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72)
- 2023(11643)
- 2022(10390)
- 2021(9703)
- 2020(8152)
- 2019(19132)
- 2018(19037)
- 2017(36505)
- 2016(20405)
- 2015(22929)
- 2014(22960)
- 2013(22769)
- 2012(20986)
- 2011(18990)
- 2010(18886)
- 2009(17145)
- 2008(16662)
- 2007(14274)
- 2006(12567)
- 2005(10721)
- 学科
- 济(80379)
- 经济(80288)
- 管理(55023)
- 业(52756)
- 企(43471)
- 企业(43471)
- 方法(38646)
- 数学(33467)
- 数学方法(33073)
- 农(21841)
- 学(20741)
- 中国(19093)
- 地方(19047)
- 财(17852)
- 业经(17653)
- 农业(14860)
- 理论(13891)
- 贸(13724)
- 贸易(13719)
- 环境(13298)
- 易(13186)
- 和(13108)
- 制(12393)
- 技术(12346)
- 务(11219)
- 财务(11159)
- 财务管理(11139)
- 划(11135)
- 教育(11048)
- 企业财务(10564)
- 机构
- 大学(292268)
- 学院(289570)
- 管理(114685)
- 济(106974)
- 经济(104567)
- 理学(100503)
- 理学院(99246)
- 研究(98743)
- 管理学(97278)
- 管理学院(96787)
- 中国(69328)
- 科学(66924)
- 京(63078)
- 农(53074)
- 所(51283)
- 业大(49024)
- 研究所(47731)
- 财(46764)
- 江(46065)
- 中心(43457)
- 农业(42044)
- 范(40617)
- 师范(40184)
- 北京(38684)
- 财经(38401)
- 院(35684)
- 经(34831)
- 州(34325)
- 师范大学(32726)
- 技术(31079)
- 基金
- 项目(208082)
- 科学(162662)
- 基金(149790)
- 研究(147644)
- 家(132601)
- 国家(131515)
- 科学基金(111714)
- 社会(90397)
- 社会科(85459)
- 社会科学(85428)
- 省(83119)
- 基金项目(81136)
- 自然(75824)
- 自然科(74000)
- 自然科学(73980)
- 自然科学基金(72622)
- 划(70165)
- 教育(67669)
- 资助(61361)
- 编号(59841)
- 成果(48213)
- 重点(47166)
- 部(45104)
- 发(44271)
- 创(42937)
- 课题(41708)
- 科研(40328)
- 创新(40019)
- 计划(39639)
- 大学(37865)
- 期刊
- 济(114814)
- 经济(114814)
- 研究(80247)
- 学报(53334)
- 中国(51665)
- 科学(47844)
- 农(47051)
- 管理(39718)
- 大学(38840)
- 学学(36620)
- 财(32999)
- 农业(32991)
- 教育(32551)
- 技术(23806)
- 融(19699)
- 金融(19699)
- 业经(19274)
- 财经(17679)
- 经济研究(17325)
- 业(16752)
- 图书(16440)
- 资源(15534)
- 科技(15364)
- 经(14896)
- 问题(14824)
- 版(14809)
- 业大(14358)
- 理论(14081)
- 技术经济(13653)
- 实践(13117)
共检索到406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绍钦 张会兰 郝佳欣 杨军
涪江流域是三峡入库水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基于涪江流域出口水文站1980~2018年的日径流、输沙率实测数据,从不同时间尺度分析水沙序列、水沙关系特性,并量化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两类驱动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尺度上,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年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以1997和2012年为转折年,呈典型的三阶段特性;月尺度上,径流和输沙量主要集中在7、8、9月;日尺度上,径流和输沙的集中度指数分别为0.5、0.91,表明"大水大沙"现象日益突出。(2)基于长时期序列的水沙关系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界影响因子(a)呈显著上升趋势,河流输沙能力因子(b)呈显著下降趋势;基于洪水场次事件的水沙环路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顺时针和逆时针环路为两类主要的C-Q环路类型,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因素的增加和河流输沙能力的降低。(3)人类活动因素是影响涪江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径流和产沙量的贡献率占到86%和97%以上。以上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水沙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捷 何青 王宪业 郭磊城
利用2009和2010年洪枯季、大小潮长江口南北支长时间序列的水沙盐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近期南北支的水沙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南北支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北支水沙盐倒灌,特别是泥沙倒灌对南支水域悬沙浓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北支盐度和悬沙浓度年际、季节性及大小潮差异明显,一般大潮大于小潮,枯季大于洪季,平水年大于丰水年;南支受径流影响大,悬沙浓度均值在0.2kg/m3左右,盐度在0.25‰左右,南支悬沙浓度和盐度的大小均较北支小一个量级,其变化较北支复杂,尤其是在落潮时段盐度和悬沙浓度短时间内明显增加。北支作为河口唯一受潮汐控制的分支,水沙盐倒灌南支,倒灌期间南支悬沙浓度增加,洪季大潮有微弱沙量倒灌,悬...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支 南支 水沙盐倒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豪 虞孝感
长江源区是指直门达水文站以上长江干支流的广大集水区域 ,是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通过统计分析直门达站 195 7~ 1999年 43a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情况 ,得出几个基本结论 :长江源区年径流的变化主要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年径流周期性变化较为明显 ,径流丰水年、偏丰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2 0世纪 6 0年代和 80年代 ,枯水年和偏枯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70和 90年代 ,总体上看 40多年间年径流基本稳定 ,但 90年代比 80年代有趋向偏枯的现象 ;年输沙量与年径流量的变化基本同步 ,年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径流量的变化 ,年输沙量也呈弱周期性变化状态 ,并有趋向减少...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水沙量 变化分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维东 郭文卓
结合辽河流域概况及下游马虎山、平安堡、辽中、六间房4个水文站的历年来水来沙资料,分析辽河下游的水沙来源,并通过径流量—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图、年内变化图、沿程变化图以及多年的双累积曲线图,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对辽河下游的水沙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河下游的泥沙主要由上游暴雨携带而来;2000年以前的来水来沙较大,此后急剧减少,仅有多年平均的10%;从马虎山至六间房,多年平均输沙量表现为逐渐递减。
关键词:
辽河 水沙特性 径流量 输沙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寇馨月 王玉杰 张晓明 王云琦 赵阳 成晨
流域水沙演变过程是构建区域水土流失模型及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基础。为探讨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罗玉沟流域为例,采用水文要素累积距平、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1986—2010年间流域水沙关系演变过程及驱动因素,并定量分析了驱动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径流量在1993年发生突变,其中1994—2010年(后期)较1986—1993年(前期)不同降水水平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率大多超过50%;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可改变流域水沙过程和水沙量,而沟道淤地坝工程的运行改变了水沙搭配关系,使流域单位径流输沙量显著降低;3)...
关键词:
水沙关系 土地利用 驱动因素 定量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卫明 田欣 郭磊城 何青
以长江口徐六泾断面2009年实测水沙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其水沙特征,重点研究了三峡蓄水及长江流域旱情对徐六泾节点径流、潮位和泥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寸滩站以上流域来水减少、三峡蓄水和中下游干旱共同导致进入河口的径流量减少,各自造成的影响权重分别为38%、13%和49%。与蓄水前相比,蓄水期间徐六泾涨潮历时增加0.5h,落潮历时减少0.5h,潮差增大约0.4m;涨潮平均流速增加35%~126%,落潮平均流速浅滩处基本不变,而深槽处减幅约为22%;蓄水期间涨落潮历时、流速流向等特征由不对称趋于较对称,说明徐六泾的水动力特征对径流减少的响应敏感。伴随径流减少,徐六泾含沙量由蓄水前的0.129...
关键词:
长江 三峡水库 干旱 徐六泾 河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钊 李占海 张国安 王智罡 姚俊
根据2015年1月7日至14日在长江口南槽中段主槽内获得的流速和悬沙观测资料,运用机制分解法分析了从大潮到小潮连续变化过程中南槽中段的水沙输运机制,通过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悬沙浓度和流速的周期性对悬沙输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个大小潮周期过程中各潮周期的单宽净输水以向海为主,斯托克斯余流和欧拉余流的强度由大潮到小潮呈减小趋势;(2)各潮周期的单宽净输沙以向陆为主,与净输水方向相反,输沙强度从大潮至小潮呈现"小-大-小"的变化特征,该特征的产生与潮泵效应输沙的剧烈潮周期变化有关,平流输沙、潮泵效应输沙与垂向净环流输沙项是影响潮周期净输沙的主要成分;(3)小波分析表明,悬沙浓度和流速具有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小平 梁颖 李小天 柴铎
耕地系统健康与“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目标密切相关,对于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粮食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基于系统论和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构建了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综合运用Sen-MK趋势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量化了2000—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系统健康的时空演变,并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2000—202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系统健康总体上呈现轻微下降趋势,这与耕地系统的组织结构稳定性和韧性变差有关;从空间维度看,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东部沿海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状况持续向好,长江三角洲、湖南和江西南部耕地呈现出由差转好的态势,但江汉平原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2)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地表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降水变化对整个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变化起负向作用,年均GDP变化和耕地空间密度变化对耕地系统健康表现出正向影响。本文所构建的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可为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绩效评估提供参考,对于完善耕地系统评估的理论研究和推动区域耕地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强 陈桂亚 姜彤 任国玉
利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近40年长江流域主要水文站点(长江干流水文站:屏山站、宜昌站、汉口站与大通站;支流水文站:嘉陵江的北碚站和汉江的皇庄站)的流量及输沙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受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水利设施建设等)与自然因素(如降水的时空变化)综合因素影响,变化趋势表现出复杂性,上、中、下游各有特点;②长江流域屏山站以上流域输沙率有上升趋势(1~5月份上升趋势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这与上游河床坡度较大,使泥沙不易沉积以及暴雨与降水增加有关;③长江中下游输沙呈显著下降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宜昌—汉口河段是长江流域泥沙主要沉积区,加上葛州坝与三峡工程...
关键词:
输沙率 流量 MK趋势分析 长江流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纪新 吕晴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也备受关注。为探究该地区水足迹与省市规模15年的时空关联格局,基于脱钩模型和不均衡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06~2020年水足迹与省市规模时空关系进行研究,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探究影响区域水资源消耗的因素,并从时空异质性角度展开讨论。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水足迹增长率逐年降低,且各省市水足迹强度与人均水足迹空间分布格局相似。(2)2006~2020年间各省市水足迹与经济规模呈现弱脱钩,但已有6/11省市于“十三五”期间达到理想的强脱钩状态,水资源丰富的省市水足迹与人口规模协调度较好,水足迹与空间规模的发展均衡性与各省市地形地貌有关。(3)省市规模、节水技术、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管理等因素对水足迹高低产生显著影响,水足迹的驱动因素存在时空异质性,影响力随发展阶段和地区变换而改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怀敏 左薇 徐士元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的绿色转型,实现交通运输业发展与碳减排的协调共进,将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法相结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2004~2018年交通运输业经济发展与交通能源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情况以及脱钩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石油类能源消费碳排放占交通碳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95.51%;(2)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脱钩以“弱脱钩”为主,部分年份出现“连接增长”和“扩张负脱钩”,脱钩状态稳定性不高,长江经济带交通业经济发展整体上仍未摆脱对交通能源碳排放的依赖;(3)交通行业规模、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对长江经济带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起抑制作用,交通能源强度与能源结构对交通碳排放脱钩起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增长效应是阻碍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促进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交通能源消耗结构、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加强交通需求管理等相关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铎 梁诗 林煦丹
根据长江流域共23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对因子实现最优离散化,探测长江流域范围内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将熵权法与K-means聚类结合,挖掘各地级市差异化模式,以期为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学理参证。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流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空间上呈聚集型分布,地理集中程度较高,地区间不均衡程度高,呈现“单核集聚—三核集聚—多极多区”的空间分布密度演化格局;(2)自然环境因素、经济社会因素以及环境污染与治理因素共同作用于保护区空间聚集格局;(3)长江流域涉及的各地级市具有差异化的保护区分布特征和成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勤 何晴
本文运用LMDI模型将1995—2014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CO2排放增量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四大效应"。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变化对CO2排放表现为正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CO2排放则表现为负效应,各效应对CO2排放的累积贡献率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是:经济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地区的碳排放因素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下游经济规模扩张对CO2排放的增长影响最为明显,产业结构变化对中上游CO2排放的正效应较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邵海琴 王兆峰
准确把握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人居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引入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探究其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强度日趋紧密,已形成较稳定的人居环境关联网络,但其网络密度仅为0.377,网络关系较为疏松,同时网络等级度为0.589,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武汉、长沙、南昌等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省会城市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对人居环境空间关联性的影响显著;而孝感、上饶、吉安、抚州等偏远地区在网络中则处于绝对边缘位置,对人居环境空间关联性的影响微弱。(3)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关联网络主要以板块间的传导与溢出效应为主,板块内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少。其中,武汉、南昌、宜昌等5城市属于“净受益板块”,在网络中起“引领”作用;孝感、黄石、黄冈等7城市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鹰潭、萍乡、新余等6城市属于“经纪人板块”,在网络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九江、咸宁、岳阳等10城市则属于“净溢出板块”。(4)城市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和城镇化水平差异对人居环境的空间关联强度产生显著负向作用,城市人口总数和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异对其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度差异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其响应机制和响应效果仍有待完善和增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云 蔡艳蓉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各省市2005~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对各省市2023~2030年农业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合理预测。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碳排放量均具有明显增减变化。样本考察期内,5省处于增长态势且以云南增幅最大,6省市处于下降态势且以上海降幅最大;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中部高,东西低”特征。(2)EKC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均存在EKC关系但整体趋势并非完全一致,基于EKC曲线差异可将11个省市划分为倒“N”型、倒“U”型和正“U”型等3种类型。(3)STIRPAT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和农林牧渔总产值对农业碳排放量起促进作用且为主导因素,而农业技术水平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但作用力度较小。(4)GM(1,1)预测结果表明,2023~203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碳排放量均呈现出明显的起伏变化且减排成效不一,基于预测结果可将11个省市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持续增长型”和“先升后降型”等3种类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