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24)
- 2023(6185)
- 2022(5482)
- 2021(5238)
- 2020(4323)
- 2019(9718)
- 2018(9419)
- 2017(18179)
- 2016(9831)
- 2015(10840)
- 2014(10961)
- 2013(10508)
- 2012(10031)
- 2011(9164)
- 2010(9618)
- 2009(9164)
- 2008(8767)
- 2007(7908)
- 2006(7503)
- 2005(6807)
- 学科
- 济(37411)
- 经济(37388)
- 管理(30132)
- 业(25538)
- 企(19881)
- 企业(19881)
- 方法(13368)
- 农(13205)
- 环境(12610)
- 地方(11846)
- 数学(10307)
- 数学方法(10114)
- 学(9877)
- 财(9857)
- 中国(9801)
- 农业(8870)
- 策(8527)
- 业经(8372)
- 划(7945)
- 制(7391)
- 贸(6998)
- 贸易(6992)
- 资源(6972)
- 及其(6904)
- 易(6762)
- 理论(6514)
- 银(6404)
- 银行(6400)
- 行(6177)
- 和(5847)
- 机构
- 学院(143369)
- 大学(138438)
- 管理(55253)
- 济(54312)
- 经济(52935)
- 研究(51027)
- 理学(46440)
- 理学院(45857)
- 管理学(44999)
- 管理学院(44746)
- 中国(39955)
- 科学(33051)
- 京(31075)
- 江(29699)
- 财(26926)
- 所(25836)
- 农(24724)
- 中心(24242)
- 研究所(23453)
- 范(21711)
- 师范(21496)
- 业大(21175)
- 财经(20275)
- 州(19475)
- 院(19267)
- 农业(19173)
- 北京(18818)
- 省(18191)
- 经(18130)
- 师范大学(17150)
- 基金
- 项目(94498)
- 科学(74976)
- 研究(68843)
- 基金(68095)
- 家(59628)
- 国家(59131)
- 科学基金(50957)
- 社会(43290)
- 社会科(41021)
- 社会科学(41013)
- 省(39012)
- 基金项目(36408)
- 自然(34079)
- 自然科(33111)
- 自然科学(33100)
- 自然科学基金(32492)
- 划(31665)
- 教育(30430)
- 资助(28597)
- 编号(27869)
- 成果(22030)
- 发(21711)
- 重点(21618)
- 课题(20284)
- 部(19958)
- 创(18763)
- 江(17771)
- 科研(17761)
- 创新(17582)
- 发展(17302)
共检索到2222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人权 梁杏 陈国金 龚树毅
在构造沉降、泥沙淤积及人工围堤的相互作用下,长江中游盆地地质环境系统分割为演变方向不同的两部分:堤外水域成为人工过饱盆地,堤内垸地成为人工饥饿盆地。因此,长江某些区段及洞庭湖洪水位抬升,垸地高程不断降低,洪涝渍害不断加剧。在系统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重建良性循环的人工—自然复合地质环境系统的思路与防洪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梅亚东 洪卫 王新才 纪昌明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地区之一。根据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区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使区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洪涝灾害相协调,这属于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防洪减灾系统能否持久地发挥作用,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即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问题。首先讨论了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的基本涵义,提出了可持续性评价的5个准则,即功能持久性、风险最低性、经济可行性、环境可承受性及社会可接受性;其次,以长江中游平原分蓄洪工程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择有效蓄洪量、蓄洪面积、围堤长度、耕地面积、区内人口、区内安全台面积等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国金 殷鸿福 李长安 陈松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其高堤防高洪水位(高出堤内地面大于13m)危险态势的形成,是由于一方面在地质构造控制下堤内地面沉降,另一方面大堤不断加高,荆江洲滩不断淤积抬高和洞庭湖出流顶托,造成同流量水位不断升高,结果是洪水位与堤内地面势差不断加大,形成恶性循环。三峡水库建成后,具有调蓄长江上游洪水的巨大空间和能力,但没有改变形成荆江高洪水位的地质作用及过程。在高堤防高洪水位形势下,加上大堤管涌、岸崩、地震等致灾地质因素的作用,荆江有向北溃决,自然分流的趋势,其中尤以沙市湾迎流顶冲的盐卡段更具有危险性。为避免发生区域性重大地质环境灾害,协调人、地、水关系,给水沙以出路和洪水资源化已迫切地摆在人们面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明芬,王德仁
农业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是长江中游1998年爆发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洪灾和WTO的挑战,面对农业资源利用无序和农民增收减缓,必须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本文以该地区6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立足当地资源,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运用线性规划和灰色理论方法分别研究了农用地和农业产值结构优化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洪区 农业结构 调整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文科
1991年、1996年、1998年,长江中下游连接发生大洪水,以1998年为最。为什么长江洪水水位连创历史纪录,而且洪水水位长时间居高不下,洪灾的范围、程度也大大超过了1954年?对此,我们除了加高加固数千公里长江大堤之外,能否找到一种疏筑结合、江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雷 吴后建 任宪友
简要介绍了长江中游湿地的概况,分析了湿地演变的现状。在自然和人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长江中游湿地发生了显著的不合理演变,主要表现在:湖泊面积减少,湿地功能下降;湿地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湿地整体价值受损。重点对湿地系统演变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驱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包括江湖关系、蓄泄关系、湖垸关系和山湖(河)关系等。在此基础上,针对长江中游湿地演变的现状和利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流域综合管理角度出发,对长江中游湿地的保护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基于流域管理思想的长江中游湿地保护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流域统一协调管理;遵循流域管理原则,理顺湿地系统的各种关系,...
关键词:
湿地 关系演变 驱动作用 流域管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细兵 卢金友 蔺秋生
在分析长江中下游岸线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分别选取武汉河段和扬中河段作为代表性河段,针对桥梁群和码头群两类主要岸线开发利用形式,开展了涉河工程群对河道洪水位及流场累积影响的数学模型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群体工程共同作用后将引起河道洪水位和流场的叠加影响,其影响值及影响范围远大于单个工程,当群体工程的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对河道的行洪与河势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建议桥梁群应保持合理的密度,码头群应合理控制港区规模,上下游港区间应保持合理的距离,在岸线开发过程中应制定岸线利用规划,规范涉河工程设计,以尽可能减小对防洪的累积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兆武 蒋道松
近年来在中国范围内频繁发生洪涝灾害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重灾区之一 .洪水环流对江河湖岸 (堤 )不同地形产生冲刷作用 ,是长江决堤右岸多于左岸及大堤决口常始于堤面的主要原因 .为了有效抑制洪流的破坏作用 ,对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等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河湖岸分布的适于营造护岸植被的植物近 10 0种 ,其中具抗洪作用的优良树种 12种 .据此提出了因地制宜选用适合树种 ,营造防洪 (浪 )护堤 (岸 )防护林的减灾措施 .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则东 鹿献章
长江安徽江段及巢湖水患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因洪涝诱发引起的地质灾害十分频繁 ,特别是在每年汛期持续的高水位影响下 ,形成堤基管涌、边岸崩塌、软土变形、散浸等 ,造成溃口成灾或渍水成涝 ,形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这一地区的水患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受地质环境影响和控制。通过收集有关资料 ,对长江安徽江段及巢湖水患区环境地质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提出水患区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地质作用 ,泥沙淤积与地貌演化作用 ,人类活动及岸带变化和堤基变形作用。为有效地进行防洪治水规划 ,应开展与洪涝灾害发生与发展有关的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特别是对江湖关系、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运动与洪涝灾害的关系需要进行重点...
关键词:
水患区 环境地质问题 调查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严斧
长江中游是长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按照长江洪水发生的自然规律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长期以来舍南保北、以堵为主、重蓄轻泄的做法,实施疏泄为主的防洪策略,并采取相应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如下荆江裁弯、开辟分流洪道、四口建闸、洞庭湖水系南北分流、疏浚河道、南水北调及平垸行洪等),同时配合进行水源生态工程及江河库湖调蓄工程建设,才能根治长江中游洪涝灾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莎莎 胡守庚 瞿诗进
揭示区域耕地景观格局多尺度演变特征有助于从区域层面全面解读耕地利用状况,可为区域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参考。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手段,选取10个景观指数,从城市群、省域、流域3个不同空间尺度分析了长江中游1995~2014年耕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4年间,长江中游耕地总面积以平均每年308.21 km~2的降速大量减少。其中,湖北、湖南、江西3省年均降速分别为185.12、70.26、52.76 km~2/a,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年均降速分别为180.03、48.19、56.16 km~2/a。(2)不同省份耕地景观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湖南省耕地连通性先增后减,景观的破碎度先减后增,而湖北省和江西省耕地景观的连通性和破碎度变化趋势则与湖南省恰好相反,且变化强度明显弱于湖南省。(3)不同城市圈(群)耕地景观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差异明显,作为工业化快速发展地区,长株潭城市群耕地景观变化的剧烈程度明显高于长江中游经济带内的其他两大城市圈(群)。(4)不同尺度耕地景观格局在数量、面积、聚集度、多样性方面差异较大。而城市圈(群)作为省内重点发展区域,其耕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与其所处省份大致相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向俊波 陈雯
分析了长江中游三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介绍了发展经济学对于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地位问题的主要观点。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农业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及在全国农业体系中的地位和前景 ,并提出了中游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对策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 长江中游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官学清
2012年2月,湘鄂赣三省在武汉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拉开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和发展的序幕。湘鄂赣三省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对于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金融机构深化金融合作层次,以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提出了金融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思路,指出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功能要素和融资"主动脉"作用,通过对城市群建设的资源配置区域化,有效支持城市群建设的交通网络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发展模式新型化、融资渠道跨市场化和金融资源流动的自由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金融支持 区域金融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明芬 王磊 王德仁 王雅芬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 ,长江中游洪区的三元种植业结构已不适应日益多元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 ,早稻过剩、饲料粮短缺 ,再加上连年洪灾 ,农民增收减缓。本文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 ,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 ,以轮作方式为决策变量 ,运用线性规划法 ,分别预测了该地区 2 0 0 0年、2 0 0 5年和 2 0 1 0年的种植业结构变动情况 ,并提出了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关键词:
洪区 种植业结构 调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杰 任永建 高媛
为厘清长江中游各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的演变特征,为科学制定适应减缓的政策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1961~2016年气象台站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了中游城市群近56 a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结果表明:近56 a来,中游城市群大气稳定度基本以中性类居多,稳定类次之,不稳定类最少。武汉城市圈中性类频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达到-3.4%/10a,不稳定和稳定类则表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分别为1.9和1.5%/10a;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城市圈的不稳定类频率变化均不明显;但中性类频率上升趋势显著,分别为0.3和1.2%/10a,稳定类频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为0.3和1.1%/10a。武汉城市圈春、夏季混合层厚度要高于秋、冬季;夏、秋、冬三季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0.1、6.0和43.9 m/10a,春季呈上升趋势,达到9.3 m/10a。环长株潭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圈四季混合层厚度均为下降趋势。年内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倒"U"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秋、冬季为低值时段;56 a来各城市圈大气环境容量系数逐渐下降,下降速率分别为1.6×10~4、0.9×10~4和1.8×10~4(km~2/a)/10a。近56 a大气稳定度增加,混合层厚度下降以及风速减小是中游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减小、大气自净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