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21)
- 2023(7015)
- 2022(6003)
- 2021(5233)
- 2020(4230)
- 2019(9656)
- 2018(9257)
- 2017(17929)
- 2016(9017)
- 2015(10007)
- 2014(9711)
- 2013(9929)
- 2012(9746)
- 2011(9153)
- 2010(9417)
- 2009(8697)
- 2008(8241)
- 2007(7407)
- 2006(6984)
- 2005(6295)
- 学科
- 济(71038)
- 经济(71007)
- 地方(22135)
- 管理(20836)
- 业(20474)
- 方法(18460)
- 数学(16046)
- 数学方法(15984)
- 地方经济(15124)
- 企(14286)
- 企业(14286)
- 中国(13828)
- 农(13669)
- 业经(13330)
- 学(11849)
- 产业(11569)
- 农业(9924)
- 环境(8896)
- 贸(8128)
- 贸易(8123)
- 制(7996)
- 经济学(7959)
- 发(7757)
- 易(7682)
- 和(7427)
- 融(7315)
- 金融(7312)
- 体(7116)
- 关系(7073)
- 财(7029)
- 机构
- 学院(141338)
- 大学(139006)
- 济(75531)
- 经济(74345)
- 研究(57205)
- 管理(51110)
- 理学(43511)
- 理学院(42911)
- 管理学(42343)
- 管理学院(42074)
- 中国(41131)
- 科学(31898)
- 京(29941)
- 所(28845)
- 财(28779)
- 江(27022)
- 研究所(26113)
- 经济学(24698)
- 中心(24463)
- 财经(22944)
- 经济学院(21931)
- 院(20818)
- 经(20551)
- 农(20399)
- 范(18803)
- 师范(18650)
- 北京(18162)
- 科学院(18067)
- 业大(17979)
- 州(17464)
- 基金
- 项目(91881)
- 科学(74050)
- 基金(67630)
- 研究(67608)
- 家(58533)
- 国家(58128)
- 科学基金(50119)
- 社会(47132)
- 社会科(45031)
- 社会科学(45020)
- 省(36875)
- 基金项目(36329)
- 自然(29950)
- 划(29364)
- 自然科(29194)
- 自然科学(29190)
- 自然科学基金(28644)
- 教育(27939)
- 资助(26537)
- 编号(25256)
- 发(23587)
- 重点(21278)
- 国家社会(20266)
- 发展(20072)
- 部(19859)
- 展(19817)
- 成果(19446)
- 创(18827)
- 课题(18321)
- 创新(17774)
共检索到2249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胡森林 侯路瑶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产业转移的态势和中上游7省1市产业承接的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大部分工业行业缺乏竞争力优势,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2长江经济带中上游7省1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差异显著,但在各个单要素评价指标方面,不同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表现不尽相同。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中上游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产业转移 产业承接 空间格局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传清 陈晓
通过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产业梯度系数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产业转移态势,发现下游地区是主要的转出地,中上游地区是主要的转入地,不同产业的转移态势不尽相同。运用基于FAHP和CRITIC法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评价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结果表明: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和分模块能力差异显著,下游省市具有更强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中游次之,上游最弱;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普遍增强,不均衡状况有所改善。在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转移承接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产业转移 产业承接 环境约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威 李文会 林晓娜 王志强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促进产业承接和转移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25个地级市、州和2个直辖市为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揭示了产业承接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上游和中游地区产业吸引能力不强,上游地区吸引能力主要受地形影响,货运量是影响产业吸引力的主要因子;中游地区主要受主体功能定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影响。2沿江和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的产业支撑能力整体较强,而其他地区较弱,这主要受"信息和金融"、"结构和投资"因子的影响。3产业发展能力整体不强的地市分布广泛,主要受"创新能力"因子的影响。4产业承接能力自下游向上游递减,承接能力强的城市沿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分布,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城市承接能力普遍较强。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承接 支撑能力 长江经济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瑛
本文基于产业转移与现代物流业关联性的分析,提出如何处理好现代物流业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协调关系。即鉴于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物流短板"问题,需要加快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代物流体系,更好地发挥现代物流与产业承接"双轮齐驱"作用,构建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现代物流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琪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渐成规模,并呈现出由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较为明显的梯度性态势,由此也引发了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1年我国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把这些地区划分为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中竞争力、较弱竞争力和极弱竞争力5种类型,且竞争力布局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区域圈层性等特征。顺应区域竞合关系的演变,探寻优化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的可靠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长春 曹敏政 甘霖
产业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产业空间规划在当前中国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位居要席。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效率双重约束,设计了一套基于生态功能和生产效率的产业空间规划路径: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象限分析等多种数理分析方法,首先从土地生态功能评价和社会经济系统生产效率评价出发,构建基于生态—生产二维结构关系的综合承接潜力评价矩阵,然后结合各区县产业发展基础的定量测度,对六大重点承接产业优势度分布的空间适宜性进行判别,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引导方案,为引导城市带尺度下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整合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新华 郭露
长江经济带作为"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地理意义上的国内区域,涉及省(市)的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转入地的产业承接活动频繁。但长期单向产业"高-低"转移使得区内省份间的产业趋同性严重,产业资源利用效率结构性失衡。借鉴距离协调度模型对效率模型进行合理改进,通过分析2006-2015年经济带内的面板数据,测算出区内各省(直辖市)产业承接效率,并探讨区域产业整体承接效率值与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进而分别以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经济增长因变量考察门槛值变动状况。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内各省(直辖市)产业承接效率整体不高,各省产业承接效率与自身经济发展不存在线性关系,总体呈现出衰退趋势。以二、三产业增加值为因变量的产业转移效率测算结果则表现出在各自阈值内分别加速转移和减速转移现象,即区内第二产业承接效率总体趋缓,第三产业承接效率总体加速。相对来说,两个直辖市的产业内生性较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孟德友 陆玉麒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关键词:
区域联系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长三角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付晨玉 秦尊文
优化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空间布局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为例,通过计算产业发展梯度系数,分析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态势,确定走廊地区适合开放转移的优势产业和需要承接转移的关联产业;通过计算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分析影响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制约因素,选择走廊地区适合产业承接的重点区域。研究发现,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的工业发展整体上具有“两头高中间低”的空间特征,区际产业转移总体呈“由外向内”的发展态势,各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产业吸引力、产业支撑力和产业发展力均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空间发展不均衡,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建议各地区顺应产业梯度转移态势,根据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增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因地制宜编制产业转移承接规划,创新产业转移方式,有序引导产业转移。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亨明
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从东部向中西部集中转移,且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移"趋势明显;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的趋势加大,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也得到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契机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政府应强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泽强 杨军
当前,在皖江城市带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创新产业承接模式,在产业承接中推进自主创新,使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持续动力;否则,仍将难以摆脱单纯地依赖资源及低廉劳动力成本拉动经济不可持续增长的路径依赖,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会持续扩大并固化。一、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基本状况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必定
产业转移具有区域相关性,同时也存在着"区域粘性",而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针对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思路,一是提升产业水平,调整振兴"存量产业",大力发展"增量产业";二要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加快城市群建设,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培育产业承接能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润华 肖晓军
文章分析了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了江西应选择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纺织服装业作为重点承接产业,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
江西 承接 产业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煜 张雪凯
在研究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事实的基础上,遵循外生政策冲击作用内生变量,诱发均衡变化,进而推动政策实施效果的统一思路,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为一项政策冲击,将显著推动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同时,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又将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水平提升。最后,提出了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即实现政府产业发展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魏博通
2004—2009年,沿海向江西的产业转移不明显,江西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却很显著。江西承接的产业转移来源地较为集中,行业分布较为广泛,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是沿海向江西产业转移的主要驱动力。江西从沿海承接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全省工业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承接 经济效应 江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