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79)
2023(8472)
2022(7125)
2021(6338)
2020(5307)
2019(12256)
2018(11748)
2017(23390)
2016(12225)
2015(13386)
2014(13386)
2013(13406)
2012(13022)
2011(12067)
2010(12618)
2009(11854)
2008(11404)
2007(10455)
2006(9698)
2005(8970)
作者
(35469)
(29702)
(29587)
(28580)
(19403)
(14004)
(13460)
(11575)
(11375)
(10987)
(10379)
(9918)
(9855)
(9771)
(9548)
(9431)
(8922)
(8861)
(8658)
(8191)
(7929)
(7352)
(7244)
(7015)
(6886)
(6874)
(6496)
(6172)
(6044)
(5814)
学科
(80812)
经济(80773)
管理(33785)
(32194)
(25178)
企业(25178)
地方(23177)
方法(22982)
数学(20371)
数学方法(20194)
(17499)
中国(17260)
业经(15526)
地方经济(15331)
(13655)
(12942)
产业(12135)
(11960)
农业(11555)
(10621)
贸易(10616)
(10184)
(10107)
环境(10043)
(9564)
金融(9564)
(9530)
(9046)
银行(9039)
(8792)
机构
学院(186293)
大学(182306)
(95178)
经济(93547)
研究(70116)
管理(70001)
理学(59347)
理学院(58668)
管理学(57906)
管理学院(57540)
中国(52611)
(40734)
科学(38782)
(38211)
(35024)
(34602)
财经(31602)
研究所(31461)
中心(30666)
经济学(30538)
(28369)
经济学院(27143)
(26262)
(25247)
(24332)
师范(24125)
北京(23545)
(23285)
财经大学(22901)
业大(22609)
基金
项目(115927)
科学(93015)
研究(88029)
基金(84405)
(71820)
国家(71257)
科学基金(61621)
社会(59132)
社会科(56353)
社会科学(56343)
(46365)
基金项目(43498)
教育(38383)
(37133)
自然(36751)
自然科(35813)
自然科学(35806)
自然科学基金(35182)
资助(35141)
编号(34483)
(28818)
成果(28075)
重点(26516)
(25875)
课题(25211)
国家社会(24603)
发展(24565)
(24221)
(23698)
人文(22422)
期刊
(118461)
经济(118461)
研究(63130)
中国(35475)
(29267)
管理(28343)
(23932)
科学(23024)
学报(21367)
(20699)
金融(20699)
经济研究(20095)
业经(18046)
技术(16992)
大学(16882)
财经(16719)
学学(16205)
农业(16049)
问题(15166)
(14763)
教育(14672)
(11912)
技术经济(11848)
国际(10476)
世界(10392)
统计(10197)
经济问题(9901)
商业(9723)
现代(9608)
(9318)
共检索到2965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庆华  周志波  刘晗  
本文基于SSM模型对2003—2012年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产值稳步增长,份额有所提高,结构演变过程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交替主导;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合理,第三产业凭借较强的竞争力成为地区经济的主导产业;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增速较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竞争力强,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政策导向影响、要素价格变化、区域分工合作以及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建议,以期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喻开志   石瑶   冯佳晗  
数字经济已成为长江经济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本文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环境三个维度衡量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产业聚集三个层面定量评价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会对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数字经济优化了产业结构布局,提高了服务业聚集水平,促进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效能和吸引劳动力流入两大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为此,应当加快数字化转型,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绿色创新效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党晶晶  孙斌  
本文实证检验了长三角经济带流通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对长江经济带流通业的推动作用相比第一、二产业更为积极,未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将进一步显著;流通业规模的增加能积极推动长三角经济带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且重点在于批发和零售业的贡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璐  殷李松  
文章基于SDM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供需侧的空间溢出效应,确定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与空间序。实证表明:动力方面,供给侧上教育是第一内生动力;知识化、科技文化、交通便利是重要内生动力;社会安全、节能环保是竞争动力;需求侧上居民消费、老龄化是转换动力。空间序方面,依次为教育、知识化、交通便利、老龄化、居民消费、社会安全、科技文化、节能环保。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钰莹  何晴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战略区域之一,其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长江经济带亟须探寻的关键所在。运用LMDI模型将19962014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共11省市的能源消耗增量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规模效应和强度效应分别体现了促进能源消耗增加和减少的主导作用,而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耗的影响相对较弱,其中下游地区较中上游地区相比,其单位能耗、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能源利用技术均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向红玲  陈昭玖  廖文梅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 2001—2015年林业产值数据为基础,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探索该区域林业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并对其林业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林业经济增长速度同比高于全国林业经济增长速度;各省(市)的林业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低于长江经济带且不占竞争优势、林业第二产业结构素质要高于该区域平均水平、林业第三产业增长情况及结构素质高于区域水平;重庆、贵州、上海、云南为小份额区、林业第一产业相对优势区,江苏、浙江为大份额区、第二产业优势区,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安徽中等份额、均衡发展区域。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彭劲松  
长江上游经济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增长极。推动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要建立一中心,三基地,扶持三大战略产业,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三线两极六圈的板块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加大区域协调机制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构建外向型经济带,是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艳  汪徐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7—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测算出区域创新绩效,再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维度出发,实证探究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化能有效促进创新绩效提升,而高级化对创新绩效表现为负向抑制作用;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分别回归发现,合理化对区域创新绩效提升效果显著,但高级化对区域创新绩效作用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在上游中游地区抑制作用不明显,在下游地区则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由此,在长江经济带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应当重视推动合理化变迁,理性看待高级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桢钰  吴杰  别凡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2003—2019年的数据,在嵌套矩阵下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文明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表现为正相关。因此,应当继续推动以提高能耗效率为主要内容的环境规制政策实施,稳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坚持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以资源消耗为主向以科技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向转变;不断促进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强化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的合理分工和合作。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柳青  汪发元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金融、消费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产生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消费升级。然而,这一显著变化是否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呢?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20年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门槛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消费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消费水平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消费水平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受到消费水平的门槛效应调节。因此,应当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稳定发展,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提倡青年群体理性消费,积极参与创业创造;统筹协调生产要素资源禀赋,服务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林梅  邓玲  
随着《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长江经济带战略正式进入筹划实施阶段,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成为长江经济带战略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运用泰尔指数法、Moore指数法和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区域差异及优化升级趋势及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新智  刘娜  
为评判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间的协同程度,明晰主要影响因子,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本文采取复合系统协同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分省际、分区域测度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同性,结果表明:在2010年至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性均日益改善,其中下游实现中度协同,中游与上游为基本协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市协同性整体优化,上海、湖南则波动恶化。并采取灰色关联法,对系统内影响协同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晨露  张凡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生态保护、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流域的碳排放具有空间效应,生态保护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且两者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为此,应当坚持优化生态保护措施,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做到低碳减排;严格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协同推进低碳循环。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郭湖斌  邓智团  邹仲海  
利用2000年~2016年长江经济带相关数据,计算了区域物流产业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系数,进而对物流产业集聚演变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在空间演变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特征,综合发展水平伴随着区域内各省份之间差距的逐渐缩小而波动上升;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实现了由最初"极不平衡"单一极化发展状态到"多极均衡"相对匀质协同发展状态的转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文传浩  林彩云  
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大保护是对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全面保护,是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政策演变历程可划分为环保体系初步构建、环保区域分治体系形成、环保多元共治体系完善、生态大保护战略全面推进四个阶段。对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政策演变历程及其演变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已基本建立了流域生态文明的生态大保护战略政策体系。为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大保护工程,应以整体系统化保护思维将生态大保护机制中的多元化属性归整到系统化属性,以"六全"为基本维度,以"三生空间"为重要载体,构建生态大保护政策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政策的持续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