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49)
2023(16008)
2022(13741)
2021(12632)
2020(10510)
2019(23968)
2018(23959)
2017(45725)
2016(24600)
2015(27477)
2014(27579)
2013(27569)
2012(25758)
2011(23518)
2010(23870)
2009(21861)
2008(21162)
2007(18607)
2006(16722)
2005(15174)
作者
(72580)
(60244)
(59783)
(56975)
(38585)
(28804)
(27250)
(23638)
(23128)
(21752)
(20648)
(20465)
(19375)
(19364)
(18660)
(18542)
(17840)
(17431)
(17360)
(17246)
(15265)
(14888)
(14567)
(14007)
(13599)
(13514)
(13374)
(13158)
(12280)
(11866)
学科
(122356)
经济(122254)
管理(66879)
(63888)
(50433)
企业(50433)
方法(44176)
数学(37882)
数学方法(37527)
地方(32431)
中国(32070)
(30251)
业经(26251)
(25019)
(21956)
农业(20979)
(18864)
(18676)
贸易(18663)
地方经济(18620)
环境(18130)
(17941)
(17323)
(16938)
金融(16934)
技术(16737)
(16640)
银行(16593)
理论(16553)
(16052)
机构
大学(354942)
学院(354486)
(150738)
经济(147607)
管理(138076)
研究(128422)
理学(118373)
理学院(116969)
管理学(115138)
管理学院(114492)
中国(95036)
科学(78354)
(77469)
(65393)
(65248)
研究所(59389)
中心(56524)
(56458)
(56433)
财经(51673)
业大(51054)
北京(49237)
(48882)
师范(48427)
(46780)
(46763)
经济学(45356)
农业(43727)
(43340)
经济学院(40457)
基金
项目(238354)
科学(187535)
研究(176345)
基金(171204)
(148740)
国家(147498)
科学基金(126132)
社会(111613)
社会科(105807)
社会科学(105779)
(94164)
基金项目(90929)
自然(80231)
教育(79287)
(78474)
自然科(78263)
自然科学(78249)
自然科学基金(76812)
编号(71879)
资助(70104)
成果(58406)
(55872)
重点(53853)
(51950)
课题(50371)
(49300)
创新(46053)
国家社会(45580)
发展(45072)
科研(44543)
期刊
(177530)
经济(177530)
研究(110801)
中国(72907)
学报(53397)
管理(52812)
(51782)
科学(51092)
(46570)
教育(40256)
大学(40103)
学学(37644)
农业(36099)
(32384)
金融(32384)
技术(32164)
业经(28645)
经济研究(28440)
财经(25307)
问题(22781)
(21827)
技术经济(19012)
图书(18911)
(18323)
科技(17344)
资源(17165)
理论(16958)
现代(16782)
商业(16589)
(16455)
共检索到5431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靖学青  
运用2000-2014年样本数据,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沪苏浙三省市向长江经济带其他八省市进行了大规模产业转移,到2011年达到峰值,此后产业转移规模虽然有所缩小,但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向未发生变化;在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异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缩小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飞   孙攀  
FDI是利用高质量外资的重要抓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出其具体数值;基于1990~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全域莫兰指数对FDI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效应值可分解的空间联立方程模型,探究FDI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存在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1)FDI与区域协调发展相互促进。(2)FDI与区域协调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利用高质量外资,以及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冬梅  
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针对当前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增长方式粗放化、产业分布不均衡、发展环境不健全与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沿江物流发展、构建物流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加强物流产业标准化建设以及培养专业化等,实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专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促进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彭劲松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流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区域互惠互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可有效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可持续发展贯通,形成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一、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存在的障碍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的流域经济形态,虽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王崇举  张益伟  张宏丽  熊萍  
长江上游经济带肩负着引领西部广大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战略取向应为:对内实施地区联合发展模式,对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与长江中下游的良好对接;其发展定位应是:注重特色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以成渝经济区为增长极。以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辐射和带动整个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并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启斐  巫强  
针对当前中国面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本文利用上海作为基准点,将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投入产出表和统计年鉴进行匹配,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省级细分行业的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双重外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离岸外包具有效率性特征,每增加1%会导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差距拉大0.074%;在岸外包具有公平性特征,每增加1%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升0.0726%。第二,服务外包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离岸服务外包还是在岸服务外包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具有典型的梯度特征,随着样本向内陆地区延伸,双重外包的作用强度在不断减弱。稳健性检验表明,实证结论不会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变化。本文的研究表明,逆全球化格局下构建国内价值链、发展在岸外包和服务外包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尊文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听取11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后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沿江省市和国家相关部门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推动经济与生态、干流与支流以及上中下流之间的协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雷  崔育宝  刘桂建  
【目的/意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为探究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2011~2018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并尝试揭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结论/发现】考察期内,皖江城市带总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趋势,三系统协调发展等级由初级协调迈向中级协调;皖江城市带下辖9个城市个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也都呈现上升趋势,城际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至2018年,合肥、芜湖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的为初级协调水平,六安、安庆的为初级协调水平;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等级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演进过程中,经济子系统发展是重要推动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杜宾  郑光辉  刘玉凤  
文章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及协调度发展模型,对2004-2013年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及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综合协调发展度呈"U"型特征,先下降,后上升;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度整体呈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东部的上海、浙江、江苏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的云南、贵州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低,且各城市之间的空间差异性逐渐缩小。此外,还从宏观政策调控、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等进行时空分析,指出了在上述因素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成  冯学钢  唐睿  
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看成一个内涵广泛、结构复杂且具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为例,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各省市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关系给予分析;最后,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该区三大系统的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系统具较高关联性,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并不具有显著冲突;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保持稳定和波动上升为主,空间上大致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且耦合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东中西部各有不同;未来几年内该区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除个别省份外,总体呈小幅上升发展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雷俐  李敬  刘洋  
本文基于空间收敛视阈,从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来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997-2017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速度呈现条件收敛性特征,但上中下游地区的收敛速度呈现差异性,忽略空间效应会高估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收敛性;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既存在"低端产业锁定"和"引资逐底竞争"的负面影响路径,又具有资本积累和技术外溢的正面影响路径,其对本地经济增长率的作用不显著,但空间溢出和制度环境视角下外商直接投资助推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收敛;当前长江经济带仍然存在"以资引资"问题,人力资本和研发资本未能充分发挥其吸收消化再创新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可能仅会对长江经济带资本存量较高的地区产生水平增长效应,无法通过技术和人员流动的外溢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高层次的技术溢出,从而限制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程必定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发展导向""经济增长""要素流动""机制创新"四个维度,通过"社会福祉共同增长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共享发展""增加有技术含量的经济密度""缩短要素流动的时间距离""以改革开放创新减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分割"四条路径推进。智能化因素的融入,使四个维度有了新的赋能:在"发展导向"维度突出"普惠共享"的价值导向,在"经济增长"维度突出提高"智能产业"的密度,在"要素流动"维度突出利用"云"缩短距离,在"机制创新"维度突出通过"万物互联"减少分割、创造发展机遇。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但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亚健康"问题,应率先实施全面智能化战略,通过全域智能化和全业智能化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和智能社会建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俊生  
以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产业转移无论对于转出地还是转入地,都具有功能放大的效应,但效应的范围及程度取决于转入地特定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吸收能力及其结构,并进而决定着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范围。因此,基于能力结构的产业转移不仅是东西部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前提,更是产业转移效应发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文章通过分析东西部特定发展阶段下产业转移与能力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能力结构的产业转移路径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驰  刘雨  曾庆均  王宁  
本文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从区域市场开放度、市场联系度、产业促进度、产业规模差异度四个不同维度及其综合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协调水平进行全方位的水平测度,并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协调机制框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梅馨  
长江经济带数字流通与经济韧性的协调发展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提升城市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进而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数字流通与经济韧性协调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和数字流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数字流通发展水平;经济韧性与数字流通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下游地区协调发展高于中上游地区,区域之间差异化明显;创新能力、数字化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的交互作用是影响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