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18)
- 2023(4295)
- 2022(3882)
- 2021(3816)
- 2020(3134)
- 2019(7420)
- 2018(7136)
- 2017(12168)
- 2016(6806)
- 2015(7761)
- 2014(7577)
- 2013(7481)
- 2012(7247)
- 2011(6610)
- 2010(6577)
- 2009(5948)
- 2008(5911)
- 2007(4716)
- 2006(4264)
- 2005(4003)
- 学科
- 济(27397)
- 经济(27383)
- 管理(17325)
- 业(13891)
- 环境(10535)
- 方法(10490)
- 企(10399)
- 企业(10399)
- 学(9370)
- 数学(9366)
- 数学方法(9273)
- 地方(9145)
- 中国(8390)
- 农(7636)
- 财(6663)
- 划(6103)
- 农业(5077)
- 贸(5016)
- 贸易(5011)
- 资源(4827)
- 和(4820)
- 易(4820)
- 地方经济(4741)
- 业经(4719)
- 规划(4682)
- 环境规划(4548)
- 生态(4193)
- 制(4164)
- 发(4162)
- 税(4107)
- 机构
- 大学(90902)
- 学院(90018)
- 研究(39936)
- 济(35938)
- 经济(35252)
- 管理(31340)
- 中国(30619)
- 科学(27091)
- 理学(26609)
- 理学院(26133)
- 管理学(25605)
- 管理学院(25434)
- 京(21683)
- 所(21510)
- 江(20866)
- 研究所(20008)
- 农(19143)
- 中心(18492)
- 财(16369)
- 业大(15578)
- 院(15238)
- 农业(15042)
- 范(14031)
- 师范(13860)
- 省(13370)
- 北京(12559)
- 科学院(12547)
- 财经(12318)
- 研究院(11900)
- 师范大学(11583)
- 基金
- 项目(66347)
- 科学(52425)
- 基金(48894)
- 家(44999)
- 研究(44902)
- 国家(44691)
- 科学基金(37211)
- 社会(28347)
- 社会科(26769)
- 社会科学(26760)
- 基金项目(26503)
- 省(26481)
- 自然(25821)
- 自然科(25079)
- 自然科学(25074)
- 自然科学基金(24606)
- 划(22621)
- 教育(19410)
- 资助(19222)
- 编号(16995)
- 重点(16586)
- 发(15280)
- 部(14534)
- 江(13777)
- 科研(13594)
- 计划(13554)
- 创(13222)
- 成果(13150)
- 创新(12568)
- 课题(12363)
共检索到148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国峰 李志恩 时俊 秦玉涛
分别于2005~2012年的4个季节对长江入海口徐六泾断面水质实施了29个航次的监测。2005、2010和2012年为丰水年,2006、2011年为枯水年,其余3a为平水年。2005~2012年化学耗氧量(CODCr)的年度平均浓度范围为5.2~14.69mg/L,氨-氮(NH4-N)为0.051~0.358mg/L,总磷(TP)为0.069~0.255mg/L,活性磷酸盐(PO4-P)为0.044~0.098mg/L,石油类(Oil)为23.67~79.39μg/L,铜(Cu)为1.71~2.77μg/L,镉(Cd)为0.057~0.116μg/L,砷(As)为2.34~2.94μg/L。引...
关键词:
水环境质量 长江口 入海通量 变化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海 娄保锋 邓世江 黄波 欧阳雪姣
长江口入海总氮通量对近海水域水环境、水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在优选断面基础上研究了2005~2022年长江口水域总氮浓度和入海通量。结果表明:(1)2005~2022年,入海总氮通量年际间波动较大,最大年通量(263万t/a)是最小年通量(116万t/a)的2.27倍;长江口水域总氮浓度和入海通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2008~2019时期入海总氮通量相对较高,大部分年份入海通量接近或超过200万t/a。2016年以来,长江入海总氮通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长江入海总氮年通量与年径流量的波动节律具有类似性,丰水年入海总氮通量偏高。相近年径流量情况下入海总氮通量对比表明,长江流域总氮污染控制成效明显。(3)2016~2022年,长江口水域总氮浓度特征为枯水期高于丰水期,平均高24%;入海总氮通量年内分布特征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大约是枯水期的1.93倍。(4)2016~2022年,长江入海总氮年通量(平均为185万t/a)中,来自长江上游、洞庭湖、汉江和鄱阳湖的氮源分别占43.8%、24.4%、4.9%和10.8%。长江中下游干流区间净增的氮源(该区间内除上游、洞庭湖、汉江和鄱阳湖汇入的氮源外,通过其他支流汇入和直接进入该区间的氮源再扣除区间消耗后的部分后)占16.2%。
关键词:
长江口 总氮 通量 来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高原 赖子尼 魏泰莉 庞世勋 杨婉玲 蒋万祥 王超
2007—2008年在珠江八个入海口进行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数据,探讨了珠江八个入海口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等指标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季节数量变动及对浮游桡足类总数量的影响,并将本研究水域与珠江口外海水控制区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周年共鉴定38种浮游桡足类,隶属3目10科23属。其中春季25种,夏季28种,秋季23种,冬季21种。优势种主要有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等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四季平均...
关键词:
珠江 入海口 浮游桡足类 种类组成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周明莹 乔向英 矫国本 王学端 高伟 迟晓
2005年5~9月份,分别对流入胶州湾的主要河流(大沽河、墨水河、桃源河、洪江河)入海口进行水样采集,以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分析,外标法定量,测定了各个河流入海口处水体中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含量。分析研究了胶州湾入海河流水中HCHs和DDTs的含量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各河流监测点HCHs检出率为100%,DDTs检出率为60%。(2)大沽河监测点HCHs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6.3×10-3μg/L,洪江河最低,平均含量为4.6×10-3μg/L。(3)DDTs含量以墨水河为最高,平均含量为3.6×10-3μg/L,而桃源河5次调查均未检出。(4...
关键词:
胶州湾 河流入海口 DDTs HCHs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帅 何青 谢卫明 郭磊城 沈芳
基于近15年的实测数据,分析给出了长江河口控制站徐六泾悬沙浓度和组成的变化特性。研究表明:徐六泾站多年平均表层(2003~2017年)、中层和底层(2010~2017年)含沙量分别为0.07、0.07和0.13 g/L;表层(2004~2017年)、中层和底层(2009~2017年)的中值粒径分别为7.3、9.4和11.0μm。研究期间,年平均含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洪季较枯季降幅更明显。其中2015~2017年均洪枯季表层含沙量较2003~2005年均值分别降低了57%和20%;表层含沙量在2008年出现明显降低的拐点,2008年之后的洪枯季表层含沙量较之前分别降低56%和44%。悬沙粒度具有一定的波动变化,但没有显著趋势性变化特征,或与样本数量限制和流域内人类活动有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和琴 李茂田
人类活动对 C、N、P等生命元素循环平衡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但对另一种生命元素 Si循环平衡的破坏却知之甚少。通过对大通、玉树、上海等水文测站近 5 0年来的降雨量、流量、溶解无机氮 DIN(NO3 )和溶解无机磷 DIP(P2 O5)浓度、输沙量等记录进行加权平均和三次线性回归拟合分析发现 :自 195 9~ 1984年长江溶解硅 (DSi)浓度减少 5 3.33μmol/ L ,且 DSi与输沙量呈正相关 (置信度为 0 .896 ) ,与 DIN呈负相关 (置信度为 0 .792 ) ;与流量和降雨量的相关性较复杂 (置信度分别为 0 .75 7和 0 .4 0 5...
关键词:
溶解硅通量 硅循环 限制因素 人类活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亮 张国森
2009年8月~2010年7月,每月在长江口徐六泾对水中悬浮颗粒物进行了采样,分析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及黑碳含量,研究它们的季节变化特征,并计算出相应的输送通量。结果显示,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在0.34~0.92mg/L,黑碳(Black carbon,BC)含量在0.035~0.096mg/L;POC含量与水中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material,TSM)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但POC%随着TSM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此外,水体中BC含量与人类的燃烧活动密切相关。观测期间长江的POC通量为2.34×106 t/...
关键词:
长江 黑碳 通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先进 于贵瑞 高艳妮 王秋凤
河流是连接海洋和陆地两大碳库的纽带,其碳通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的数据为基础,就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5-2005年,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平均为29.57 TgC.yr-1,占河流入海碳通量的42%,其中有机碳占36.02%,无机碳占63.98%,长江、黄河和珠江的颗粒态碳通量占全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的96.25%。从2003年开始,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颗粒态有机碳通量在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中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2009年,全国通过河流泥沙输送到海洋中的碳仅为6.59 TgC,为1965-2005年平均输碳量的22.3%。由此可见,颗粒态碳通量在河流碳通量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准确评估中国河流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应对颗粒态碳通量进行细致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东运 陈一宁 徐超然 薛成凤 王孟瑶 贾建军
沉积物的活动性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海底沉积物处于运动状态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长江是流域建坝蓄水拦沙导致入海沉积物通量锐减的典型案例。在此背景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沉积物活动性不仅关系到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地貌演化,还影响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海岸稳定性。基于2019年3月和10月在长江水下三角洲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和箱式样沉积物样品,以及2019年7月在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区获得的水动力观测资料,使用临界起动剪切力测量仪(CSM)测量沉积物临界起动剪切应力、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研究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物活动性,获得以下认识:(1)CSM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接近,可以用来反映沉积物的临界起动特征。(2)分析不同季节采集的样品发现,CSM测量的临界起动剪切应力平均值在夏季比冬季低,提示洪季的表层沉积物具有更为松散的结构,容易遭受侵蚀而处于活动状态。(3)夏季浪流联合剪切应力随涨潮而减小、随落潮而增大,在全日潮周期内沉积物活动性超过60%;对冬季情境的模拟计算显示,表层沉积物活动性与夏季相当。(4)与三峡大坝建成前相比,当前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的粒径更粗,沉积物的可起动性更低,抗侵蚀性略有增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光君 雷坤 杨丽标
分析了徒骇河、德惠新河与马颊河2003~2010年入海断面水质变化状况及入海通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徒骇河与德惠新河主要超标污染物为CODCr、CODMn、BOD5、NH3-N、石油类,主要表现为耗氧类有机污染与有机有毒类污染。马颊河主要超标污染物除CODCr、CODMn、BOD5、NH3-N、石油类外,还包括TP与VHB,以上各水质指标浓度分别超过III类水质标准的9、7、12、6、7、9、13倍,表现为耗氧类有机污染、营养盐类污染及有机有毒类污染问题。3条河流中,马颊河污染最为严重。研究期间,除德惠新河的无机无毒类与有机有毒类分类综合污染指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外,其它类别分类综合污染指数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天珩 田辉伍 王涵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为了解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长江上游铜鱼繁殖情况,2011—2014年每年5月5日—7月10日,在江津江段通过使用圆锥网捕捞鱼卵,定点进行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在采集到的8 014粒鱼卵中铜鱼鱼卵数量最多,占总鱼卵数的14.76%。调查期间江津江段铜鱼卵苗年均年总径流量为22.45×107尾。2011年—2014年江津江段铜鱼鱼卵日均密度各年平均值分别为8.41、10.57、1.32和3.18个/1 000 m3,2013年和2014年铜鱼鱼卵日均密度显著低于2011年和2012年。对铜鱼鱼卵日均密度与水文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鱼卵日均密度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而2013年和2014...
关键词:
铜鱼 产卵 影响因子 长江上游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进欣
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在苏北盐沼沿环境梯度采用静态箱技术原位测定了甲苯气体通量。为确定高等植物对通量的贡献,进行了高等植物地上部分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环境梯度上,在生长季(4—10月)盐沼整体上表现为甲苯的净汇,消耗率变化范围为2.50~17.45μmol/(m2.d),其中,互花米草带消耗率最高。在非生长季(11月至次年3月)表层冻结的植被带表现为甲苯的弱源,通量变化范围为5.15~10.76μmol/(m2.d)。光滩全年均表现为排放甲苯。由于盐沼消耗率大于排放率,生长季长于非生长季,所以海岸带盐沼全年表现为消耗甲苯。高等植物地上部分是甲苯的重要汇,但是消耗机制还不清楚。盐沼甲苯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倩 王云琦 马超 王彬 李一凡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以2016年6月~2017年5月的通量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月CO_2通量平均日变化呈"U"字形,最小值出现在7月,为-0.95 mg·m~(-2)·s~(-1),最大值在12月,为0.43 mg·m~(-2)·s~(-1),CO_2通量正负值转换时刻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日碳汇时间最长,冬季日碳汇时间最短;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累积量除12月为正值(20.38 gC·m~(-2)·mon~(-1)),表现为碳源外,其他月份均为负值,表现为碳汇,碳积累量最多的是7月(-129.53 gC·m~(-2)·mon~(-1)),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生态系统呼吸、总生态系统碳交换年总量分别为-566.49、1 196.68、-1 761.63 gC·m~(-2)·a~(-1);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日间净碳交换量的主导因子,二者关系符合Michaelis-Menten模型,日间净碳交换量随光合有效辐射增大而降低,光合有效辐射PAR能解释14.1%~58.2%的日间净碳交换量变化,饱和水汽压差是日间净碳交换量限制因子,最适范围是0.5~1.0 kPa,过高和过低均会使日间净碳交换量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减弱;影响夜间净碳交换量的主导因子是5 cm土温,二者关系符合Van’t Hoff模型,夜间净碳交换量随5 cm土温增大而增加,土壤体积含水率是夜间净碳交换量的限制因子,饱和水汽压差大于或小于0.28 m~(-3)·m~(-3)均会对夜间净碳交换量产生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小。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与相近纬度其他森林生态系统基本持平,总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和生态系统呼吸强度则较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鑫 刘元波
本文采用统计相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rodionov时间序列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了1983年7月至2012年9月长江流域SrB和CereS地表净辐射月产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拟合后遥感产品比气象辐射站点观测值整体高15.8%,平均误差为15.31 W/M2,均方根误差为21.58 W/M2。长江流域地表净辐射多年均值为78.0 W/M2,整体呈下降趋势,于1996年突降,存在16年和10年周期;季相上,呈夏>春>秋>冬。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1996~2012年相较1983~1995年净辐射整体下降,其中上游流域降幅大于中下游;净辐射降低主要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尧尧 李秀启 金显仕 王俊 李忠义
根据2009年8月—2013年8月莱州湾海域渔业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渔业种群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和资源量的年际变动,以了解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对莱州湾渔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莱州湾渔业资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以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少;鱼类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网获量明显多于底层鱼类,但2011年8月底层鱼类稍多于中上层鱼类;(2)莱州湾渔业资源各年份的优势种有所变动,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的优势种变动较大,甲壳类优势种变动较少,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主要优势种集中于斑、矛尾虎鱼、口虾蛄、小带鱼和日本枪乌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