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82)
2023(4742)
2022(3900)
2021(3569)
2020(2923)
2019(6274)
2018(6043)
2017(10692)
2016(6074)
2015(6541)
2014(6460)
2013(6446)
2012(6038)
2011(5586)
2010(5755)
2009(5139)
2008(5081)
2007(4377)
2006(4041)
2005(3641)
作者
(19625)
(16360)
(16231)
(15691)
(10763)
(8213)
(7358)
(6641)
(6300)
(6100)
(5913)
(5806)
(5712)
(5426)
(5366)
(5265)
(5089)
(5002)
(4859)
(4744)
(4448)
(4270)
(4047)
(4012)
(3762)
(3758)
(3686)
(3412)
(3396)
(3374)
学科
(29531)
经济(29519)
(14000)
地方(13767)
管理(12996)
环境(9533)
(8980)
地方经济(8482)
方法(7780)
(7690)
数学(6641)
数学方法(6573)
中国(6449)
生态(6371)
(5801)
企业(5801)
农业(5572)
资源(5556)
(5183)
业经(5101)
经济学(4746)
(4422)
(4400)
(4061)
区域(4049)
理论(3715)
规划(3613)
环境规划(3521)
(3435)
金融(3434)
机构
学院(87694)
大学(87160)
研究(37281)
(31387)
经济(30675)
管理(28987)
科学(27796)
中国(25902)
理学(24775)
理学院(24313)
管理学(23716)
管理学院(23558)
(21011)
(20323)
(19580)
研究所(19244)
(18990)
中心(16757)
业大(15577)
(15279)
农业(15121)
师范(15025)
(14333)
(13692)
(12610)
师范大学(12448)
(11925)
科学院(11856)
研究院(11637)
(11576)
基金
项目(66217)
科学(52090)
基金(46821)
研究(45483)
(43258)
国家(42962)
科学基金(35336)
(28555)
社会(28512)
社会科(26879)
社会科学(26873)
基金项目(25344)
(23784)
自然(23769)
自然科(22988)
自然科学(22981)
自然科学基金(22514)
教育(19348)
资助(17934)
编号(17638)
重点(16920)
(16745)
(14085)
计划(13873)
成果(13580)
(13372)
(13356)
课题(13227)
科技(13062)
科研(13028)
期刊
(38563)
经济(38563)
研究(22676)
学报(18805)
中国(17087)
科学(16512)
(15204)
大学(12305)
学学(11687)
农业(10844)
资源(9249)
教育(9032)
管理(8526)
(7799)
业经(6568)
(6083)
技术(5816)
(5423)
(5375)
金融(5375)
林业(5142)
经济研究(5014)
科技(4883)
(4682)
问题(4633)
图书(4624)
业大(4500)
财经(4424)
生态(4298)
地理(4136)
共检索到129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潘绪伟  程家骅  
利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海域获取的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龙头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摄食饵料种类有39种,鱼类是其主要饵料类群,所占质量百分比为84.13%。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等。龙头鱼的摄食强度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食物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谷  孙栋  林施泉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军  闫庆  朱建荣  龚甫贤  
基于长江口外海域2009年夏末调查的温盐和溶解氧(DO)资料,采用垂向梯度法对夏末长江口外海域温度垂向结构类型进行划分,计算了温跃层深度、强度和温跃层处DO垂向梯度等参数。长江口外海域夏末水温垂向结构类型及其温跃层强度的分布表现为长江冲淡水、黄海沿岸流、台湾暖流表层暖水和台湾暖流深层冷水交汇、混合的态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温跃层深度与温跃层处DO垂向梯度之间为负相关,温跃层深度与垂向最小DO浓度之间为正相关,温跃层强度与温跃层处DO垂向梯度之间为正相关。最接近DO供给源的上温跃层强度与温跃层处DO垂向梯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69)。温跃层越浅、强度越大,对底层水低氧现象的影响越大。温跃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属峰  陆健健  
20 0 0年 5月中、下旬对长江口南汇边滩泥螺种群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泥螺种群呈聚集型分布 ;泥螺种群密度分别为 2 1.2 /m2 和 32 .8/m2 ;生物量分别为 2 5.60g/m2 WW和4 4 .89g/m2 WW或 2 .0 5g/m2 DW和 3.4 9g/m2 DW ;平均壳高分别为 1.19cm和 1.34cm ,壳高日生长量为 98.7μm ,月生长率达 2 4 .9% ;种群分别以壳高 1.0 0~ 1.2 0cm ( 4 7.0 6% )和 1.2 0~ 1.4 0cm( 4 1.90 % )的种群占绝对优势 ;性成熟个体比例分别占 32 .4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晓东  徐兆礼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的季节变化、水团对丰度分布的影响、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以及其生态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平面分布变化主要受盐度影响。夏季平均丰度最高(10.42 ind/m3),主要集中在长江口羽状锋(122°40′~123°30′E)处,冬季丰度最低(0.00 4 ind/m3)。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是最主要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兴中  陆健健  
长江口潮滩湿地共有大型底栖动物 6 8种 ,河口低盐种、半咸水种和淡水种共存 ,反映了咸、淡水过渡环境的特点。沿着河口梯度 ,随着盐度的升高 ,底栖动物物种数增多。沿潮滩高程梯度 ,从低位盐沼到高位盐沼 ,随着海三棱藨草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 ,以及沉积物特性的变化 ,底栖动物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呈上升趋势。从潮沟底、潮沟边滩到草滩 ,潮沟系统小尺度生境变化导致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生态系列变化。就长江口潮滩湿地来讲 ,不同尺度的空间异质性特点各异、主导因素亦有差别 ,河口盐度梯度、高程梯度、盐沼植被、潮沟系统对淤泥质河口潮滩湿地不同等级尺度的空间异质性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正是这种不同尺度的异质性 ,维持...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剑  徐兆礼  朱德弟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8°00′-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软体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环境适应类型。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浮游软体动物总丰度分别为:春季64.61ind/m3,夏季191.84ind/m3,秋季59.11ind/m3,冬季1.4ind/m3。四季共出现软体动物24种,其中春季8种,夏季21种,秋季10种,冬季2种。马蹄螔螺(Limacina trochiformis)适温较低,是春季主要优势种;明螺(Atlanta peroni)作为暖水种,是夏季主要...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罗大松   杨红   王春峰   焦俊鹏  
为研究长江口上海近岸海域敌草隆(Diuron)的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于2021年10—11月间采集上海长江口沿岸海域、横沙岛(内陆)水域、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附近海域24个站位水样并通过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各站位表层水样中的敌草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3个不同区域24个站位水样均有敌草隆检出。其中,上海长江口沿岸10个站位敌草隆质量浓度检测范围为182.43~439.38 ng/L,检出率为100%;横沙岛(内陆)水域9个站位敌草隆质量浓度检测范围为83.48~369.25 ng/L,检出率100%;中华鲟保护区附近海域5个站位敌草隆质量浓度检测范围为1.97~2.85 ng/L,检出率100%。敌草隆的空间分布主要与船舶防污涂料在船舶停靠港口及航运中释放、农业活动、海洋水动力学扩散作用等相关。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上海长江口沿岸海域具有潜在中风险;横沙岛(内陆)水域农田耕作区具有潜在中风险;中华鲟保护区附近海域具有潜在低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上海近岸海域环境正遭受敌草隆的威胁,尤其是在上海长江口沿岸主要的港口和码头以及横沙岛海域农耕区和河流交汇处。虽然暂时未威胁到中华鲟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依旧需要对敌草隆在长江河口及近海海域的环境影响引起重视。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  王春峰  
运用LOICZ通用的生源要素通量估算法BOX模型,估算长江口主要营养盐物质DIP和DIN的通量,定量分析了长江口门水域DIP和DIN的行为过程,DIP在口门内通过非保守性行为而离开系统,而在口门外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过程,DIP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进入系统;DIN在这两个区域都通过非保守性行为进入系统,充当"源"的作用;论证了长江口海域DIP和DIN营养盐通量主要由径流量所控制;盐度分布、营养盐浓度也是营养盐通量控制因素之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广朋  庄平  章龙珍  刘鉴毅  黄晓荣  陈丽慧  赵优  
研究了长江口水域纹缟虾虎鱼的繁殖生物学。结果如下:(1)纹缟虾虎鱼雌雄亲鱼间形态学特征具有差异,肥满度分别为3.47±0.36与2.17±0.52,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等比值存在极显著差异;(2)纹缟虾虎鱼产卵期为3~7月份,盛产期为4~6月份。绝对生殖力平均为12 689.2粒,体长相对生殖力平均为206.9粒/mm;(3)纹缟虾虎鱼成熟的卵为球形,卵径0.482~0.606 mm,卵中油球数量10~200个,精子较小,由圆形头部和细长尾部(鞭毛)两个部分组成;(4)纹缟虾虎鱼产卵受精一般在洞穴内进行,而且雄鱼具有护卵习性;(5)纹缟虾虎鱼受精卵呈梨形或者梭形,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沈良  严肃庄  李玉中  
根据长江口和杭州湾北部沉积物粒度分析数据,研究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以及分区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受水动力条件、地貌类型以及泥沙来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在纵向分布上,自西向东粒径从粗到细、分选程度从好至差,在横向上自北港-北槽-南槽,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水流动力作用强的河槽和波浪作用强的口门浅滩沉积物粒度较粗,水动力较弱的河口边滩及口外海滨区沉积物则较细。根据沉积物分布特征可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分为河口分汊河段沉积区、河口拦门沙沉积区、口外海滨沉积区和杭州湾北部沉积区等4个沉积区。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利用2013年和2014年的67月共6个航次在长江口近海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开展的定点调查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海域沙海蜇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末夏初,沙海蜇幼体首先出现在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弱的江苏省中南部近岸和长江口北部外海水域;随着水温回升,逐渐向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强的海域和黄海冷水团控制的南黄海中央深水海域扩散,吕四近岸的出现率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外海出现率持续保持在高水平;7月下旬,随着沙海蜇伞径达到高峰值,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呈现全面暴发的趋势。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丁晓玮  张建恒  庄旻敏  康新宇  赵晓惠  何培民  刘书荣  刘建芬  文源  沈辉  钟佳明  
为了解金潮源头,对枸杞岛附近贻贝(Mytilus edulis)养殖区固着褐藻进行了分布特征调查,并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漂浮金潮进行月度监测。结果表明,枸杞岛附近贻贝养殖区设施上固着生长大量褐藻马尾藻,1—3月,藻体具有固着器,营固着快速生长,平均长度在3月可达3.45 m;同时海区巡航监测结果显示,1—2月枸杞岛附近海域无漂浮马尾藻,3月份只有单棵零星漂浮藻体; 4月份,贻贝养殖区马尾藻固着器逐渐萎缩消失,导致藻体大量脱落进入海区,由于马尾藻具有气囊结构,能够保障藻体长期漂浮在海表面形成金潮;大面监测结果显示,4—5月海区漂浮褐藻生物量与分布范围快速增加,分布面积可达27761 km~2。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固着褐藻和海区漂浮褐藻均为铜藻(Sargassum horneri)。本研究结果表明,3—4月浙江沿岸固着铜藻在人为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从贻贝养殖设施上脱落后营漂浮生活,生长聚集,并可能在风和海流作用下向北至黄海海域形成金潮,黄海金潮可能具有多溯源性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林军  吴星辰  刘莲  徐丽丽  闫庆  
基于海洋模式ECOM-si,建立长江口外海包含环流场、温盐、泥沙和NPZD型生态模型的物理-生态耦合数值模式。利用历次定点、断面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模拟精度,且稳定性良好,可用于研究长江口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长江入海径流量受三峡工程调蓄前后,不同月份下泄水量的增减分别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对长江口外营养盐和浮游植物月平均生物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长江口外营养盐增减的绝对量由近河口区向远河口区递减;且调蓄引起的营养盐增减峰值时间上自西向东推迟、峰值滞后。枯水年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游博文  张国安  李一鸣  李占海  
近30 a来长江口北支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沉积物特征及输移趋势发生显著变化。研究基于2015年和20世纪80年代沉积物粒度调查资料,通过粒度对比、趋势分析等方法,探讨长江口北支及口外沉积特征与输移趋势。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支及口外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砂质粉砂和砂为主,近30 a来平均中值粒径减小20%左右。其中,北支口内粒径减小约30%,表明北支口内整体为淤积环境;口外0~10 m水深区域粒径增加约25%,表现为风浪和潮流作用下的侵蚀特征; 10 m水深外,粒径略有减小,沉积特征基本稳定。从沉积物输移趋势上看,北支崇头至灵甸港河段,沉积物较粗,以径流作用下的沉积为主;灵甸港至三条港河段,沉积物输移趋势向下指向三条港,其中灵甸港至三和港河段边滩粗、主槽细,径潮流交汇作用明显;三条港以下河段,沉积物以海域来沙为主,颗粒细,输移趋势指向上游;北支口外,0~10 m水深区域,沉积物粗化,沉积物随水深增加变细,其中0~2 m水深区域,砂含量占比超过90%; 10 m以深离岸水域,沉积物输移趋势不显著。流域来沙减少和北支围垦工程建设,致使沿岸泥沙补给不足,口外浅滩泥沙在风浪和潮流作用下,一部分随涨潮流向口内输运,一部分随落潮流向外海扩散,构成北支及口外沉积物输移趋势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