(46021)
- 大学(45034)
- 学学(42088)
- 农业(39805)
- 融(35448)
- 金融(35448)
- 技术(34349)
- 业经(29964)
- 经济研究(29679)
- 财经(27481)
- 问题(24381)
- 经(23610)
- 图书(20970)
- 业(20278)
- 技术经济(19562)
- 科技(18230)
- 现代(18014)
- 资源(17751)
- 理论(17744)
- 商业(17019)
- 版(16909)
共检索到5886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正柱
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6年各省市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子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及其分维度总体上不高,但呈增长趋势;城镇化发展呈现东部区域大于中西部区域的空间特征。各省市协调发展度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主要集中在低度协调类;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东部区域大于中部区域大于西部区域空间格局特征。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 耦合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陆远权 张源
文章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基本公共服务系统和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利用Moran's I测度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效应,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总体基本公共服务系统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也仅由濒临失调过渡到勉强协调等级。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最高,上海属于良好协调,江苏和浙江属于初级协调,上游地区的贵州和云南耦合协调度最低,属于濒临失调。在城市层面,大致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长江经济带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并且具有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以“H-H”集聚和“L-L”集聚为主,“L-L”集聚区范围逐渐缩小。(3)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负向影响,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能力、金融发展水平对其具有正向影响,在上、中、下游地区,这种驱动作用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宗树伟 苏聪文 陈钲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分别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①从综合水平看,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②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东部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中部和西部处于勉强协调阶段。③从相对发展度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和中部为低水平的同步发展型,东部为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型,西部为新型城镇化滞后型。④从动力因素来看,动力开发不充分问题突出,且地区间的主要动力差异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守红 吴社丽
文章选取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研究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都不高,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江经济带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经历了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的转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下游地区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中游和上游地区长江经济带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上海和贵州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超前于新型城镇化水平,其余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正柱 王俊龙
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关联度模型,对2010-2017年我国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和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协调发展等级类型主要为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两类,多数城市呈现为城镇化滞后型,表明制约沿线城市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城镇化发展程度较低;同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呈现由下游城市沿中上游城市下降的空间差异特征,空间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因子对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压力和状态因子对城镇化发展指数的影响较为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宾 于法稳
文章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耦合协调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且协调性差,整体处在初级耦合协调区间;在空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由东至西逐渐衰减,且省际差距有增加趋势,东部省(市)为良好耦合协调,中部多数省(市)为初级或中级耦合协调,部分西部地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区间;2005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2016年除上海、江苏、浙江属于生态环境滞后型外,其余省(市)均为城镇化滞后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雪松 龙湘雪 齐晓旭
为探究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研究系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建设,适宜大区域、多城市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从时空两个纬度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09个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5年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环境总体耦合协调性较好,在15年间由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转变,但是其耦合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优于西部,省会城市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还指出,在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起最重要作用,而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基石。由此,提出要提升人力资本、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间共同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烈佳 杨鹏
[目的]为了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明确区域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发展状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的目的。[方法]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及空间计量模型,对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空间上,非农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条块状分布特征,从东向西逐步递减,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非农化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分布在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协调度高值集聚区,极化效应明显:成都市、资阳市、眉山市、内江市为成渝城市群的极化中心,武汉市、咸宁市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极化中心,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上海市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极化中心。下游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联动协调趋势不断增强,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中游地区人口非农化相对滞后是影响非农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上游地区人口非农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和产业非农化,是导致上游非农化协调度过低的直接原因。[结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地理区位条件、产业结构、政府决策行为是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素,但不同因素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的城乡要素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穆哈拜提·帕热提 左停 周宁
构建由41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各子系统指标的权重以及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新疆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在1990—2014年间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系统中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的权重高于经济结构;城镇化系统中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权重明显高于产业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1990—2014年新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关系经历了从低度耦合到中度耦合再到高度耦合3个阶段。
关键词:
城镇化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新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维祥 王敏吉 郑金辉 刘程军
基于城镇化以及绿色化内涵,构建城镇化与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刻画了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增强,但绿色化滞后于城镇化,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态势,长江下游城市为热点区域,具有空间锁定特征,而冷点区域则发生空间迁移,最终形成“热点大、冷点小”的空间格局;(3)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各影响因素按驱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政府管理、信息化程度,且各因素驱动性呈现空间异质特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正柱 王俊龙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和响应子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探讨,并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协调发展度各因素影响的显著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从各省市看,耦合度除上海出现下降外,其余省市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耦合类型主要处于磨合阶段和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发展度除上海和云南出现下降外,其余省市也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主要集中在中度协调类;(2)从各区域看,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中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大于西部区域的空间特征;(3)从区域整体看,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都波动上升,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生态环境响应和压力。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时空差异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志峰 王斌 马颖忆 郑钢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流域经济带,把握新时期人口与经济耦合的区域差异有助于清晰认知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域内城市群及沿江城市构成了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的高地,下游的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能力及一体化程度上均较高,上游的滇黔川3省是发展凹地,安徽、浙南、成渝和云南是需要进行人口与经济统筹协调的重点地区。以区域一体化建设为基本导向,发挥城市群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对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人口与经济耦合 区域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尊文 聂夏清
和谐的城水关系是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与关键所在。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GTWR模型等构建流域-区域-省域-市域的跨尺度空间分异特征分析框架,以长江经济带2011~2020年110地级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揭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与水资源效率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及空间演变模式,并对其协调发展的空间异质性驱动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整体城镇化效率和水资源效率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城镇化效率在0.395 0~0.767 6区间内波动上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在167.57到69.63内呈波动下降趋势;(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总体自上游地区到下游地区逐渐提升,水资源效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显著特征,水资源效率与城镇化效率相比存在更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关系;(3)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与水资源效率两系统耦合性不断增强,由松散耦合状态向协同耦合状态演变,整体协调发展度为濒临失调型,呈现出上升-回落-再上升的螺旋式发展过程;(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与水资源效率协调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从多年平均值的绝对值上看,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状况>工业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市行政级别>水资源禀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慧强 廉倩文 韩增林 弓志刚 李哲
基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城镇化质量、区域经济质量的发展变化特征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滞后于其它两个子系统发展,且滞后期大约为2年;②2008—2017年,我国各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总体比较稳定,且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明显;③从风险因子探测结果来看,人均GDP、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货物进出口总额是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来看,双因子交互作用要强于单独因子作用;④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是由基础设施支撑力、资源集聚力、经济拉动力、政府调控力、市场推动力、社会促进力等多元驱动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