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10)
- 2023(13688)
- 2022(11089)
- 2021(9947)
- 2020(7883)
- 2019(18250)
- 2018(18217)
- 2017(33343)
- 2016(18231)
- 2015(20265)
- 2014(20442)
- 2013(20082)
- 2012(18855)
- 2011(17108)
- 2010(17194)
- 2009(15730)
- 2008(15389)
- 2007(13579)
- 2006(12578)
- 2005(11698)
- 学科
- 济(83179)
- 经济(83089)
- 管理(45554)
- 业(43973)
- 企(32114)
- 企业(32114)
- 中国(29449)
- 地方(29439)
- 农(25937)
- 方法(24420)
- 业经(20911)
- 数学(20574)
- 数学方法(20280)
- 农业(18191)
- 学(16432)
- 地方经济(15090)
- 发(15076)
- 财(14559)
- 制(14484)
- 环境(13909)
- 融(13289)
- 金融(13286)
- 银(13108)
- 银行(13088)
- 贸(12993)
- 贸易(12976)
- 行(12711)
- 易(12372)
- 和(12074)
- 理论(11898)
- 机构
- 学院(254825)
- 大学(253043)
- 济(102096)
- 经济(99646)
- 研究(97816)
- 管理(92204)
- 理学(77411)
- 理学院(76321)
- 管理学(74921)
- 管理学院(74423)
- 中国(73791)
- 科学(61031)
- 京(57717)
- 所(50234)
- 农(46294)
- 财(45749)
- 研究所(45447)
- 江(45233)
- 中心(44282)
- 范(39007)
- 师范(38618)
- 业大(37976)
- 北京(36449)
- 院(36234)
- 农业(35653)
- 财经(34812)
- 州(34033)
- 省(32149)
- 师范大学(31345)
- 经(31292)
- 基金
- 项目(170014)
- 科学(132991)
- 研究(126477)
- 基金(118851)
- 家(104368)
- 国家(103425)
- 科学基金(87545)
- 社会(79402)
- 社会科(75013)
- 社会科学(74991)
- 省(69620)
- 基金项目(63091)
- 划(57979)
- 教育(56590)
- 自然(54551)
- 自然科(53188)
- 自然科学(53179)
- 编号(52147)
- 自然科学基金(52129)
- 资助(46606)
- 发(43291)
- 成果(42371)
- 重点(39276)
- 课题(38218)
- 部(35603)
- 创(35120)
- 发展(34755)
- 展(34162)
- 创新(32918)
- 国家社会(32553)
- 期刊
- 济(126867)
- 经济(126867)
- 研究(81215)
- 中国(63064)
- 农(43496)
- 学报(39076)
- 科学(37862)
- 管理(35550)
- 教育(34379)
- 财(33895)
- 农业(29599)
- 大学(29362)
- 学学(27084)
- 融(25887)
- 金融(25887)
- 技术(24523)
- 业经(22144)
- 经济研究(19038)
- 问题(17779)
- 业(16475)
- 财经(16190)
- 资源(15392)
- 图书(14547)
- 经(14129)
- 发(13819)
- 科技(12593)
- 现代(12569)
- 技术经济(12378)
- 坛(11900)
- 论坛(11900)
共检索到412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冯献 李宁辉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的协调发展,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构建一套关于区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以2009-2011年沿长江干流40个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层次科学评估了当前长江流域不同区域"三化"发展水平状况,并采用几何平均与算术平均调整的计算方法评估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三化”协调发展 综合评价 长江流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尚志,李利锋
长江干流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差距正在逐步扩大、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与发达地区并存。区位和政策、经济基础、资金和市场、教育科技水平是形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今后需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共同发展。具体说来,即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抓住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上马两个契机,推动干流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上游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在上游地区积极培育区域经济的生长点和发展轴;在微观上实行反梯度推进战略;发挥区域协作组织的作用,实施"一帮一"工程;加上上游防护林带建设和上中游的水土保护工作.严格控制有毒物质的排放.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和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关键词:
长江 地区经济 协调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雷 陈文言
作为一种关键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投入对地区工业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的实现不仅仅体现在土地资源开发规模的快速扩展,而且也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的迅速改变。长江流域大规模工业化实践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跨部门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决定长江干流土地资源投入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农村地区工业化,而不是城市化发展本身。换言之,在长江干流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对土地利用变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远小于广大农村地区工业化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进行地区工业生产、特别是农村地区工业生产的空间重组似应成为长江流域未来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换 长江干流 结构转换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福泉 胡锈腾 赵银银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从反映城市化不同侧面的内涵出发,建立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建立两者的主成分回归模型,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和发展过程的协调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协调度模型,量化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协调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雷 吴映梅
江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江河流域、特别是长江流域(干流)资源的开发对中国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农耕时期,受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盛唐中期以后(公元640年)长江流域(干流)就开始取代黄河流域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人口集聚和社会生产场所。进入工业化进程以来,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人文素质,长江流域(干流)再次承担起推动国家现代经济发展主力引擎的职责,尽管这一发展经受过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不同影响。随着国家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和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环境的变化,21世纪长江流域(干流)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将承担起较以往更为重大的责任,其中以重化工制造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然而,要切实完成国家工...
关键词:
长江干流地区 区域发展 国家工业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玉鸣 刘鲁艳
基于2012年全国288个地级市截面数据,构建我国城市工业空间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地级市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子系统进行了熵值评价,根据熵值得分重点对环渤海地区和西部能源"金三角"地区80个城市进行聚类分类和空间计量分析,并计算了全国288个地级市、环渤海和西部能源"金三角"9个省域城市工业空间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水平的几何平均得分。结果表明:(1)在工业空间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四个子系统中社会子系统发展较为滞后;(2)环渤海与西部能源"金三角"地区的绝大多数城市仍处于低层次的协调发展水平,西部能源"金三角"地区综合水平最高的为中卫市,其次为酒泉市,环渤海地区综合水平最高的城市缺席,次高城市是邢台市、石家庄市;(3)省域差异比较分析中环渤海地区各子系统水平和综合水平得分均高于西部能源"金三角"地区,但两个地区都存在工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4)80个城市形成了京津鲁核心区—蒙辽冀过渡区—宁陕甘外围区的工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三足鼎立"的格局,在京津冀辐射带动作用下,西部能源"金三角"的宁夏、内蒙古自治区依托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发展较快,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依据自身特色构建了一定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丹 程伟 龚鹏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采用因子评价模型对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两大系统进行发展差异评价,采用协调度函数和系统聚类分析进行了协调区划分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在城市群层面和城市圈内部都具有显著差异,部分区域有两极分化趋势;按照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在空间上划分为强协调(0.81.0)、较协调(0.60.8)、弱协调(0.50.6)、较不协调(0.20.5)和极不协调区(00.2),根据协调组合情况划分了5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娟 刘赛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缓解区域旅游经济粘性、实现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以引力模型为依托的旅游经济联系测度基础上,研究借助图论理论中邻接矩阵的概念构建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于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客运的综合交通联系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腾讯位置大数据,对2016年度29个节假日期间的游客空间对流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和综合交通网络的空间极化效应和"俱乐部收敛"特征并存,局部呈现匀质化、网络化发展态势;旅游经济和交通网络整体协调水平不足,从全域至单个城市多数处于非协调状态;次中心、走廊和子群逐步发育,成为单中心向多中心旅游格局演变的关键。最后,提出重点发展集约化城际交通、发挥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的辐射功能、构建"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等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冯献 李宁辉 李瑾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是推进我国"四化同步"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三化"协调发展的传导机制,其次通过构建区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以2009-2011年沿长江4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了各区域"三化"发展水平,最后采用几何平均与算术平均调整的方法评估了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地区"三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上中下游间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差异来看,"三化"综合水平呈现东高西低阶梯状,协调度较高的地区多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和部分省会城市,而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如昭通、自贡、泸州、乐山、宜宾等)以及...
关键词:
“三化”协调发展 综合评价 长江流域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国兰 龙强 周吉
长江沿江地区的开放和发展在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反映长江沿江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迈入新时期以来长江沿江地区各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安徽等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浙江、云南、贵州等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其他省市变化不大。当前,长江沿江地区要坚持实施内源外源并举战略,全面提升长江沿江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
长江沿江地区 开放型经济 指标体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国兰 龙强 周吉
长江沿江地区的开放和发展在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反映长江沿江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迈入新时期以来长江沿江地区各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安徽等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浙江、云南、贵州等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其他省市变化不大。当前,长江沿江地区要坚持实施内源外源并举战略,全面提升长江沿江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
长江沿江地区 开放型经济 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宋建波 武春友
城市群是城市区域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力量在空间上的集中表现,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但盲目的提高城市化的水平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会使城市群的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从而降低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为了使城市群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针对城市群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各指标的权重,并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个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根据协调发展度模型对16个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测算,依据测度结果将16个城市划分为4种发展类型,并对每一种发展类型的城市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总结。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冯江茹 范新英
构建了包含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均方差及线性加权等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测度。研究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呈现出一种"东优、中良、西差"的现象。导致中西部地区协调度总体较差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进步程度较低。建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测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玉芳 张超 张之超
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区域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关系和含义的探讨,对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协调发展的潜力与有利条件,以此探索实现上海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方式和有效途径。认为,尽管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限制因素,但两地具有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的诸多潜力与有利条件:(1)两地具有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的强大政策优势;2)长江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富集,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3)产业互补性强,有深远的合...
关键词:
上海 长江中上游 地区经济 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