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36)
- 2023(5353)
- 2022(4478)
- 2021(4131)
- 2020(3507)
- 2019(7972)
- 2018(7663)
- 2017(14261)
- 2016(8060)
- 2015(8982)
- 2014(9047)
- 2013(8746)
- 2012(8342)
- 2011(7582)
- 2010(7702)
- 2009(7000)
- 2008(6635)
- 2007(5609)
- 2006(4923)
- 2005(4319)
- 学科
- 济(42479)
- 经济(42461)
- 方法(18855)
- 管理(17682)
- 数学(17648)
- 数学方法(17308)
- 地方(16785)
- 业(15067)
- 企(10700)
- 企业(10700)
- 学(10596)
- 地方经济(9978)
- 农(9332)
- 中国(8045)
- 环境(7710)
- 农业(6787)
- 业经(6062)
- 资源(5858)
- 土地(5433)
- 贸(5259)
- 贸易(5254)
- 和(5153)
- 易(4959)
- 生态(4662)
- 划(4660)
- 财(4540)
- 理论(4471)
- 发(4426)
- 融(4355)
- 金融(4354)
- 机构
- 学院(115466)
- 大学(113513)
- 研究(44965)
- 济(43496)
- 经济(42637)
- 管理(42462)
- 理学(37267)
- 理学院(36657)
- 管理学(35495)
- 管理学院(35287)
- 科学(32845)
- 中国(31581)
- 京(25598)
- 农(25153)
- 所(24349)
- 江(23538)
- 研究所(22926)
- 业大(22103)
- 中心(20085)
- 农业(19939)
- 院(17190)
- 范(17070)
- 师范(16882)
- 财(16248)
- 省(16232)
- 科学院(14979)
- 北京(14762)
- 州(14573)
- 师范大学(13749)
- 室(13608)
- 基金
- 项目(89378)
- 科学(70728)
- 基金(64924)
- 家(59693)
- 国家(59317)
- 研究(58819)
- 科学基金(49924)
- 省(37321)
- 社会(36920)
- 自然(35377)
- 社会科(35023)
- 社会科学(35016)
- 基金项目(34717)
- 自然科(34423)
- 自然科学(34415)
- 自然科学基金(33705)
- 划(31400)
- 资助(26654)
- 教育(26218)
- 编号(22671)
- 重点(21769)
- 发(20892)
- 计划(18836)
- 部(18272)
- 创(17965)
- 科研(17491)
- 科技(17230)
- 创新(17013)
- 江(16850)
- 课题(16754)
共检索到1635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华 鞠洪波 邹文涛 赵峰
利用1977—2007年间的4期Landsat数据提取研究区湿地信息,分析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变化驱动因子。利用1971—2007年的气象数据分析研究区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与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湿地变化与不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77—2007年间,研究区湿地数量萎缩,总面积减少了约37%;湿地质量发生明显退化,主要表现在二、三级湿地即沼泽和滩地退化为草地和裸岩与沙地;近40年来,区域气候向着暖干化趋势发展;气温是影响湿地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素。
关键词:
长江源 湿地 气候变化 响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凤霞 伏洋 肖建设 时兴合 刘宝康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以北的长江源头区域,由于受直接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较小,因此,从气候变化与湿地消长关系的强弱程度上可以看出其中的关键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头湿地的影响。据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发现,蒸发量对湿地总面积的消长相对其他气候因子更具主导作用,其次为降水量的影响,且夏季各气候因子对湿地面积消长的影响较其他季节更为显著;1990年以来长江源头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和蒸发量减少的暖湿化趋势,但进入21世纪以来年降水量呈下降以及年蒸发量呈增加的趋势,对于湿地的消长具有明显驱动作用;利用遥感技术分析,1990-2000年长江源头的湿地总面积共增加353.22 km2,年平均增加速率为35.32km2/a,而2000-2004年减少20.57 km2,这两个阶段湿地的消长与相应的气候变化特征有着很好的响应规律。
关键词:
湿地 消长 气候变化 响应 长江源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凤霞 常国刚 肖建设 周秉荣 伏洋
选择黄河源头玛多县,利用遥感手段分析了该地区1990~2000年和2000~2004年的湿地动态变化,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湿地与各气象因子的关联系数。结果表明:在1990~2004年间,黄河源湿地呈现持续萎缩的状态,减少速率平均为2864.48 hm2/a。其中前10年和后4年平均减小速率分别为2329.81和4201.14 hm2/a,后4年的变化速度是前10年的1.8倍。高原湖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转移概率小于3%,而高原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与其他土地类型的转移概率分别达到40.16%~38.37%和46.27%~40.25%。不同的湿地类型与气象因子的关...
关键词:
湿地 气候变化 转移矩阵 黄河源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广举 张鹏 高俊峰 赵其国
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系统交互接壤地带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以湖泊和河流湿地为主的大面积湿地,同时也是人口密集区,水域湿地在近百年发生了巨大变化。选择长江下游太湖平原上的典型湿地为例,根据历史史料记载和近代精确的地形图、遥感资料,首次得出了研究区近百年水域湿地的精确面积和空间分布状况,并对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揭示长江下游湿地环境的变化规律做了有益的探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璘婧 李秀珍 李希之 闫中正 孙永光
近年来在海平面上升、长江水沙变化、植被演替等自然因素以及促淤圈围工程、深水航道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江口滩涂湿地水鸟适宜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长江口滩涂湿地典型水鸟中的鸻鹬类(Charadriiformes)与雁鸭类(Anseriformes),采用空间多样性指数、人为干扰度等指标研究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变化对两类水鸟生境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水鸟的不适宜生境、边缘生境、次级生境面积均呈增长趋势,鸻鹬类共增加682km2,雁鸭类共增加314km2。而核心生境面积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鸻鹬类减少136km2,雁鸭类增加232km2,但鸻鹬类和雁鸭类核心生境面积百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峰 刘华 鞠洪波 张怀清 邹文涛
基于1977、1990、1997和2007年4期遥感影像,对三江源典型区湿地景观稳定性和时空转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07年间河流斑块面积和数量的稳定性水平最高,其中1977—1990年间其特征稳定性指数接近于1,但结构稳定性较低。湖泊景观稳定性呈增强趋势,且表现最稳定。沼泽景观稳定性表现为减弱趋势,至2007年稳定性水平降到最低,呈现最不稳定状态。河滩地面积和数量稳定性水平低,变化不稳定,结构稳定性也始终处于最低水平。1977—2007年湿地转移趋势主要表现为:1977—1990年湿地与非湿地类型转换最为突出,1990—1997年、1997—2007年转换平稳。湿地转出类型主...
关键词:
湿地 景观稳定性 转移过程 三江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国江 刘光生 陈联荣 廖怡平
识别多年冻土区坡面土壤水分迁移过程是认识寒区产汇流过程的关键。同位素技术可在不破坏土壤原始结构情况下,最大限度获取水文过程信息。基于长江源多年冻土流域活动层融化期(融化深度100 cm左右)采集的典型坡面土壤水、地下水、降水和河水样品,分析不同水体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探索土壤水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水δ~(18)O为-14.58‰~-1.58‰,均值为-8.25‰;δD为-103.88‰~-14.99‰,均值为-59.94‰;土壤水、河水和地下水同位素点均分布于局地大气降水线附近,表明降水为上述水体的主要来源;蒸发线的斜率和截距均小于局地大气降水线,其中地下水线(GWLE)的斜率最低,且地下水呈重稳定同位素富集现象,说明地下水受蒸发和混合效应的影响,在迁移转换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蒸发;根系层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土壤水的同位素值变幅最大,也存在重稳定同位素富集现象,其较低的氘盈余(d-excess)表明根系层经历了强烈的蒸发分馏过程;研究期除河水外其他水体随时间变幅较大;降水对于土壤水同位素的影响较小,而地下水和20~50 cm土壤水对河水的贡献占主导地位。本研究对于认识寒区产汇流过程具有积极意义,也为寒区径流过程模拟及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闫伟兄 陈素华 乌兰巴特尔 魏玉蓉 杨丽萍
研究植被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理解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重要基础,论文利用近45 a内蒙古典型草原区55个气象台站的气象数据,采用Holdridge生命地带的气候指标和NPP区域估算模型,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0—2004年间,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域内,发生了以生物温度升高和湿润度降低为代表的生物气候明显变化;典型草原区年NPP和春、夏、秋3个季节的NPP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夏季是NPP增加速率最快,增加量最大的季节;在区域上,年NPP呈现由东北至西南的递减态势,不同区域年NPP均有增加趋势,其中以中部区最为明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红玉 李兆富
湿地在流域中由于特殊的水理性质和地理位置而具有特殊的水文调节功能。但是流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常常导致大量湿地丧失和退化,湿地水文调节功能遭到破坏。论文选择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流域为案例,详细分析了流域自20世纪60年代湿地开发以来河流流量的变化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流域年均流量在1965~1999年间呈持续下降趋势,但在不同的季节月均流量、最大和最小流量变化出现差异,最小和最大流量向极端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发现,下垫面条件变化和水利工程对年均径流和流量的影响分别占76%和16%;而降水和水利工程用水对春季径流量减少的影响分别占47%和56%;下垫面条件改变和水利工程排水对秋...
关键词:
湿地 河流流量 变化过程 影响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慧亮 王学雷 厉恩华
气候变化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洪湖湿地区域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对洪湖周边4个站点1961~2004年的气象数据分析,从气象学和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洪湖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洪湖湿地区域气温有显著升高趋势,气温增加倾向率为0.264℃/10a;年降水量有微弱升高趋势,增加倾向率为49.964mm/10a;降水量夏季和冬季有升高趋势,但是春季和秋季有减弱趋势。气候要素的综合变化使洪湖湿地区域湿润系数具有降低趋势。气候变化造成洪湖湿地面积萎缩、水位降低,同时造成了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物入侵,降水格局的变化改变了湿地水文状况,加剧了湿地的生态不稳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洪湖 湿地 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太根 董婕 延军平 郭晓鸽
选取经济、农业、社会和资源环境系统作为区域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子系统,运用AHP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确定对气候变化适应的隶属度并判断适应度。结果表明,咸阳市1998-2007年对气候变化适应的隶属度呈逐年增加趋势,适应度处于由"较弱"向"一般"过渡状态,区域整体及各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处于低水平状态。其中经济系统适应度由"弱"到"强",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小;农业系统适应度由"弱"到"一般",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较大;社会系统适应度由"较弱"到"较强";资源环境系统适应度由"弱"到"一般",受不利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稳定性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建刚 解明恩
利用云南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云南气候变化特征及强降水极端天气和高温干旱事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云南香格里拉、西双版纳、昆明地区为代表,分析了区域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南近50年气温变化与全球、北半球、中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变化幅度略大于全球,弱于北半球和全国变化。云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增暖现象,以90年代后期增温最明显,1986年以来出现13年暖冬,大部分地区冬春季降霜日数减少。随气候变暖,香格里拉地区降雪日数呈下降趋势,西双版纳地区雾日明显减少,全省降雨日数逐渐减少,大雨频率变化不大,暴雨、大暴雨频率上升,高温干旱事件频率增加。进入21世纪以后,云南降水减少,高温干旱事件有增强增多趋势,由2~3年一遇变为1~2年一遇。2005年春夏连旱和2006年春旱是云南近50年和2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有明 刘同庆 黄燕 杨娟 李学良 肖正辉
湿地与湿地环境问题早已引起国际与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MSS、TM/ETM、CBERS-02等),以ERDAS、ARCGIS、MAPGIS等软件为平台,在长江流域系统开展了1975、2000、2007年等不同时相湿地遥感信息提取、编图及以次级流域为单元的统计分析,全面掌握长江流域主要湿地类型、面积、结构、分布现状以及30余a的湿地变化规律,分析其自然及人类地质营力作用机制,研究其变化态势,为流域内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大区域基础资料。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湿地现状总面积为7.931 9×104 km2,其中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各占42.33%、20.93%、18.5...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新苗 郑度
近十几年来,长江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冰川退缩、湖泊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高寒草甸是长江源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影响下,以耐低温寒冷的嵩草属(Kobre-sia)植物为建群种的高寒草甸将面临更严重的生态胁迫。以长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通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模拟高寒草甸生物量、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等的动态变化,并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豪 虞孝感
长江源区是指直门达水文站以上长江干支流的广大集水区域 ,是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通过统计分析直门达站 195 7~ 1999年 43a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情况 ,得出几个基本结论 :长江源区年径流的变化主要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年径流周期性变化较为明显 ,径流丰水年、偏丰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2 0世纪 6 0年代和 80年代 ,枯水年和偏枯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70和 90年代 ,总体上看 40多年间年径流基本稳定 ,但 90年代比 80年代有趋向偏枯的现象 ;年输沙量与年径流量的变化基本同步 ,年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径流量的变化 ,年输沙量也呈弱周期性变化状态 ,并有趋向减少...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水沙量 变化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