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31)
2023(12326)
2022(10141)
2021(9048)
2020(7395)
2019(16707)
2018(16162)
2017(31032)
2016(16562)
2015(17900)
2014(17351)
2013(17366)
2012(16375)
2011(15156)
2010(15484)
2009(14337)
2008(13737)
2007(11970)
2006(11039)
2005(9754)
作者
(51773)
(43565)
(43369)
(41030)
(27976)
(20944)
(19399)
(16787)
(16563)
(15543)
(15463)
(14772)
(14547)
(13647)
(13559)
(13264)
(13002)
(12752)
(12745)
(12629)
(11019)
(10876)
(10411)
(10084)
(9949)
(9754)
(9529)
(9272)
(8859)
(8606)
学科
(89681)
经济(89612)
管理(42576)
(38716)
方法(28552)
(26697)
企业(26697)
数学(24352)
数学方法(24160)
地方(23029)
(21768)
(20306)
中国(19151)
业经(17643)
环境(16146)
农业(14379)
地方经济(14017)
(13783)
(13567)
贸易(13562)
(13088)
(12356)
(10981)
经济学(10864)
(10482)
(10442)
金融(10441)
产业(10421)
资源(10248)
(10017)
机构
学院(244742)
大学(244169)
(105695)
经济(103654)
研究(93076)
管理(89086)
理学(76731)
理学院(75667)
管理学(74286)
管理学院(73849)
中国(67924)
科学(61025)
(52690)
(50377)
(48842)
研究所(45187)
(43570)
(41934)
业大(41246)
中心(40841)
农业(39746)
财经(35335)
(34168)
师范(33694)
(33676)
经济学(33198)
北京(32154)
(31997)
科学院(30424)
(30328)
基金
项目(170059)
科学(133277)
基金(124522)
研究(115884)
(112706)
国家(111833)
科学基金(93730)
社会(77666)
社会科(73618)
社会科学(73594)
(67423)
基金项目(67023)
自然(61414)
自然科(59801)
自然科学(59780)
自然科学基金(58679)
(56566)
教育(49390)
资助(49203)
编号(43506)
(39456)
重点(39305)
(35743)
(34649)
成果(33464)
国家社会(33220)
计划(33048)
科研(32651)
创新(32629)
发展(30758)
期刊
(124770)
经济(124770)
研究(67228)
中国(47674)
学报(46504)
(44596)
科学(42578)
大学(33146)
学学(31812)
管理(30341)
农业(30255)
(30146)
经济研究(20615)
业经(19812)
(19426)
金融(19426)
财经(17449)
技术(16776)
问题(16162)
(15866)
资源(15418)
(15216)
教育(14607)
图书(12598)
(12550)
(12402)
技术经济(12198)
业大(11976)
商业(11839)
科技(11371)
共检索到3657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永强  龙花楼  
通过构建和运用修正的数量和空间分析模型,揭示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空间格局及地域类型;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长江中游经济带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并探测其冷热点。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土地利用转型显著,农田转移面积和份额最大,变化速度最快,建设用地新增面积和份额最大,新增速度最快。(2)200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降低且减少速率不断增加,后5年的减少量远大于前5年。其中,森林、农田和水域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3)Moran's I指数值为正且呈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思  胡守庚  熊婷  邹谢华  朱繁  
在国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背景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模式设计对缓解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长江中游经济带为研究区,以325个县(区)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遥感和社会经济等数据,从土地利用形态(显性/隐性)转换的视角构建以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为典型地类的转型模式要素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解析新时期新目标对土地利用转型的要求,甄别不同类型土地利用转型方向,进而遵循可持续发展和主导性原则,总结归纳不同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经济带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转型模式包括规模与产出能力适度提升型(D_u+R_u+主导型)、规模控制而产出能力适度提升型(D_uR_u+主导型)等四种;农产品主产区转型模式包括规模和产出能力稳定型(D_cR_c主导型)、规模稳定而产出能力提升型(D_cR_c+主导型)等四种;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模式包括规模增加型(D_f+主导型)和规模稳定型(D_f主导型)两种。模式研究有望能为进一步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带各主体功能区城乡融合发展和促进各县(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苑韶峰  唐奕钰  申屠楚宁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从三生空间角度出发,利用转移矩阵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进行研究,并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生态贡献率对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在区域转型发展过程中生产用地及生态用地面积分别减少9 729.04 km2和648.87 km2,占比为1.52%和0.05%;生活用地面积增加10 737.11 km2,占24.37%。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是工矿生产用地,变化最小的是林地生态用地。②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产用地重心向南偏西64.89°方向迁移12.67 km,生活用地重心向南偏东62.69°方向迁移37.33 km,生态用地重心向北偏西70.38°方向迁移1.87 km。③对比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亳州最小,丽水最大。从空间上看,西部及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北方指数低南方指数高。从时间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地区有小幅度下降。④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质量同时存在着生态改善和生态恶化的两种趋势,且生态环境改善的趋势略小于环境恶化的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瞿诗进  胡守庚  童陆亿  李全峰  
多维度、多时序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刻画,是深刻揭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规律,高效管控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城镇建设用地转型内涵出发,构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识别框架,采用转型幅度、转型速度、洛伦兹曲线等对长江中游经济带1990-2015年间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时空特征进行系统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来源结构的时序变化显著,耕地占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比例持续减小,林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则逐渐增大;研究期间,出现将耕地转为其他用地再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变相式"侵占耕地现象;(2)城镇建设用地经历了高速但不均衡的转型过程,其中面积增幅为153.34%,转型幅度为0.62,基尼系数为0.53;受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及政策动态的影响,转型幅度、转型速度在时序上经历了"减-增-减"的变化过程;(3)转型幅度高值区呈"两横三纵"的分布格局,与区域内主要公路、铁路线路走向高度吻合;转型速度高值区呈左斜"H"型分布;(4)转型幅度与地形起伏度成反向变动关系,转型速度随地形起伏度的上升先增后减;城市群地区转型幅度高于非城市群地区,而转型速度则恰好相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瞿诗进  胡守庚  童陆亿  李全峰  
多维度、多时序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刻画,是深刻揭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规律,高效管控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城镇建设用地转型内涵出发,构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识别框架,采用转型幅度、转型速度、洛伦兹曲线等对长江中游经济带1990-2015年间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时空特征进行系统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来源结构的时序变化显著,耕地占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比例持续减小,林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则逐渐增大;研究期间,出现将耕地转为其他用地再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变相式"侵占耕地现象;(2)城镇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杜挺  谢保鹏  郭稷桁  
研究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测度了1994~2014年长江经济带121个地级市土地城镇化水平,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探究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最后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模型(PLS)探讨了土地城镇化空间格局差异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时序演变上,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并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空间演化上,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空间自关联性显著,且土地城镇化热点区域作为极化的核心,集聚趋势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递减;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时空差异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喜  卢新海  陈讲飞  
研究目的:从时空二维视角刻画和识别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时序动态演进规律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土地资源尾效模型、空间变系数模型、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总体呈上升态势,低尾效城市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区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2)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差异经历了扩大—缩小演进特征,并伴随着轻微多极分化现象。三大流域核密度曲线在位置、峰度、峰数和拖尾上具有各自形态和变化轨迹。(3)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存在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出强弱交替变化特征。局域空间格局特征呈现为高值集聚型、低值塌陷型、低值集聚型和高值凸起型4种集聚类型,数量上呈现出LL>HH>LH>HL特征。地理上存在空间邻近同伴效应和空间邻近溢出效应,形成了"城以群聚群分"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论:根据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空间集聚类型实施差异化的土地配置和产业布局政策,发挥各城市在降低土地资源尾效上的合作联动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荣天  焦华富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DEA模型、ESDA统计指数及Tobit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初步地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且技术效率高于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2)全局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效率高(低)的城市相互空间邻接;局部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L-L类型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区,空间分布形态较平稳,而效率H-H类型主要分布在上海及苏南地区,并逐渐向绍杭、皖江地区演化,从"一字形"转向"Z字形"分布;(3)城镇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及土地市场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学东  邹利林  
运用景观指数、GIS空间分析和Fragstats分析等方法,以长江经济带的武汉市为例,从生态优先视角下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武汉市生态用地规模、空间形态与格局逐步稳定,人工干预明显,生态保护政策取得一定的效果;在生态用地持续增长约束下,耕地规模减少但降速放缓,空间形态趋向规模化与规则化,而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加快,区域斑块分割与镶嵌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协同发展特征;武汉市土地利用格局在中心-远郊空间层面呈现差异化演变特征,主城区建设用地集中,景观同质化和集聚化增强,多样性降低但稳定性提升,远城区土地利用行为愈加无序复杂,稳定性降低,多样性增强;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过程是在区域资源禀赋约束、经济要素投入、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运行方式以及政策制度的内外双重驱动作用下的结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超正   陈丹玲   靳亚亚   杨钢桥   张寒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及其转型过程划分入手,采用最小二乘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识别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由初级产品生产阶段Ⅱ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型,城镇化缓慢发展与人口严重外流期(2000~2010年)”和“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城镇化稳步发展与人口持续回流期(2010~2018年)”两大转型过程。(2)就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而言,2000~2018年以耕地和生态用地面积显著缩减、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稳定为主。就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特征而言,2000~2010年以耕地和林地相互转化,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化,以及水域向湿地转化为主;2010~2018年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相互转化,林地向建设用地和耕地转化,以及湿地向水域转化为主。(3)2000~2010年仅地形位指数是导致该时段5种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共性驱动因素,而2010~2018年地形位指数、人均GDP变化、总人口变化以及距主要公路距离是导致该时段5种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共性驱动因素。因此,应充分考虑各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空间地域分异规律,让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转型过程相适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璐  董捷  张俊峰  
认识和探讨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地区差异及其形成机理,对于引导城市土地高效利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超效率DEA模型、重心模型、泰尔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系统研究了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105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格局、地区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明显上升态势,其地理重心总体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在空间上,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均出现"中心-外围"空间分异格局;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泰尔指数表明地区差异显著,且东、中、西部地区出现"组内趋同而组间趋异"特点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受控于多种复杂因素,从长江经济带整体来看,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的决定力最高;不同区域的主导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从东部、中部到西部,主导因素呈现出由区域自身条件及内在动力向外部要素转变的特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奎  文琦  钟太洋  
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之后,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显著提高,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同幅度下降;(2)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格局呈现下游地区显著高于中、上游地区,长江沿线以南地区显著高于以北地区的分布态势,与纯技术效率联系密切;(3)土地利用规模报酬空间分异明显,长江中上游地区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而中下游地区投入冗余情况显著;(4)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0.7%,前期受到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抑制,后期由技术进步推动发展,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趋于均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尧  李江风  杨媛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也随之加剧。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借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测度方法和土地利用多功能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内部功能形态转型的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在不同研究时段,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目标有所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转型的强度和速度也会受到影响;(2) 2000—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集约效率水平总体上升,总体功能也随之上升,但各城市的差异比较明显;(3)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转型的协调性要高于环鄱阳湖城市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治州  钟业喜  
采用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等方法,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转移方向,采用谢高地等修正Costanza价值量评价法定量计算了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归因解释。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林地变化相对稳定,水域变化先增后减,建设用地持续增长且保留率最高,耕地为其主要转化来源,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和林地,水域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1990、2000、2010和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2 644.26、2 639.53、2 615.49和2 569.88亿元,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价值下降最多,森林生态系统对整个区域的贡献率最大,Ⅲ、Ⅳ等级的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Ⅰ、Ⅱ等级,且城市规模越大,经济价值越占主导地位。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以太湖和巢湖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东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的特征,其受到坡度、高程、土壤类型、人口等因子的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卢新海  陈丹玲  匡兵  
研究目的:揭示并分析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的耦合交互关系,从空间效应视角探寻两者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方法:SVR算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效率间存在彼此影响、相互约束的耦合协调关系;(2)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局部差异显著;(3)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效应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逐步显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根据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耦合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和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动产业与土地要素的高效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