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80)
- 2023(5321)
- 2022(4465)
- 2021(4101)
- 2020(3426)
- 2019(7898)
- 2018(7667)
- 2017(14618)
- 2016(8323)
- 2015(9079)
- 2014(8843)
- 2013(8925)
- 2012(8649)
- 2011(7705)
- 2010(7659)
- 2009(6850)
- 2008(6855)
- 2007(6140)
- 2006(5327)
- 2005(4909)
- 学科
- 济(31051)
- 经济(31012)
- 管理(19420)
- 业(19277)
- 企(14703)
- 企业(14703)
- 方法(14125)
- 数学(12576)
- 数学方法(12410)
- 贸(11657)
- 贸易(11655)
- 易(11470)
- 学(10250)
- 农(9163)
- 出(8452)
- 地方(8176)
- 中国(7664)
- 财(7656)
- 口(7537)
- 出口(7510)
- 出口贸易(7510)
- 制(5847)
- 业经(5824)
- 农业(5761)
- 融(5040)
- 金融(5040)
- 技术(4849)
- 银(4755)
- 银行(4720)
- 务(4640)
- 机构
- 大学(118077)
- 学院(117070)
- 研究(49185)
- 济(45835)
- 经济(44992)
- 管理(38547)
- 中国(35070)
- 科学(34712)
- 农(33572)
- 理学(33457)
- 理学院(32964)
- 管理学(32156)
- 管理学院(31971)
- 所(27824)
- 农业(27248)
- 京(26992)
- 研究所(25951)
- 江(25543)
- 业大(24886)
- 中心(21494)
- 财(20143)
- 省(18710)
- 院(18178)
- 农业大学(17030)
- 财经(16083)
- 室(15987)
- 科学院(15725)
- 业(15265)
- 北京(15240)
- 研究院(14783)
- 基金
- 项目(85839)
- 科学(65916)
- 基金(62562)
- 家(59594)
- 国家(59163)
- 研究(54128)
- 科学基金(47775)
- 省(34929)
- 自然(34522)
- 自然科(33685)
- 自然科学(33667)
- 社会(33557)
- 自然科学基金(33106)
- 基金项目(32768)
- 社会科(31835)
- 社会科学(31823)
- 划(29855)
- 资助(26812)
- 教育(24164)
- 重点(20975)
- 计划(19490)
- 发(18952)
- 编号(18897)
- 部(18865)
- 科技(18004)
- 科研(17736)
- 创(17491)
- 业(16724)
- 江(16608)
- 创新(16576)
共检索到1770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帼英 朱云云 陈建国 周忠良
花鲈为沿海及河口的经济鱼类,亦可溯河生活于淡水。在长江口水域,花鲈属中型鱼类,其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关系式为:W=0.0605L2.6346(r=0.9878),生长方程为:Lt=100.9957[1-e-0.1768(t+0.7633)],Wt=11542.26[1-e-0.1768(t+0.7633)]2.6346,体重生长拐点tr=4.7龄,拐点处体重为3281.4克。早期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以后转变为主要以虾其次以鱼为食,成鱼则主要以鱼其次以虾为食。在长江口水域,鱼虾等饵料资源丰富,为花鲈极好的肥育场所。在该水域,花鲈的资源量应引起重视。文中,最后对其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作了探讨。
关键词:
花鲈,生长,食性,长江口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丽 杜蓉 刘其根 方淑波 陈丽平 孙诗卉 胡忠军
采用胃内含物法并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长江口青草沙水库刀鲚(Coilianasus)食物组成及其食性转变。基于胃内含物数据的聚类分析表明,刀鲚食物重量百分比(W%)在小个体(150 mm)间两两差异显著;出现率(F%)和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大个体与其他2个体长组差异显著,后两者无显著差异;数量百分比(N%)各体长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以上4种指数综合显示,小个体和大个体刀鲚分别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虾鱼类,中等大小个体刀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F%、N%和IRI%占优势)和鱼类(W%占优势);碳氮双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亦表明,虾类和鱼类对大个体刀鲚有较大的食物贡献率。刀鲚的δ~(15)N随体长线性增加,δ~(13)C与体长呈二次多项函数关系,大个体的δ~(15)N[(15.18±0.79)‰]和营养级(TL:3.63±0.23)显著高于中等个体的δ~(15)N[(13.87±0.68)‰]和TL (3.26±0.20)(P0.05)。胃内含物法结合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刀鲚在生长发育中发生了食性转变,转变前后分别以水层和底层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推测其作为优势种对该水库底层和水层食物网的营养耦合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忠义 郭旭鹏 金显仕 庄志猛 苏永全 张凤琴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聚类分析法对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虻(Erisphex potti)的饵料组成、摄食随体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虻的食物由大于900μm的浮游动物、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火枪乌贼(Loligo beka)、日本枪乌贼(Loligojaponica)、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仔稚鱼组成,优势饵料为浮游动物,其重量贡献率为69%~75%。(2)虻的食物组成及摄食量在体长为60mm时发生较大变化,脊腹褐虾、仔稚鱼...
关键词:
虻鲉 饵料 贡献率 体长 长江口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徐静静 耿智 冯广朋 庄平 吴晓峰 黄晓荣 沈盎绿 王海华
2017年10月—2018年4月逐月采集长江口生殖洄游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运用胃含物分析法分析雌蟹抱卵前后饵料组成、摄食强度以及营养级,探讨其在长江口抱卵繁殖期间的摄食规律。结果表明:雌蟹摄食率、食物饱满指数、平均胃饱满度系数等3项指标具有明显的月份变动,抱卵前雌蟹的摄食指标在10—11月份(秋季)最高,12—2月份(冬季)最低;抱卵后雌蟹的摄食指标在12—2月份(冬季)最低,3—4月份(春季)最高。洄游期的雌蟹抱卵前后饵料来源多样,包括水生植物、藻类、甲壳类、多毛类、鱼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卵、颗粒碎屑等。其中,藻类、颗粒碎屑和甲壳类为抱卵前的主要饵料,出现频率分别为68.13%、54.76%和19.05%;藻类、颗粒碎屑和水生植物为抱卵后的主要饵料,出现频率分别为70.35%、73.91%和25.39%。雌蟹抱卵前后饵料组成存在显著差异(χ~2=21.57,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帼英 朱云云 周忠良 陈建国
本文研究了花鲈卵巢的发育、产卵类型、产卵期、繁殖水域及雌雄同体现象等.根据长江口及浙江沿海花鲈卵巢的周年组织学切片,将卵巢划分为Ⅵ期,还有重复发育的Ⅵ-Ⅳ'期(或Ⅳ'期)和Ⅴ'期,属分批非同步型产卵类型。在繁殖季节,短期内可以产两次卵,产卵期为11月至翌年1月,盛产期约为11月中至12月中的一个月内。性成熟年龄,雌鱼为Ⅳ龄,雄鱼为Ⅱ龄,有雌雄同体现象。在邻近沿海和长江口盐度较高水域产卵,盐度为22—26‰。
关键词:
花鲈,繁殖生物学,组织学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焕焕 张涛 宋超 赵峰 毕学娟 章龙珍 庄平
2014年4~8月于凤鲚(Coilia mystus)繁殖盛期在长江口逐月采样,对凤鲚繁殖群体的雌性个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年龄结构为1~3龄,共3个年龄组,其中1~2龄个体占87.06%。繁殖群体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51.66±21.13)mm、(16.97±6.34)g。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1.63×10~(-5)l~(2.75)(n=124,R~2=0.935 3),显著性差异检验表明凤鲚属于匀速生长类型(P>0.05)。体长和体质量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205.85[1-e~(-0.48(t+1.02)(],W_t=38.31[1-...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汪德海 龚小玲 鲍宝龙 刘利平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是对于降海洄游的日本鳗鲡年龄、生长特性等的研究有限,以至于不能有效管护。本研究于2012年10月在长江靖江段捕得121尾降海洄游日本鳗鲡,并对其年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雌性个体要明显多于雄性,雌雄比例为78∶43;(2)雌雄鳗鲡年龄、生长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雌鳗的平均年龄、体长、体质量以及平均生长速度[(5.50±1.18)龄、(654.9±67.6)mm、(522.1±176.2)g、(110.48±12.76)mm/A)]均显著大于雄鳗[(5.00±1.23)龄、(527.8±40.1...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美贵 杨刚 张涛 赵峰 彭欣悦 闫光松 庄平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长江口东旺沙、东风西沙和青草沙潮间带水域隔月进行插网作业,共采集到459尾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样品,分析其胃含物。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共摄食12类37种生物,主要摄食虾类,其次是鱼类、蟹类等。其饵料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虾类以外,春季还摄食糠虾类和蟹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冬季还摄食糠虾类;体长189 mm的个体主要以鱼类为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秋季的...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赵峰 王思凯 张涛 杨刚 王妤 庄平
2017年3月19日,在长江口近海采集到1 ind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全长133.0 cm、体质量13.8 kg,对其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食性分析结果显示,春季中华鲟在长江口近海摄食较好,摄食强度为4级,饵料生物共有6种,其中鱼类有黄鲫(Setipinna taty)、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3种,甲壳类有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
关键词:
中华鲟 食物组成 近海 春季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守海 徐兆礼 田丰歌
2009年6-8月在长江口及杭州湾水域收集到1 355尾凤鲚(Coilia mystus)样品,取其胃含物并对其饵料组成和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长兴岛北港水域每尾凤鲚对桡足类摄食数量为0.10~3.31个,长江口九段沙南槽水域每尾为0.06~0.23个,因此可以认为产卵场凤鲚的摄食强度大于洄游中凤鲚的摄食强度。同时发现,每尾体长为100~150 mm的凤鲚摄食糠虾类数量在0.4个左右,而150~190mm体长组糠虾类的数量在0.1个以下。研究表明,个体较大的凤鲚并未对较大个体的糠虾类有更强的摄食趋势。同样,食物中桡足类数量分布与体长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杭州湾,凤鲚的胃含物和栖息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伟民
大口黑鲈仔、稚鱼生长和食性的观察陆伟民(上海水产大学,200090)关键词大口黑鲈,仔、稚鱼,生长,食性OBSERVATIONONGROWTHANDFEEDINGHABITSOFLARGEMOUTHBASS,MICRORTERUSSALMOIDES,...
关键词:
大口黑鲈,仔、稚鱼,生长,食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建生 李圣法 丁峰元 程家骅
以1960年和2004年各3个季节长江口近海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网具标准化之后对该水域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的长周期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域2004年的鱼类种类数和资源密度指数与1960年相比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虽然仍以底层鱼类的生物量占绝对的优势,但鱼类群落中的优势种的种类组成却发生了较大的更替,由1960年以底层优质鱼类为主变为2004年以中上层种类和小型低值杂鱼为主,群落的多样性趋于简单化,稳定性更加脆弱。高强度的捕捞和近海环境污染是引起鱼类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提高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考虑,当前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 多样性 年际变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史赟荣 晁敏 全为民 黄厚见 沈新强
根据2010年至2011年4个季度的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同时根据不同水域的盐度特征,将长江口的30个站位从河段水域至口外依次分为3个水域(Zone-1、Zone-2、Zone-3)进行分析,从构成群落的物种分类水平、丰度、二元数据和分类阶元4个角度首次探讨了长江口鱼类群落4个多样性指数(种类数目、Pielou均匀度指数、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学指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4个指数的季节变化均不显著。而种类数目和反映群落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平均分类学指数在空间上变化明显。平均物种数目由Zone-1(3.49种)至Zone-3(10.17种)的升高趋势反映出海洋对河口作用的逐渐增强;平均...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群落 多样性 河口生态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沈新强 史赟荣 晁敏 全为民 黄厚见 吴庆元
为研究长江口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值(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与分类变异差异指数∧+)的长期变动,根据1985~1986年、2004年及2010~2011年3个时期共12个航次长江口鱼类调查资料,分别计算了反映鱼类群落不同物种亲缘关系△+和亲缘关系均匀性∧+值。结果显示,2004年4个航次及2010~2011年3个航次鱼类△+均位于长江口鱼类群落总名录△+95%置信区间以下,与1985~1986年相比,2004年及2010~2011年各航次平均△+均较低;∧+的分布格局则与△+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12个航次的∧+均在95%置信区间内。长江口鱼类群落△+的降低跟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生境破坏等有关,其下...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群落 分类学多样性 长期变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胡芬
利用2015年4-7月共6个航次在长江口近岸水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水域小黄鱼仔稚鱼的时空分布和生长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仔稚鱼的平均出现率为51.85%,以6月中旬最高,4月中旬次之,7月中旬最低,S断面的平均出现率明显大于N断面;站位总平均丰度为3.27尾·100-1·m~(-3),以5月中旬最高,5月上旬次之,7月中旬最低,S断面小于N断面。S断面的出现率较高,N断面的高丰度站位随时间的推移向外海转移。总体来看,30 m以浅水域的丰度先升高后降低,5月中旬达到峰值;30 m以深水域的丰度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丰度随水深增加而减小。根据仔稚鱼不同发育期在各时间段所占的百分比,把其生长发育过程分为仔鱼期、仔稚鱼期和稚幼鱼期等3个阶段,相对应的时间段分别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春末夏初,河口水域快速上升的水温以及由冲淡水增强形成的低盐环境有利于提高仔稚鱼的存活率,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长江口 小黄鱼 仔稚鱼 丰度 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