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84)
- 2023(6275)
- 2022(5788)
- 2021(5294)
- 2020(4795)
- 2019(11345)
- 2018(11125)
- 2017(21795)
- 2016(12117)
- 2015(13782)
- 2014(14117)
- 2013(14129)
- 2012(13429)
- 2011(12236)
- 2010(12408)
- 2009(11689)
- 2008(11825)
- 2007(10883)
- 2006(9427)
- 2005(8332)
- 学科
- 济(54245)
- 经济(54202)
- 管理(34497)
- 业(32060)
- 方法(27072)
- 企(25389)
- 企业(25389)
- 数学(23079)
- 数学方法(22898)
- 农(15198)
- 地方(13642)
- 财(13169)
- 环境(12735)
- 学(12163)
- 中国(11442)
- 业经(10410)
- 农业(10276)
- 贸(9630)
- 贸易(9629)
- 易(9277)
- 划(8788)
- 和(8545)
- 务(8492)
- 财务(8479)
- 财务管理(8457)
- 制(8278)
- 理论(8079)
- 企业财务(8000)
- 地方经济(6810)
- 融(6599)
- 机构
- 学院(182530)
- 大学(181071)
- 济(71999)
- 经济(70418)
- 管理(69500)
- 研究(61066)
- 理学(59915)
- 理学院(59160)
- 管理学(58121)
- 管理学院(57774)
- 中国(45326)
- 科学(40398)
- 京(38867)
- 农(33833)
- 江(33422)
- 财(32737)
- 所(32032)
- 研究所(29399)
- 业大(28945)
- 中心(28893)
- 农业(26901)
- 财经(26457)
- 范(25981)
- 师范(25702)
- 经(23751)
- 北京(23469)
- 州(22790)
- 经济学(21763)
- 院(21676)
- 师范大学(20685)
- 基金
- 项目(120980)
- 科学(94367)
- 基金(86918)
- 研究(85880)
- 家(76118)
- 国家(75506)
- 科学基金(64065)
- 社会(53957)
- 社会科(51058)
- 社会科学(51037)
- 省(49754)
- 基金项目(47646)
- 自然(42462)
- 自然科(41317)
- 自然科学(41301)
- 划(40624)
- 自然科学基金(40565)
- 教育(39051)
- 资助(36280)
- 编号(34874)
- 重点(27611)
- 成果(27490)
- 发(27207)
- 部(26632)
- 创(24368)
- 课题(24110)
- 科研(23936)
- 创新(22825)
- 计划(22743)
- 大学(22206)
共检索到260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国金 殷鸿福 李长安 陈松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其高堤防高洪水位(高出堤内地面大于13m)危险态势的形成,是由于一方面在地质构造控制下堤内地面沉降,另一方面大堤不断加高,荆江洲滩不断淤积抬高和洞庭湖出流顶托,造成同流量水位不断升高,结果是洪水位与堤内地面势差不断加大,形成恶性循环。三峡水库建成后,具有调蓄长江上游洪水的巨大空间和能力,但没有改变形成荆江高洪水位的地质作用及过程。在高堤防高洪水位形势下,加上大堤管涌、岸崩、地震等致灾地质因素的作用,荆江有向北溃决,自然分流的趋势,其中尤以沙市湾迎流顶冲的盐卡段更具有危险性。为避免发生区域性重大地质环境灾害,协调人、地、水关系,给水沙以出路和洪水资源化已迫切地摆在人们面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人权 梁杏 陈国金 龚树毅
在构造沉降、泥沙淤积及人工围堤的相互作用下,长江中游盆地地质环境系统分割为演变方向不同的两部分:堤外水域成为人工过饱盆地,堤内垸地成为人工饥饿盆地。因此,长江某些区段及洞庭湖洪水位抬升,垸地高程不断降低,洪涝渍害不断加剧。在系统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重建良性循环的人工—自然复合地质环境系统的思路与防洪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有鹏 于瑞宏 马宗伟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地理条件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流域水系构造和地理特征决定了其洪水多发性,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变化导致该地区水循环过程发生较大改变,而大量水库、堤防的建设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洪水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综述了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水系特征与洪水灾害的关系,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洪水灾害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气候和下垫面特征变化条件下的暴雨洪水模拟研究,以长江下游太湖东苕溪流域的南苕溪为研究区,进行了流域降雨径流过程的动态模拟验证和特征分析,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芬 夏昕鸣 周兰兰 黄绍霖
采用环境质量分区指数方法,运用GIS技术及当地统计数据,对长江中游地区节点城市荆门市的生物丰度、植被盖度、水网密度、土地胁迫、污染负荷指数等进行分析,定量化评估城市分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荆门市东宝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良好水平,但土地胁迫指数较高,掇刀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钟祥市(县级市)的污染负荷指数较高,水土流失情况也较为严重,沙洋县的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度均处于较低水平。根据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指出各区优先治理的生态敏感因素,为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报寅
本文总结了长江流域 1998年洪水灾害的特点 ,分析了该地区历史时期洪水的发展趋势及其产生的直接和深层的原因。并提出了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启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铁飞 王峰 王阿敏 张猛
通过对长江荆江段天鹅洲、中洲子和尺八3个牛轭湖钻孔沉积物进行短寿命放射性核素、粒度、磁学、铅元素测试与史志资料分析,在利用210Pb比活度计算平均沉积速率,并结合史志资料与沉积物特征指示的事件进行沉积物年代校核基础上,运用地表物质非自然富集系数(EF值)方法,分析了牛轭湖沉积物铅元素富集状况。结果表明:三钻孔铅元素非自然因素富集特征基本一致,均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于2000年后呈下降状态,与我国铅污染历史及禁用含铅汽油的时间基本吻合;利用沉积物中铅元素非自然因素富集事件对沉积物进行断代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牛轭湖河/湖沉积相转变未对沉积物铅元素的非自然因素富集产生影响,说明铅污染具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宇顺 李钟杰
长江中游湿地区域的池塘经过连续多年的化肥养鱼导致了大量的氮、磷沉积在鱼塘底泥中。分析了鱼塘植莲对养殖后沉积的氮、磷的重新利用及植莲的经济效益。实验于2004年在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市涨渡湖渔场进行。根据收支平衡计算了实验池氮、磷的转移量,根据投入产出计算了实验池的经济收入。逐月分析了池塘中水质理化指标和底泥中总凯氏氮(TKN)和总磷(TP)的含量。方差分析表明:总凯氏氮、总磷在池塘底泥表层(0~5 cm)、中层(5~10 cm)和底层(10~50 cm)当中的含量都出现显著性降低(P
关键词:
鱼塘 植莲 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 长江中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杰 任永建 高媛
为厘清长江中游各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的演变特征,为科学制定适应减缓的政策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1961~2016年气象台站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了中游城市群近56 a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结果表明:近56 a来,中游城市群大气稳定度基本以中性类居多,稳定类次之,不稳定类最少。武汉城市圈中性类频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达到-3.4%/10a,不稳定和稳定类则表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分别为1.9和1.5%/10a;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城市圈的不稳定类频率变化均不明显;但中性类频率上升趋势显著,分别为0.3和1.2%/10a,稳定类频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为0.3和1.1%/10a。武汉城市圈春、夏季混合层厚度要高于秋、冬季;夏、秋、冬三季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0.1、6.0和43.9 m/10a,春季呈上升趋势,达到9.3 m/10a。环长株潭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圈四季混合层厚度均为下降趋势。年内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倒"U"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秋、冬季为低值时段;56 a来各城市圈大气环境容量系数逐渐下降,下降速率分别为1.6×10~4、0.9×10~4和1.8×10~4(km~2/a)/10a。近56 a大气稳定度增加,混合层厚度下降以及风速减小是中游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减小、大气自净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明芬 王磊 王德仁 王雅芬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 ,长江中游洪区的三元种植业结构已不适应日益多元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 ,早稻过剩、饲料粮短缺 ,再加上连年洪灾 ,农民增收减缓。本文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 ,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 ,以轮作方式为决策变量 ,运用线性规划法 ,分别预测了该地区 2 0 0 0年、2 0 0 5年和 2 0 1 0年的种植业结构变动情况 ,并提出了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关键词:
洪区 种植业结构 调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明芬,王德仁
农业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是长江中游1998年爆发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洪灾和WTO的挑战,面对农业资源利用无序和农民增收减缓,必须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本文以该地区6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立足当地资源,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运用线性规划和灰色理论方法分别研究了农用地和农业产值结构优化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洪区 农业结构 调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智君 戚大苗
在长江流域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全国作用的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建设已经进入国家的战略层面,长江中游地区必将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这一背景下,长江中游地区服务业集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文章选取区位熵、集中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为基本指标,对2002~2012年期间长江中游地区四省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长江中游地区四省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还未形成集聚优势,且集聚水平呈下降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小光 柴朝晖 朱孔贤
为了厘清长江中游通江故道水环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在汛前及汛后对长江中游通江故道进行了水环境及浮游植物调查,包括TP、TN、NH3-N、CODMn、BOD5等水质指标以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通过构建优化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各故道水质状况及汛前汛后变化进行了量化评价,并对各故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估,利用RDA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探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水质指标。结果表明:(1)各故道水质基本为III~IV,在汛前闸控通江故道水质要好于自然通江故道,在汛后则相反;(2)影响故道浮游植物密度的主要水质指标为TP与CODMn,影响故道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水质指标主要为TN、NH3-N与CODMn;(3)建议通过营养盐阻控、水位控制与水动力调控等措施修复故道水质、优化浮游植物多样性与丰富度。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前言1998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保持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特大洪水过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如何?这场特大洪水能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什么重大的启示?为了深入研讨这些问题,1999年1月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