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57)
- 2023(8628)
- 2022(7268)
- 2021(6572)
- 2020(5424)
- 2019(12361)
- 2018(11654)
- 2017(22001)
- 2016(12371)
- 2015(12972)
- 2014(12589)
- 2013(12306)
- 2012(11625)
- 2011(10436)
- 2010(10444)
- 2009(9438)
- 2008(9367)
- 2007(8061)
- 2006(7159)
- 2005(6046)
- 学科
- 济(50256)
- 经济(50210)
- 管理(30797)
- 业(30629)
- 企(23514)
- 企业(23514)
- 方法(22372)
- 数学(20095)
- 数学方法(19885)
- 学(14184)
- 农(14055)
- 中国(12465)
- 地方(12464)
- 财(11865)
- 业经(10797)
- 贸(9881)
- 贸易(9878)
- 农业(9714)
- 易(9533)
- 制(8616)
- 环境(8562)
- 产业(8150)
- 技术(7301)
- 务(7090)
- 财务(7085)
- 财务管理(7074)
- 融(7070)
- 金融(7067)
- 企业财务(6804)
- 地方经济(6706)
- 机构
- 大学(180089)
- 学院(178281)
- 济(69860)
- 经济(68667)
- 研究(67176)
- 管理(63752)
- 理学(56874)
- 理学院(56018)
- 管理学(54659)
- 管理学院(54357)
- 科学(47575)
- 中国(46542)
- 农(43723)
- 京(38797)
- 所(36485)
- 业大(35700)
- 农业(35173)
- 研究所(34372)
- 江(32287)
- 财(29262)
- 中心(28892)
- 院(24581)
- 财经(24459)
- 范(24380)
- 师范(23924)
- 农业大学(23666)
- 省(22550)
- 经(22357)
- 北京(22286)
- 经济学(21907)
- 基金
- 项目(133755)
- 科学(105272)
- 基金(99454)
- 家(92237)
- 国家(91568)
- 研究(85532)
- 科学基金(76691)
- 社会(56269)
- 基金项目(53920)
- 自然(53834)
- 省(53586)
- 社会科(53534)
- 社会科学(53519)
- 自然科(52605)
- 自然科学(52584)
- 自然科学基金(51667)
- 划(45805)
- 资助(39599)
- 教育(38866)
- 重点(31584)
- 编号(30450)
- 发(28878)
- 部(28826)
- 计划(28507)
- 创(27785)
- 科研(26714)
- 创新(26216)
- 科技(25583)
- 国家社会(24120)
- 业(23860)
共检索到246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钟可儿 陈敏建 田盼盼 马吉顺 周琼
为阐明长江干流轮虫群落结构与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水体物理化学参数将长江干流自源头至下游共27个江段的生境空间划分为4个区域:高山区、峡谷区、平原区、河口区,探究各区域轮虫群落结构特征与分布规律,并基于生物学方法评价了长江干流各区域水质现状。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在长江干流共鉴定出轮虫37属85种,其中包括指示种63种,以寡污型种类为主。4个研究区域共有优势种12种,其中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ualg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在多个水域均占优势。长江干流轮虫平均密度为19.66 ind./L,平均生物量为0.11 mg/L。轮虫密度与生物量分布规律均表现为峡谷区>平原区>高山区>河口区。干流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为2.62,Pielou均匀度指数值为0.78。其中,各区域之间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区域Pielou指数分布相对均匀。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显示,峡谷区与平原区轮虫群落相似性较其他区域高。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温度、藻密度、溶氧、总磷等是影响长江干流轮虫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以上研究表明,长江干流不同区域间轮虫群落结构呈现较高的空间异质性,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共同影响了轮虫的空间分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晓冰 叶飞 姜毅 吴胜军 刘鸿 王川 张炜 王雨
为研究长江干流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环境影响因素,针对细菌16S rRNA基因,采用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5年和2016年采集的长江干流自四川泸州到上海吴淞口共计40个样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浮游细菌16S rRNA基因丰度为2.64×10~6~1.44×10~9 copies/L。上游(泸州至秭归)、中游(宜昌至湖口)和下游水体(湖口至上海入海口)的α多样性在3组间都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性。长江干流浮游细菌在门水平上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49%~86.5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0.27%~54.72%)、厚壁菌门(Firmicutes,0.03%~90.9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0.50%~45.36%)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0.00%~23.96%)构成。在属或科水平上主要由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0.03%~65.67%)、CL500-29_marine_group(0.00%~24.23%)、hgcI_clade(0.00%~28.82%)、芽孢杆菌属(Bacillus,0.00%~90.88%)和氢噬胞菌属(Hydrogenophaga,0.03%~38.55%)组成。从上中下游水体的浮游细菌群落组成来看,上游水体相对丰度最高的类群为Bacillus(0.00%~90.88%),中游和下游为Comamonadaceae(分别为0.60%~65.67%和2.87%~50.64%)。造成上中下游水体中浮游细菌群落组成差异的环境因子各不相同:影响上游的主要为pH和悬浮颗粒物(SS),影响中游的主要为溶解氧(DO),影响下游的主要为DO、水温(WT)和总磷(T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风约 段学军 邹辉 王君櫹 郭宇菲 王晓龙
长江干流广布的季节性淹水造成的江心洲岛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等重要生态作用,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江流域湿地的分布、动态及其生态意义受到广泛关注,而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长江干流江心洲岛湿地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利用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提取江心洲岛湿地,采取GIS方法提取河道形态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及有序逻辑回归分析,揭示了长江干流江心洲岛湿地分布格局,探讨了河道形态要素对其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干流江心洲岛湿地空间上呈现四段式分布,即宜宾-忠县河段,仅有中小型江心洲岛湿地分布;忠县-宜昌河段,完全没有江心洲岛湿地分布;宜昌-九江河段,以中小型江心洲岛湿地为主;九江-长江口河段,各面积水平江心洲岛湿地广泛发育,中小型江心洲岛湿地比上游更密集而大型江心洲岛湿地无明显差异。长江干流小型江心洲岛湿地数量多,大型江心洲岛湿地数量少。大型江心洲岛湿地比小型的对河道形态更为敏感。江心洲岛湿地面积与河宽、河宽差有显著正关系,与两岸差有显著负关系;宽阔的、顺直对称的河道平面形态更有利于大型江心洲岛湿地的演化。
关键词:
湿地 江心洲岛 长江 空间分布 河道形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湘香 王银平 张燕 吴凡 魏念 杨海乐 沈丽 朱挺兵 茹辉军 刘凯 段辛斌 倪朝辉 李云峰
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 000 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3—6月)、育肥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2)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3)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5 638.57×10~(-5) mg/L,中游、下游和金沙江明显高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4)优势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恩茨筒壳虫、淡水麻铃虫、普通表壳虫,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桡足类广布中剑水蚤、特异荡镖水蚤,无节幼体等。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呈现典型河流特征,种类和数量较贫乏,群落以轮虫和原生动物等小型个体为主,河流中、下游丰度高于上游,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明典 李鹏飞 曾泽国 黄翠 刘绍平
为了解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2015年4月(春季)、7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22科33属54种(含变种)。以硅藻门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6.30%;其次是蓝藻门和绿藻门,分别占24.07%和22.22%;黄藻门和甲藻门的种类相对较少,占5.56%和1.85%。优势种为蓝藻门的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湖沼色球藻(Chroococcus min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洋 张玮 潘宏博 顾琬雯 郝瑞娟 熊春晖 王丽卿
为研究滆湖轮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3年对该湖轮虫群落和相关环境因子按季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轮虫23属55种,富营养化指示种44种。全年优势种为:矩形龟甲轮虫、螺形龟甲轮虫、广布多肢轮虫、长肢多肢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长三肢轮虫和前节晶囊轮虫。轮虫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820.0 ind./L和2.93 mg/L。季节上,秋季密度(3 555.0 ind./L)最高,春季生物量(6.31 mg/L)最高;空间上,南部密度(2 655.0 ind./L)最高,北部生物量(3.26 mg/L)最高。轮虫群落在季节上差异较大,而在空间上差异不明显。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总氮和COD_(Mn)是对滆湖轮虫群落结构变化起关键性作用的非生物因子。另外,通过轮虫优势种指示种和轮虫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得出2013年滆湖营养程度为富营养水平。
关键词:
滆湖 轮虫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水质评价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振华 程绍文 刘粉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特色小镇作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内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数学方法和Arcgis 10.2工具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类型呈现凝聚分布; 2)特色小镇数量在经济带大尺度范围内相对均衡,在省域尺度内小范围集中分布; 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特色小镇东密西疏,并形成以上海、江苏南京无锡及浙江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区;4)地区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历史文化水平、政策支持及投资偏好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特色小镇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舒婷婷 孙颖 李静 戴曦 陈非洲
2010年7月对南京玄武湖3个区域(荷花区、湖岸区、敞水区)轮虫的水平分布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次调查共检出轮虫25种,全湖轮虫优势种为裂痕龟纹轮虫、多肢轮虫、端生三肢轮虫和微型三肢轮虫。荷花区种类最多,且分布有蛭态类轮虫,但3个区域中轮虫优势种组成相似。3个区域轮虫丰度差异显著(P<0.05),而水温、总氮、总磷和总溶解磷...
关键词:
轮虫 玄武湖 水平分布 挺水植物 pH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承丽 郭夏爽 周国华 吴佳敏 陈伟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聚创新资源的核心支撑载体,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抓手。论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平台整体呈现出集聚分布特征,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核心呈"品字形"的分布格局;②基于不同等级和不同功能类型划分的各类创新平台均呈现出显著集聚的特征,但集聚强度和集聚状态存在一定差异;③创新平台总体和不同类型创新平台的空间集聚存在尺度效应,随地理距离的变化空间集聚趋势先增强后减弱;④创新平台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融实力、信息化程度、利用外资水平、人力资本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交通可达性、城镇化水平、经济基础和创新氛围。
关键词:
创新平台 空间分布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鸣飞 康慕谊 刘全儒 邢开雄 王菁兰 孟世勇
以东江干流河岸带为案例研究区,借助回归分析和冗余分析(RDA),从不同尺度探讨了研究区内河岸带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等指示群落α多样性的指数沿东江干流河岸带的变化情况相似,从下游至上游总体上均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其中除Pielou指数外,另三种指数的回归拟合均达显著水平(P<0.05);②以Bray-Curtis指数表示的群落β多样性在上、中、下游不同样地间群落相似性整体较低(均值仅0.17),经广义可加模型(GAM)拟合后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其中β多样性相...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石金毅 林泽宇 朱运海 刘海
研究长江经济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经济带42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指数、区域重心法等方法探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资源禀赋、GDP与人口、交通、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等方面,基于地理联系率与皮尔逊相关系数,研究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呈现集中分布状态,主要分布在三大城市群,分布重心位于湖北省与湖南省交界的长江干流,类型分布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娱乐型、赛事型、健康型、文化民俗型、智能制造型与培训型;影响因素方面,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创建依赖于适宜的资源禀赋、适中的经济基础、较高的交通通达度、以及靠近长江干流,与区域体育竞技实力相关性较小.依据分析结果,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会琴 任红莉 刘晶晶
运用ArcGIS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最邻近值等分析方法和兴趣点数据研究长江经济带游憩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特征,并从地形地貌、交通、人口密度、社会经济水平等对游憩资源空间分布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建设美丽宜居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游憩资源呈现聚集型分布;(2)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密度存在差异性,在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域中呈现不均衡分布;在长江经济带流域内四川省、江苏省游憩资源数量占优,湖北、湖南两省游憩资源密度较高,四川、云南、贵州三省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比较分散;(3)游憩资源的空间分布方向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4)地形地貌、交通网络、社会经济发展对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影响较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晓梅 程绍文 孙雅馨
以AAAA,AAAA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数学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长江经济带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均衡性很低,在省域、区域尺度上呈集中非均衡分布;高级别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密度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南京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及重庆都市区是高级别旅游资源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水体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人口规模是影响长江经济带高级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旅游协调健康发展的建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立婧 刘樵 彭自然 胡忠军 薛俊增 王武
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对阳澄湖养蟹网围及湖区3组对照点中轮虫群落结构及部分水质特征参数进行调查,分析了轮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利用多种参数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经鉴定,共采集到轮虫83种,隶属于12科30属。研究表明,网围内3个采样点的年平均生物密度及生物量低于湖区3个采样点,生物密度与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月份受不同环境变量的影响,除4月份外,环境变量对生物密度的影响在采样点之间无差异。相似度分析表明,网围内及相邻湖区的轮虫优势种相似性高。水质分析表明,6个采样点均为富营养化、β-α中污染水体,东湖网围C1和中湖网围A12采样点程度稍轻,但6个采样点之间无显著性差...
关键词:
网围养蟹 轮虫 群落结构 阳澄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强强 袁赛波 申明华 刘学勤
为了解长江干流洲滩湿地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于2018年3~5月对干流宜昌-监利5个江段洲滩的湿生植物开展了调查。共采集湿生植物88种,隶属于26科73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aceae)占优势,狗牙根、薹草、牛鞭草、虉草为主要优势种。采集样方平均种类数为6种,平均密度为88.9 ind/m~2,平均生物量(地上部分干重)为55.8 g/m~2。采集洲滩湿生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差异较大。枝城江段洲滩样方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均为最大,荆州洲滩均最小。样方密度在3~5月间呈下降趋势,生物量则呈上升趋势。划分了薹草、狗牙根、牛鞭草-紫菀等10个稳定群落。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湿生植物群落组成主要受到黏粒比例、相对水面高程、土壤含水率以及土壤总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黏粒比例。样方总生物量沿相对水面高程、总有机质、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先增大后减小;而与黏粒含量的关系不明显。分析认为洲滩湿生植物分布格局是在水文过程影响下,由底质、水分及营养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