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33)
2023(3378)
2022(3050)
2021(2790)
2020(2410)
2019(5719)
2018(5682)
2017(10279)
2016(5996)
2015(6776)
2014(6814)
2013(6801)
2012(6731)
2011(6040)
2010(6298)
2009(5859)
2008(6016)
2007(5421)
2006(4859)
2005(4213)
作者
(18817)
(15991)
(15954)
(15029)
(10577)
(7715)
(7195)
(6389)
(6052)
(6032)
(5836)
(5708)
(5561)
(5295)
(5243)
(5033)
(4900)
(4888)
(4685)
(4611)
(4254)
(4063)
(4061)
(3989)
(3759)
(3657)
(3574)
(3419)
(3336)
(3294)
学科
(27955)
经济(27926)
管理(14733)
(14016)
方法(12376)
(11465)
贸易(11464)
(11240)
企业(11240)
(11151)
数学(10810)
数学方法(10693)
地方(9353)
(8115)
(7455)
出口(7442)
出口贸易(7442)
(7309)
(6860)
中国(6371)
(5078)
地方经济(4899)
业经(4769)
农业(4460)
环境(4311)
理论(4062)
(3767)
(3741)
金融(3740)
(3662)
机构
大学(92546)
学院(90193)
(35779)
经济(35108)
研究(34828)
管理(32722)
理学(28274)
理学院(27778)
管理学(27138)
管理学院(26976)
中国(24494)
科学(22960)
(21203)
(20727)
(18688)
(17588)
研究所(17382)
(15452)
业大(15067)
中心(14764)
农业(14027)
(13822)
师范(13649)
(12863)
财经(12602)
(11806)
(11693)
北京(11542)
(11375)
师范大学(11349)
基金
项目(62418)
科学(49511)
基金(45977)
研究(42839)
(41249)
国家(40932)
科学基金(34457)
社会(27291)
社会科(25830)
社会科学(25821)
(25138)
基金项目(24683)
自然(23781)
自然科(23223)
自然科学(23212)
自然科学基金(22800)
(20895)
教育(19882)
资助(19039)
编号(15836)
重点(14743)
(14124)
(13530)
(13293)
成果(13053)
(12609)
课题(12277)
科研(12118)
计划(11889)
创新(11875)
期刊
(42643)
经济(42643)
研究(25359)
中国(17349)
学报(16915)
科学(15820)
(15021)
大学(12224)
管理(11803)
学学(11465)
(10877)
农业(10410)
教育(8978)
(7062)
金融(7062)
(7022)
技术(6917)
国际(6863)
资源(6528)
业经(6266)
财经(6117)
经济研究(5877)
问题(5836)
(5768)
(5211)
世界(4959)
(4889)
(4533)
业大(4432)
技术经济(4201)
共检索到1380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志林  胡国栋  朱培华  廖建英  
长江口为典型的多级分汊中等潮汐河口,口门宽阔、径潮流强劲、泥沙运动复杂、河槽交替多变,给河口综合治理带来困难。长江口各分流汊道演变过程中,此消彼长是永恒的主旋律,其产生、发展、扭曲、萎缩、消亡具有周期性演变规律。为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长江口先后实施了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南北港分流口处的新浏河沙护滩和南沙头通道限流工程,以及中央沙促淤圈围工程和青草沙水源地工程等,南北港和南北槽分流口河段得到有效控制,对长江口未来的演变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南北港分流口以下丰富的地形、水文现场资料,对近年来南港地形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肯定工程稳定河势的同时,认为目前南北港分流口以下,尚存在南港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强  杨世伦  孟翊  杨海飞  吴创收  史本伟  
南港是长江口两个主要入海通道之一,也是长江深水航道的必经之路。基于2012和1984年的地形资料,利用Arc GIS技术对南港进行冲淤分析;并用同一种方法(筛析法-移液管)对相应年份所采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径测试对比。结果表明:近28年来南港地形发生了重大变化,复式河槽间的沙脊因刷深而趋于消亡,主航槽则淤浅数米;沉积物中值粒径均值从81μm下降为24μm,特别是原沙脊位置上的沉积物从砂变细为砂质粉砂或粘土质粉砂。分析认为,采砂是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沙脊采砂使复式河槽"中脊"消失,水动力减弱,河槽中央过水断面增大、分流增多,两侧航槽流速减小导致淤浅;沉积物变细是较粗颗粒被采走、动力减弱和淤积发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时连强  李九发  应铭  左书华  徐海根  
研究南槽没冒沙演变规律,可以为筑库引淡蓄水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该海区近百年来各个时期的海图和20年来的实测水文泥沙等资料以及2003、2004年的现场观测数据,探讨了没冒沙的形成及形成后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没冒沙的形成和发育经历了局部边滩冲刷、边滩沙嘴发育和沙脊形成3个阶段;近半个世纪来,沙体中轴位置在稳定强劲的涨落潮流作用下呈现出西北—东南走向的良好的稳定性,具有潮流脊性质。而蓄淡水库工程建设将有可能使南槽成为适应进出水沙量的新型河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俊勇  赵德招  
在前人研究及大量长时间、连续、大范围河床底质现场采样资料的基础上,对长江口南港北槽河床底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从河床底质的角度对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物质来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长江口河床质具有总体较细、上粗下细以及时空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南港北槽河床质的变化与风浪掀沙、底沙过境、洪枯季变化等因素有关;南港段河床质季节性变化大于北槽;南港河段河床底质有细化的趋势;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物质偏粗且与周边河床质组成相近,航道回淤应关注滩槽泥沙以近底高含沙水流方式的交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云平  李义天  樊咏阳  
为了研究河口前缘沙洲演变过程与流域入海泥沙要素关系,建立了长江口前缘沙洲面积冲淤速率和流域入海泥沙要素关系曲线,并预测沙洲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长江河口前缘沙洲1958~1989年-5m以浅面积表现为淤涨,1989~2000年为淤涨和侵蚀交替变化,但幅度较小,自2000年起为冲刷趋势发展,这一过程伴随流域入海泥沙量和含沙量的减少而产生。同时沙洲面积的锐减过程中存在临界泥沙要素条件,并建立了相应的经验曲线,当沙洲面积冲刷和淤涨达到平衡时,临界入海沙量和含沙量临界值分别为2.83×108 t/a,0.318kg/m3。依据以往三峡水库蓄水后入海沙量预测数据,三峡水库蓄水后60a左右前缘沙洲-5m以浅...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宋超  刘媛媛  吕杨  赵峰  杨刚  张婷婷  庄平  
根据2014年11月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产卵盛期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的现场采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有明银鱼仔鱼在长江口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有明银鱼仔鱼主要分布在北支水域,且受涨落潮的影响明显,涨潮时其分布范围较广,落潮时分布相对集中,且在北支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西少东多的分布格局。通过有明银鱼仔鱼密度分布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RDA分析和各环境因子对仔鱼密度分布的贡献率研究,均证实盐度是影响有明银鱼仔鱼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尤其在长江口北支水域,有明银鱼仔鱼的密度从西至东由低到高的分布趋势与盐度的分布相吻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炜  李九发  李为华  
针对近期长江口南北槽分流口地区出现新的河床冲淤演变情况,对分流口河道尤其北槽入口河段多次实测水文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分流口河道悬沙输运机制。通过引入输沙机制影响强度尺度参数,得到悬沙输运机制的数学表达形式,并进一步探讨了北槽入口河道产生淤积的原因。结果表明:(1)北槽分流口存在三级输沙机制,且不同输沙机制项在近口段、口中段和口内段各段中影响程度也不相同;(2)分流口泥沙来源于南港河段,在向"南港—北槽"输运过程中,一部分泥沙受到分流潜堤拦截,落淤在潜堤北侧造成九段沙沙头持续淤长;(3)悬沙在口中段受两项输沙机制的共同控制下,跨跃航槽,横向输运。并在输移过程中落淤,最终形成北槽入口局部区域的持续...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沈良  谷国传  虞志英  
根据 198 3~ 1999年历年地形测图和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3月潮滩断面定位观测的相对高程记录 ,结合潮滩水文泥沙观测资料 ,对长江口南汇东滩的淤涨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不断淤涨的平缓潮滩在风暴浪和常浪作用下发生相应的突变和渐变 ,并且常浪对滩面起洗平作用 ,而风暴浪对滩面起掀掘作用。潮流携带细颗粒泥沙塑造潮滩 ,通过上、下滩水体含沙量之差可计算潮滩的堆积速率 ,从滩坡平衡原理可计算潮滩水平扩展趋势。计算结果得到南汇潮滩堆积速率为 4 .5cm/a ,淤涨速率 4 0~ 5 0m/a ,与实测资料相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焕庭  茅志昌  顾玉亮  
南水北调工程是长江流域继三峡工程后的又一重大工程 ,工程建成后对长江河口的环境与生态有何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是众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南水北调是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 ,有东、中、西线三种方案 ,它建成后必将对长江口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涉及径流、泥沙、咸水入侵、岸滩冲淤、航道、水产、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根据有关初步设计资料及长江河口的流量和盐度等实测资料 ,用统计的方法对东线南水北调调水5 0 0、70 0和 10 0 0m3 /s后对长江口咸水入侵的影响进行了初步预测。为了减少其不利影响 ,还提出了采取加快实施北支整治工程、尽快建造新的避咸蓄淡水库、确定调水的控制流量和三峡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属峰  陆健健  
20 0 0年 5月中、下旬对长江口南汇边滩泥螺种群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泥螺种群呈聚集型分布 ;泥螺种群密度分别为 2 1.2 /m2 和 32 .8/m2 ;生物量分别为 2 5.60g/m2 WW和4 4 .89g/m2 WW或 2 .0 5g/m2 DW和 3.4 9g/m2 DW ;平均壳高分别为 1.19cm和 1.34cm ,壳高日生长量为 98.7μm ,月生长率达 2 4 .9% ;种群分别以壳高 1.0 0~ 1.2 0cm ( 4 7.0 6% )和 1.2 0~ 1.4 0cm( 4 1.90 % )的种群占绝对优势 ;性成熟个体比例分别占 32 .4 %...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争平  
长江口两港城经济发展史之比较陈争平不少学者论及上海城市发展历史时,把位于长江入海口,又有天然良港这两点,作为上海城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其实不尽然,与上海共扼长江入海口要冲的还有江北的南通。南通这个港口城市,也是江河海水运枢纽。在港口自然条件上,上...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维佳  蒋雪中  薛靖波  何青  陈吉余  
以1998/1999年长江流域洪水后奠定的河口河势为参照,利用四期大比例尺海图,数字化分析了1998/1999~2011年长江口北港河势与横沙东滩演变,讨论了北港和横沙东滩受河口重大工程影响产生的新变化。结果表明:青草沙水库工程稳定了北港河势;依托深水航道导堤工程和圈围工程,横沙东滩快速淤长,至2011年,-2m、-5m以上面积分别达到304km2、522km2,扣除深水航道坝田区面积,还有237km2、450km2;围绕横沙岛和横沙东滩,北岸可利用-10m岸线达到16km,在未来的7~23a,可为上海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新增岸线资源和土地资源。横沙北靠北港,南依长江口深水航道,东临东海;吹填成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勇  线薇微  李文龙  
根据2009―2011年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中无脊椎动物调查数据,探讨无脊椎动物群落动态特征。结合同步监测的该水域环境数据,分析无脊椎动物群落时空变异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秋季航次共捕获无脊椎动物8目15科25种,其中甲壳动物14种,软体动物11种。无脊椎动物群落优势种类包括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不同年份优势种类存在变异。无脊椎动物群落资源密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9年...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强  王俊  袁伟  金显仕  
根据2006年6、8、10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缺氧区底拖网定点捕捞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数量分布。结果表明,长江口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共49种,隶属2纲5目25科37属;生物量组成以蟹类为主,占大型无脊椎动物总生物量的58.20%;个体数密度组成以虾类为主,占大型无脊椎动物总密度的92.41%;不同航次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量分布变化较大,个体数密度分布与水温、盐度、水深、pH及溶解氧等单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但受水温及盐度影响相对较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弘艺  唐文乔  
2004年1月至2005年4月在江苏靖江市的长江沿岸用定置张网采集刀鲚261尾。清洗后的矢耳石在60℃烤箱中烘烤24h,干燥冷却后用电子天平称重,精确到0.01mg。成对t检验显示,左右矢耳石间的重量无显著差异(P>0.05),选用左矢耳石为研究对象。用直线、幂函数和多项式等确定各类参数间的最佳拟合公式。结果表明,长江口刀鲚的耳石重量在不同年龄组间的重叠相对较少,大小相近的个体,年龄大即生长慢的比年龄小即生长快的耳石重量大,不同龄组间耳石重量有显著的差异(P<0.05)。按年龄组以耳石重量与相应的体长作图,可初步判断所观测年龄的可靠性。分析耳石重量的频率分布,能分离出体长相近但年龄不同的个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