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45)
- 2023(10404)
- 2022(9404)
- 2021(8844)
- 2020(7482)
- 2019(17330)
- 2018(17284)
- 2017(33238)
- 2016(18405)
- 2015(20700)
- 2014(20740)
- 2013(20466)
- 2012(18893)
- 2011(16897)
- 2010(16748)
- 2009(15059)
- 2008(14459)
- 2007(12269)
- 2006(10838)
- 2005(9117)
- 学科
- 济(70540)
- 经济(70469)
- 管理(48130)
- 业(45758)
- 企(37551)
- 企业(37551)
- 方法(33658)
- 数学(28495)
- 数学方法(28171)
- 学(19397)
- 农(19297)
- 地方(17660)
- 中国(16752)
- 财(15740)
- 业经(15581)
- 农业(13244)
- 理论(12312)
- 环境(12113)
- 和(11886)
- 贸(11509)
- 贸易(11503)
- 易(11079)
- 技术(10708)
- 制(10541)
- 务(10019)
- 财务(9962)
- 财务管理(9948)
- 划(9695)
- 企业财务(9424)
- 教育(9314)
- 机构
- 大学(255913)
- 学院(255633)
- 管理(102896)
- 济(92079)
- 经济(89897)
- 理学(89802)
- 理学院(88696)
- 研究(87823)
- 管理学(87007)
- 管理学院(86565)
- 中国(62885)
- 科学(60178)
- 京(55648)
- 所(45171)
- 农(44311)
- 研究所(42064)
- 业大(41819)
- 江(41545)
- 财(40862)
- 中心(39394)
- 范(36481)
- 师范(36056)
- 农业(35130)
- 北京(34324)
- 财经(33380)
- 院(32752)
- 州(30338)
- 经(30295)
- 师范大学(29512)
- 技术(27808)
- 基金
- 项目(185305)
- 科学(144557)
- 基金(133425)
- 研究(131585)
- 家(117952)
- 国家(117012)
- 科学基金(99608)
- 社会(79676)
- 社会科(75288)
- 社会科学(75265)
- 省(74001)
- 基金项目(72823)
- 自然(68246)
- 自然科(66553)
- 自然科学(66539)
- 自然科学基金(65310)
- 划(62178)
- 教育(59387)
- 资助(55214)
- 编号(53877)
- 成果(42200)
- 重点(42154)
- 发(39809)
- 部(39674)
- 创(37763)
- 课题(37079)
- 科研(36211)
- 创新(35193)
- 计划(35169)
- 大学(33362)
共检索到359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郭国忠 高雷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唐洪玉
为了解长江中游洪湖段仔鱼漂流的昼夜变化特征,于2015年6-7月,在该江段进行了3次昼夜连续采样调查,共采集仔鱼101 349尾,分属于6目8科22种,数量以贝■氏最多(占93.6%),其次是鳊(占4.3%)。仔鱼种类数和平均密度最大值均出现在20∶00-22∶00,分别为18种和(15.73±2.03)ind./m3。以时间段为因素对部分仔鱼进行单因素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鲢(Hypophthalmichthy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洪湖 仔鱼 昼夜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黎明政 段中华 姜伟 刘焕章
根据2007~2009年在长江干流的泸州、珞璜、宜都、武穴4个江段分别采集的数据,对这些江段鱼卵及仔鱼漂流特征的昼夜变化规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泸州江段和珞璜江段鱼卵及仔鱼昼夜漂流密度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长江中游宜都江段,鱼卵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n=38,p=0.00),表现为6∶00的平均漂流密度13.02ind./100m3明显大于18∶00的密度3.28ind./100m3,仔鱼夜间漂流密度明显大于白天,于22∶00达到高峰值;武穴江段仔鱼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n=62,p=0.00),8∶00的平均漂流密86.21ind./100m3明显大于18...
关键词:
长江 鱼卵 仔鱼 昼夜分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辛斌 谢意军 郭杰 王珂 刘绍平 陈大庆
为了解长江中游洪湖至宜昌江段鱼类时空分布变化,于2014~2015年的秋季、春季和夏季,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该江段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3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探仪探测获得的鱼类回波信号与湖底反射信号的图像均比较清晰,且图像的背景噪声较小,长江干流的鱼类多以个体形式进行活动,探测时未发现鱼群。夏季鱼类目标强度(TS值)最高(–47.2±8.6)d B,春季鱼类TS值最低(–60.0±6.4)d B,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3个季节的鱼类TS值差异极其显著(P
关键词:
长江中游 鱼类资源 时空分布 水声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宋昭彬 常剑波 曹文宣
采用耳石日轮鉴定了 1998年采自长江九江江段和 1999年分别采自长江石码头和纱帽江段的草鱼仔鱼的日龄 ,并依据日龄推算了仔鱼的孵化期和估计了日生长率。采自九江、石码头和纱帽江段的仔鱼的平均日龄分别为 10 .7d ,8.8~ 16 .0d和 7.0d。石码头江段仔鱼中 ,5月 16日样本的日龄稍高 (16 .0d) ,其余样本的日龄比较接近 (8.8~ 9.5d)。采自石码头江段的所有仔鱼的体长平均生长率为 0 .11mm·d-1,特定生长率为1.32 %。各批次仔鱼的体长与其日龄的相关性通常很差 ,这表明长江中游仔鱼的生长不整齐 ,部分个体可能遭受了营养缺乏的影响
关键词:
草鱼 仔鱼 日龄 生长 长江中游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雷 郭国忠 杨浩 陈大庆 王珂 段辛斌
为了解长江洪湖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状况及生态调度对其繁殖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16年每年的5—7月,对该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组成比例、资源量及水文指标等状况开展了调查,共采集四大家鱼卵56粒,鱼苗74815尾,其中鲢卵、苗分别占四大家鱼总捕捞数量的69.6%和75.7%。2014—2016年,估算通过洪湖江段的四大家鱼卵径流量分别为1.11×10~8粒、0.95×10~8粒和0.94×10~8粒,鱼苗径流量分别为7.63×10~8尾、15.36×10~8尾和27.64×10~8尾。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四大家鱼苗密度与流量、水温和水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GAM模型显示,四大家鱼苗密度在水温18.1~26.6℃范围内,呈现先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趋势,并与流量呈显著正线性关系。相比20世纪90年代,洪湖江段四大家鱼资源量有所下降,但产卵场分布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动。生态调度对洪湖江段四大家鱼繁殖活动有一定的促进效果,但效果弱于离坝较近的宜都、沙市等江段。建议对重要产卵场江段进行勘界定标,加强宣传和保护。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胡兴坤 高雷 杨浩 刘绍平 段辛斌 陈大庆
2016年6月10-15日对长江中游黄石江段三种不同类型河道(分汊型、顺直型和弯曲型)中仔鱼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共采集仔鱼12 331尾,隶属于5目7科25种,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仔鱼总数的89.4%)、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占4.6%)和吻虾虎鱼属(Rhinogobius sp.)(占1.6%)。弯曲型河道仔鱼平均密度最大,为(2.34±1.10)ind/m3;分汊型河道次之,为(1.97±2.03)ind/m3,顺直型河道最低,为(1
关键词:
仔鱼 空间分布 河道类型 发育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联飞 钟俊生 曾娇 饶元英 杨诚豪 刘欢
为了探讨潮汐对长江口南支刀鲚仔稚鱼的垂直分布及昼夜变化的影响,2017年5—9月在长江口南支的南北纵向断面设立2个站位点,采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在每月大潮期间依据潮汐(涨潮采样4次和退潮采样4次)逆流进行昼夜、表中层水平拖网,共拖网160次,采集刀鲚仔稚鱼369尾,发育阶段由前弯曲期仔鱼到稚鱼。表层刀鲚仔稚鱼平均密度(0.851尾/100 m~3)大于中层(0.145尾/100 m~3)。涨潮时前弯曲期仔鱼和弯曲期仔鱼密度,表层大于中层,白天大于夜间;退潮时表层大于中层,白天大于夜间。后弯曲期仔鱼的平均密度白天小于夜间,涨潮小于退潮;稚鱼白天涨潮的平均密度表层为0,中层为0.14尾/100 m~3,白天退潮表层为0.14尾/100 m~3,中层为0。研究结果表明:在涨潮和退潮时,前弯曲期和弯曲期仔鱼表层分布大于中层,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趋于中层分布;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白天涨潮时趋于中层,白天退潮时又趋于表层,夜间分布大于白天。
关键词:
刀鲚 仔稚鱼 潮汐 垂直分布 长江口南支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飞 黎良 刘焕章 王剑伟
基于2011—2012年6—7月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昼夜24 h连续采样情况,对该江段鱼卵漂流密度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7个昼夜共采集银(Squalidus argentatus)、宜昌鳅(Gobiobotia filifer)、鳜(Siniperca chuatsi)、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四川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紫薄鳅(Leptobo...
关键词:
赤水河 鱼卵 昼夜变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世健 陈大庆 刘绍平 范振华 任玉芹 段辛斌
2010年5—7月对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卵样品9494粒,仔稚鱼样品328422尾,分属8目15科43属51种。结果显示:5—7月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3.3 ind./100 m3,最大密度值87.8 ind./100 m3,主要集中在5月;5—7月仔稚鱼平均密度为61.8 ind./100 m3,最大密度值489.0 ind./100 m3,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经W符号秩次检验,在水平分布上,鱼卵密度在北岸、江心和南岸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仔稚鱼密度在北岸与江心差异极显著(P<0.01...
关键词:
长江中游 鱼卵 仔稚鱼 时空分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吉跃 翟洪波 刘晓燕
为更好地了解树木的水分生理特性 ,在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 ,选择 12个供水充分、生长正常的乔木、灌木和藤本树种为研究对象 ,在 2 0 0 1年 8月份天气晴朗之日 ,用改良的冲洗法测定各树种 1年生小枝导水率的昼夜变化 ,同时测定各树种的小枝水势、最大日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 .结果表明 ,各树种 1年生小枝的比导率和水势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 ;正常水分供给条件下 ,环孔材树种具有蒸腾快、比导率高且昼夜变幅大、光合能力强、小枝水势变化大、容易发生严重的空穴和栓塞等特点 ;与环孔材树种相比 ,无孔材树种的上述变化特点与之刚好相反 ;散孔材树种的特点则居于二者之间 ,但相对无孔材而言 ,更接近环...
关键词:
水力结构 乔木 灌木 藤本 比导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劳昕 张远 沈体雁 王敏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新兴城市群,城市间缺乏密切的职能分工协作,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尚未形成完善的功能网络,亟需对其城市职能结构特征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促进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本研究先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本职能特征,然后用区位商测度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来对各个城市进行职能定位,最后采用职能分类方法来分析其城市职能体系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职能与全国相比,只有湖北省部分城市存在优势,其中宜昌较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职能在全国处于劣势,只有武汉和长沙超过平均水平;生活性服务业职能在全国层面上优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铭帅 王珂 段辛斌 陈大庆 汤滔
于2010~2011年使用EY60回声探测仪对长江中游城陵矶至宜昌江段进行了6次水声学调查。通过设定分析水层以及选择性分析-55 dB以上的目标,获得该江段大中型非底部鱼类的水声学分布特征。各年组中的平均密度以10月最低,2010年中7月最高,2011年中6月最高;年组间,2010年6月显著低于2011年6月,2010年7月与2011年7月、2010年10月与2011年10月两组差异不显著;鱼类纵向分布呈现独特的波动特征,不同时段的鱼类密度波动幅度、频率均有不同。各时段目标强度分布曲线10月相对6、7月更扁平,而且平均值大于6、7月;不同年组间目标强度差异均不显著;各月组间目标强度6月和7月对...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晓凡 汪振华 章守宇 林军 钟威 李晶晶 毛嘉烜
于2023年9月对枸杞岛筏式贻贝养殖区内外共6个站点的浮游植物进行了昼夜连续采样,采用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多元统计方法对养殖区内外浮游植物群落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区共采集浮游植物7门158种(区内为103种,区外为98种),其中硅藻门104种,占比65.82%,甲藻门30种,占比18.99%,其余门类占15.19%;区内白昼采集浮游植物94种,夜晚103种;对应区外为93种和98种。养殖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为9种,区外12种,其中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为区内外全天优势种。养殖区内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白昼(1.77×10~(7)±2.5×10~(6))cells/L,夜晚(1.64×10~(7)±2.31×10~(6))cells/L,对应区外分别为(1.87×10~(7)±3.36×10~(6))cells/L和(1.75×10~(7)±2.72×10~(6))cells/L。区内丰度变化呈多峰型,峰值出现在潮水涨、退至4和涨平时分;区外丰度变化呈单峰型,且与潮汐变化紧密相关,峰值仅出现在涨平时分。nMDS分析显示养殖区内浮游植物群落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而区外浮游植物群落存在显著昼夜差异(P<0.05),且与潮汐变化极显著相关(P<0.01)。温度、溶解氧和盐度与区内外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丰度皆显著相关(P<0.05),浮游植物的种类数与磷酸盐和硝酸盐皆呈显著负相关(P<0.05),丰度与氨氮和硅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大规模筏式养殖对局部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在赤潮生物聚集的阶段可呈现更为积极的结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书春 薛滨 李世杰 刘吉峰 夏威岚
对长江中下游洪湖、巢湖和太湖沉积物采用210Pb和137Cs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沉积速率。洪湖钻孔中210Pbex随深度的增加没有呈现指数衰减分布,因此获得的平均沉积速率并不可靠;而根据137Cs蓄积峰计算得出洪湖钻孔在1963~1986年沉积速率最大,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大规模开垦导致湖区周围水土流失,大量的侵蚀物质被带入湖中,从而导致沉积速率上升。对巢湖钻孔用210Pb法和137Cs得到的沉积速率具有可比性,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深度的减少,巢湖钻孔中沉积通量在增加,说明巢湖流域内水土流失逐步加重,可能与土地开发、植被破坏等人为活动有关。对太湖钻孔利用137Cs1963年对应的蓄积峰进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志高 林爱文 王伦澈
基于长江中游5个气象辐射站点1961年以来的每日太阳辐射成分及其他气象观测数据,应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Pettitt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了近半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指明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突变年份,并分析了太阳辐射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3年来长江中游地面接收太阳总辐射呈现先下降("变暗")、后上升("变亮")的趋势,该区域的辐射变化与全球范围内的"变暗"及"变亮"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63;而降水量则与太阳辐射呈现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41。太阳辐射的这种突变变化也直接导致了气温的变化,在"变暗"阶段,太阳辐射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1和0.82,但其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则不显著;在"变亮"阶段,太阳辐射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平均气温呈现出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62以及0.46,但其与最低气温的相关性则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