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56)
2023(12952)
2022(11267)
2021(10543)
2020(8862)
2019(20054)
2018(20114)
2017(38110)
2016(20897)
2015(23529)
2014(23304)
2013(23004)
2012(21132)
2011(18967)
2010(18895)
2009(16977)
2008(16301)
2007(14243)
2006(12425)
2005(10680)
作者
(61391)
(50955)
(50569)
(48060)
(32407)
(24443)
(22981)
(20159)
(19441)
(18139)
(17596)
(17156)
(16231)
(16022)
(15702)
(15543)
(15408)
(15204)
(14775)
(14509)
(12842)
(12465)
(12344)
(11571)
(11337)
(11327)
(11316)
(11213)
(10224)
(10046)
学科
(85023)
经济(84948)
管理(59579)
(55036)
(45311)
企业(45311)
方法(36950)
数学(31879)
数学方法(31523)
地方(23064)
(22656)
(21201)
中国(20547)
业经(18206)
技术(17679)
(17479)
环境(16825)
农业(15622)
(14495)
理论(13942)
(13684)
贸易(13679)
(13100)
地方经济(12643)
(12299)
(12141)
教育(11048)
(10962)
财务(10897)
财务管理(10877)
机构
学院(291990)
大学(290450)
管理(116059)
(109084)
经济(106584)
理学(101098)
理学院(99872)
研究(99256)
管理学(98075)
管理学院(97568)
中国(70517)
科学(66603)
(62846)
(50528)
(50024)
业大(47621)
研究所(46847)
(46537)
(46128)
中心(44845)
(40602)
师范(40164)
农业(39310)
北京(38879)
财经(37944)
(36819)
(35223)
(34409)
技术(33825)
师范大学(32431)
基金
项目(211521)
科学(165453)
研究(153155)
基金(150783)
(132609)
国家(131536)
科学基金(112314)
社会(93944)
社会科(88938)
社会科学(88912)
(85574)
基金项目(81451)
自然(74533)
自然科(72615)
自然科学(72598)
(71258)
自然科学基金(71232)
教育(69384)
编号(63113)
资助(60913)
成果(49582)
重点(48230)
(46284)
(45017)
(44182)
课题(43720)
创新(41255)
科研(40315)
计划(39138)
大学(38075)
期刊
(118001)
经济(118001)
研究(79570)
中国(54584)
学报(49896)
科学(45799)
(44278)
管理(40449)
大学(36464)
学学(34483)
教育(34283)
(32979)
农业(31656)
技术(27515)
业经(20311)
(20303)
金融(20303)
经济研究(17583)
财经(16893)
科技(16871)
(16789)
图书(16556)
资源(16555)
问题(14932)
技术经济(14863)
(14282)
理论(14022)
(13718)
实践(13121)
(13121)
共检索到413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胡海波  邓文斌  王霞  
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综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生态功能,分析了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面临的环境影响因素,阐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技术,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生态功能为缓洪护岸、截污净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目前,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外来物种入侵、大量硬质工程建设和农业、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等。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构建技术应根据不同河岸带的特点和功能来确定,并加强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管理。未来研究应集中于:(1)开展河岸植被缓冲带遮阴效应的过程及机理研究,根据遮阴效应的研究结果,讨论遮阴的利弊问题,以及遮阴效应与缓冲极端气候的联系。(2)开展极端气候条件下生态功能研究,利用模型模拟极端气候条件下(暴雨、干旱等)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截留减污效应,为植被缓冲带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3)开展景观和流域尺度研究,结合遥感影像和各气象站点数据,从景观和流域尺度研究自然和人为活动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影响,探讨河岸植被缓冲带综合治理和管理模式。(4)建立植被缓冲带综合评价体系,应用数字化手段对河岸植被缓冲带实时监控,结合野外观察和采样分析,综合评价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结构和生态功能。参43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曾立雄  黄志霖  肖文发  雷静品  潘磊  
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功能、河岸植被缓冲带设计中应注意的影响因素和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在河岸植被缓冲带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提出今后河岸植被缓冲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白莹莹  江洪  饶应福  蔡永立  
为了充分了解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地下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选取了临港新城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模拟径流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配置在不同河岸带宽度下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受到河岸带宽度及污染物种类的影响,7 m宽河岸带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1、2 m宽;4种不同配置类型的河岸带对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彼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配置类型Ⅰ对于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对TN、TP、NO3--N、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66%、27.66%、26.53%、29.56%,4种配置类型对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珊珊  赵清贺  曹梓豪  张祎帆  
景观渗透性指数反映景观保持水土的能力,可为景观功能评价提供新途径。本研究以北江干流河岸植被缓冲带为例,在阐述景观渗透性指数计算原理的基础上,以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植被数据源,以30m分辨率的DEM数据为地形数据源,结合USLE模型,对景观渗透性指数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分析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景观渗透性指数分析在研究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渗透性值与侵蚀模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时空差异显著,1995—2015年,整体呈增加趋势,而韶关、南雄和清远等地景观渗透性值较高并呈波动性变化;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是影响渗透性指数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景观渗透性指数在北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应用及其水土保持能力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晓成  吴永波  余昱莹  李文霞  
为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氮素的截留效率,以太湖流域平缓坡地上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河岸缓冲带宽度(5, 15, 30, 40 m),不同植物类型(‘南林95’杨Populus×euramericana ‘Nanlin 95’林、中山杉Taxodium hybrid ‘Zhongshanshan’林、南林杨95-中山杉混交林)对不同深度径流水及土壤中氮素的截留效果。结果表明:15 m宽的河岸缓冲带即能很好地截留各形态氮素, 40 m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硝态氮、铵态氮、总氮的截留率分别达68.8%, 68.7%和66.0%;同一宽度条件下,缓冲带对40 cm深径流水中铵态氮、总氮的截留率较高,分别达71.4%和69.1%,对20 cm深径流水中硝态氮截留率较高,达70.6%;森林土壤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截留主要在中层土壤,对总氮截留主要在表层土壤;杨树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截留率较高(P<0.05),达77.4%和66.3%;杨树-中山杉混交林缓冲带对总氮的截留率较高(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赛凤   吴永波   茆安敏  
[目的 ]研究不同配置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影响,为选择适宜太湖河岸缓冲带和有效治理富营养化提供参考。[方法 ]以7块大小为20 m×40 m的太湖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植被类型(‘南林95’杨、中山杉林、‘南林95’杨-中山杉混交林)、不同林分密度(400、1 000、1 600株·hm~(-2))的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的差异。[结果 ](1)冬季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拦截效果明显优于春季缓冲带;缓冲带对径流水中可溶性磷的截留率显著高于总磷。(2)不同的河岸缓冲带对宽度的需求不同。对于中山杉林、混交林、400和1 000株·hm~(-2)的杨树林而言,15 m宽的河岸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磷需求;1 600株·hm~(-2)的杨树林需要40 m以上的河岸缓冲带宽度才能满足对磷的截留要求(3)对于中山杉林和杨树林缓冲带而言,林分密度为400株·hm~(-2)的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最好。(4)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效果优于中山杉-杨树混交林和杨树林缓冲带,中山杉可作为太湖流域河岸缓冲带构建的首选植物。[结论 ]15 m宽400株·hm~(-2)的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能达到最大效果。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査晶晶  吴永波  茆安敏  朱颖  李文霞  杨静  
【目的】含磷等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已成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河岸植被缓冲带能通过吸收、截留,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磷的截留效率,为减缓太湖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太湖河岸人工林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分析缓冲带在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林分密度(400、1 000、1 600株·hm~(-2))、不同植物组成(‘南林95’杨Populus×euramericana‘Nanlin 95’林、中山杉Taxodium hybrid ‘Zhongshanshan’林、‘南林95’杨-中山杉混交林)以及不同林龄(3、4、5、6 a)方面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截留效果的差异,确定适宜的人工林缓冲带结构。【结果】30 m宽的河岸缓冲带可很好地截留径流水中磷素,总磷截留率在30 m处最高,为77.30%,缓冲带对可溶性磷的截留率随宽度增加而提高,截留率在不同宽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截留效果较好的河岸缓冲带的林分密度为1 000株·hm-2,截留率分别为84.29%和93.25%;杨树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的截留率较高,达82.37%,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可溶性磷截留率略高于杨树林,不同植物组成缓冲带对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较总磷好;随林龄增加,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的截留率呈上升趋势(P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汤家喜   梁伟静   何苗苗   郭玲玲  
冻融过程不仅直接影响非生长季节的磷循环,而且频繁冻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持续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为研究冻融作用对河岸缓冲带土壤磷素迁移的影响,以河岸植被缓冲带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室内模拟冻融环境,探究冻融条件下,土壤对磷素吸附行为,将待测样离心过滤后取一定体积液体测其浓度,分别计算出1,2,3,4,5次冻融循环中土壤对磷的吸附量,绘制等温吸附关系曲线并将吸附数据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进行拟合;并分析在不同含水率、不同深度与冻融周期下,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变化情况,将20 cm和40 cm深度的土壤饱和质量含水率控制为70%、75%、80%,经过5个周期的冻融后,分别测定土壤内的速效磷含量,并探讨磷素在河岸带土壤中发生的吸附和垂向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在平衡浓度0~30 mg·L~(-1)范围内,土壤对磷的吸附量随着溶液中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磷溶液浓度大于30 mg·L~(-1)时,吸附达到平衡,对速效磷的最大吸附量为714.26 mg·kg~(-1);随着冻融周期的增加,土壤对速效磷的吸附量逐渐降低,5次冻融结束后的土壤对速效磷的吸附量与对照相比最大减少53.8%,其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河岸缓冲带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受土层深度及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经5次冻融周期后,含水率相同时浅层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初始值相比最大减少34.5%;与对照相比,深层土壤含水率为80%时速效磷含量减少3.23 mg·kg~(-1);浅层土壤含水率为70%时速效磷含量最大,减少0.81 mg·kg~(-1)。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金立  陈新军  
以CNKI平台中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文献的增长趋势及期刊分布进行分析,并基于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的聚类知识图谱及突变检测等方法,探究我国长江流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主题的研究热点及其研究前沿。研究表明:研究文献总体上呈递增趋势,2016年开始呈现激增态势;作者、机构间的交流合作较少,作者间合作大部分局限在机构内部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合作相对活跃的机构主要有长江科学院、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及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其优势学科领域主要为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水利工程学、农业经济等。当前我国长江流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研究领域有5个方向:(1)开展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绿色发展等研究;(2)开展长江三峡与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森林资源养护、水土保持与流失、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及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研究;(3)开展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及其生物资源养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4)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流域综合治理,以及水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5)开展长江源区水电资源开发、水环境保护及其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为科学管理和保护长江流域的重要生物资源,提出建立基于科学设计的全流域生物资源和环境监测系统,建立全流域的生物资源及生态系统的生物数据模型,发展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养护与开发的风险评估决策系统,发展长江流域科学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体系,发展基于GIS的长江全流域的渔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和管理决策信息服务系统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蒯婕  王积军  左青松  陈红琳  高建芹  汪波  周广生  傅廷栋  
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主产区,面积与总产均约占我国油菜总面积与总产的90%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长江流域直播油菜长期存在着"密度低、单产低、机械化程度低、肥料用量高、人工成本高"的问题。"三低两高"的现状,导致油菜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户种植油菜积极性不高,面积与总产长期徘徊,阻碍了该产区油菜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各地生产实践均表明,合理密植是提高我国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生产效益,提高农户种植油菜积极性,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项核心技术。本文根据相关研究,综述了长江流域直播油菜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后,油菜的籽粒产量、籽粒品质、茎秆抗倒性、角果抗裂角性、肥料利用效率、光能利用率以及菌核病、杂草发生的变化规律及其机理,提出了直播油菜"以密增产、以密补迟、以密省肥、以密控草、以密适机"的"五密"栽培技术,为建立适宜油菜机械化生产的高产抗倒油菜群体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油菜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虞孝感  
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机遇和挑战同在。欧美各国近年大力推行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对第三世界商品质量设置了入关的环境门槛。长江产业带作为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 ,现在世界通行的环境管理认证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 ,对长江流域产业尤其是外贸出口产业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种认证制度 ,一方面对我出口商品设置了新的障碍 ,另一方面又将环境保护压力直接施加到企业。重视流域生态环境将从政府行为、公民压力扩展到企业行动 ,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的负荷愈来愈重 ,流域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恢复功能大幅下降 ,引起了日益严重的流域性生态安全问题。根据长江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苗茜  黄玫  李仁强  
研究基于气象观测和B2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1981—2000年和2010—2050年两个时段内植被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间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研究表明1981—2000年流域内植被NPP的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递增的趋势。未来长江流域气温将整体增加,但各地增温幅度不同。流域降水量有增有减,主要增加区域位于长江源头和上游及中游的江北地区。未来在气温增加幅度较小而降水量增加的区域,如长江源头和上游的青海、西藏、川西及云南的部分地区的植被NPP将增加。在气温增幅较大而降水量减少或者降水量增加不多的区域如长江中游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凯  郑畅  
考察长江流域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七省二市能源利用效率,比较分析其差异以及原因,寻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径。首先定义能源利用效率为能源通过要素优化配置产生的技术效率,然后利用数据包络DEA和全要素效率SFA方法进行测度,最后通过比较拉氏指数与迪氏指数的优劣,采用迪氏指数法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解。计算出七省二市及六部门1997~2006年GDP能耗、能源技术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并分析了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制度进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结构调整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力措施;(2)技术进步和制度进化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3)能源利用效率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七零  
在认识空间结构内涵与确定研究范围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获得了长江流域的空间分异状况。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符合核心-边缘结构模式,包括3个一级核心、8个二级核心、两大跨省成长三角、1条主轴、2条辅轴、3条地方轴、1个外围区和1个边缘区。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低水平的离散型阶段、极化发展的非均衡阶段、扩散的多核非均衡阶段,未来将向区域一体化的高水平均衡阶段发展。从聚散原理、空间相互作用和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等3方面,分析了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要从内部要素与外部力量两方面入手做3件事情。一要加快单个节点的发展和尽快形成核心区域,尤其是上游地区要构建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明举,周海军  
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和主要的污染源,三峡工程的建设也使得长江流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更显紧迫,因此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点在于上游地区的综合治理,其关键是加大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的投入。文章提出了要切实加强长江流域的统一管理,加强立法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尽快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