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76)
2023(9849)
2022(8227)
2021(7386)
2020(6133)
2019(13664)
2018(12809)
2017(23798)
2016(13536)
2015(14664)
2014(14579)
2013(14187)
2012(13322)
2011(12199)
2010(12207)
2009(11219)
2008(11088)
2007(9728)
2006(8692)
2005(7613)
作者
(43761)
(36876)
(36667)
(34525)
(23302)
(17850)
(16416)
(14268)
(14255)
(13136)
(12956)
(12680)
(12184)
(11717)
(11662)
(11308)
(11287)
(10957)
(10891)
(10790)
(9513)
(9136)
(9008)
(8641)
(8370)
(8192)
(8093)
(7962)
(7531)
(7479)
学科
(56758)
经济(56666)
管理(35496)
(32754)
(24855)
企业(24855)
方法(22813)
数学(20298)
数学方法(20070)
地方(16199)
(15947)
(15804)
中国(14044)
(12422)
业经(11881)
农业(11019)
(10627)
(10440)
贸易(10438)
环境(10347)
(10078)
地方经济(9629)
(8550)
金融(8548)
技术(8050)
(7928)
银行(7869)
(7525)
(7517)
(7491)
机构
大学(201288)
学院(199594)
(77222)
经济(75798)
研究(75309)
管理(70967)
理学(62573)
理学院(61629)
管理学(60292)
管理学院(59925)
中国(53436)
科学(52658)
(46904)
(43309)
(40973)
研究所(38374)
业大(38335)
农业(37586)
(35608)
(33616)
中心(32867)
(27906)
师范(27457)
财经(27345)
(27312)
北京(25425)
(25376)
农业大学(25222)
(24837)
科学院(24207)
基金
项目(147055)
科学(115141)
基金(107699)
(99460)
国家(98694)
研究(96911)
科学基金(81901)
社会(62897)
社会科(59492)
社会科学(59477)
(58689)
基金项目(57900)
自然(56156)
自然科(54771)
自然科学(54749)
自然科学基金(53774)
(50517)
教育(43599)
资助(42354)
编号(36146)
重点(35015)
(32448)
(31516)
计划(30648)
(30475)
科研(29037)
创新(28769)
成果(28052)
科技(27475)
国家社会(26675)
期刊
(82108)
经济(82108)
研究(51767)
学报(45070)
(41243)
科学(38613)
中国(37733)
大学(31986)
学学(30796)
农业(27996)
(23819)
管理(23342)
教育(17025)
(15595)
金融(15595)
(14973)
业经(13797)
财经(13418)
技术(13209)
经济研究(13162)
业大(12942)
资源(12778)
(12145)
(11456)
问题(11088)
科技(10987)
农业大学(10742)
林业(9576)
商业(8895)
技术经济(8673)
共检索到282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娜  石培基  朱国锋  潘翔  
以1992~2012年长江流域196个土壤观测站的旬土壤相对湿度资料为基础,通过线性趋势和Kriging插值等方法分析0~50 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年际、年内时空分异和季节变化特征,并从气候和NDVI要素探寻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年均土壤相对湿度自1992年以来整体上呈波动增加趋势,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26%/a。江源地区土壤相对湿度增幅大于其他地区。(2)土壤相对湿度表现为东南和西南部较高,东北和西北部较低的空间分布特点。(3)四季土壤相对湿度增加的强烈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秋季、冬季、夏季、春季。(4)土壤相对湿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潜在蒸发减少和NDVI增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晴  陆建忠  陈晓玲  张玉芳  
土壤湿度在水文循环和气候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农业干旱监测和预测非常重要。选择ESA CCI主动、被动、主被动合成土壤湿度数据和站点实测土壤湿度数据,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CCI产品的准确性;运用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方法划分农业干旱等级,运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和森斜率趋势检验研究长江流域农业干旱的历史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农业干旱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季节尺度上以春旱和冬旱为主;农业干旱发生的周期为28、12、22、32 a;严重干旱中心具有向低纬度和东经度转移的趋势;金沙江流域南部、岷江沱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北部、汉水流域、长江上游、乌江流域、洞庭湖流域西部具有明显干旱趋势,长江源头、洞庭湖流域东部、鄱阳湖流域、长江中游和下游、太湖流域具有明显变湿润趋势,其余地区保持相对稳定。从长时序土壤湿度角度出发,探索了历史上农业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农业干旱精准监测和预警提供了新的监测方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姣琳  黄晓萌  王博博  徐新朋  丁文成  杨兰芳  仇少君  赵士诚  何萍  
分析长江流域施用氮、磷和钾肥对水稻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率,为该水稻种植区域的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在中国长江流域开展的水稻田间试验以及通过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为“水稻”“水稻+产量”的文献,符合Meta分析标准的氮磷钾数据分别有1 107、745和785组。以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以反应比作为增产效应值,利用Meta分析方法探究施肥对长江流域中稻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与不施氮、磷或钾肥处理相比,长江流域中稻施用氮、磷和钾肥均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施用氮、磷和钾肥的产量分别平均增加了35.1%、10.9%和11.9%,其中以氮肥的增产效应最高。不同基础地力水平对水稻增产效应具有显著影响,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增产效应均以低地力土壤(产量0.9 g/kg、全钾20.0 g/kg、碱解氮>150.0mg/kg、速效磷≤9.0 mg/kg、速效钾≤70.0 mg/kg时,施磷和钾肥均获得最好的增产效应。低肥力土壤有助于增加施肥的增产效应,然而土壤pH和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着施肥增产效应,导致长江流域不同省市之间的施肥增产效应存在差异。施用氮肥的增产效应分别在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低的土壤上最高,施用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在土壤碱解氮含量较高和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低时最高。施用氮肥在碱性土壤、施用磷肥和钾肥在弱酸性土壤的增产效果最好。因此,各种植区域水稻养分管理应结合土壤pH、有机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作为肥料投入的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利  石彩霞  谢炳庚  
以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1、2017年3个时间截面,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空间分布重心、分布密度以及时空关联性等方面探析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流域内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②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空间集聚形态显著,不同时间截点均展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演变特征;③流域内国家湿地公园空间分布呈正相关关系,时空格局冷热点区域以阶梯状排列,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西北地区推移;④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布的影响具有一致性,经济、交通、人口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格局演化有重要驱动作用,政府政策的影响程度有待加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有明  刘同庆  黄燕  杨娟  李学良  肖正辉  
湿地与湿地环境问题早已引起国际与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MSS、TM/ETM、CBERS-02等),以ERDAS、ARCGIS、MAPGIS等软件为平台,在长江流域系统开展了1975、2000、2007年等不同时相湿地遥感信息提取、编图及以次级流域为单元的统计分析,全面掌握长江流域主要湿地类型、面积、结构、分布现状以及30余a的湿地变化规律,分析其自然及人类地质营力作用机制,研究其变化态势,为流域内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大区域基础资料。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湿地现状总面积为7.931 9×104 km2,其中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各占42.33%、20.93%、18.5...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乙淼  陈艳梅  胡引翠  
利用MODIS-NDVI数据、地面气象站数据等,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长江流域2000~2010年土壤保持量,并基于GIS平台与GeoDa软件,辅以Morans I指数以及一元线性回归系数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土壤保持能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源区以及中下游沿岸至长江入海口地区的土壤保持量最低(≤560t/hm2),土壤保持量高值区(≥2 400t/hm2)主要分布于上游四川盆地周围以及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2)长江流域土壤保持量在市域单元上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低—低"聚集区分布在长江源区、武汉西部以及流域入海口,"高—高"聚集区主体分布在流域上游与江西南部;(3)土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蕾  徐承红  
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共同主办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与会的湿地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表示,长江湿地的生态环境令人堪忧,长江中游地区占70%的湿地已经消失。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长江流域湿地整体面临着面积较少、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问题,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全流域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艳君  姜彤  许崇育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对长江流域近40年来20cm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时空变化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长江流域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在全流域和不同区域内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且中下游地区(99%的置信度)比上游地区(95%的置信度)下降趋势显著,夏季(99%的置信度)比其它季节下降趋势显著。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太阳净辐射和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气温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但中下游地区夏季温度微弱下降,降水微弱增加,但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因此,长江流域年平均太阳净辐射和风速的显著下降是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强  陈桂亚  姜彤  任国玉  
利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近40年长江流域主要水文站点(长江干流水文站:屏山站、宜昌站、汉口站与大通站;支流水文站:嘉陵江的北碚站和汉江的皇庄站)的流量及输沙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受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水利设施建设等)与自然因素(如降水的时空变化)综合因素影响,变化趋势表现出复杂性,上、中、下游各有特点;②长江流域屏山站以上流域输沙率有上升趋势(1~5月份上升趋势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这与上游河床坡度较大,使泥沙不易沉积以及暴雨与降水增加有关;③长江中下游输沙呈显著下降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宜昌—汉口河段是长江流域泥沙主要沉积区,加上葛州坝与三峡工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杨  李金荣  陈廷贵  唐议  
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对赤水河贵州段和长江流域洪湖段退捕渔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生计资本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18、0.364、0.096、-0.08、0.465,其中,社会资本的影响最大,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生计资本和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99和0.520,生态补偿是影响退捕渔民可持续生计的主要因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爽  周天凯  樊琳梓  
以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期望产出DEA-SBM模型测算了各城市绿色效率。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较低,各城市群绿色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三大增长极;而江淮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显著降低了长江经济带城市整体绿色发展水平。运用Tobit面板模型分析了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研究得出科技水平的提高是推动长江流域城市绿色发展的关键引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制约因素、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绿色发展起负向推动作用。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入,积极推动绿色生态政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连英  沈隽  王敬贤  沈熙为  
为研究VOCs释放参数在建材VOCs释放机理中的作用,基于开放小室测定刨花板VOCs散发特性(刨花板内初始VOCs平均质量浓度、分离系数)和对流传质系数,先估计出刨花板的释放参数,再进一步讨论相对湿度对刨花板材释放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对刨花板板材内的初始VOCs质量浓度有显著影响,对其对流传质系数影响较显著,对分离系数的影响因板材而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锐婕   王伦澈   曹茜   牛自耕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几十年来,剧烈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改变了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并使其生态系统结构发生改变,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本研究采用活力-组织-弹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框架,在县域尺度上计算了2000-2020年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cosystem Health Index, EHI),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聚集效应,并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驱动因素的独立效应和联合效应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整体较好,EHI均值为0.545,中下游高于上游,南部高于北部,生态系统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林地及其周围,二十年间,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现改善趋势;(2)研究期内,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且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减弱趋势;(3)在驱动因子方面,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主导因素是土地利用强度和林地占比,自然因素对流域大部分区域有正向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对流域大部分地区有负向影响,且社会经济因素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力度要大于自然因素。本研究可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念   李云峰   吴凡   茹辉军   吴湘香   杨传顺   倪朝辉  
为了解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干流水域、八条一级支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共设置71个站位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时期不同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解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0.07×10~4~2 493.69×10~4 cells/L,生物量范围为0.001 1~21.072 2 mg/L。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是长江流域优势浮游植物门类。在空间上,由西往东,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呈增加趋势;硅藻门在浮游植物总丰度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蓝藻门和绿藻门则呈上升趋势。在时间上,鱼类育肥期的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普遍高于繁殖期和越冬期,蓝藻门和绿藻门在浮游植物总丰度中的占比也更高,硅藻门则更低。冗余分析、层次分割和变差分解结果表明,就全流域尺度而言,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对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均存在影响。在鱼类育肥期,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影响更大,其中水温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且水温与浮游植物总丰度及优势门丰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在鱼类越冬期,空间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影响更大,空间因子MEM3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苏  张永勇  窦明  花瑞祥  周宇建  
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效应是水循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径流效应分析是研究该流域径流演变、水旱灾害的基础。本文利用1980、1990、1995、2000、2005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交换变量等指标,评价了长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识别关键变化区域及其变化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SCS模型的降水—径流方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80-2005年时期,长江流域土地转移活跃程度在第一(1980-1990年)和第四(2001-2005年)时期内明显高于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上游四川及其北部地区的活跃程度最大。1980-2005年期间水田、旱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变化幅度都在8%以内。但受不同时期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因素影响,耕地(水田和旱地)和林地、草地呈现相反的变化,而水域、未利用地和城镇用地相对变化较大;其中快速的城镇化导致城镇用地增幅最高,可达196.58%。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导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变大,变幅从-0.67%到0.80%,平均增幅0.05%,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长三角一带。径流系数的增加导致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