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39)
2023(12067)
2022(10330)
2021(9222)
2020(7862)
2019(18420)
2018(17946)
2017(34426)
2016(18638)
2015(21350)
2014(21604)
2013(21820)
2012(20782)
2011(19271)
2010(19628)
2009(18377)
2008(18124)
2007(16346)
2006(14519)
2005(13099)
作者
(57665)
(48258)
(48236)
(46097)
(31203)
(23314)
(21988)
(18826)
(18546)
(17314)
(16712)
(16453)
(15598)
(15440)
(15363)
(15290)
(14393)
(14145)
(14123)
(14017)
(12037)
(11920)
(11858)
(11223)
(11094)
(10867)
(10697)
(10482)
(9944)
(9546)
学科
(106825)
经济(106738)
管理(52647)
(47592)
方法(43313)
数学(38632)
数学方法(38329)
(37792)
企业(37792)
地方(27250)
中国(25120)
(22695)
(21455)
(20240)
业经(19001)
环境(17252)
(15971)
贸易(15962)
地方经济(15710)
农业(15570)
(15321)
(15058)
(14063)
(13084)
金融(13081)
理论(12493)
(12104)
(12094)
银行(12077)
(12070)
机构
大学(287165)
学院(286550)
(128863)
经济(126227)
管理(107745)
研究(103140)
理学(92691)
理学院(91538)
管理学(90078)
管理学院(89535)
中国(76285)
科学(62884)
(61139)
(55942)
(52869)
研究所(48046)
(47955)
(47355)
中心(46580)
财经(44937)
业大(41762)
经济学(41097)
(40649)
北京(38110)
(37558)
农业(37461)
师范(37188)
(37075)
经济学院(36960)
(34653)
基金
项目(189028)
科学(149116)
基金(138297)
研究(134893)
(120786)
国家(119841)
科学基金(102544)
社会(87936)
社会科(83485)
社会科学(83455)
(73689)
基金项目(73597)
自然(66094)
自然科(64421)
自然科学(64402)
自然科学基金(63227)
(62000)
教育(61078)
资助(57062)
编号(52604)
重点(43458)
(42387)
(42209)
成果(41916)
(38159)
课题(37180)
国家社会(36820)
科研(36069)
教育部(35937)
创新(35836)
期刊
(148419)
经济(148419)
研究(86425)
中国(52357)
学报(44368)
(42781)
(41616)
科学(41271)
管理(38345)
大学(32869)
学学(31418)
农业(27688)
(25788)
金融(25788)
技术(24385)
经济研究(23847)
财经(23300)
教育(22685)
业经(21640)
问题(20919)
(20118)
技术经济(16089)
统计(15588)
资源(15389)
(15277)
(15045)
(13891)
商业(13484)
现代(13342)
世界(12940)
共检索到429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晶  林琳  
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资源被大力开发以及环境日益恶劣,以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已经超出其本身所具备的生态承载力。文章在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长江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结合系统动力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实证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晓华  钱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章选择长江生态经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群(江浙沪为主)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地等5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均方差分析法对各要素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最主要的是土地与水资源承载力;长三角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别。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仪姜  李林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要位,涵盖31个地级市。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各城市产业消费"双循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选取经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口和外贸承载力指标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灰色GM模型对城市群各指标未来五年综合承载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09—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W"型变化;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市高周边低"的格局;预测2019—202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各城市群子系统承载力发展不尽相同。最后结合预测的结果,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从积极解决不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短板、加强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整体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其带动中部地区扩大内需以及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永静  胡露月  
文章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段5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状态空间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城市群承载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丝带"中国西北段5个城市群的承载状况均有所改善;各个城市群之间承载状况存在明显差距,其中天山北坡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承载状况较好,酒嘉玉城市群次之,关中—天水城市群、兰白西城市群承载状况较差;群内有包括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在内6个城市属于支持力不足型,这些城市在"丝带"建设中应成为重点投资区域;"丝带"中国西北段5个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提升空间较大,需牢牢把握"丝带"建设的历史机遇,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承载力。基于此,文章提出提升"丝带"中国西北段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惠敏  
城市群是复杂人工系统,承载力反映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撑能力和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能力。从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角度,选取12项代表性指标,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2008年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土地、水、交通和环境等单要素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3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总体趋向改善,除上海外的15城市综合承载力均有所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制约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典型的分级特征。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划分为3个层次,依次表示城市综合承载力由低至高的3个空间梯度。采用变异系数对2000年和2008年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的空间分异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显著并扩大,城市群表现为依赖人口、资源向核心城市聚集的规模型发展模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广斌  龙文  
文章采用集对分析法对2011-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为了对实证结果进行更深入地分析,按2014年城区人口将各个城市进行排序后平均分成两个子样本,并分别进行与总样本相同的回归估计。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提升,但是各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仍比较低。对总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政府财力和基础设施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而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教育水平对资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晁操  
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十大城市群104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要素耦合度模型,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得出十大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要素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2008年为转折点,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二是我国城市负荷能力整体较低,区域发展进一步失衡;三是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要素耦合度呈现出"双高"、"双低"和"非协同"三种发展时空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钰  李新刚  
归纳出了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3个主要因素;并对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增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化,土地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拉动,能够提升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②人口因素、资源环境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均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开始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经济社会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则从京津冀城市群开始沿逆时针方向递减。③这3个主要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敏感程度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高低区域地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晁操  
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十大城市群104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要素耦合度模型,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得出十大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要素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2008年为转折点,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二是我国城市负荷能力整体较低,区域发展进一步失衡;三是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要素耦合度呈现出"双高"、"双低"和"非协同"三种发展时空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伟  陈素雪  仇泸毅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面临着水资源利用不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失衡等危机。水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特征,对促进走廊地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运用TOPSIS和熵权法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系统论和供需理论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2015~2019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样本考察期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承载力水平基本维持在低级水平,其中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贡献力度最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走廊地区的水源涵养保护起到良好的带头引领作用,各区县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仍较为紧张。据此,本文提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高质治理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洁  
文章结合灰关联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主要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整体、东中西段及11省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均呈不同幅度上升态势,除江西、湖南一直处于中级水平外,其余各地均由2007年的中级水平升为2016年的良好水平,但提升压力与潜力俱在;2007-2012年东中西段土地综合承载力基本呈西高东低阶梯状空间格局,2013-2016年基本呈东高西低阶梯状空间格局;4个子系统承载力呈不同幅度上升态势,经济社会系统基本呈线性增长态势,土地资源和科教管理系统上升幅度小,生态环境系统波动频繁,子系统不一致性变化制约了土地综合承载力快速提升;土地资源承载系统是首要障碍系统,人口密度、土地集约化程度、地均废水负荷等是主要障碍因子;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应重点突破与系统治理相结合。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田培  张志好  许新宜  闫峰  吴宜进  张海林  刘目兴  
从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构建了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变权TOPSIS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及水资源承载力表征值,综合评价了长江经济带9省2市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从整体区域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还有待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差异性,东部地区(上海、浙江、江苏)水资源承载力差异较大,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则较为均衡,中部地区除了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明显偏低以外,其他三省(江西、湖北、湖南)表现较为均衡;水资源承载力整体表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现象.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表征值在0.24~0.50之间,其中浙江省相对较高,最大表征值为0.49,而安徽省最低,最小表征值为0.25.影响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5个最重要指标依次为地表水资源占比、生态环境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城市人口密度、生活用水总量的对水资源承载力.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的水资源承载力受地区水资源禀赋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较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坡  朱丹  王丽艳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甄别各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是推进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基于协同理论建立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分析框架,从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交通、科技6个层面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内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从承载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看,多数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制约因素和受限程度存在差异,且制约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可以从以城市综合承载力为支撑推进各级城市协调发展、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对接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广斌  申立敬  龙文  
构建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分别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西北地区城市群和群内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并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整体处于中上水平,但空间分异明显;从承载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看,关中—天水和兰白西城市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各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制约因素和受限制程度存在差异,且制约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联动效应;城市群内28个城市综合承载力处于高、较高、较低和低水平的城市数量比例为10∶6∶2∶10,且中小城市的综合承载力状况及其开发潜力优于大城市。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何慧爽  
为探究建设中原经济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对构建生态型经济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利用集对分析和置信度准则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地区中心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系统及子系统多数处于基本可载(II级)、弱可载(III级),不容乐观。因此,应采取一些具体的优化环境承载力的调整措施,保证和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环境的较好承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