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59)
- 2023(2511)
- 2022(2294)
- 2021(2152)
- 2020(1872)
- 2019(4270)
- 2018(4201)
- 2017(7670)
- 2016(4581)
- 2015(5124)
- 2014(5172)
- 2013(5242)
- 2012(5072)
- 2011(4727)
- 2010(4837)
- 2009(4586)
- 2008(4653)
- 2007(4102)
- 2006(3937)
- 2005(3457)
- 学科
- 济(18271)
- 经济(18263)
- 管理(10679)
- 业(8432)
- 地方(7905)
- 方法(6427)
- 农(6331)
- 资源(5783)
- 企(5452)
- 企业(5452)
- 学(5234)
- 农业(4879)
- 中国(4468)
- 环境(4421)
- 数学(4336)
- 数学方法(4287)
- 业经(4233)
- 和(4017)
- 理论(3742)
- 地方经济(3537)
- 发(3467)
- 生态(2852)
- 人事(2546)
- 人事管理(2545)
- 经济理论(2499)
- 制(2452)
- 农业经济(2398)
- 划(2379)
- 贸(2176)
- 贸易(2174)
- 机构
- 学院(68065)
- 大学(65251)
- 研究(26777)
- 管理(24700)
- 济(21006)
- 理学(20554)
- 经济(20353)
- 理学院(20207)
- 科学(19963)
- 管理学(19761)
- 管理学院(19624)
- 中国(19172)
- 江(18106)
- 京(16128)
- 所(15075)
- 农(14660)
- 研究所(14078)
- 范(12811)
- 师范(12640)
- 中心(12137)
- 农业(11570)
- 业大(11172)
- 省(11093)
- 州(10195)
- 师范大学(10188)
- 游(10145)
- 旅(9975)
- 院(9924)
- 旅游(9866)
- 北京(9363)
- 基金
- 项目(46982)
- 科学(35975)
- 研究(33007)
- 基金(31905)
- 家(29128)
- 国家(28835)
- 科学基金(23631)
- 省(21519)
- 社会(19372)
- 社会科(18254)
- 社会科学(18246)
- 基金项目(17803)
- 划(16744)
- 自然(16479)
- 自然科(15830)
- 自然科学(15824)
- 自然科学基金(15554)
- 教育(14364)
- 资助(13963)
- 编号(13714)
- 发(12087)
- 江(11222)
- 重点(11151)
- 成果(10515)
- 课题(10307)
- 计划(9537)
- 部(9509)
- 发展(9041)
- 创(8927)
- 科研(8918)
共检索到104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兴坤 高雷 杨浩 刘绍平 陈大庆 段辛斌
为了解长江中游黄石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2015和2016年在黄石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共采集鱼类34种,分属6目9科。卵苗组成以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卵苗总捕捞量的85. 7%)、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占10. 9%)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占0. 8%)为主。各类群鱼类的仔鱼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贝氏和鳊在每个月份均占较大比例;鲢在5月份比例较低,之后逐渐升高;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吻虾虎鱼属(Rhinogobius sp)在5、6月份数量较多。2015年估算通过黄石江段的鱼卵、仔鱼径流量分别为6. 7×108粒、1 655. 3×108尾; 2016年分别为19. 0×108粒、1 620. 1×108尾。研究表明,黄石江段是鱼类早期资源的重要分布区,其鱼类早期资源近年来未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应加强对黄石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研究和保护。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明典 高雷 田辉伍 朱峰跃 汪登强 陈大庆 刘绍平 段辛斌
为了探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状况,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于5―7月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对产漂流性卵鱼类进行监测,期间共采集鱼卵12209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27种鱼类,隶属于2目、4科。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数最多,占77%;其次是鳅科,占15%;平鳍鳅科和银鱼科最少,均为4%。鉴定出的27种鱼类中,产漂流性卵鱼类有22种。2014年和2015年长江中游宜昌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79.1×108粒和70.9×108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分别为5.65×108粒和6.13×108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雷 胡兴坤 杨浩 陈大庆 段辛斌 王珂 刘绍平
2015年和2016年每年的5—7月,在长江中游黄石江段对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开展了调查,以了解该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及产卵场分布现状。调查期间共采集四大家鱼卵67粒,苗23 948尾,种类以鲢和草鱼为主,分别占四大家鱼卵苗总捕捞数量的77.0%和18.1%。2015年和2016年,估算通过黄石江段的四大家鱼卵径流量分别为0.20×108粒、4.69×108粒,鱼苗径流量分别为19.40×108尾、13.65×108尾。黄石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团风李家洲、鄂州城区、鄂州戴家洲和黄石道士袱4个江段。与历史资料相比,黄石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动。建议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并在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设中注重保护洲滩等生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孟秋 高雷 汪登强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杨梦露 郑永华
为了解三峡水库试验性生态调度后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的5—7月份对该江段卵苗种类组成、资源量、产卵场及生态水文指标开展了调查,共鉴定出鱼类7目14科54种(属),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6种。仔鱼组成以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仔鱼总捕捞量的44.9%)、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占15.2%)、沙鳅属(Botia sp.)(占12.5%)为主。2018年估算通过监利江段的鱼卵、仔鱼径流量分别为33.3×10~(8)粒、324.2×10~(8)尾;2019年分别为35.9×10~(8)粒、1140.7×10~(8)尾。监利江段成为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等鱼类的重要产卵场。生态调度对监利江段贝氏?、鳊、银鮈等鱼类的自然繁殖有明显促进作用。产卵量与涨水持续时间、流量累积涨幅呈正相关。监利江段涨水持续时间4 d及以上,流量累积涨幅3500 m~(3)/s及以上时,产卵量可占当年调查期间鱼卵总规模的8.4% 以上。建议继续开展并优化生态调度,加强监利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研究。
关键词:
生态调度 仔鱼密度 种类组成 产卵场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祥艳 田辉伍 蒲艳 唐锡良 严忠銮 陈大庆 刘绍平 段辛斌
本研究于2017―2019年的每年4―7月在宜宾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宜宾江段现有鱼类22种,隶属于3目5科,以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特有鱼类6种。不同鱼类繁殖时间具有明显的年内和年间差异,但均在6月进入繁殖盛期。2017―2019年,鱼卵总径流量分别为12.10×10~(6)、70.42×10~(6)和35.77×10~(6)粒,鱼苗总径流量分别为30.95×10~(6)、41.47×10~(6)和39.44×10~(6)尾,其中,特有鱼类3年累计总卵径流量为15.91×10~(6)粒。经推算,在宜宾江段分布着多个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规模较大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周坝、桃子湾和华龙码头3处。吻■(Rhinogobio typus)产卵场从东岳庙至向家坝坝下均有分布,3年累计产卵量最大达40.93×10~(6)粒,且吻■产卵场有向下游迁移的趋势。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马铭溪码头和桃子湾。CCA分析结果显示,水位、水温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卵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和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在水温和流量较高时产卵;草鱼和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繁殖条件相近,与水位、流量和流速相关性较高;吻■和铜鱼(Coreius heterokon)产卵受溶解氧和透明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虽然受到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宜宾江段作为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多种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近年来,资源量呈上升趋势缓慢恢复。建议加强该江段早期资源研究,开展生境保护与修复,落实好“十年禁渔”,以促进资源恢复。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宜宾江段 种类组成 鱼类资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熊美华 杨志 胡兴坤 阙延福
基于2013~2015年、2017~2018年长江中游监利江段的鱼类资源监测数据,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该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表明:5年共监测到鱼类68种,隶属于6目13科,其中鲤形目共46种;2018年监测的鱼类种类数要多于其他年份。各年份的均匀度指数值相差不大,2018年Shannon-Wiener指数值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值要大于前面4个年份,优势度指数值有一定波动,但值均偏低。ABC曲线及W统计表明2013年和2014年鱼类群落结构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严重扰动,而2015、2017和2018年受到人类活动的扰动程度不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鱼类群落可以分为三组,但相似性分析表示三组间无明显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龙飞 田辉伍 严忠銮 唐锡良 刘绍平 刘春生 陈大庆 段辛斌
产漂流性卵鱼类是表征河流连通性的重要指示物种,长江上游泸州江段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是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的关键区域,同时是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洄游通道。为精确评估金沙江梯级工程蓄水后坝下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了解长江上游泸州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探究环境因子和水文过程对鱼类早期资源的影响,于2019~2020年5~7月在长江上游泸州江段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对采集到的漂流性鱼卵和仔稚鱼进行时间变化分析,并对卵苗密度与水文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调查期间共采集2 153颗鱼卵,1 703尾仔鱼,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18种鱼类,隶属于2目3科15属,两年优势种群均为吻鮈(Rhinogobio typus)、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和铜鱼(Coreius heterokon),分别占比为52.25%、13.51%、9.91%和25.44%、17.98%、29.39%。2019和2020年鱼卵密度平均分别为0.31和0.78ind./100 m~3,产卵高峰均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分析鱼卵密度与水文指标的相关性,鱼卵密度与向家坝出库量呈显著相关(P<0.05),与水体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水位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在繁殖季节上游来水引起的流量增涨是影响鱼类产卵的关键水文指标。
关键词:
鱼类早期资源 鱼卵密度 水文指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雷 郭国忠 杨浩 陈大庆 王珂 段辛斌
为了解长江洪湖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状况及生态调度对其繁殖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16年每年的5—7月,对该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组成比例、资源量及水文指标等状况开展了调查,共采集四大家鱼卵56粒,鱼苗74815尾,其中鲢卵、苗分别占四大家鱼总捕捞数量的69.6%和75.7%。2014—2016年,估算通过洪湖江段的四大家鱼卵径流量分别为1.11×10~8粒、0.95×10~8粒和0.94×10~8粒,鱼苗径流量分别为7.63×10~8尾、15.36×10~8尾和27.64×10~8尾。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四大家鱼苗密度与流量、水温和水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GAM模型显示,四大家鱼苗密度在水温18.1~26.6℃范围内,呈现先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趋势,并与流量呈显著正线性关系。相比20世纪90年代,洪湖江段四大家鱼资源量有所下降,但产卵场分布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动。生态调度对洪湖江段四大家鱼繁殖活动有一定的促进效果,但效果弱于离坝较近的宜都、沙市等江段。建议对重要产卵场江段进行勘界定标,加强宣传和保护。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胡兴坤 高雷 杨浩 刘绍平 段辛斌 陈大庆
2016年6月10-15日对长江中游黄石江段三种不同类型河道(分汊型、顺直型和弯曲型)中仔鱼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共采集仔鱼12 331尾,隶属于5目7科25种,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仔鱼总数的89.4%)、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占4.6%)和吻虾虎鱼属(Rhinogobius sp.)(占1.6%)。弯曲型河道仔鱼平均密度最大,为(2.34±1.10)ind/m3;分汊型河道次之,为(1.97±2.03)ind/m3,顺直型河道最低,为(1
关键词:
仔鱼 空间分布 河道类型 发育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铭帅 王珂 段辛斌 陈大庆 汤滔
于2010~2011年使用EY60回声探测仪对长江中游城陵矶至宜昌江段进行了6次水声学调查。通过设定分析水层以及选择性分析-55 dB以上的目标,获得该江段大中型非底部鱼类的水声学分布特征。各年组中的平均密度以10月最低,2010年中7月最高,2011年中6月最高;年组间,2010年6月显著低于2011年6月,2010年7月与2011年7月、2010年10月与2011年10月两组差异不显著;鱼类纵向分布呈现独特的波动特征,不同时段的鱼类密度波动幅度、频率均有不同。各时段目标强度分布曲线10月相对6、7月更扁平,而且平均值大于6、7月;不同年组间目标强度差异均不显著;各月组间目标强度6月和7月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辛斌 谢意军 郭杰 王珂 刘绍平 陈大庆
为了解长江中游洪湖至宜昌江段鱼类时空分布变化,于2014~2015年的秋季、春季和夏季,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该江段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3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探仪探测获得的鱼类回波信号与湖底反射信号的图像均比较清晰,且图像的背景噪声较小,长江干流的鱼类多以个体形式进行活动,探测时未发现鱼群。夏季鱼类目标强度(TS值)最高(–47.2±8.6)d B,春季鱼类TS值最低(–60.0±6.4)d B,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3个季节的鱼类TS值差异极其显著(P
关键词:
长江中游 鱼类资源 时空分布 水声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霍堂斌 宋聃 刘伟 唐富江 王继隆 张澜澜 李喆 赵荣伟
为掌握松花江下游富锦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产卵场位置,于2016—2018年6—7月对富锦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8916粒,仔鱼31232尾。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鱼卵和仔鱼共计3目7科33种,其中包括产漂流性卵和浮性卵鱼类12种。2016—2018年调查期间,估算通过富锦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分别为85.58×10~8粒、57.43×10~8粒和60.51×10~8粒。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潘氏鳅鮀(Gobiobotia pappenheimi)和蛇鮈(Saurogobio dabryi),3年鱼卵径流量分别为143.35×10~8粒、15.62×10~8粒和7.19×10~8粒,3种鱼类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64.56%。大型产漂流性卵的鲢、翘嘴鲌和产浮性卵的鱤、鳜卵苗发生量(产卵量和鱼苗量的总和)分别为1.36×10~8粒、3.19×10~8粒、2.77×10~8粒和0.32×10~8尾。根据发育期和流速分析,鲢卵来源于桦川县嘟噜河口至代亮子江段和苏窝棚至中和村江段的产卵场。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显示,贝氏?卵漂流密度与水体透明度显著相关,鲢、翘嘴鲌和鱤卵漂流密度与水温和径流量显著相关。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松花江下游的鱼类资源,建议增加草鱼、青鱼、鲂、蒙古鲌等鱼类增殖放流数量;建立松花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降低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对鱼类栖息生境的影响;制定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预警、评估体系,对重点区域和重点种群进行监控,基于监测结果的科学研判,进一步调整优化松花江水生生物保护措施。
关键词:
松花江下游 种类组成 卵苗密度 产卵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邹远超 唐成 谢伟 严杰 李荣云 叶志祥 吴金明 黄先全 段辛斌 危起伟
为探究“十年禁渔”前沱江中游江段鱼类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于2017—2020年对该江段鱼类资源进行了8次调查,并对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相似度、种群优势度、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87种,隶属于5目14科52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8种,外来物种6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20.69%和6.90%。鱼类群落以底层、缓流型、产沉性卵、杂食性鱼类为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蛇、鲤等中小型鱼类为优势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700~3.742、0.873~0.968、5.374~11.323、0.737~0.887,表明沱江中游鱼类群落分布均匀。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在一定的相似性水平上,沱江中游江段鱼类的群落类型基本可分为3组,莲花山、麻柳坝工业园与铁路沟可以聚为一组,万古庙、五里店水电站、资州大桥、银山镇、二水厂与西林渡口聚为一组,沱桥独立成组。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西林渡口和沱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相对较高,其余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均受到中度干扰。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沱江中游鱼类群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鱼类占比减少,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本研究补充了沱江中游鱼类资源现状的基础数据,以期为该江段鱼类资源管理与“十年禁渔”生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鱼类群落结构 多样性 生态类型 沱江中游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先炳 杨胜发 杨威 李文杰 肖毅 胡江 王丽 童思陈
为丰富长江上游鱼类早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的资料,探寻鱼类产卵与水文动态过程的相互关系,于2019年6-7月对上游宜宾-江津与涪陵-丰都江段鱼类早期资源和涨水动态过程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卵2 034粒,仔鱼1 086尾,隶属于4目7科54种(鱼卵18种,仔鱼53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9种;优势种类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npharyngodon idellus)、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和铜鱼(Coreius heterodon)。大规模产卵发生在持续涨水2 d以后,且南溪-江津和涪陵-丰都江段所需的涨水条件差异很大。空间分布上,江津上游早期资源种类明显多于下游的涪陵和丰都,其中仔鱼的种类占了70%,上游鱼卵数量虽少但发育阶段分布更广泛。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唐锡良 陈大庆 王珂 刘绍平 罗宏伟 段辛斌
于2009年5—7月对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卵苗的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5月14日、6月3日及6月9日前后该江段有卵苗汛发生,卵苗的平均密度为9.36 ind/100 m3,最大密度为37.73 ind/100 m3;经威氏符号秩次检验,卵苗密度的昼夜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卵苗密度垂直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水平分布上,南岸和北岸之间的卵苗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岸和江中间的卵苗密度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