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16)
- 2023(10133)
- 2022(9090)
- 2021(8590)
- 2020(7173)
- 2019(16753)
- 2018(16922)
- 2017(32228)
- 2016(17875)
- 2015(20165)
- 2014(20031)
- 2013(19906)
- 2012(18301)
- 2011(16229)
- 2010(16098)
- 2009(14381)
- 2008(13755)
- 2007(11638)
- 2006(10084)
- 2005(8559)
- 学科
- 济(68035)
- 经济(67963)
- 管理(47295)
- 业(45010)
- 企(37176)
- 企业(37176)
- 方法(32564)
- 数学(28348)
- 数学方法(28041)
- 农(18533)
- 学(17602)
- 地方(17231)
- 贸(16849)
- 贸易(16843)
- 中国(16540)
- 易(16426)
- 财(15516)
- 业经(14779)
- 农业(12356)
- 和(11465)
- 环境(11322)
- 理论(11084)
- 技术(10672)
- 制(10239)
- 出(10228)
- 务(9940)
- 财务(9883)
- 财务管理(9869)
- 划(9307)
- 企业财务(9298)
- 机构
- 大学(245477)
- 学院(244662)
- 管理(99180)
- 济(91310)
- 经济(89234)
- 理学(86789)
- 理学院(85757)
- 管理学(84203)
- 管理学院(83785)
- 研究(82481)
- 中国(58823)
- 科学(55286)
- 京(52799)
- 所(41970)
- 农(41555)
- 业大(40050)
- 财(39995)
- 江(39261)
- 研究所(39033)
- 中心(37342)
- 范(33484)
- 师范(33146)
- 农业(32905)
- 财经(32711)
- 北京(32271)
- 院(30724)
- 经(29726)
- 州(28714)
- 师范大学(27021)
- 技术(26238)
- 基金
- 项目(178678)
- 科学(139799)
- 基金(128970)
- 研究(128232)
- 家(113395)
- 国家(112501)
- 科学基金(96178)
- 社会(78108)
- 社会科(73876)
- 社会科学(73852)
- 省(71382)
- 基金项目(70226)
- 自然(65276)
- 自然科(63667)
- 自然科学(63650)
- 自然科学基金(62486)
- 划(59501)
- 教育(57996)
- 资助(52789)
- 编号(52617)
- 成果(41564)
- 重点(40438)
- 部(38630)
- 发(38083)
- 创(36717)
- 课题(36117)
- 科研(34808)
- 创新(34221)
- 计划(33214)
- 大学(32560)
共检索到344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钊 李占海 张国安 王智罡 姚俊
根据2015年1月7日至14日在长江口南槽中段主槽内获得的流速和悬沙观测资料,运用机制分解法分析了从大潮到小潮连续变化过程中南槽中段的水沙输运机制,通过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悬沙浓度和流速的周期性对悬沙输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个大小潮周期过程中各潮周期的单宽净输水以向海为主,斯托克斯余流和欧拉余流的强度由大潮到小潮呈减小趋势;(2)各潮周期的单宽净输沙以向陆为主,与净输水方向相反,输沙强度从大潮至小潮呈现"小-大-小"的变化特征,该特征的产生与潮泵效应输沙的剧烈潮周期变化有关,平流输沙、潮泵效应输沙与垂向净环流输沙项是影响潮周期净输沙的主要成分;(3)小波分析表明,悬沙浓度和流速具有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炜 李九发 李为华
针对近期长江口南北槽分流口地区出现新的河床冲淤演变情况,对分流口河道尤其北槽入口河段多次实测水文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分流口河道悬沙输运机制。通过引入输沙机制影响强度尺度参数,得到悬沙输运机制的数学表达形式,并进一步探讨了北槽入口河道产生淤积的原因。结果表明:(1)北槽分流口存在三级输沙机制,且不同输沙机制项在近口段、口中段和口内段各段中影响程度也不相同;(2)分流口泥沙来源于南港河段,在向"南港—北槽"输运过程中,一部分泥沙受到分流潜堤拦截,落淤在潜堤北侧造成九段沙沙头持续淤长;(3)悬沙在口中段受两项输沙机制的共同控制下,跨跃航槽,横向输运。并在输移过程中落淤,最终形成北槽入口局部区域的持续...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卫明 田欣 郭磊城 何青
以长江口徐六泾断面2009年实测水沙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其水沙特征,重点研究了三峡蓄水及长江流域旱情对徐六泾节点径流、潮位和泥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寸滩站以上流域来水减少、三峡蓄水和中下游干旱共同导致进入河口的径流量减少,各自造成的影响权重分别为38%、13%和49%。与蓄水前相比,蓄水期间徐六泾涨潮历时增加0.5h,落潮历时减少0.5h,潮差增大约0.4m;涨潮平均流速增加35%~126%,落潮平均流速浅滩处基本不变,而深槽处减幅约为22%;蓄水期间涨落潮历时、流速流向等特征由不对称趋于较对称,说明徐六泾的水动力特征对径流减少的响应敏感。伴随径流减少,徐六泾含沙量由蓄水前的0.129...
关键词:
长江 三峡水库 干旱 徐六泾 河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捷 何青 王宪业 郭磊城
利用2009和2010年洪枯季、大小潮长江口南北支长时间序列的水沙盐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近期南北支的水沙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南北支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北支水沙盐倒灌,特别是泥沙倒灌对南支水域悬沙浓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北支盐度和悬沙浓度年际、季节性及大小潮差异明显,一般大潮大于小潮,枯季大于洪季,平水年大于丰水年;南支受径流影响大,悬沙浓度均值在0.2kg/m3左右,盐度在0.25‰左右,南支悬沙浓度和盐度的大小均较北支小一个量级,其变化较北支复杂,尤其是在落潮时段盐度和悬沙浓度短时间内明显增加。北支作为河口唯一受潮汐控制的分支,水沙盐倒灌南支,倒灌期间南支悬沙浓度增加,洪季大潮有微弱沙量倒灌,悬...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支 南支 水沙盐倒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季伟 李占海 徐圣 张二凤 程和琴
基于2018年4月15日至4月24日在长江口北港主槽大小潮连续10天的定点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对枯季期间北港上段河道悬沙浓度的垂线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悬沙浓度较低,大小潮平均值仅为0.17 kg/m~3,悬沙浓度具有大潮显著高于小潮,涨落潮平均浓度接近的特点;水动力则具有大潮明显强于小潮、落潮明显强于涨潮的特点;观测期间的盐度值很低,平均值仅为0.16 psu,盐度的大小潮变化、涨落潮变化以及垂向变化都非常小,盐度密度分层对悬沙剖面影响微弱。在这种动力、泥沙和盐度环境下,大潮期间的悬沙剖面主要为斜线型和指数型;小潮期间的悬沙剖面有斜线型、垂线型和指数型,其中以斜线型占主导。通过Rouse公式拟合发现,大部分的实测悬沙剖面较符合Rouse公式,根据该公式计算得到的悬沙沉降速度介于0.36~2.89 mm/s。Soulsby公式能够对实测的斜线型和垂线型悬沙剖面进行较准确预测,平均误差控制在10%以内。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安传光 赵云龙 林凌 吕敢堂 陈亚瞿
2005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06年1月(冬季)。对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3种,平均丰度442.94ind.m-2,生物量40.78 g.m-2。与历史资料比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显著增加,新记录31种,曾经有过报道但未采集到标本的有3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变化不大,生物量有明显增加,多样性指数增大。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相对重要性指数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中丰度和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冬季较低;多样性指数冬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秋季较低。优势种为谭氏泥蟹、梨形环棱螺、绯拟沼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敏 李九发 李占海 姚弘毅 王飞
基于2011年洪季在南支河道从小潮至大潮连续8天现场定点观测所获得水沙观测数据(包括潮流、悬沙浓度、悬沙粒度和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悬沙浓度、悬沙粒度和沉积物在不同时刻的组成分析,以及流速、悬沙和底床切应力的相互影响分析,对长江河口南支河道悬沙随时间变化特性和河床沙再悬浮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支主槽下段落潮水动力强于涨潮;落潮悬沙浓度高于涨潮,并由小潮至大潮逐渐增加;落潮悬沙粒径粗于涨潮,并随小潮至大潮不断粗化;河床沉积物颗粒较粗,细砂类组成达到90%以上;流速、悬沙及底床切应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河床泥沙再悬浮强度较强,其量值有限。而近期研究区域悬沙浓度和水沙关系发生变化,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世伦 赵庆英 丁平兴 谢文辉
根据长江口南槽 3a中的 2 3次地形实测资料 ,揭示拦门沙航道的季节性冲淤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并利用所获得的经验关系对入海水沙特征年份及洪水、风暴迭加情况下河床的冲淤幅度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 :拦门沙航槽的季节性冲淤变化主要受洪水和风暴控制。在不受风暴干扰的前提下 ,河槽纵向上各点的水深同大通站径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关性以径流同落后 1~ 2月的地形之间的关系为最好 ;随着向海距离增大 ,这种“滞后”时间有延长趋势。正常年份径流引起的洪枯季最大冲淤幅度约为 0 .6~ 0 .7m量级 ,特枯水 (沙 )年和特丰水 (沙 )年引起的洪枯季最大冲淤幅度估计分别为 0 .4~ 0 .5...
关键词:
河床冲淤 拦门沙 径流 台风 长江口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利用2013年和2014年的67月共6个航次在长江口近海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开展的定点调查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海域沙海蜇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末夏初,沙海蜇幼体首先出现在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弱的江苏省中南部近岸和长江口北部外海水域;随着水温回升,逐渐向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强的海域和黄海冷水团控制的南黄海中央深水海域扩散,吕四近岸的出现率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外海出现率持续保持在高水平;7月下旬,随着沙海蜇伞径达到高峰值,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呈现全面暴发的趋势。
关键词:
夏季 长江口 沙海蜇 数量分布 生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忠军 吴昊 陈立侨 刘其根
为研究上海青草沙水库的鱼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空间变化,2010年7—10月在该水库共捕获鱼类993尾,隶属5目,18种,其中淡水鲤形目鱼类最多,占总物种数的72.2%。群落优势种为贝氏、刀鲚、鲫、光泽黄颡鱼。聚类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类型存在较显著的空间差异,刺网网目大小对渔获物物种组成有较显著的影响。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显著正相关,但更多地受丰富度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鱼类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无显著差异。4种摄食功能群中,无脊椎动物食性(44.4%)和杂食性(33.3%)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4种生态类群中,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77.8%)。青草沙水库鱼类群落表现出淡水或长江口低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史赟荣 晁敏 全为民 唐峰华 沈新强 袁骐 黄厚见
为探索长江河口生境条件改变对重要生物的影响状况,揭示生境条件对生物资源影响的机理,根据2010年5–6月在长江口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与历史资料,用根据扫海面积计算的栖息密度研究了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动状况,以及5–6月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2010年5–6月共记录鱼类40种。种类数目较多的科分别是鳀科和虾虎鱼科(均为5种),其次为石首鱼科(4种)及舌鳎科(3种);鱼类栖息密度以当年卵化幼鱼为主,矛尾虾虎鱼、棘头梅童鱼、凤鲚和刀鲚为栖息密度最大的4种鱼类,占调查区域鱼类栖息密度的94.11%。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测度分析发现,春季鱼类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除趋势典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俊勇 赵德招
在前人研究及大量长时间、连续、大范围河床底质现场采样资料的基础上,对长江口南港北槽河床底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从河床底质的角度对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物质来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长江口河床质具有总体较细、上粗下细以及时空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南港北槽河床质的变化与风浪掀沙、底沙过境、洪枯季变化等因素有关;南港段河床质季节性变化大于北槽;南港河段河床底质有细化的趋势;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物质偏粗且与周边河床质组成相近,航道回淤应关注滩槽泥沙以近底高含沙水流方式的交换。
关键词:
河床质 长江口 时空分布 深水航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帅 何青 谢卫明 郭磊城 沈芳
基于近15年的实测数据,分析给出了长江河口控制站徐六泾悬沙浓度和组成的变化特性。研究表明:徐六泾站多年平均表层(2003~2017年)、中层和底层(2010~2017年)含沙量分别为0.07、0.07和0.13 g/L;表层(2004~2017年)、中层和底层(2009~2017年)的中值粒径分别为7.3、9.4和11.0μm。研究期间,年平均含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洪季较枯季降幅更明显。其中2015~2017年均洪枯季表层含沙量较2003~2005年均值分别降低了57%和20%;表层含沙量在2008年出现明显降低的拐点,2008年之后的洪枯季表层含沙量较之前分别降低56%和44%。悬沙粒度具有一定的波动变化,但没有显著趋势性变化特征,或与样本数量限制和流域内人类活动有关。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赵峰 杨琴 宋超 张涛 庄平
为探究长江口凤鲚(Coilia mystus)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科学管理,通过对已有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综述了长江口凤鲚的形态特征、分布、洄游、年龄与生长、摄食习性和繁殖发育等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并论述了近50余年来长江口凤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与管理现状。凤鲚的自然分布较广,不同凤鲚群体的分化明显,洄游履历类型多样。长江口凤鲚的年龄组成以1~2龄占优,属于匀速生长类型,繁殖群体的组成呈现低龄化和小型化的趋势。长江口凤鲚在1~+龄即可达到性成熟,成熟个体一年可繁殖一次,产卵属于单峰一次性产卵类型。长江口凤鲚的生殖力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其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除个别年份外均呈现下降趋势。长江口凤鲚产量自1974年达到历史顶峰后,除1995年出现大幅反弹外,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近几年长江口凤鲚汛期资源量为40 t左右,已基本不能形成渔汛,其资源岌岌可危。据此,建议加强长江口凤鲚种群动态、生境需求和人工繁育等方面的研究,为长江口凤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基础资料。
关键词:
凤鲚 生物学特征 资源利用 长江口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管卫兵 陈辉辉 何文辉
根据2005、2006、2008、2009年在长江口附近水域采集的凤鲚样品,通过测量其体长、体重、性腺重、肝重、繁殖力等生物学参数,对凤鲚生殖群体的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生殖群体的体长、体重范围分别为61.2~224.3mm、2.1~32.7g;凤鲚雌性生殖群体的体长和体重普遍大于雄性,尤其是2008、2009年。而且随着体长的增加,体重差异越大;同等体长的雌性体重大于雄性。不同年份生长速度不同,其中2006年生长状况最差;(2)凤鲚生殖潜能受鱼体长、体重的影响比较密切。2005年性腺发育最好,2006年性腺发育最差;(3)凤鲚生殖群体肝重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凤鲚...
关键词:
凤鲚 生殖特征 条件状况 生物学参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