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46)
2023(7261)
2022(6119)
2021(5386)
2020(4434)
2019(10419)
2018(9996)
2017(18587)
2016(9961)
2015(11133)
2014(11104)
2013(11358)
2012(11132)
2011(10375)
2010(10849)
2009(10237)
2008(9969)
2007(8756)
2006(8299)
2005(7563)
作者
(31393)
(26411)
(26235)
(25079)
(17694)
(12579)
(11928)
(10430)
(9898)
(9643)
(9529)
(9154)
(8974)
(8622)
(8549)
(8271)
(7944)
(7940)
(7741)
(7294)
(6904)
(6431)
(6403)
(6378)
(6073)
(5899)
(5890)
(5437)
(5436)
(5206)
学科
(70518)
经济(70458)
管理(26453)
地方(21956)
(21259)
方法(19256)
数学(16888)
数学方法(16719)
中国(16679)
(16547)
企业(16547)
(14416)
地方经济(13955)
业经(11491)
(11328)
(10423)
环境(9488)
(8228)
农业(8110)
(7892)
经济学(7660)
(7569)
金融(7568)
(7332)
资源(6857)
(6821)
贸易(6812)
城市(6805)
(6718)
理论(6568)
机构
大学(156583)
学院(155480)
(73367)
经济(71876)
研究(63586)
管理(53430)
中国(45942)
理学(45124)
理学院(44386)
管理学(43553)
管理学院(43247)
科学(38518)
(34881)
(33040)
(31591)
(30555)
研究所(30040)
中心(26809)
(25212)
财经(24875)
经济学(24078)
(23070)
(22406)
(22346)
师范(22182)
业大(21297)
经济学院(21218)
北京(21012)
(19905)
农业(19601)
基金
项目(100179)
科学(79203)
基金(73394)
研究(70742)
(64670)
国家(64210)
科学基金(54372)
社会(47608)
社会科(45150)
社会科学(45132)
(39288)
基金项目(38759)
自然(34387)
自然科(33557)
自然科学(33545)
自然科学基金(32897)
(32688)
教育(30843)
资助(29792)
编号(26221)
(23678)
重点(23667)
(21783)
成果(21567)
国家社会(20076)
课题(20025)
(19509)
发展(19311)
(19040)
创新(18570)
期刊
(92801)
经济(92801)
研究(52953)
中国(31743)
学报(24073)
(23900)
科学(23579)
(21899)
管理(21176)
大学(17791)
学学(17099)
经济研究(15283)
农业(14490)
(14216)
金融(14216)
问题(13301)
财经(13175)
技术(13045)
业经(11716)
(11575)
教育(11445)
资源(9163)
技术经济(9123)
世界(8468)
(8435)
统计(8336)
现代(8121)
(7914)
国际(7680)
(7676)
共检索到2506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扬  陈雯  陈韵宇  任冬欢  
基于我国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2013—2018年的GDP、人口、建成区面积、城市行政等级等数据,运用修正的四维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城市流强度等方法,对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三大城市群内部及之间的连通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2013—2018年三大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程度都呈上升趋势,城市群内部的连通性趋于均衡化与网络化。其中,上海、武汉、成都等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强经济联系城市。同时,由于区位优势等原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等指标数值比中西部城市群高,表明其综合对外服务能力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强。而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连通性较弱,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阻碍国内大循环的通畅运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培培  朱小川  王伟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增长的关键在于明确沿江城市群内部城市间产业联系对其经济产出的影响。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会加强其间的知识溢出并分享超额利润,从而影响城市群的经济产出。分析城市群内部城市间产业联系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机制,构建理论模型。针对传统引力模型的不足,采用行业间投入产出引力模型(IIG模型)估算了2001-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群的产业联系,通过产业联系修正人力资本的有效性。采用非参数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验证了理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以传统引力模型估算产业联系时,无法验证产业联系对经济产出影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培培  朱小川  王伟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增长的关键在于明确沿江城市群内部城市间产业联系对其经济产出的影响。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会加强其间的知识溢出并分享超额利润,从而影响城市群的经济产出。分析城市群内部城市间产业联系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机制,构建理论模型。针对传统引力模型的不足,采用行业间投入产出引力模型(IIG模型)估算了2001-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群的产业联系,通过产业联系修正人力资本的有效性。采用非参数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验证了理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以传统引力模型估算产业联系时,无法验证产业联系对经济产出影响的正面作用,而使用IIG模型估算产业联系时则能验证,即验证了理论模型,也说明了IIG模型对引力模型改进的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梅  赵曦  
合理有序的网络空间结构是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城市群空间网络水平的提升对其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普遍存在,但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明显差异。其中,网络化水平越高的城市群,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越明显,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因此,强化城市间网络联系,形成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何雄浪   陈贤青  
人口流动改变了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则导致人口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空间效应。采用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人口流入会促进本地创新,而人口流出会抑制本地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人口净流入均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净流入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会抑制人口净流出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人口流入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老年人口流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不显著,但老年人口流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距离中心城市较近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较强,不同的城市群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采取差别化的人口流动引导政策,充分挖掘各年龄段流动人口的潜力,有效促进各地区的创新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侗  张帅倩  闫金伟  吴义豪  武奇  陶菲  
基于国控点发布的2017~2019年PM_(2.5)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地理探测器和混合地理加权回归(MGWR)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PM_(2.5)浓度进行多空间尺度、多影响指标和多分析模型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PM_(2.5)浓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三年平均PM_(2.5)浓度值最低,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年平均PM_(2.5)浓度最高,但下降幅度最大,成渝城市群三年内空气质量在三大城市群中处于中等水平。(2)在季节尺度上,春冬季PM_(2.5)浓度值较高,夏秋季较低。(3)空间视角,长江以北空气污染较长江以南更为严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东部和南部的空气质量优于该城市群的其他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西北部空气质量较差,成渝城市群东部空气质量较好。(4)PM_(2.5)浓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中,城镇化率是2017~2019年PM_(2.5)污染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其次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气象因素中,总降水量、最高气温等因素对PM_(2.5)污染有较强的削弱作用。总体上,现阶段城市化进程对PM_(2.5)污染的影响程度较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程广斌   沈雨研  
本文基于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从交通设施、要素市场、产业、经济、制度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评价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研究发现:第一,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高低排序依次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二,制度一体化对三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影响最为突出。第三,三大城市群均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和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且随着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实证检验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群综合一体化及交通设施、产业、制度一体化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要素市场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影响,经济一体化与其尚不存在显著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健  武敏  
文章基于2003—2019年中国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滞后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双重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FDI对该机制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整体上看,正式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关系,非正式环境规制尚未凸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协调配合有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区域看,FDI对双重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长三角和中三角存在正式环境规制与FDI的良性互动,非正式环境规制在长三角和中三角存在技术创新诱导的"回弹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化和高级化均表现出部分中介效应,中三角不存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效应。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天籽  韩沅刚  
在长江经济带构筑高水平开放高地战略与绿色转型背景下,如何发挥FDI质量对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助推作用至关重要。文章选取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2010~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74座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基于环境规制门槛效应构建PSTR模型,实证考察FDI质量与绿色发展效率的平滑转换效应。结果表明:(1)FDI质量能够显著促进绿色发展效率,其中FDI出口与外资规模作用最为显著;(2)FDI质量与绿色发展效率的关系受环境规制调节,随着规制强度提高,FDI质量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弱化;(3)分区域层面,环境规制弱化效应体现在长三角城市群,强化效应体现在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星星   阮俊杰   卞彩杏  
文章以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绿色创新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与绿色创新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同时绿色创新水平的Moran's I值呈现距离衰弱特征。(2)在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范围内人工智能应用能够显著促进本地绿色创新水平产生“数字红利”,但对其邻地绿色创新水平的负向溢出加剧了“数字鸿沟”,并且这种关系会伴随地理区位差异显著变化。此外,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对绿色创新水平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关系。(3)空间效应衰减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对绿色创新水平的负向溢出效应呈地理距离衰减态势,450 km处达到最大溢出衰减边界。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产业集聚在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与绿色创新水平的“倒U型”影响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聚焦人工智能与绿色创新双重视角,为推动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魏丽华  
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程度差异会对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产生影响。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看,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也都呈现明显的梯度发展结构。但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与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联系强度、空间梯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应构建京津冀城市群聚疏有序的发展格局,提升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城市发展水平,缓解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过度极化效应,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琳  刘琛  
文章采用方向距离函数及ML指数测算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禀赋结构及其交互作用对工业GTFP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GTFP年均增长8.4%,长三角—中三角—泛成渝城市群工业GTFP呈显著梯级差异;互联网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技术进步,禀赋结构的提升抑制了工业GTFP增长,但互联网与禀赋结构的良性互动纠偏了禀赋结构提升的负向影响;中三角互联网处于提升技术效率的低水平阶段,泛成渝和长三角较高的互联网发展水平显著促进了技术进步,互联网与禀赋结构的良性互动促进了长三角和中三角工业GTFP改进,而泛成渝尚未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晁静  赵新正  李同昇  青雨馨  
基于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构建夜间灯光总量集成序列,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重心转移模型及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系统比较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三大城市群经济规模呈东中西梯度递减特征,经济增速呈西中东梯度递减特征。总体差异、群内差异及群间差异均逐年缩小,群间差异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②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均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在期初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经济空间分布均呈西北—东南走向,但呈现出不同的离散趋势。③政府投资、市场水平及对外开放是推动三大城市群之间及各城市群内部经济差异的核心因素,人口规模、医疗水平、文教水平及交通水平等因子的作用随城市群区域及阶段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治栋  王亭亭  
分析了产业集群、城市群及二者的互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运用全面FGLS和面板校正标准误(PCSE)的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八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作用,但城市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小于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的良性互动也可提升区域经济的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洪亮  周慧  
文章对传统引力模型中城市质量以及城市之间距离的测算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并揭示了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而对三个城市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群内部等级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特别是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各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相对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而言内部联系更为紧密;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引力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