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76)
- 2023(3851)
- 2022(3432)
- 2021(3251)
- 2020(2680)
- 2019(6366)
- 2018(6124)
- 2017(11264)
- 2016(6165)
- 2015(6769)
- 2014(6934)
- 2013(6878)
- 2012(6428)
- 2011(5951)
- 2010(6007)
- 2009(5936)
- 2008(5553)
- 2007(4723)
- 2006(4397)
- 2005(3810)
- 学科
- 济(28159)
- 经济(28143)
- 管理(16790)
- 业(14610)
- 方法(12133)
- 企(11565)
- 企业(11565)
- 数学(9259)
- 数学方法(9183)
- 地方(9100)
- 学(7967)
- 农(7678)
- 业经(6081)
- 环境(5863)
- 中国(5815)
- 农业(5745)
- 土地(5369)
- 资源(4921)
- 理论(4821)
- 地方经济(4424)
- 财(4411)
- 划(4027)
- 贸(3945)
- 贸易(3943)
- 技术(3919)
- 发(3870)
- 和(3830)
- 生态(3775)
- 易(3703)
- 制(3577)
- 机构
- 学院(93552)
- 大学(91700)
- 管理(36117)
- 研究(33632)
- 济(31719)
- 理学(31116)
- 经济(30933)
- 理学院(30604)
- 管理学(29896)
- 管理学院(29752)
- 中国(25243)
- 科学(24000)
- 京(21330)
- 江(20762)
- 农(17675)
- 所(17462)
- 研究所(16257)
- 业大(16154)
- 中心(15455)
- 范(15398)
- 师范(15216)
- 财(14063)
- 农业(13887)
- 院(12737)
- 师范大学(12563)
- 北京(12454)
- 州(12253)
- 省(11862)
- 财经(11444)
- 科学院(10781)
- 基金
- 项目(66472)
- 科学(53013)
- 基金(48992)
- 研究(44532)
- 家(44047)
- 国家(43697)
- 科学基金(37598)
- 社会(28758)
- 省(27481)
- 基金项目(27461)
- 社会科(27260)
- 社会科学(27253)
- 自然(26723)
- 自然科(25950)
- 自然科学(25942)
- 自然科学基金(25500)
- 划(22235)
- 资助(19846)
- 教育(19684)
- 编号(16871)
- 重点(15260)
- 发(14749)
- 部(13724)
- 江(13540)
- 创(13332)
- 计划(12830)
- 科研(12636)
- 创新(12443)
- 课题(12170)
- 成果(12013)
共检索到1355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雷 吴后建 任宪友
简要介绍了长江中游湿地的概况,分析了湿地演变的现状。在自然和人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长江中游湿地发生了显著的不合理演变,主要表现在:湖泊面积减少,湿地功能下降;湿地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湿地整体价值受损。重点对湿地系统演变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驱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包括江湖关系、蓄泄关系、湖垸关系和山湖(河)关系等。在此基础上,针对长江中游湿地演变的现状和利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流域综合管理角度出发,对长江中游湿地的保护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基于流域管理思想的长江中游湿地保护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流域统一协调管理;遵循流域管理原则,理顺湿地系统的各种关系,...
关键词:
湿地 关系演变 驱动作用 流域管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志强 许秀丽 李云良 张奇
鄱阳湖和洞庭湖湿地是长江中游仅有的两个天然通江湖泊湿地,具有不可替代自然和人文价值。近年来,尤其是三峡工程运行以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Landsat 7为数据源,通过决策树分类及高斯回归的方法定量评估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差异性,旨在正确认识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为湿地保护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0~2014年,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变化不明显。从历史演变特征来看,虽然有少部分植被挤占泥滩和水体,但总体上3种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变化不大。相比之下,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显著下降,水体面积萎缩近14%,植被面积增加约8%。与2000年相比,2014年鄱阳湖植被分布高程下降了1 m多。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是形成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差异性演变特征的主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人权 梁杏 陈国金 龚树毅
在构造沉降、泥沙淤积及人工围堤的相互作用下,长江中游盆地地质环境系统分割为演变方向不同的两部分:堤外水域成为人工过饱盆地,堤内垸地成为人工饥饿盆地。因此,长江某些区段及洞庭湖洪水位抬升,垸地高程不断降低,洪涝渍害不断加剧。在系统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重建良性循环的人工—自然复合地质环境系统的思路与防洪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新平 高昌海 刘明 王克林 易爱军 冯双华 周敬民
长江中游是我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地域之一 ,区域内河、湖、洲滩湿地具有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经济功能。在“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的耕地将转变成为新的次生湿地。为了保证湿地调蓄洪水的功能 ,这类次生湿地大多已不能用于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传统农业生产。依据湿地的生态环境特点 ,寻求既适合于汛期蓄洪需要 ,又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湿地替代生态产业开发 ,成为长江中游区域环境整治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湿地 生态替代产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雷 许厚泽 蔡述明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必须从流域管理角度进行规划和保护,应由过去主要是单块湿地保护向按流域系统保护的转变。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按湖泊流域和物种分布整合现有保护区,建立新的湿地保护区,解决目前管理上的制约问题;大力开展湿地修复重建;推进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发挥森林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同时加强湿地科学研究。
关键词:
湿地保护 流域 生态管理 长江中下游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放鸣
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土地期望价评估陈放鸣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白皮书中指出:“湿地是一种特有的土地资源和生境。”从全球的地质、生态变迁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直至人类对它的开发利用上看,开展对湿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湿地”的概念及其发生、发育与水的作用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莎莎 胡守庚 瞿诗进
揭示区域耕地景观格局多尺度演变特征有助于从区域层面全面解读耕地利用状况,可为区域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参考。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手段,选取10个景观指数,从城市群、省域、流域3个不同空间尺度分析了长江中游1995~2014年耕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4年间,长江中游耕地总面积以平均每年308.21 km~2的降速大量减少。其中,湖北、湖南、江西3省年均降速分别为185.12、70.26、52.76 km~2/a,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年均降速分别为180.03、48.19、56.16 km~2/a。(2)不同省份耕地景观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湖南省耕地连通性先增后减,景观的破碎度先减后增,而湖北省和江西省耕地景观的连通性和破碎度变化趋势则与湖南省恰好相反,且变化强度明显弱于湖南省。(3)不同城市圈(群)耕地景观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差异明显,作为工业化快速发展地区,长株潭城市群耕地景观变化的剧烈程度明显高于长江中游经济带内的其他两大城市圈(群)。(4)不同尺度耕地景观格局在数量、面积、聚集度、多样性方面差异较大。而城市圈(群)作为省内重点发展区域,其耕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与其所处省份大致相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小平 梁颖 李小天 柴铎
耕地系统健康与“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目标密切相关,对于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粮食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基于系统论和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构建了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综合运用Sen-MK趋势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量化了2000—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系统健康的时空演变,并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2000—202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系统健康总体上呈现轻微下降趋势,这与耕地系统的组织结构稳定性和韧性变差有关;从空间维度看,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东部沿海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状况持续向好,长江三角洲、湖南和江西南部耕地呈现出由差转好的态势,但江汉平原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2)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地表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降水变化对整个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变化起负向作用,年均GDP变化和耕地空间密度变化对耕地系统健康表现出正向影响。本文所构建的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可为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绩效评估提供参考,对于完善耕地系统评估的理论研究和推动区域耕地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卫东 李萍萍 蒋洁
以镇江北固山湿地为例,对湿地分布状况及周边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从湿地景观设计目标及设计思路出发,探讨了城市湿地生态化建设的制约因素。笔者认为以整体论和系统论的景观生态设计理论为指导,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湿地景观格局及其结构进行有效配置,有效利用湿地资源与保护湿地环境,才能确保长江中下游城市湿地生态建设取得预期成效。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城市湿地 生态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梅琳 黄柏石 敖荣军 高喆
基于城市间列车最短时间距离数据,使用最短时间距离模型、可达性系数和经济潜力等度量交通网络通达性的指标,分析了高速铁路建设对可达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速铁路快速崛起,时间压缩效益显著,可达性获得极大的提升;传统铁路、现状高速铁路和规划高速铁路情形下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呈"核心—边缘"模式,高速铁路建设促进了相对区位较优越地区向周边地域的迅速扩张,壮大了城市的发展潜能;城市群的可达性格局受高速铁路网络发育水平的显著影响,高速铁路建设初期强化了区域可达性的分异,而随着路网的完善,区域可达性的差异逐渐弱化。科学地研究和呈现城市群高铁建设前后区域可达性格局与差异,对于有效实现区域间交通网络的科学对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瞿诗进 马珺 李全峰 胡守庚
探究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文章采用熵值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在揭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演变过程、短板弱项与影响因素基础上,探索提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在空间上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人口增长缓慢和建设投资少是研究区县城所面临的普遍困境。(2)2015—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提升明显,但与城市相比,在“人口聚集”“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维度仍具有较大差距,县城短板亟待全面补齐以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3)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主要受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制约,且随着县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其限制因子出现从“保障性”要素向“提升性”要素转变的规律,县城城镇化建设需要差别化的策略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4)县城城镇化质量是以人口为基础,经济驱动、区位约束与政府调控等多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据此,从共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给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婉玲 邹磊 夏军 宋进喜 乔云峰
客观核算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对评估区域水资源盈亏状况和衡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省公顷”修正水资源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200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增幅为34.63%;(2)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显著,其中武汉城市圈水资源生态足迹北部高于南部,环鄱阳湖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环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北部和东南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3)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具有最高解释力的交互因子为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和GDP。该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兴华 钟业喜 李建新 黄洁
在通过可达性方法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范围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及社会3个子系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2001、2006及2011年3个时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对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并分类,利用回归分析对各类型县域进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但各地区间的发展速度差异明显;在子系统演化过程中,以经济城镇化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为社会城镇化,最后为人口城镇化过程。(2)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率与城市等级规模、交通及产业结构转型密切相关;各子系统在空间格局演变进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子系统变化率间具有明显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利 石彩霞 谢炳庚
以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1、2017年3个时间截面,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空间分布重心、分布密度以及时空关联性等方面探析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流域内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②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空间集聚形态显著,不同时间截点均展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演变特征;③流域内国家湿地公园空间分布呈正相关关系,时空格局冷热点区域以阶梯状排列,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西北地区推移;④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布的影响具有一致性,经济、交通、人口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格局演化有重要驱动作用,政府政策的影响程度有待加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